李守培,郭玉成
(1.河北联合大学 体育部,河北 唐山 063000;2.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传统武术是武术的一个下位概念,主要是相对于近现代以来被高度西方体育化的以竞技武术为主体内容的现代武术而言的,是指没有或者较少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和体育理念的影响,基本上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为指导而发展的武术。传统武术发轫于农耕文明,在现代主要以拳种的形式流传于广大民间。但是,伴随社会发展与历史演进,“传统武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慢速形成了现在的武术形态,它与以前的武术一定有所不同、有所发展”[1],所以其并非是定格于发生之初而一成不变的文化形态,而是具有突出的发展继承性,即传统即现在。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社会逐步开启了现代化的漫漫征程,传统武术也在这一征程中“被现代化”着,并在传承路径、传播方式、普及区域、存在形态、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历史早已步入21 世纪,21 世纪的前20 年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主流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从现在开始,“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2]。在这一中国现代化发展迅速、世界格局面临再次调整的全新时代语境中,传统武术现代化究竟路在何方?这个自武术“被现代化”以来始终如一的焦点问题,在此时进行探讨便显示出较之过往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提出“文化、技击与健康是传统武术现代化的主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此处所谈文化并非指“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的广义文化,而主要是指“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3]狭义文化,即文化结构四层次说中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技击与健康则主要是从传统武术现实效用的角度提出的,指的是传统武术所具有的技击和健身、健心的价值。传统武术技击与健身、健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等则属于武术文化的范畴。
当今世界,人类在现代化的征途中正面临着以精神空虚为标志的全球性危机,“当人们反思过于强调经济增长的困境、探求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追求时,必然会把目光转向文化。[4]”而以“和谐”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医治当前全球性危机的一剂良方。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早就预言:“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5]”1988 年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也认为,“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传统武术作为“一种身体的文化”[6],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在几千年的传承与传播中,融摄着传统哲学、医学、兵学、伦理、美学、文学、舞蹈、戏剧、音乐等不同文化形态的内涵与精髓,成就为内涵广博、层次纷杂、自成体系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承载了数千年绵延的武术传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全面贯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很多武术习练者尤其是国外的习练者,学习传统武术的首要目的正是藉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在很多调研中都得以证实的事实。因此,文化必将成为传统武术现代化的主题之一。
文化赋予传统武术深邃、广博的内涵,而技击却赋予传统武术披荆斩棘、穿行于历史的锐利;失却文化的传统武术必然单薄、贫瘠,失却技击的传统武术亦必然消泯于历史长河的滚滚浪涛之中。技击正是传统武术数千年来有别于中国其他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之处,是其得以千载延传的核心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武术在技击之中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无限灵气,绝不仅是一种简单甚至残酷的格斗搏杀技术组合”[7],技击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正是“武术的文化底蕴与技击功能共同构建了中华武术在世界人民心目中东方武技的形象,使它深受各国人民青睐,傲然独立于世界武坛”[8]。正如王岗所说,“中国武术把技击与文化放在一起在生活中进行演绎,不断把它推向更深的层面,形成了武术与哲学、美学、文学、医学等众多学科的关联,这也许就是中国武术的伟大高明之所在”[9]。因此,技击也必然是传统武术现代化的主题之一。
另外,当代社会一再出现的人情淡漠、人性冷漠、心灵麻木、道德滑坡等不健康现象(比如小悦悦事件),以及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美国普查局的报告称,截至2040 年全世界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数目将比现有的5.06 亿增加一倍以上,达到13亿[10]),都在诉说着“健康”(并不仅仅指生理健康)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世人而言是何等重要。而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四维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健康的角度来考虑,传统武术这一中国固有的提升生命力的艺术均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事实上,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教化之学、修行之道,改善练习者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度只是其基本要求,不断提升练习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境界才是其根本目标。所以,在21 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主题之一必然是“健康”,这是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也是传统武术可以做出的伟大贡献。
总之,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世界人民需要健康,更需要在体悟与感知传统武术这一华夏瑰宝所蕴含的文化与技击魅力的同时,实现“四维健康”。因此,文化、技击与健康是饱经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以技击武术为核心的注重健身、健心效用的传统武术,在未来走向大众、拥抱世界、进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主题。
18 到21 世纪,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虽然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对科学的崇尚却始终如一。比如,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的19 世纪曾被称为“科学的世纪”,而处于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的21 世纪,科学化意识则更为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了用科学知识去分析周围的所有事物抑或理论,甚至对于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来定格为“千真万确”的事物抑或理论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虽为中华国粹,其现代化发展仍不可避免要接受科学的检验,这是时代的要求。
