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瑞,沈建华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性事物。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屡获佳绩,我国竞技体育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加之媒体对国内外体育赛事的时时转播与跟踪,使当代青少年接触到了更多的国内外体育明星。他们或是观看了体育明星竞技比赛中的夺冠过程,深受明星运动表现鼓舞;或是见证体育明星登上领奖台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对明星表达的民族自豪感感同身受;或者仅仅偶然在电视上瞥到体育明星竞技过程中的某个片段、某个动作,为明星精湛的技艺所倾倒……由此对特定体育明星产生了欣赏、钦佩、赞美、羡慕、敬佩、尊重等可以归纳为“崇拜”的情感以及相应的心理认同[1],目前体育明星已成为我国青少年重要的崇拜对象[2]。
青少年体育偶像崇拜具有较强的偶像榜样化的倾向,有研究证实体育偶像对青少年体育精神文化的认知具有影响[3],但体育偶像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是否有影响,目前还未有研究予以关注。“粉丝”研究的知名学者约翰·费克斯曾指出,体育粉丝的追星行为很大程度上与其参与运动场景的欲望有关[4]。提出了体育粉丝与其运动参与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一观点,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青少年访谈等方法探索体育偶像对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促进提供参考。
依据我国发展心理学界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的惯例[5],以北京、上海、郑州、哈尔滨4个城市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以“偶像”、“崇拜”、“体育参与”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以结构型封闭问卷为主,辅以开放式问题,采用小样本重测信度检验,Cronbach α约为0.83。问卷采用包含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在内的多阶段抽样方式,对北京、上海、郑州、哈尔滨四地初、高中学生进行发放。问卷发出1250份,回收1196份,有效问卷945份,有效回收率为82.3%。剔除非体育偶像崇拜青少年问卷295份,最后有效问卷658份。
1.2.3 访谈法3
在对上海田园高中3个学年各1个班级学生发放问卷的基础上,筛选出体育偶像崇拜青少年样本,经质化研究目的性典型个案抽样[6],对20个中学生体育偶像崇拜的典型样本进行访谈。访谈主要问题包括:如何认识和了解你的体育偶像的;体育偶像的哪些特征和表现使你产生了对他(她)的崇拜;你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是什么,技能水平如何;体育偶像对你参加体育活动有怎样的促进作用等,以探求体育偶像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过程。
1.2.4数理统计法
整理、录入问卷数据,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自2007年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来,“青少年体育参与”成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研究中最热的话题。关于“体育参与”,现有研究没有对这一主题词进行过界定,曾有研究者提出,体育偶像对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具有激励作用[7],但这种激励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没有做出回答。一些以“体育参与”为题的研究从锻炼的积极性、锻炼的持续时间、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但本研究认为,由于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时间频率的影响因素众多,特别是受整个教育体制影响较大,仅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率的多寡来检验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意愿和状况并不合适。
西方体育社会学在谈及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时候,更多地涉及了“开始与持续”、“改变或中止”等体育活动过程的问题。这样的着眼点更加强调参与的过程,更加契合当前我国力争更多的青少年开始并保持一定程度的体育活动的教育政策取向。为此,本研究就体育偶像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主要从运动开始和运动持续两方面入手。除此之外,由于“发展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爱好”是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强调重点,因此本研究也将体育偶像对青少年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列入研究的内容。通过文献查阅及预调查,首先归纳整理出体育偶像对运动开始、运动持续、技术学习影响的主要方面(见表1),并以此编制问卷。
表1 体育偶像对青少年体育参与影响的主要方面TableⅠ Main Aspects of Sports Idols’ Influence on Youngsters’Participation in Spor ts
