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体育节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2013-09-04 05:57李荣芝杨华照
体育科研 2013年3期

李荣芝,杨华照

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与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人均寿命领跑全球,男性80.5岁,女性86.7岁,从2007年世界第二位升到世界第一位,在华人群体中遥遥领先。体育运动在香港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亦成为香港市民生活化的一部分,也是香港市民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从1958年伊始,香港体育协会(简称香港体协)在辖下多个总会的配合下,每年在全港各区举办近百项体育文娱活动、表演及座谈等,时间长达3个多月的大型活动——香港体育节,与市民分享运动的乐趣与相关知识,还举办一些免费体育课程,宣扬奥林匹克精神,场面相当热闹,而过往亦邀请中国奥运会金牌健儿南下献计[1]。

为了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增强广大市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上海等城市都举行了相应的大众体育活动。而已经成功举办了56届的香港体育节,对北京和上海乃至全国的群众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意义,对香港“体育节”的研究,也将带动我国群众体育创新机制的转型。

1 香港体育节的创立

自英国占领香港后,政府对体育发展无系统性,香港体育的发展大多依赖于民间自行独立发展。香港人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令他们在经济及金融上表现卓越,但这种态度并未伸延至体育方面,体育只是社会发展的点缀,不为人所重视。体育基础并不稳固,对寸土寸金的香港来说,整个体育设施明显欠缺,资源非常有限,加上体育在教师、家长及学童心中地位不高,社会认同度比较低,这些都限制了香港大众体育的发展。一些新成立的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虽然想举办一些赛事来唤起香港市民的体育健身意识,遗憾苦于经费不足,运作困难,力不从心。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香港体育迎来转机。1950年11月24日,“香港业余体育协会”在26位体育届人士的发动下宣告成立,汇丰银行总经理摩士被推选为第一届会长[2]。“香港业余体育协会”成立的典礼上,该会已明确指出有责任推广香港业余体育,有需要在本土举办大型的综合性运动比赛。该协会于1951年获得国际奥委会认可,并重新改名为“香港业余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后又改名为“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下简称为港协暨奥委会),作为香港唯一的体育组织,在香港康体发展局成立之前,代表香港参与国际体育事务。

1957年,沙理士以港协暨奥委会主席身份前往日本出席亚洲运动会执行委员会的会议期间,参观了日本体育节的开幕礼。沙理士先生觉得体育节的比赛及意义非常好,他有感如果在香港创办这种活动,可以推广全民运动的概念。回港后,他与义务秘书长林世德(O.R.Sadick) 商议筹办这个活动。在得到港协暨奥委会通过后,决定在1958年2月,在香港举办第1届体育节。首届体育节在九龙伊利沙伯青年馆揭幕,由港协暨奥委会和11个属会合办,活动有篮球、桌球、排球、举重、剑击、羽毛球。体育节邀请到来自美国的世界女子羽毛球冠军华纳(Mar garet Varner Bloss)来港表演。2月23日,体育节户外活动在政府大球场举行了田径、单车、曲棍球、小型足球和垒球比赛,活动得到广大市民欢迎。首届体育节规模虽小,但当时社会缺乏消闲活动,市民对体育节反应热烈,活动几近满座,港府把这次成功举办的体育节,刊载在1959年的《香港年报》中。由于得到各方支持,体育节决定持续举办,直至2013年已举办了56届,成为了香港每年一度的体坛盛事[3]。

2 历史沿革

2.1 初创阶段(1958-1979年)

1958年首届体育节取得成功,港协暨奥委会于1959年3月再度举办体育节,同样民众反应踊跃,积极参与。香港著名羽毛球健将杨俊骧等体坛人士也加入筹办体育节。在20世纪60年代中,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俱乐部——香港皇家游艇会,随后也加入香港体育节,在节日期间开放给予市民参观游览。同时香港来复枪会和也参与体育节,在体育节期间开放予公众参观。