历尽锤炼、饱经沧桑的传统武术,在接受现代化科学知识的检验之时,定然展现出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局面。因为历代武术习练者尤其是历代武术大师们将毕生精力付诸武术,所以传统武术是历代武术人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藏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由于其所根植的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等历史条件的限制,传统武术也自然形成并保留了一些封建的、不科学的或者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存在,从现代意义上讲是不合时代和社会发展潮流的,是传统武术系统现代转型和发展的障碍,是传统武术系统中的糟粕。[11]”比如,传统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的过于狭隘的门户之见;对传统武术技法的保守观念;一些对身体健康不利的训练方式,等等。这些历史的糟粕都必须被剔除出去,否则必然影响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历来崇尚人文思维,科学思维对我国影响逐渐增大则是现代化进程中近百年来西学东渐的结果。因此,传统武术必然是以人文思维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传统武术人文思维比较发达的是辩证思维、直觉思维和类比思维等,比如所谓“法术规矩在假师传,道理巧妙须自己悟会”(《拳意述真》)展现出的就是传统武术对“体悟”的重视,而“体悟”正是一种典型的直觉思维。尽管人文思维有很多科学思维所不具备的优势,但科学思维长期以来的缺位,也使得传统武术积累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训练方式,比如,传统武术类比性地认为“直膝跳一尺,曲膝跳一丈”,于是便形成了许多直膝跳纵的训练,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明显有害身体健康的。因此,社会现代化发展对科学思维的关注,要求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必须科学化。
科学化是时代对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更是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从武术文化、武术竞赛规则、武术的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以及武术经营开发学等多方面加强对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的科学化研究。
但是,科学化要防止“祛魅化”,要适当保持传统武术的神秘性,须知神秘性也是数千年来传统武术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动力之一。传统武术科学化在祛除一些历史糟粕(比如错误的训练方式)的过程中,最好不要破坏由一些或真或假的技击神话以及高深悠久的武学理论等共同构筑成的传统武术神秘生态。因为正是这种神秘性激发了无数受众的习武动力,为他们建筑起一座武术理想之都,破坏了这种神秘性,就打破了无数武术习练者以及潜在习练者的武学梦。当然,也就影响了武术的广泛传播。
传统武术自发轫至今,绵延数千年,在文化的不断浸润和时间的经久磨砺中,早已变得拳种林立、流派繁多,且技术标准和演练风格各异。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无疑表征了传统武术历史的辉煌与发展的成熟。可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统武术理论与内容的繁杂和技术的非标准性却不利于其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承与传播。因为,散打、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国内外同类项目的实践都表明,标准化是大规模传播与推广的基础。其实,标准化从人类的远古时代就已开始,“它每前进一步都同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12]。当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阶段,标准化在社会各领域的作用更为凸显,正如2007 年第38 届世界标准日的祝词《标准化造福人与社会》中所说,“没有标准,世界的运行将戛然而止。……标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为过。”所以,标准化是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标准化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人的主观性和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标准化在推动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形成阻力。比如,竞技武术可被视为传统武术现代化进程中标准化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可是竞技武术是在西方科学善于分析、分化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分析、分化出来的竞技武术套路在标准化思维的影响下,逐渐趋于同一,本来风格各异的拳种在各版本武术竞赛规则的指引下,却逐渐被整合成一类既符合标准化,又千篇一律的‘东方艺术体操’,以至于界内人士的批评不绝于耳,界外的广大观众根本就不买账”[13]。可以说,竞技武术作为传统武术标准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已演变成为对传统武术现代化的异化,对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造成了严重挤压。
真正的传统武术标准化应该是科学合理的标准化,它必须在明确技术特色的同时,尊重文化特色,树立主体意识,打破“百余年来武术现代化以西方体育为范式而进行的困窘”[14],谨防在标准化思想指导下的传统“武术现代化异化为长拳的‘一枝独秀’”[15],从而切实保障传统武术的标准化体现出传统武术的精髓与特色,最终实现传统武术的“规范化、风格化、科学化、规模化”[16]。只有这样的标准化才是传统武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有助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传播。
可喜的是,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已认识到标准化对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于2011 年提出“加强标准化建设”口号,并把当年度定为“中国武术标准化年”,拉开了武术标准化建设的序幕。2012 年的全国武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把武术标准化建设提升到战略地位,全面推进各项武术标准化工作”。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正应以此为契机,走向标准化,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
传统武术创生于中国古老、漫长的农耕文明。处于农耕文明下的中国社会,可供人娱乐的项目极少。武术以其独特的健身、防身、修身功效,以及“拳打卧牛之地”的经济性,赢得了朴实、勤俭的历代国人的青睐。然而,伴随着“西学东渐”的现代化进程,篮球、足球等娱乐性较强的项目随之传入,加上秧歌、腰鼓等中国固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也在大面积传播、推广,可供大众选择的饶有趣味的文娱体育活动不胜枚举,以“苦、恒”为训练特征的传统武术受众群体被严重分流。而且,现代社会“和平”的主旋律也在湮没着武术“技击”的声音。置身于21 世纪的传统武术似乎注定了“被边缘化”的噩运。
可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武术早已演变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剪不断的“武术情结”,内心都隐藏着一个武侠梦,对武术有一种神秘感甚至是神圣感。当他们可以接触武术时,总不免触发深藏于内心的那份激情。而且伴随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觉性也在迅速提高,对传统文化具有越来越强烈的需求。还有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些共同作用于大众,使得大众越来越需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全息影像的具有极高健身与健心价值的传统武术的回归。因此,大众化可以说是大众对传统武术现代化的渴望。同时,从文化传播理论的角度来看,评断一种文化生命力强弱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该种文化受众的多寡。所以想方设法将传统武术推向大众,让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走大众化之路,也是增强传统武术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由于文化大众化首先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且,还应该是多层次的[17],所以传统武术大众化需要吸取竞技武术的教训,注意发挥传统武术自身的优势。竞技武术技术动作对于高、难、美、新的追求,实非大众所能驾驭,而其失去文化特色千篇一律的形式和内容也不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其作为精英武术必然是远离大众的。而本就扎根于民间的传统武术拳种林立、流派繁多,则完全有能力迎合当今社会人们求新、求变、猎奇的文化消费心态,具备回归大众、拥抱大众的巨大潜力。所以,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走大众化路径,一定不能只注重一拳一派的推广,而要强调多元化,注重推广“大武术”,发扬传统武术的民族特色。只有这样的大众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武术现代化之路。
