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育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兼论上海策略

2013-12-06 09:53陈林华
体育科研 2013年3期

王 跃,陈林华

提起体育城市,我们自然想到欧洲足球五大联赛俱乐部所在城市,以及美国四大职业联赛俱乐部所在城市,如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伦敦、拥有NBA的纽约、洛杉矶等,这些城市正是由于在国际体育界享有盛名、具备强大影响力而被全世界体育迷所热爱。随着亚洲的崛起,许多亚洲城市也表达了对体育的狂热追求。东京、首尔、北京纷纷举办奥运会,新加坡借力奥委会全会及青奥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迪拜不惜重金邀请国际体育组织入驻、并打造高尔夫、赛马、F1等多项奢华的体育赛事。

体育与城市营销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体育发展的产物之一,离不开时代背景及城市发展的内外动力。本文基于动力机制的视角来考察欧洲、美国及亚洲新兴体育城市的发展历程,以为新时期上海体育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与建议。

1 欧美体育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现代体育起源于欧洲,欧洲也是最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欧洲体育城市的形成与工业化历程如影随形,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1 工业化阶段催生现代体育的诞生

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现代竞技运动最先起源于英国的原因。工业化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人们参加体育锻炼准备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并且,在某些生产部门,由于劳动分工愈来愈细,某些工种的劳动极度紧张,形成身体局部的过度负担和疲劳,出现各种“职业病”。对这类疾病最积极的防治办法就是体育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的体育参与越来越普及,并纷纷成立了体育俱乐部,如曼联、利物浦等许多英国足球俱乐部最先都是由各种工人自发组建成立的。这时候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如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便纷纷拥有多家体育俱乐部,以足球为代表的体育运动文化逐渐注入城市精神,积淀了城市文化。体育运动伴随着工业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使城市知名度得到大大提升。

1.2 体育成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良方

20世纪4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复兴是欧美城市后工业化的产物[1],这一时期,英国的许多城市经历了急速的变革,出现了老商业区、老工业区逐渐衰败的现象,大量建筑和土地被闲置,环境品质下降,失业劳动力增加和各种城市问题随之而来。一些城市尤其是传统工业城市和区域的老城区已经面临着复兴的课题。其中以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为典型代表的城市,瞄准了以体育城市的建设来振兴城市经济,使城市从工业中心转变为第三产业的基地和消费的场所,从而使城市重获生机。

1.3 体育成为美国城市营销的媒介

殖民地时代,现代体育由来自欧洲的殖民者传入美国,并且美洲大陆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得体育运动成为开拓者必备的生存技能,奔跑、打猎、钓鱼等户外运动从那时起就已经植入美国人民的血液里。那时美国以港口城市为主,如纽约、波士顿、查尔斯顿和费城等便开始出现以码头工人为代表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后来,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美国先后出现了一大批以体育运动著称的城市。

1.3.1 工业化为美国体育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工业化城市的迅猛发展为美国城市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现代职业体育率先在美国诞生。随着工业化城市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强大,美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迅速。19世纪末,一些上流的体育组织在城市或郊区建立起奢华的体育馆和体育俱乐部。一大批美国城市先后修建了大量体育设施,并扶持资本家组建起职业体育俱乐部参加职业联赛为城市争光。美国东北和中西部的一些传统的产业城市,如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纷纷成立冰球、橄榄球和棒球俱乐部,这些体育项目和俱乐部也成为了城市的象征。

1.3.2 郊区化大都市催生体育与城市营销的结合

二次大战后,美国进入了从“城市化” 到“郊区化”的新城市化进程[2]。这时期,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建设了大批新兴城市,为了吸引人们去工作和居住,城市营销便成为了这些城市竞争资源的重要手段。地方当局察觉到体育与城市营销的协同作用,因为每个城市体育俱乐部的比赛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自己所在城市的荣誉与利益。于是,市政当局在大力支持本地俱乐部发展的同时,也更加积极地修建了一批设施齐全、多功能的公共体育场来吸引职业比赛。通过承办职业比赛,增加本地旅游和商业的收入。自1970年以来,郊区化大都市阶段,美国西部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体育城市,如拉斯维加斯成为世界级拳击比赛的首选地、洛杉矶成为体育与娱乐完美结合的典范,以及拥有金州勇士队的旧金山、拥有超音速队的西雅图、拥有国王队的萨克拉门托等。

