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演进及启示

2013-09-04 05:57徐士韦肖焕禹
体育科研 2013年3期

徐士韦,肖焕禹,李 丁,赵 波

大众体育是反映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带来了体力活动的匮乏,大众体育对于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众体育至今经过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快速发展三大发展阶段。在这三大发展阶段中,大众体育经历了从60年代“体育的第二条道路”的提出到国际奥委会为了推动大众体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成立了专门的大众体育委员会,并定期举办世界大众体育大会。从世界大众体育大会会议主题的提出到各国为推动本国大众体育的开展,大会围绕主题而制定了一系列体育政策法规和发展战略等。本文以世界大众体育大会为研究内容,对世界大众体育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地研究。

1 国际大众体育兴起的背景

1.1 二战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首先,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根植于社会,与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及所处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决定了大众体育的普及程度[1]。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二战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得社会个体的可支配收入也不断增加,为大众体育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在生产方式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从而使战后的社会生产方式具有机械化、大型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生产方式主要是以脑力劳动为主。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所说“随着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体力劳动的强度得以减轻,体力劳动也正在被脑力劳动逐步取代。[2]”前苏联学者曾经做过粗略的计算,认为在低机械化程度条件下,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支出的比值是9:1。在中等机械化条件下,这一比值是6:4。在全盘自动化的条件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比是1:9[3]。因此,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脑力劳动正在成为劳动结构中的主要形式,从而使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余暇,为大众体育兴起提供了时间保障。

第三,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居住条件的现代化、家用电器的智能化、交通工具的立体化等,这些都“剥夺”了人们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使人长期处于一种“静”态的生活模式中,再加上营养物质的大量摄取造成了现代社会“文明病”的滋生,这些都表明通过体育活动建立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2 社会自我发展理念的转变

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人类获得了大量的余暇,如何度过余暇,完善自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国际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4条就明确指出“人人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带薪休假的权利。”1956年“国际休闲协会”成立【注1】, 1967年国际社会学学会成立了休闲研究委员会,1968年国际休闲研究中心在布拉格建立。1970年《休闲宪章》问世,明确规定参与休闲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1975年《欧洲体育宪章》、1978《体育运动国际宪章》、1992年《新欧洲·体育宪章》都明确了参与体育活动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劳作与休闲”是人存在的组成部分[4],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5]。而上述所有努力的实践都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劳动与休闲”关系理念的重新认识,突显了社会个体对于通过休闲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主观诉求。通过体育实现休闲也迎合了“劳作—休闲”关系的理念转变,同时也是社会个体体育权利得以实现的彰显。

2 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成立及发展

2.1 奥林匹克运动与大众体育发展的博弈

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使很多人被排除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大门之外,这也有悖于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普遍性的宗旨。在这种背景下,寻求体育的第二条发展路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针对上述问题,德国率先将大众体育视为实现“体育的第二条发展道路”,为世界各国的体育发展做出了创举。政府为此制定了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黄金计划》,就此拉开大众体育发展的帷幕。经过多年的发展,德国大众体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20世纪90年代时就已有占全国一半的人口经常参加大众体育活动[6]。

奥林匹克同时追求“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理念,从体育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二战结束后的40年内,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冷战时期出现的大规模的联合抵制现象,竞技体育成为一些国家展示实力的“第二战场”,竞技体育的发展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主流,因此,大众体育的发展成为丰富体育自身发展的重要内涵。

2.2 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创立及其主题的演变

2.2.1 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创立

国际奥委会为了积极推进大众体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于1983年设立国家奥委会大众体育工作组,并于1985年正式设立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Spor t f or Al l Commission )机构。从此,大众体育有了最高的专门领导机构,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委会以及国家单项体育协会来促进大众体育在世界各国的开展。同时,大众体育委员会还通过世界大众体育代表大会向全世界普及大众体育。自1986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功举办第一届之后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5届。其中第14届于2011年在我国北京举办,最近的第15届是在秘鲁的利马举行。每一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都设有明确的会议主题,大会依据主题,围绕人类健康所面临的问题、大众体育大会的重要性、大众体育的发展路径三大方面为议题进行讨论,并以总结的形式形成正式会议文件。大会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一是前一届大会决议的执行概况;二是对健康促进与社会发展的价值;三是大众体育政策的作用;四是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向。

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会议形式主要有全体会议(Plenary)、围绕会议主题的专题讨论(Workshop)、分会场(Par all el Session)、观看图片展览、优秀论文墙报展示、观摩大众体育运动项目、参观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文化展示等。