从体育的视角出发,正如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所说,“体育是和教育密切相关的,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教育的体育是走向歧途的体育”[18]。在建设体育强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基本涵摄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全部优秀基因,理应成为体育和教育融合的首选项目。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承载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武术教育有助于传承、传播文化传统,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正如刘三元先生所说,“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19]。在建设文化强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武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被请进学校。
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武术曾被誉为“国术”。1918年10 月,当时的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学校校长会议,议决:请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1926 年,第十一届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决案中又包含了《学校体育应特别重视国技案》,指出“查国技为吾国原有之武术,关系体育,至为重要”,“非惟适于成人之锻炼,实宜于儿童之学习。凡学校均应特别注重,以期保存国粹,促进体育,养成坚实之国民。[20]”可见当时的教育界高层对传统武术是极为重视的。从当下的视角来看,中宣部、教育部曾于2004 年联合发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应适当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21]。2010 年8 月,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决定从2010 年9 月1 日起,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实施武术健身操。可见当代中国相关部门对武术的重视程度同样很高。
综合来看,尽管目前的传统武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还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学校领导层对武术的认识大多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22],但传统武术在体育与文化上的特质为其走向教育化发展路径提供了雄厚的底蕴,国家领导层对武术的一贯重视也为其走向教育化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保证。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伴随我国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国之瑰宝”的传统武术必将因其在文化、体育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的高度承载力,快速向教育化发展路径迈进,进而在体育教育的领域更好地完成其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体质等多方面功用。这也正是未来中国教育对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所在。
另外必须明确,进入学校的武术教育要具有强制性,不能让学生选择,因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竞争没有识别力。要对学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使其明白学习武术比学习跆拳道、空手道更有意义[23],要注重传播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强调学生良好武德的养成。用传统武术为学生铺垫起一条通过“体悟”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使得产业化成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同样需要产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定。因为,只有武术产业发展壮大,才能做到“以武养武”;只有武术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才能吸引更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武术、发展武术、分享武术产业这块“大蛋糕”[24]。当然,由于传统武术既能增进人民健康,又可满足人们技击、观赏、娱乐、求知、审美等多方面需求,所以其本身具有很高的产业化潜质。比如,以第8 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为契机,在登封市情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登封市共签约项目27 个,总投资达173 亿元[25],显示出传统武术带来经济效益的能力。但是,整体而言,当前我国的传统武术产业化水平甚至武术的产业化水平都还处在很低的水平。
立足于现代化发展的传统武术产业化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要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以目前的武术竞赛市场为例,其“所呈现给观众的更多的是血腥和暴力,使观众形成了武术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底层人进行的暴力活动的错觉,从而不仅对整个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播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使广大观众在血腥和暴力的角逐中,所获得的也只是庸俗文化所带来的感官上的刺激和欲望上的满足”[13]。这样的产业化不仅不利于武术的长远发展,对社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社会缺少高尚的文化的指引,市场经济常常会放大一些人性的弱点,把社会价值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价值观错位、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等不良现象滋生。因此,现代化发展中的传统武术产业化所传播的应该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而非简单的血腥与暴力,或者一味对市场娱乐化倾向的迎合。“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运作模式必须向真正着眼于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发展的产业化模式转变。传统武术产业化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传播,决不可将产业化中的传统武术异化为经济、娱乐的附庸,而要将其打造成为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的一种重要路径。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娱乐至死》中的警世危言,应该成为传统武术产业化过程中时刻鸣响的警钟,那就是: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6]。