20世纪60年代,港协暨奥委会举办的体育节获得港府认同并引起政府的重视,认为体育节是推广业余体育的重要途径,能吸引青年人参与体育,提升他们的身体水平,并宣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体育节可将这些青少年带到各属会的专门培训之中[4]。正是由于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关注,以及体育活动对青少年精神的塑造,所以港府要求各体育总会应尽量提供机会予青年人参赛,让他们有足够文娱乐康活动的空间。

起初,体育节只限于白天举行活动,后来随着香港的体育节规模日益扩大,香港青年田径锦标赛、台维斯杯网球赛等大型赛事也纳入当年体育节节目,同时开始增设晚间活动,不再仅仅限于日间的户内、户外活动了。同时很多总会也陆续加入,如九龙木球会、西洋会和香港草地滚球总会,这些总会除了为体育节举办本总会的特色项目表演和比赛外,还有相应的武术活动。港府还与中文大学和中华游乐会等合作,向这些单位借场地,以满足体育节活动场地之需。

20世纪70年代,成为首位民选市政局主席的沙理士一直敬业于香港体育节的发展,曾致函港督麦理浩,指出青少年应通过参与体育节的活动,增加对体育的兴趣,主管体育的人员与港协暨奥委会应有更多合作机会,得到港督的正视和响应[5],港督指派教育署康乐体育事务组加入筹办体育节,在港九新界各区运动场地举行活动,项目有乒乓球、排球、弹床、越野赛及环区赛跑。1974年,港协暨奥委会首次提出“全民体育”(Sport for the people)作为体育节口号。1977年,体育节正式以“全民体育(Sport for all)”作为宣传口号,至今未变,体育节得以惠及全港市民。

经过近20年的初创发展,此时香港的体育节已具一定规模,时间逐渐从2 d拉长到有十多天,体育节吸引越来越多青少年使用小区的体育设施,消磨他们的闲暇。参加人数多时逾70 000人。麦理浩对港协的努力作出正面肯定:“这些节目是积极和有好处的,我很感谢你为香港推广体育的贡献”。但受制于场地设施,体育节的举办地点仍偏重于市区,其主要举行场地是在政府大球场、旺角伊馆、修顿场馆和南华体育会。

2.2 平稳发展阶段(1980-1996年)

20世纪80年代,香港体育节加入了许多元素,开始关注非健康人士的体育活动,提出要将体育概念深入香港每一个角落,为香港的每个家庭带来健康和欢乐。香港伤残人士体育协会、香港弱智人士体育协会和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相继加入港协暨奥委会大家庭,活动有伤残人士田径运动会、聋哑人士篮球赛、弱智人士五项全能比赛、伤残人士乒乓球及剑击比赛等。同时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获得新的认识,将学校体育委员会也加入到体育节筹组会中,1982年落成的沙田银禧体育中心(今香港体育学院)成为活动场地。1985年,体育节配合“国际青年年”,以青年参与为主题,其中香港学界体育理事会周年学界埠际赛,有20项在澳门举行。

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体育节获得市政局赞助,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来信,表扬体育节对推动全民体育的贡献。此阶段康乐体育事务处被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辖下的市政总署和区域市政总署所取代。

20世纪90年前中期,沙理士重申体育节的宗旨,为推动“群体参与运动”(Sport for all)。体育团体、政府和地区组织合办体育节,令体育节成为香港项目最丰富的体育盛事。

从80年代到90年代前中期,港协暨奥委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默默耕耘。不但使香港体育节获得了港府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支持,而且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参与人数逐渐增多,人群也逐渐扩充到了不同年龄阶层与不同社会阶层市民中,香港体育节在社会获得广泛认可,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2.3 成熟发展阶段(1997-现在)

香港回归祖国后,受到内地支持,香港体育节获得更好发展。1999年的体育节首次以“妇女与体育”为主题,也破天荒在本港体坛盛事七人榄球赛中举行开幕礼,盛况空前。

2000年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宣告改组,新成立的民政事务局和康乐文化事务署接管其职能,“康文署”成为港协暨奥委会筹办体育节的伙伴。香港体育节被赋予更多的重任,成为香港具备承办大型比赛能力的象征[6]。