世界大众体育大会是国际奥委会的三大重大会议之一,更是国际大众体育领域交流的高峰论坛。大会倡导社会个体不论身体与精神状况、社会地位、物质基础、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都应通过参与体力活动实现健康与幸福。并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最新的大众体育理念和方法,激励世界各国制定大众体育发展政策,通过大众体育的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

参会人员方面每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都有国际奥委会、世界体育总会、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家体育组织、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等人员参加。世界大众体育大会自1986年创立到1998年间都是由国际奥委会联合相关组织举办,1998年之后,国际奥委会将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组织权委托给举办国的国家奥委会,大众体育也因此得到了更高的重视。

2.2.2 历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主题

从1986年德国法兰克福举办首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开始,每届大会都有明确的会议主题,根据大会主题,确定未来两年内世界大众体育大会要解决的相关问题(表1)。

2.2.3 第14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回顾

2.2.3.1 大会简况

第14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于2011年在我国北京举行。大会由中国奥委会以及北京市政府承办,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北京城市发展促进会以及世界体育总会协办。这是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第一次来到中国,共有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527名代表参会。大会共收到400多篇专题投稿,从稿件内容来看,涵盖了大众体育在民众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众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大众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地区大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大众体育发展展望等领域。稿件作者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体育行政部门、群众体育组织单位、体育企业单位等。

本届大会围绕5个专题对大众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大会内容相对于以往最大的突破与亮点是第一次涵盖了“群众体育项目案例陈述”、以及颁奖的环节。大会除了专题讨论,嘉宾听取群众体育项目案例陈述。组委会还在鸟巢和水立方中间的景观大道安排了晨练活动。会议茶歇期间,还有抖空竹、踢毽子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展示。

2.2.3.2 第14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成果:《北京宣言》

北京第14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形成了以“呼吁行动”为主题的《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指出,参加体育活动有效增进各年龄阶段人群的身心健康,并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及增强国民的幸福感。《宣言》还呼吁政府和社会组织要致力于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扩大大众体育的参与面。同时《宣言》还向“体育设施及场地的可用性”、“群众体育方案及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等5个关键领域及目标群体发出了呼吁(见表2)。

2.3 世界大众体育运动会(World Sport for All Gamess)

为了推进大众体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鼓励大众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全球公民的健康及社会的融合与发展。1969年在挪威奥斯陆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大众体育会议,并于1991年在法国波尔多正式成立国际大众体育协会(TAFISA)。其使命就是推动大众体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实现每个人都享有体育运动的机会,共创活跃世界。从2005年开始,TAFISA的总部迁往德国的法兰克福。

表2 第14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呼吁行动”内容TableⅡ Contents of “Appeal to Action” of the 14th World Sport for All Conference

世界大众体育协会已被国际奥委会(IO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卫生组织组织(WHO)正式承认,相互之间积极开展合作,并于1992年创立了世界大众体育运动会(Worl d Sport f or Al l Games)。它是仅次于奥运会的世界性体育大会。每4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5届。在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的支持下,运动会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

世界大众体育运动会的目的是宣传和展示世界各地的传统体育活动,通过表演和竞赛,使各个国家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得以继承和发扬。为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和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力,大会逐渐增加了如极限运动和电子竞技等的一些新兴体育项目。

我国2008年首次参加了当时的第4届世界大众体育运动会,为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体育发展成果及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水平,共派出了59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本届大众体育运动会。本届运动会比赛和展示项目共20项,中华武术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开始进入世界大众体育运动会,我国有43名运动员参加武术、健身气功、门球、电子竞技和极限运动等5个项目的比赛。2012年7月第5届世界大众体育运动会在立陶宛举行。我国共派出110多名运动员参加体育舞蹈和航海模型两个项目的比赛以及健身气功的展示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4 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对国际大众体育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稳定增长期,但是由于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大大下降,发达国家由于营养过剩与运动不足等原因造成文明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再加上传统医疗手段费用的高昂与无效,进一步催生了大众体育的发展。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政府间体育运动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发展大众体育”。进入80年代,国际大众体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际奥委会为更好地推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世界大众体育大会、世界大众体育运动会纷纷创立[7]。

在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将建设“健康国家”作为终极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大众体育的发展规划,相继提出了符合本国实际的体育战略。1989年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第11 届世界健康大会调查表明,全球已有89个国家提出了大众体育发展目标。许多国家和地区还设定了体育节、体育季、体育锻炼周等。如美国的《健康公民战略》、澳大利亚的《生命在于运动计划》、德国的《家庭体育奖章制》与《黄金计划》、法国的《大众体育奖状制度》、加拿大的《积极人生计划》、比利时的《每家一公里计划》、日本的《迈向21 世纪体育振兴策略》、韩国的《小老虎体育健身计划》以及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等[8]。 1992年欧洲体育内阁还通过了《新欧洲·体育宪章》,其中第一条明确规定任何人都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等。