国际化是中国建设体育强国、文化强国以及和平崛起对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诉求。从建设体育强国的角度考虑,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其国际化发展对于我国的体育强国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中国政府近几十年来一直积极向世界推介的是竞技武术,努力将其推进奥运会,最终却无缘奥运。其实,竞技武术作为“严重西方体育化”了的武术,“进入奥运会应是武术走向世界的手段,而将传统武术推向世界才是根本目的”[27],因为传统武术才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徐才先生曾说,“我历来主张,发展、传播武术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竞技武术,其目标是进入奥运会;另一条是把传统武术推向世界。只搞竞技武术,路会越走越窄,只有两条腿走路,武术才会有大发展”[28]。但当下的现状是传统武术的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显然不利于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
从建设文化强国以及致力于祖国和平崛起的角度考虑,“历史和现实证明,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具备影响力,国之强大才能有持续的力量。[29]”面对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的现实,传统武术因其独特的国际魅力而成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的绝佳产品。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载体,其正确、有力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大声诉说中国传统文化即使在“武”的层面也始终追求“和”的境界,从而塑造一个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崇尚道德、包容和谐的良好国家形象,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由于传统武术对外传播的受众是国外公众,所以走的是“公共外交”的路子,有助于受众准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建设起有利于中国持续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国家需要传统武术国际化,正是因为传统武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厚重的文化承载量。所以对外传播中的传统武术一定要在科学的基础上,突出特色。传统武术国际化的把关人应注意提升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主动为中国在21 世纪的和平崛起做出贡献。
伴随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日新月异,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必然面临路径选择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所有的路径选择一定要有益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传播,同时还要顺应历史潮流,有助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研究了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整体而言,传统武术现代化需要贯彻文化、技击与健康的发展主题,以科学化和标准化为保障,走大众化、教育化、产业化、国际化路径;严防科学化引发“祛魅化”,标准化造成对传统武术的异化;在大众化路径中,强调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和民族特色,注重推广“大武术”,满足大众需求;在教育化路径中,要求武术教育具有强制性,注重传播文化价值,培养学生良好武德;在产业化路径中,注重传播高雅文化,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在国际化路径中,发挥传统武术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厚重的文化承载力,积极为中国构建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做贡献。愿未来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可以更好地走进大众、融入教育、形成产业、迈向国际。
[1]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52.
[2]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9.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4]李昆明,王缅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6.
[5]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封底.
[6]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摘要.
[7]邱丕相,等.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0.
[8]李厚芝.武术国际化——传统武术的价值与现代化转型[J].体育科研,2005,26(1):22.
[9]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
[10]哪些国家是老龄之国?世界老龄化一览[EB/OL].http://cn.reuters.com/article/wtNews/idCNCHINA -113920090720,2009-07-20.
[11]王宏军.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24.
[12]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5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18.
[13]杨建营,邱丕相.现代化发展对武术造成的消极影响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5):68,70.
[14]洪浩,田文林.武术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兼论《武林大会》电视节目的意义及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42.
[15]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25(1):8.
[16]郭玉成,康戈武.中国武术的“标准化”战略[J].武术科学,2009,6(12):2.
[17]王岗,田桂菊.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57.
[18]刘丹,肖春飞.何振梁:“体教结合”才有真“体育强国”[N].新华每日电讯,2006-03-23(3).
[19]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9.
[20]林伯原.民国初期学校武术的设置状况[J].体育文史,1994:(4):28.
[21]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4-04-03(2).
[22]郭玉成,李守培.体育强国视域下的武术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2):57.
[23]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43.
[24]夏正明.竞技武术发展趋势[J].中华武术,2005(1):27-28.
[25]登封项目签约引资173 亿元[EB/OL].http://www.wushu.gov.cn/report/2010-10-25/content_338.htm,2010-10-25.
[26](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6.
[27]王怡.当代竞技武术发展趋势的文化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57.
[28]徐才.徐才武术论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报社,1995:391-395.
[29]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