2004年,体育节筹委会首次设立以精英运动员为主的工作小组。体育节更以展望2008北京奥运会为主题,加入宣传北京奥运会的活动,并破天荒设立体育大使,由艺人担任,如Boy'z、SOLER及司徒瑞祈,使体育节的形象更深入民心。

2005年,体育节获国际奥委会赞助,成为亚洲区3个宣扬“全民运动”的活动之一。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更亲临香港,为体育节开闭幕致辞。

2010年则以“投入运动、恒常参与”为主题,让市民享受“全民运动“的乐趣[7]。2011年,体育节踏入第54届,适逢港协暨奥委会成立60周年,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中银香港慈善基金、特步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三星电子香港有限公司,及太古可口可乐香港等支持下,60多个总会在全港举办超过80项体育活动,与民同乐,发扬“全民运动”的体育文化。2012年,第55届体育节在全港最大的室内体育场馆——香港体育馆举行开幕典礼,场面盛况空前。此外,更首次举办“全民运动,乐活人生”摄影比赛,推广“全民运动”的讯息。2013年,第56届体育节的开幕典礼于伊丽莎白体育馆举行,为一年一度的体育节揭起序幕。去年举办的摄影比赛反应热烈,2013年继续举办摄影比赛,籍以希望吸引更多运动及摄影爱好者参加,增加体育节的影响力。

3 香港体育节的组织架构与经费来源

3.1 组织架构

香港体育节的组织主要由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由下辖的70多个香港体育总会承办。

1950年成立初创的香港业余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后改名为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全权代表香港处理国际体育事务,代表香港参加国际体育赛事与一切体育相关活动。港协暨奥委会的组织非常简单精炼,其领导阶层设会长一名,外设副会长8名,以及一名义务秘书长及3名义务副秘书长和一名义务司库[8]。

体育总会作为注册的独立法人,是非牟利团体,每一个会员均有独立的自主权,向大众推广其负责的体育项目,并进行适当计划,培养有潜质的选手,履行应尽的责任。当中不少属于有限公司,其余则为根据《社团条例》成立的社团。这些团体按照其《组织章程大纲及章程细则》自行处理内部会务;在参与体育赛事和采用通行的体育准则方面,与有关的国际体育联会保持紧密联系,并奉行《奥林匹克约章》所载的管治精神。在港协成立的第一年有58个体育总会会员。目前香港的本地体育总会一共有75个。

现时香港体育事业主要由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负责统筹体育事业的整体规划,而各个体育总会则负责发展各项相关的体育项目,两者互不从属。政府和港协暨奥委会、体育总会保持伙伴合作关系,每年为它们提供拨款资助发展体育运动。

3.2 经费来源

香港体育节的经费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即政府拨款、赞助及报名费。香港政府着重以政策和拨付经费的形式对全港的体育进行调控和施加影响。具体工作则主要依靠法定机构、半官方的机构实施。

体育总会可各自通过捐款、商业赞助、向会员征收会费和募捐等来源获取收入。此外,这些团体现时亦通过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康文署)管理的体育资助计划每年获得政府资助金。资助金主要包括3个范畴:职员开支、办事处开支和体育活动开支。职员开支包括实际薪酬和公积金供款。办事处开支属于对体育总会办事处一般行政费用(包括租金和差饷、周年审计费和公众责任保险保费)的象征式资助。体育活动开支提供重要资金予体育总会和体育团体,以供举办各类学校体育推广计划、小区体育计划和代表队训练计划,以及举办和参加大型的本地和海外体育活动和比赛。各团体所获得的资助金会视其组织能力、其它收入来源和核准活动的规模而定, 因此有差别。而特别重要的活动项目,可通过民政事务局辖下的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获得拨款。