3 主题诠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历届主题引发的思考及启示

3.1 参与大众体育是每个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1986年第一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提出了“大众体育的基本原则”的主题,通过对大会主题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每个人都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是大众体育最基本的原则。公民参与体育运动被视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不论在国际、国外还是国内的法律文件中都有明确的依据。

1975年,欧洲共同体颁布的《大众体育宪章》,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1992年欧洲共同体颁布实施的《新欧洲·体育宪章》,在这三大宪章中都明确了:第一,“每个人都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第二,参与体育运动是实施全面教育和发展个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每个人必须有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第四,必须保证特殊人群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

2009年我国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这是我国关于全民健身的第一部专门性立法,“公民依法享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首次在国家法律文件中得以明确表示[9]。

但是这种权利只是法律文本中的法定权利,还没有发展成为实有权利,因此,政府体育部门、社会团体和组织、公民个体应保护这种法定权利的实现,推动公民享有参加体育运动由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转化。

3.2 大众体育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关于理论和实践的知识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事物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从大众体育的价值功能来看,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教化社会个体、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扩大体育人口的比例,促进全人教育[10]。1994年蓬塔丹(乌拉圭)第5届大会提出了“大众体育—大众健康:体育为人人,健康为人人”的主题口号,1998年巴塞罗那第7届大会提出了“大众体育与全球教育挑战”主题,2004年罗马第10届大会提出“大众体育:促进教育与发展的工具”的主题,3届大会都深入讨论了大众体育促进教育和发展的价值。

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而大众体育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特定功能决定了大众体育的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民生,使大众体育的发展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合,促进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

3.3 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的再思考

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在2002年第9届会议上提出“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对手还是伙伴?”的主题,对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国内学术界将大众体育的发展视为普及,竞技体育的发展视为提高。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观点将体育事业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普及与提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并通过提高带动普及。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普及和提高是相互对立的[11]。

大众体育的发展是基础,竞技体育的成就是提高,基础不稳何来大众体育发展的高楼大厦?没有大众体育广泛的基础摇篮,竞技体育人才又从何而来?因此缺少大众体育基础的竞技体育最终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育强国”中的“强”字也是缺少内涵的。大众体育是民之根本,关系到国民的身心健康,也只有整个民族的体格强健了,才能使整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出席2011年北京第14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时曾表示,发展大众体育才是国际奥委会的根本性任务。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首先的一点就是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从大众体育的视角来看,大众体育赛事扩大了体育的参与面和普及度,增加了体育人才的储备厚度和选拔范围;从竞技体育视角来看,竞技体育的引领效应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大众体育活动[12]。

3.4 大众体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2008年加拿大魁北克第8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提出的主题是“大众体育与政府政策”,大会讨论了大众体育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关系,以及政府在推进大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大政府小社会”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转变。但是由于体制惯性的原因,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社会团体和社会体育组织有名无实,“官”“民”性质模糊,实体化程度亟需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活动站点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发展缓慢,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又十分有限,从锻炼人群的年龄特征来看,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分布。另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造成了“市民”与“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和占有体育资源比例的严重失调。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活动经常化及体育生活化进程的推进。

鉴于此,政府应将职能定位在制定体育政策、战略等方面,从宏观上对大众体育的发展进行指导,将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交给社会组织去做。另外,大众体育的发展并不是体育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法制办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政府应在此过程中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加快推进体育社会团体实体化进程,体育行政部门通过权力下放,降低社会体育的管理重心,调动社会组织办体育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政策优惠等途径,调动民间力量为大众体育的发展贡献力量[13]。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众体育发展格局。

3.5 通过完善体育设施布局和功能促进大众体育活动经常化

2013年秘鲁利马第15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研究通过提升体育设施与体育空间的便利性,提升大众参与体育活动机会。

当前我国在推进大众体育发展的语境下探讨通过改善体育设施与公共空间来促进大众体育的开展,突显出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的赛后闲置与民众身边健身体育设施不足矛盾突出;第二,体育场馆的功能单一,不能体现服务民生的特征。第三,体育设施的布局与民众的居住生活区、工作区相距甚远,缺乏便民性和亲民性。第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阻力重重。

鉴于此,首先,推进运动竞赛赛制改革,形成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由主办城市和协办城市共同举办的格局,以此来增加体育场馆建设的覆盖面;二是通过建立保险机制和理清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机制,逐步增加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比例。对于民办学校,通过土地、电力等优惠使用条件引导其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三是体育场馆的建设要根据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特征和将来逆城市化的特点,体现便民、亲民的目标,积极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四是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应注重赛后功能的实用性,不能成为闲置的“空中楼阁”;五是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3.6 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大众体育健身氛围