2 以亚洲为代表的新兴地区体育城市发展的动力

2.1 全球化:体育成为城市营销的利器

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3]:“在我睡着的时候,全球化已悄然到来。”作为全球经济活动、政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的城市自然已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城市营销便孕育而生,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正处于全球化最为典型的时代。对于新兴国家的城市而言,借助国际性体育赛事的效应,大力发展区域旅游业是城市品牌营销首选,因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意味着国际化的参与和国际化的传播。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点,凡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其国际声望和知名度均有很大提高。

2.2 城市化高级阶段:体育是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方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全球出现新一轮的劳动地域分工,给若干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其中尤以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城市化发展最为显著。按照国际标准,城市人口比重达70%以上,第三产业占50%以上,第二产业稳定在30%左右为城市化进入平稳状态的高级阶段[4]。理论及事实证明,体育发展在促进城市产业转型与升级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其产生的经济波及效应与一般会展所产生的“会展经济”效应不同;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得到新提升等。

2.3 民族国家的崛起:体育赛事成为国家营销的媒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历史中产生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它开启了亚非拉国家崛起的历史进程。亚洲的崛起在数十年前就已开始,这些民族国家在崛起的历程中,积极奉行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并且寻找机遇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时期正好也是国际体育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这些民族国家大多纷纷利用国际体育赛事承办的机遇来宣誓振兴并融入国际社会,于是国际性重要体育赛事便成为了这个阶段国家营销或地方营销的媒介。

3 体育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启示

通过对欧洲体育城市、美国体育城市,以及新兴地区体育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我们认识到国际体育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态势、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国际体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共同构成了国际体育城市发展的外部推力;国家以及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征构成了国际体育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同的动力机制催生体育城市的不同发展模式:欧洲的体育城市具有悠久的现代体育传统,属于自生型的体育城市,体育运动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内容;美国的体育城市更多地源于城市营销的需要,属于城市市政当局政策推动型体育城市,热衷于本国体育联赛的参与,体育产业发达;新兴地区体育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所属国家或地区的支持,热衷于国际性重要体育赛事的承办,并以此为媒介宣誓国家的崛起和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缺乏根深蒂固的现代体育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3.1 体育赛事的国际化进程推动国际体育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和体育赛事的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体育作为一种媒介,在城市营销方面的价值受到各大城市当局的广泛关注和深度的挖掘。各个国家和城市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全面和深刻的介入是当代体育事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突出地表现在近20年来各国政府对大赛承办权的角逐上。国家和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体育大赛的申办、组织和运作往往与其一定的政治目的和发展目标相联系。因为,举办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能够有效提高承办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甚至有的比赛已经开始成为城市的一种象征,也成为该城市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5]。

3.2 国际体育城市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

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工业革命的浪潮起源于英国,继而席卷欧美以至全世界。从此世界从农业社会开始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开始进入城市化时代。进入20世纪后半期,世界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5%。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适合人们健康生活的城市将得到大的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城市的发展需要获取大量的物质资源,获取物质资源的优势就是城市发展的优势;而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的发展主要靠大批知识创新人才,适宜人们健康生活的地方更有利于人才的创新,宜居即宜业。于是,体育城市建设成为众多国际城市发展的上佳选择之一。

3.3 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要素是体育城市形成的关键因素

从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出,推动体育城市建设的各种动力因素之间存在着耦合机制。区位环境、基础设施是承办各类体育赛事的基本要求,经济水平是发展体育的基础。城市在区域的控制力、影响力与城市的政治地位、行政登记等密切相关,而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城市社会资本。而在所有的因子中,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则是渗透性最强、交叉兼容最密切的因子,在体育城市建设中取到核心的作用。

3.4 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类型对体育发展战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城市可以分为生产型城市、交换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3类。从上述城市案例可以看出,工业城市属于生产型城市,体育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人力资源的更新,如工人职业病、亚健康的防治,解决的是生产问题,这个阶段体育大发展策略是提供体育运动的机会,如组建俱乐部、修建体育场馆等。如今,随着消费城市的兴起,体育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城市的消费引领。如洛杉矶、纽约、迪拜等国际著名体育城市,通过体育赛事、体育建筑等品牌的作用,营造体育消费的环境。