根据政府提供的资料,各体育总会在2009/2010年获得的资助总额,较2001/2002年激增160%。当中以球类活动获得的资助金额增幅最为显著,在2001/2002至2009/2010年间,增幅达225%,而球类活动中,足球总会获得的资助增幅更达269%。另一个增幅显著的体育项目便是包括马术在内的其它运动项目,资助金额的增幅达241%。而在国际比赛中鲜有佳绩的健美及举重项目,资助金额的增幅更是各类体育项目之冠,在 2001/2002至2009/2010年间,获得的资助金额增幅达472%。

4 体育节内容

4.1 开展的项目

在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的组织下,体育总会翌年9月申请举办体育节,经批准后,于第二年3月后举办相应项目。目前香港共有75个本地体育总会,就近3年来讲,2013年有56个体育总会、2012年有65个体育总会、2011年有64个体育总会。国际体育协会的会员中,一些举办青少年比赛,一些举办公开赛邀请海外队伍来参赛,有些办同乐日或工作坊让市民参加。这些体育总会分别致力发展和推广不同的体育活动,各具特色。

4.2 活动时间与进度安排

香港历年的体育节,主要从每年的3月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有3个月时间之久,主要安排在周末与晚上。有的项目时间拖得比较长,而个别项目开展仅仅一天,项目之间时间安排相差比较大。以2012年香港体育节为例,除了3月18日盛大隆重的体育节开幕式外,活动一直到6月底结束。

为响应中银香港第55届体育节,康乐及文化署也为此举办相应的社区体育活动。

5 香港体育节的特征与价值

5.1 香港体育节的特征

5.1.1 着重“全民运动”的推广

香港体育节从初创伊始,就注重推广全民体育的概念,经过56年风雨,宗旨如一,始终坚持。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在第56届香港体育节献辞所说“奥林匹克主义是我们珍重的传统,我们有一种历史感,早已成为我们的基因编码。体育节已成为我们珍贵的遗产……尽管香港在这几十年固有不少变化,但有一个元素却不变,就是鼓励参与竞技和展示骄傲的社区”。体育节筹备委员会主席郭志樑先生献辞说:“……本会将会承接这个热潮,继续推动奥林匹克精神,鼓励市民多做运动,宣扬‘全民运动’的讯息”。 近十届体育节开幕式主题或口号充分体现了这一宗旨(见表1)。

5.1.2 鼓励参与竞技

香港体育节由港协暨奥委会组织,在下辖的75个总会开展活动,同时康乐文化署也举行相应的体育活动,保证香港市民享有高质素的体育及消闲活动。香港体育总会其实乃亚洲体育联会以及国际体育联会旗下的注册会员,因此总会开展的项目多为竞技项目,其目的鼓励市民参加各式各样的体育竞技或活动,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香港市民可根据不同总会报名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前往参加活动或欣赏相应的赛事。

5.1.3 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注重健康意识培养

香港体育节活动除了竞技活动与比赛、同乐日与工作坊等形式,同时还有宣传教育活动,让奥林匹克精神渗透到每一个香港市民心中。港协暨奥委会亦为各体育界领袖、行政人员、教练及技术人员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当中最著名的,就是“香港奥林匹克学院”,该学院免费教授体育管理、运动医学及科学课程,向中小学生宣扬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与奥林匹克主义,传播小区教育计划及青少年运动营。借助体育节健康教育平台,让更多的市民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鼓励更多市民认识奥林匹克精神及香港的体坛发展。同时争取社会人士支持来促使政府增设更多完善的体育设施,供不同阶层市民使用,在香港推动公众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与习惯。

表1 近十届体育节开幕式主题或口号TableⅠ Themes or Slogans of the Opening Ceremonies of the Previous Ten Sports Festivals

