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开放性骨折创口因骨折损伤部位与外部相通, 且受伤时多因交通事故或机器绞伤, 伤口极易发生感染。现临床上对于开放性骨折主要采用一期清洁闭合创面, 二期换药促进愈合[1]。而这种方法治疗周期长, 费用高, 并且仍容易继发感染。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是最新引进的新型引流方法[2], 在临床运用中已得到肯定。为更好的研究应用VSD技术,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对36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来本院治疗的36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 观察组18例, 其中男10例,女8例, 年龄23~48岁, 平均(28.6±3.2)岁;实验组18例,男9例, 女9例, 年龄22~46岁, 平均(27.8±3.0)岁。36例患者均为Gustilo Ⅲ型骨折, 受伤到手术间隔1~14 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部位、感染分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用生理盐水或喷射脉冲冲洗伤口, 之后用术必泰、双氧水浸泡, 术后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1.2.2 实验组 行感染伤口清创术, 清创完成后, 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部位。修复主要血管、神经及肌腱。根据伤口创面大小、形状将VSD敷料剪裁拼接, 将剪裁拼接好的敷料置于创面上或创腔内, 尽可能使其与周围组织无缝吻合, 密封引流管, 并用生理盐水擦拭创面周围, 保证接口密闭。术后将引流管连接负压装置, 压力维持在35~55 kPa, 根据引流情况调节压力。5~7 d后拆除敷料, 观察伤口表面情况, 并送病理活检。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 感染情况,创面愈合情况, 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检验的标准设置为0.05,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与观察组的骨折愈合率、伤口感染率、创面愈合率、肢体功能恢复率等情况,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观察组临床疗效比较[n(%)]
3.1 外固定架的应用 原则上, 外固定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骨折。而外固定架绝对使用于Gustilo Ⅲ型四肢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架操作简单、对患者二次伤害小、术中失血量少;仅覆盖部分软组织, 不影响骨的供血系统;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人体选择不同构造, 不同材料, 能稳定固定四肢开放性骨折断端。恢复训练早期, 外固定架允许关节进行无痛或低痛的运动。同时, 有助于减轻组织肿胀, 改善血循环, 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2]。使用过程中要根据需要调节固定架位置, 对严重骨折或粉碎性骨折要注意后期关节的功能恢复, 注意肢体肿胀程度, 及时调节连接杆距离, 避免压迫皮肤, 造成坏死。
3.2 VSD的应用 VSD能有效去除组织腔隙、伤口表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 显著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伤愈合。VSD技术封闭伤口创面, 阻止细菌进入, 生物半透膜又能有效阻挡外部细菌进入创口, 避免了伤口再污染和交叉感染。
3.3 VSD联合外固定的应用 影响骨折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有效的断端固定和稳定的组织血液供应。应用VSD联合外固定治疗早期四肢开放性骨折就很好的同时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VSD能降低创口和腔内感染率, 促进软组织再生,为骨折的愈合提供必要条件。外固定架能有效固定骨折, 防止软组织的再损伤, 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修复。本次试验对36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其中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 实验组采用VSD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验组骨折愈合率为66.70%、伤口感染率为5.56%、创面愈合率为83.33%, 肢体功能恢复率为66.67%, 各项数据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说明VSD联合外固定架处理四肢开放性骨折时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 能够有效降低感染, 提高创面愈合率, 有效固定骨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杜永秀, 袁晓妮, 朱静, 等.下肢开放性损伤患者冲洗加负压封闭引流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 2010, 17(3): 1.
[2]吴茂青, 杨杰山.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创面中的应用概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 12(6): 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