4 “消费城市”的兴起与上海体育发展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完善,上海城市发展呈现出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发展相似的特点和迹象,即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扩大,非制造业劳动力增加,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转型等。2012年上海名列全球城市消费排名第16位[6],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城市”。在上海体育“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消费城市的兴起必将对上海体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1 “消费城市”的论述与特征

“消费城市”的提法最早源于德国经济史学家马克斯·韦伯[7]。他依据市民收入的不同,将城市分为3类,一类是生产型城市,这是比较典型的城市经济;一类是交换型城市,消费者的购买力主要来自国内和海外商品贸易所获得的差价,这是一种近代类型的城市;第三类为消费型城市,城市居民的生存主要依赖消费者的购买力。韦伯还认为,消费城市的特点是在城市中“各种大型消费者的存在,对当地工业生产者及商人的营利机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8]。当然,韦伯的城市类型不是现实城市的描述,而仅仅是认识现实城市的概念工具。

随着都市经济体系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跨越,越来越多的城市具备“消费城市”的特点:(1)商业成为灵魂,城市注重消费环境的营造;(2)体验就是经济,消费空间更加关注人的体验与感受;(3)各种定期不定期的节事型活动成为城市营销的载体;(4)城市景观符号化,城市观光成为世界性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

4.2 “消费城市”对城市体育发展的要求

4.2.1 体育基础设施及休闲消费空间要体现情景化或主题化

由于城市流动人口众多和体育休闲消费服务的多样性,“消费城市”呈现出昼夜连市的特征,并开始出现诸如“中心商业区”的“城市中央体育区”。“城市中央体育区”指的是[9],包含了大型体育场馆群、体育博物馆、体育广场、体育超级市场、自助商店、特色体育街、多功能体验区等,它可以发挥其规模经济,能够增强城市引力,吸引人们到城市居住和消费。

4.2.2 体育文化商品和服务要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

体育商品和服务在“消费城市”中的消费也往往体现出集中化特征,这样的城市能提供的体育消费种类和样式远多于其他地方,这就有利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能为收入不断上涨的市民提供多样的选择和享受。丰富的体育商品和服务往往又和特色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结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节约消费时间和交通成本,为消费带来便利,这样的消费环境也能吸引人们到这样的地方居住、工作和消费。

4.2.3 体育消费要促进愉悦的社会网络关系

诚如有人提到:体育,作为“理想的契约竞争关系”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解脱困境的办法和重建人际关系的新模式[10]。在大量人口聚集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界定在同事和邻居之间,而更多地是通过特定的共同活动所建立起的一种网络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更多地来自共同的爱好和情感联系。城市具备更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他们通过共同的体育消费活动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溢,并且感觉愉悦。

伦敦人热爱体育,我们热爱运动,关注比赛并为运动员加油。世界上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象伦敦这样将体育与城市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如此完美的融合。对于伦敦而言,体育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它既可以是重要的世界杯决赛,也可以是公园里大家随意的开球。因为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性的运动,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4.2.4 体育空间风貌要体现符号化特征

“消费城市”必定拥有许多文化底蕴深厚、风格别致的体育及文化建筑,并且与城市其他建筑一道构成符号化的城市天际线和风貌。正是这些具备符号化特征的体育建筑吸引人们到城市,对城市观光者来说,旅游即是通过心灵的移动和经历来完成的。游客的目光是由符号来左右的,符号是启动游客目光的密码,帮助他们体验城市经典的意义[11]。

迪拜,作为世界闻名的超奢华城市,坐落其中的22个建筑奇迹为地球画了22个符号,在这里消费,价格已经没有意义解答,钱在这里已经变成数字。与迪拜赛车跑道(又称摩托城)毗邻的迪拜体育城(OSC),是一个集运动、生活、休闲、娱乐、商业及企业发展于一体的独特组合、设施先进的场地。作为一个造价40亿美元的豪华体育城,迪拜体育城的设计充满了符号化特征,其中的高尔夫球场由迄今为止当今高坛最有天赋的球员埃尔斯设计[12],其他场馆都设计成流线型,置身其间仿似来到外星球。如今,来自全世界的观光客都喜欢在一些符号化的场景里寻找那份早已熟悉却还向往的留影。