青少年对体育偶像促进体育参与作用的自我评价的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半数以上的青少年赞同和非常赞同体育偶像对自己的运动开始、运动持续和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72.5%的青少年认为体育偶像激发了自己更好的体育技能表现,69.7%的青少年认同体育偶像使自己产生了提高运动技能的愿望,李克特得分均值达到3.97和3.93;其次,运动持续方面,62%的青少年承认体育明星偶像使自己持续喜欢和参与某项体育运动,62.3%的青少年认为在运动疲劳情况下体育偶像对其坚持体育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此外,体育偶像也使原本对运动不感兴趣的青少年主动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54.6%的青少年由于体育偶像的影响,开始了解和喜欢某项运动,54.9%的青少年受体育偶像的影响,开始主动参入到体育活动当中来。由此可见,体育偶像对青少年体育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2 体育偶像对青少年运动开始、运动坚持、运动技能促进的影响TableⅡ Sports Idols’ Influence on the Start, Persistence and Sports Skill Improvement of the Youngsters’ Participation in Sport
体育偶像对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的影响有着怎样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关键因素促成了体育偶像对青少年的影响?现有研究还未对此有所关注,本研究基于对偶像崇拜青少年的访谈,结合体育社会学理论和社会认知论等理论,试图描述这一过程。
2.3.1 体育偶像崇拜与运动开始:基于偶像文化形象和信息的选择
英国体育社会学家阿妮塔·怀特曾提出“影响年轻人参与或不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之一取决于他们头脑中有关运动的总体文化形象和信息[8]。”体育偶像正是运动文化形象的代言人和运动文化信息的传播者。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受体育偶像影响开始参加体育运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积极投身到偶像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中,特别是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职业化、商业化成熟、传媒曝光率高的运动项目,这些项目的体育偶像更容易吸引青少年投身其中。另一种情况则是体育偶像虽然激发了青少年运动的动机,但由于受自身的能力、运动项目不可接触性等条件限制,青少年无法参与到偶像从事的运动项目锻炼中来,而将参与动机迁移到了其它身体力行的体育项目参与上。不论哪种情况,对体育偶像文化形象信息的感受都影响着青少年的运动开始。
首先,大众传媒中丰富运动竞赛资源,使当代青少年接触高水平的运动竞技更为便利,他们为运动员美仑美奂、登峰造极的专项表现所折服,为其高超的运动技艺所惊叹,更将偶像看成是运动专项的代言人,通过对偶像的关注加强了对运动项目的认识,进而激发了参与其中的兴趣。正如一位高中生所言“最开始我是不太喜欢运动的,后来偶然看到马拉多纳八几年的世界杯比赛,看到他最经典的那场连过5人然后射门的比赛视频,被他这种精湛球技深深吸引了,所有运动员当中他给我的印象最深。然后我就尝试去踢足球,原来我是不参与体育活动的……”
也有一些青少年,在崇拜体育偶像的过程中,更从偶像的专业表现中体会到体育的意义与魅力,随后开始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访谈中有女高中生在观看伦敦奥运会体操比赛后,对我国体操运动员冯喆印象深刻,开始关注冯喆的微博和比赛,在关注冯喆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体育是如此有魅力,自己应该参与其中,于是开始身体力行地选择跑步进行日常锻炼。本研究访谈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类似案例,一些青少年或是因为自身体能素质较差,或是因为学校不具备相应的运动设施条件而无法参与到体育偶像的运动专项中,但是这部分青少年均表示,体育偶像传达出来的体育精神和意义推动他们参与到其它运动项目的实践中去,引导他们的参与行为。
总体说,体育偶像勾勒的运动文化形象和传达的运动文化信息,弥补了学校体育教育在运动文化传播深度与广度上的局限,也促进青少年从喜爱明星开始,进而关注运动文化,最后有选择地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促进了青少年体育参与人群的扩大。
2.3.2 体育偶像崇拜与运动持续:基于偶像社会联系与精神动力的坚持
运动持续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从多次运动保持的角度,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一定频率的体育运动;另一方面,运动持续也包括在一次运动当中,面对疲劳继续坚持运动。这两方面的运动持续源于体育偶像与青少年的社会联系以及产生的精神动力。
杰·科克利认为“年轻人是否持续参加运动取决于他自己对运动的热诚,这种热诚是在个体建立起与运动相关的社会联系时才出现。如果个体在某项运动中没有建立社会联系和获得认可,那么他的运动参与可能就不会是经常的或长久的[8]。”在青少年体育运动保持过程中,体育偶像成为这种重要的社会联系。在青少年崇拜者眼中,体育偶像代表了在某一运动项目领域的权威,青少年对体育偶像在情感上的联结,给予他一定的社会身份认同,赋予他在运动当中的精神力量与自信,进而产生对某运动项目的热诚。体育偶像在青少年与运动项目之间扮演了一个纽带的角色,正如我国游泳冠军焦刘洋的这位崇拜者所经历的:
“暑假看了伦敦奥运会游泳比赛才认识焦刘洋,得知2008年奥运会她付出了很多,却没有拿到金牌。她能调整好自己,继续向前,这种精神很值得钦佩的。我也是学游泳的,与她相比,真的是有点失败,同样是练游泳的人,她就可以能够有那么大的成就,她的人生中就是一个目标。她的坚持不懈精神感染到我之后,我这个暑假又开始重新游泳。初三的时候我中断了游泳,特别是冬天,真的很冷,真的是退缩得很厉害,但现在冬天也继续保持游泳了。”
精神动力是人的精神(包括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通过人们的行动,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推动作用[9]。对于精神动力,恩格斯说过:“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10]。”体育精神就是一种“理想的意图”,它一旦获得就会作为意识的一部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并在适宜的时机和场合转变为“理想的力量”。比如,顽强拼搏的观念在运动参与者遇到困难、难以坚持的情况下会转变为支持参与者继续运动下去的信念和力量,激励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体育偶像在职业展示中时时传达着的体育精神作用于青少年,产生具有激励运动坚持的精神动力作用。以下这位女高中生在校园长跑活动中的心路历程正是体现了体育偶像的精神动力的作用:
“体育活动当中很多时候都想放弃了,可是一想到科比他在场上一直很不服输、永不言放弃的那种精神,我就想我应该要像科比一样!上个礼拜二跑800 m的时候,跑完第一圈就觉得跑不下去了,一直就想算了太难受了,后来一想到科比,我就想我应该跟他一样,他受伤的时候都可以坚持在场上打球,为什么我难受的时候不能再坚持跑下去,然后我就一直坚持跑到终点。”
800 m是很多学校体育健身与课程的重要内容。由于需要无氧代谢供能,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极点”,参与者会感到呼吸困难,几乎难以坚持,因此800 m和1 500 m长跑也是让很多青少年畏惧的运动项目。此案例中,女高中生经历了同样的运动感受,但在她几乎跑不下去的时候,体育偶像科比以及他“永不言放弃”的精神符号浮现在她脑海里,转化推动她继续坚持运动的精神动力,激励她坚持到底,最后跑到终点。
正是由于体育偶像所扮演的社会联结作用,以及体育偶像给予青少年运动过程中的精神动力作用,促进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保持和坚持。
2.3.3 体育偶像崇拜与运动技能学习:基于偶像运动表象的榜样模仿
青少年偶像崇拜,其根源在于与偶像之间的不可逾越的差距,对于很多崇拜体育明星的青少年来说,这个差距首先表现在运动表现和技能上。从开始从事运动训练到成为明星,体育偶像要经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磨砺,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过程中,他们练就了精湛的运动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战术风格,他们在运动场上表现这些技艺和风格,成为吸引青少年注意的重要特质,
如表2所示,体育偶像对体育参与的所有促进作用中,对青少年运动技能学习产生的影响最大。在研究过程中有很多青少年表示自己非常希望拥有偶像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因而经常收集偶像动作视频集锦,反复揣摩,并在运动实践当中尽量模仿这些动作。体育偶像扮演了青少年运动技能的榜样示范作用。
体育偶像的技能示范是如何对青少年运动技能学习发生影响的?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认为,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无论是社会规范的示范还是技能示范。“将示范原型的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转换成符号表征,作为观察者以后表现这种行为的内部指导[11]”是观察学习中一个关键环节。其中,信息转换成符号表征包括表象编码和言语编码两种方式,表象编码有助于技能的观察学习。
体育偶像为青少年展示了完美的运动表象,也为青少年对偶像技能示范进行表象编码的奠定提供了便利。访谈发现青少年主要运用表象编码来对体育偶像的运动行为进行记忆:在访谈过程中,当提及受偶像的哪些特质、哪些优点吸引时,很多青少年用体育偶像在运动场上的常见姿势、在比赛中的表现、技术术语回答提问者,一个崇拜NBA球星科比的女孩如是说:“一个懵懂的年龄,我看到了篮球场上不平凡的科比,他的身影,他的球技,他的后仰跳投,就这样走进了我的心里……”显示出运动表象符号编码在青少年体育偶像运动技能示范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反复观察媒体中体育偶像竞技过程中的动作结构、动作特点、固有姿势,青少年在头脑形成技术动作的表象,为自身运动技术建立了高标准的要求,激发了技能提高的动机,为在运动实践合适条件下唤醒头脑中的运动表象、进行模仿偶像的动作奠定基础,促进了运动技能的学习。
体育偶像对青少年体育参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体育运动开始、运动持续、特别是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偶像传达的运动形象和文化信息,促进了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始;体育偶像的社会联系与精神动力,促进了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坚持与保持;偶像专业运动表象符号为青少年唤醒运动表象、模仿偶像的动作奠定基础,有助于青少年运动技能的学习。鉴于体育偶像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作用,学校和社会应重视体育偶像教育,予青少年以指导,发挥体育明星偶像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积极作用。
[1] 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 李刚. 70.9%的崇拜[N]. 中国体育报,2012,12(22)第一版
[3] 马瑞.体育偶像对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1)
[4] John fiske,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 In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ed. Lisa lewis, London:routledge, 1992,pp.30-49
[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6]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 孙晓明,蒋士博.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现象分析及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师友,2008(1):67-69
[8] [美]杰•科克利著,管兵等译.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第6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8
[9] 徐冰.人之动力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216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1] A·班杜拉.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