5.2 香港体育节的价值与作用

香港体育节主要由港协组织,由各体育总会开展活动。港协20世纪50年代年开始工作以来,就致力于改善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不过,港协暨奥委会最初只注意到青少年低下的身体状况,现在却已在更大范围内努力增强香港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力。通过举办香港市全民健身体育节活动,香港各区在大众体育经费筹措和投入的力度上都较以往有了增加,大众体育设施也得到了建设和改善。据统计,市政局近年来在市区各处建立或开辟了各种康乐设施,包括28间室内体育馆、38个海滩、13个游泳池、112个网球场、194个篮球场、94个排球场、108个硬地小型足球场、18个滚轴溜冰场、40个草地足球场以及107个壁球场等。其中于1983年4月启用的香港体育馆是亚洲最大及设备最齐全的多用途室内运动场之一,1980年启用的伊丽莎白体育馆则是举行国际运动比赛、音乐、文化及康乐活动的重要场地。还有最为人熟悉的红磡体育馆,目前在东南亚首屈一指,可容纳观众1万多人[9]。全民健身工程的配建,为大众健身创造了条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健身的需求。

根据香港体育学院所作的调查,近年来香港人的体育参与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约有78%的成年受访者认为体育活动对健康有益,香港人越来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香港所面对的经济问题,对市民的体育消费及参与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冲击。虽然经济持续疲弱,但香港的体育参与人口会持续上升。香港体育节大型体育运动会的影响,使市民渐受到世界性体育气候的熏陶,越发明白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益处。通过体育节,各政策制定者、管理人员及商业机构应对香港体坛的发展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推动香港体育资源,促进本地体育界更茁壮地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 启示

56年走来,香港体育节一路风风雨雨,却从未间断,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及特征。受到日本、英国等国体育的影响,香港的体育节以竞技性要素、娱乐性要素和表演性要素为要点,发展成香港独有的运动会的形态。

近年来,除了中国大陆学童肥胖情况日益严重之外,更令人忧虑的是儿童的体质每况愈下,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藉此增强体质和意志。再者,我国未来人口老化,问题严重,政府有需要制订针对长者人口的体育政策。长者通过参与合适的健康运动,既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又有助减低政府对长者的医疗负担,一举两得。透视香港体育节,我们可以从中分享到宝贵经验。

6.1 社会各界要真正关心和推动体育发展

必须善用资源推广体育,提升社会对体育事务的重视,重视发展体育人口。一方面是推动全民运动,改善市民整体健康;另一方面是推广观赏本地体育赛事,这可以带动社会的体育参与气氛,提高市民对本市体坛的认同,进而提升本地赛事水平。

6.2 制定长远规划和明确清晰的政策

政府须订出独立而明确的体育政策和资源承担,不应拖泥带水地与其它项目混淆。既要注重群众的参与率,亦要考虑各个项目的资源均衡。

6.3 积极进行宣传普及

在普及方面,要实现全民参与体育,政府可以统筹拨款,但在动员方面,还须依赖各个单项体育分会、分地区体育团体的配合,进行点、线、面的辐射扩散。

6.4 增加项目设置

在项目设置上,增加一些难度较大、技术性较强、娱乐性较高的项目,而不仅仅是以娱乐为主,而失去培养勇敢顽强等体育精神;尽可能多的增设集体趣味性项目,以提高运动会的娱乐性和合作性;在参与方式上,扩大参赛人员的范围,不仅允许本市市民参加,也倡导非本市外来工参加,以加强国际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同工同乐;在开、闭幕式上,增设不同性质的各类表演性项目,为实现全体市民的广泛参与性、提高运动会的观赏性服务。

[1] 杨华照.香港体育演进、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走向[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0:69

[2] 李荣芝;杨华照.市民社会特征下的香港体育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2):6

[3] 维基百科.体育节[EB/OL].[2010-10-01] http://zh.wikipedia.org/zh/%E4%BD%93%E8%82%B2%E8%8A%82#cite_ref-1

[4] Festival of Sports Souvenir Programme[G]. Amateur Sports Federation & Olympic Committee of Hong Kong ,1969

[5] Letter of A.De O.Sales to Murray Maclehose ,28 February 1972

[6] 体育节小册子[G],香港奥委会,2000

[7] 香港体育节:号召全民“恒常”运动[N]. 中国贸易报, 2010-03-16(5)

[8] 杨华照.香港体育演进、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走向[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0:68

[9] 杨华照.香港体育演进、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走向[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