4.3 “消费城市”背景下上海体育发展的策略

4.3.1 上海城市发展呈现出“消费城市”特征

目前,上海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大都市的风范业已初显。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即上海逐渐进入功能转换期,城市功能由集聚走向扩散;出现了以郊区化为表征的扩散性城市化倾向;城市产业经济出现以“第二乘数效应”为主向“第一乘数效应”为主的转变等。上海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就是,从早先以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以创新来驱动发展。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城市发展已经明确了5个方向,即建设活力之城、全球之城、创新之城、包容之城和幸福之城。

同时,上海是一个极具消费性格的城市,城市的“小资”情调深入骨髓。自2008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起,上海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新的转型:享受和发展的需求加快增长,住房、轿车、教育、旅游、保健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各种服务性经费支出增长,居民家庭用于支付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支出需求上升,家庭服务的社会化趋势明显,投资和旅游消费旺盛。随着中等收入阶层人士的增多,从发展趋势看,上海人的需求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例如,对信息服务、旅游服务、文化娱乐和保健服务的需要,对各种社会交往服务的需要等。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产品或服务所能提供的一种象征性感受价值,包括身份或阶层的象征、美的感受、时尚与先锋、好玩及趣味性、潮流或流行性等等。原来追求时尚的人群,现在开始关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求品质、品牌、品味,对硬件投资的比例慢慢减少,更多投向休闲、娱乐、健身等方面。因此,上海的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市场潜力巨大。

4.3.2 上海体育发展的策略

4.3.2.1 上海城市体育发展现状

目前,上海在体育赛事举办、竞技体育成绩、全民体育健身、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上海作为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的地位已经获得广泛认可,在“国际体育顶级体育城市”排行中,连续两届位于前列[13]。从上海市体育局了解到,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国内比赛基本稳定在年均80项上下,如2010年全年共举办全国级别以上重要体育赛事51个项目83次,其中国际性比赛27个项目38次、全国比赛24个项目45次。其中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ATP1000上海大师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世界高尔夫锦标赛长期落户上海,与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形成上海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六大精品赛事。在体育设施硬件建设方面,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市属区属大中型体育场馆59个,社区公共运动场316个,建有各类球场764片;社区健身苑(点)7 74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 033个,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2012年以来,上海秉承“民生体育”理念,开展了第一届上海市民运动会。“民生体育”摆在了“竞技体育”之前,成为上海体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提升上海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成为了上海体育发展的起点和归宿。

4.3.2.2 上海城市体育发展策略

(1)建设“体育强市”推动转型发展,成为健康、宜居的“幸福之城”。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胡景涛总书记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步入后奥运时代,体育发展重点将真正回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本质上。上海体育应当“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体育发展要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寓城市发展于国家战略之中,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中促进转型发展。“体育强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高水平的体育社会服务体系。未来一个阶段,随着上海中产阶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水平健身、体育体验、赛事观赏等体育服务资源的广泛覆盖与均衡配置,将成为城市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对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尤为重要。上海要发展都市型体育,就应当顺应“消费城市”的特征,注重公众的体育参与和体育体验,使得大众体育与商业体育、职业体育协调发展。以“第一届市民运动会”为标志的上海“民生体育”正式开启了大众体育发展和“幸福之城”建设的序幕,商业体育、职业体育的大发展则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打造消费引领的都市型体育特色功能区,成为国际体育商业的亚洲中心。上海体育发展应该服务于“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同时也能够借力发展。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都市型体育发展的目标是国际体育商业的亚洲中心。上海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之前的赛事型、景观型场馆转变到体验型、消费型的新阶段。在上海体育设施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新的大型场馆建设不可能再大规模的背景下,寻找空间布局发展的新增长极,逐渐成为上海体育空间发展的主要趋势。对大都市内部特色功能区域的培育,也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14]。从市体育局相关部门了解到,“十二五”上海市体育场馆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上海市航空学校和市划船俱乐部规划,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重大转变,将之与城市发展、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因此,上海应该建设注重体验的体育娱乐餐饮特色街区,增加街区的人文氛围,使建筑形态与人的心理和情感尽可能的产生共鸣,通过更好的体验,调动情绪,使建筑、街区、城市更加人性化,使体育能够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3)注重高端体育赛事与城市营销的结合,打造“活力之城”“魅力之城”。一座城市的魅力,来自它对自身的期许,更来自它对自身的设计。上海体育的发展同样要服务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目前,上海已经拥有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ATP1000上海大师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世界高尔夫锦标赛和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六大精品赛事,这些高端体育赛事已经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体育,已经成为“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是城市营销的重要工具。体育的发展会留下不灭的痕迹,将这些有形的无形的体育遗产以文字、图片、影像、故事的形式符号化,通过各种媒介的不断流转,构筑城市魅力的符号体系,给大众带来无限的惊喜和体验,并让游客在“消费”城市的同时制造自身的经验。总之,可以通过符号化的体育印象来印证上海的“活力”与“魅力”。