2011年中国北京第14届与2013年秘鲁利马第15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对发展大众体育对健康与社会的效益进行了专题讨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出席2011年北京世界大众体育大会时表示今后政府和体育组织、社会团体应进一步合作,同时社会媒体也将在大众体育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新闻媒体对于促进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4]。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经济、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许多国民对体育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体育就是摘金夺银、为国争光,体育最本质的价值功能被忽略。一些人甚至不知体育为何物。这就要求媒体一方面积极宣传体育的本质价值功能,更多地传播全民健身理念、体育养生休闲方法、全民健身信息,报道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与医疗支出的关系、体育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等,积极倡导体育生活化和生活体育化,为全民健身创造热烈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大众体育科普知识的宣传。当人们认识到体育参与的价值时,就要积极加强大众体育科普知识的宣传。通过体育科普知识讲座、科普知识宣传栏、科普知识画报、画册、音像制品、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专业大学生进社区或下乡等途径进行健身方法和手段、健身的注意事项等体育科普知识的宣传。最后,信息时代下,应通过建立专门的大众体育活动网站或完善已有体育网络(中国大众体育网、体育资讯网等专门体育网站)对大众体育的科学知识进行宣传普及,并及时更新和普及,使其成为大众体育健身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3.7 积极、有选择性地开展大众体育活动

2006年古巴哈瓦那、2008年马来西亚云顶高原、2011年中国北京3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上都提出了身体活动对于身心健康的有益价值,为持续这些有益的锻炼价值,应有选择地积极开展大众体育活动。

《汉典》中对体育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以及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Physical educat ion)。第二种解释是通过身体活动完成的高水平运动(Spor t)。但是不管是哪种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身体的体力活动性(physi c al activity)。但是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大众体育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五花八门,宛如一个万花筒。棋类、牌类等比赛皆纳入其中。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注重开闭幕式的攀比,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鉴于此,首先是健全大众体育组织网络的建设。政府行政部门应真正做到职能转换,从微观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降低大众体育活动工作的重心。

其次,有选择性地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在大众体育运动会项目设置上,要遵循“体力活动性”的原则。使参赛者通过参加比赛,体力和身心能够切实获得有效锻炼。此外,还要明确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应追求实质性的效果,简化开闭幕式的程序。淡化锦标主义,扩大活动主体的参与面。

第三,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一是以“全民健身日”、民族传统节庆日为契机,开展民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二是单位、社区组织开展职工和家庭体育活动竞赛。三是学校、社区开展以青少年和以家庭为参赛主体的体育活动。四是根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最后,针对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市民”与“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和占有体育资源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的建设,在农村乡镇要建立专门负责体育事务机构,对于已经设立文化站的乡镇要设立专门负责体育工作的人员,并在各行政村要设立体育服务指导站。

4 结束语

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自成立后就致力于推进国际大众体育的发展而不断努力。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即世界大众体育运动会的创立,为各国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大众体育政策、大众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最新的大众体育知识和理念等内容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同时各国经验的交流也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政策和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实践中的参考依据。当前,我国正在为建设体育强国而不懈努力,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是判定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国际奥委会将2011年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举办权授予北京,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大众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且地区间的发展还不平衡,仍是建设体育强国目标战略中的一块短板。

21世纪,人的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建设体育强国语境下大众体育促进身心健康的特有功能也因此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寄予新的期望。我们应通过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及世界大众体育运动会的交流平台,探寻大众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促进大众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建立。

注释:

【注1】1973年“国际休闲协会”更名为“世界余暇休闲协会”。

[1] 徐士韦,等.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演变研究——兼论后奥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35-41

[2]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p79

[3] 于维栋.脑力劳动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1984-6-15

[4] 肖焕禹.休闲体育的演进、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1(1):6-11

[5] 李相如.休闲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

[6] 蔡俊武.德国大众体育进入“正确健身”新阶段[J].中国体育科技,1997(5):14-15

[7] 任海.国外大众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4

[8] 胥万兵,金银日. 日本大众休闲和体育的政策导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09,16(8):9-13

[9] 徐士韦,等.《全民健身条例》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缺失[J].体育科研,2010,3(4):30-36

[10] 任海.国外大众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2-33

[11] 徐士韦,等.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演变研究——兼论后奥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35-41

[12]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应协调发展[EB/OL].http://www.gov.cn

[1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http://www.sport.gov.cn

[14] 肖焕禹.《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体育传播的变革研究[J].体育科研,2010,31(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