(4)构建“全球体育城市网络”,成为国际体育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国际知名城市要构建良性的城市—区域关系,而国际体育交流是维系国际体育城市网络的最重要纽带。以往,上海曾主张引进国际体育机构驻沪,比如亚乒联上海办事处,但这一条路走得并不平坦。在国际体育官方机构总部基本落定之后,还想通过这一种途径增强国际体育话语权的做法显然已经行不通。因此,上海在构建“全球体育城市网络”的策略上,就应该大胆创新,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如成立国际体育城市协会,或者与上海的国际友好城市组成非正式体育组织,定期举办论坛、会议等,增加上海体育流量,使上海处于“全球体育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国际影响力。

(5)打造“包容、成功与梦想”的海派体育文化,成为体育的“星工场”、“梦工厂”。“消费城市”背景下,城市体育的发展,已经逐渐超越狭义的竞技领域,向产业、基础设施、社会、城市复兴乃至城市总体定位渗透,体育的关联度大为延展,和文化一样逐渐成为城市功能发挥合力的“粘合剂”与“倍增器”[26]。今后,上海在体育发展定位上,应该更加重视“消费城市”的概念,将体育发展浓缩进城市的精华、沉淀与梦想,契合消费人群的精神趣味的体育赛事将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名片,将体育发展的价值体现在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等诸多方面。在海派文化的影响下,上海体育发展应该提升为一种“海派体育”品牌,要有开放性、创新性、多元性、生活性,熔铸成“包容、成功与梦想”的海派体育文化,借助商业的力量、媒体的力量(东方卫视定位为“中国第一梦想电视台”)使上海成为中国顶级体育明星的“星工场”、“梦工厂”。

5 小结

综上所述,上海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消费城市”的特征日趋显现;上海体育的发展也到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期,体育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消费城市”背景下,上海体育的发展应该致力于上海“活力之城”、“全球之城”、“幸福之城”的发展方向,以及服务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等的目标,在以下5个方面创新体育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的体育社会服务体系;打造消费引领的都市型体育特色功能区;注重高端体育赛事与城市营销的结合;构建“全球体育城市网络”;打造“包容、成功与梦想”的海派体育文化等。

[1] 李宝芳.英国城市复兴中的合作伙伴组织[J]. 城市问题,2009/12:83-87.

[2] 熊欢. 城市化与市民体育的兴起——美中城市体育发展之比较[J]. 体育科学,2008/01: 13-21.

[3] 托马斯•弗里德曼(美)著,何帆;肖莹莹;郝正非 译.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11-1.

[4] 刘燕.北京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N].北京现代商报,2003/12/18.

[5] 李红光.体育赛事也能成为城市象征[N].经济日报,20042062131.

[6] 全球城市消费排名:上海北京消费高于伦敦纽约[EB/OL].[2012-06-29]. http://money.hexun.com/2012-06-29/142998903.html.

[7] 谢菲尔德[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409909.htm.

[8] 韦伯 著. 韦伯作品集Ⅵ: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M]. 简惠美 译.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 陈林华. 城市中央体育区(CSD)的特征与开发策略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8-02:16-19.

[10] 赵静.体育与现代人际关系的重建 [J].作家,2009-14.

[11] 李天铎. 被符号牵引的旅行[J]. 中国报道,2009-7:110-110.

[12] 迪拜体育城 [EB/OL].[ 2009-12-09].http://www.hudong.com/wiki/迪拜体育城.

[13] 陈林华, 等. 欧美体育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J]. 体育与科学,2011-02:18-22.

[14] 屠启宇, 苏宁. 全方位把握世界城市发展新趋势[N]. 解放日报,2012-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