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玉
(黄河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体育场馆的大规模建设产生了对该方面学术研究的需求,而对体育场馆的建筑、结构、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探究又为其筹划和建设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在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当前的体育场馆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运营效益低微的问题;设计意图与现实使用状况存在巨大偏差的问题;体育场馆功能单一,难以对其进行多种利用的问题等等。
与所有其它建筑一样,体育场馆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的也是选址问题。选址过程中,应以尊重现有规划秩序为基础,充分考虑和利用场地周边道路状况,尽量减少对城市固有交通的影响。体育场馆体量庞大,形象独特,往往被定位为一座城市的名片,是整个城市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选择应重点考虑:(1)城市空间关系。作为一张名片,理应将其置于整座城市的重要空间节点上,使其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应位于城市中轴线上或其它进出城市的门户地带,并且最好有公路能够直通机场或高速公路出入口,使其可以与外界有方便的交通联系。(2)城市功能关系。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大型体育比赛观演本身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满足观演人员、工作管理人员、媒体记者们的生活、娱乐需求。因而,场地附近应有公园、酒店、银行、大型商场等健全的配套服务设施。(3)服务群体关系。在体育场馆的选址,既要要考虑到上述两个因素,还要考虑到建设体育场馆的根本目的既不是为了打造城市名片,又不是为了拉动GDP 增长,而是服务于民,为全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健身场所。所以应当考虑到在体育场馆的服务半径内,要存在尽可能多的有体育服务需求的人群,做到最大限度的造福人民,服务社会,实现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
体育场馆根据观众人数的多少可分为小型体育场馆(容纳3 000 人以下)、中型体育场馆(容纳5 000 人左右)和大型体育场馆(容纳8 000 人以上)。体育场馆建设规模的制定既要满足当前体育比赛、市民健身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一定时期内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对场馆设施提出的更高要求。规模过小,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将来不可避免又要面临设施紧张、改建扩建的问题;规模过大则造成资源浪费,维护费用过高,一般性的体育活动收入难以维持设施自身正常运转。
之前我们总是大力宣传大型体育场馆的优势,尤其是在举办大型国内、国际体育赛事方面,但实践证明,大馆普遍存在投资多、建成慢;使用率、上座率偏低;经营管理费用等问题。大中小城市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场次极为有限,大型体育场馆很难发挥出其优势,这时考虑到适用、管理和使用率等问题它就往往不如中小型体育场馆。因此决策机构不应盲目追求体育场馆的雄伟壮观和观众席位,而应结合场馆周边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审慎决定建筑规模,力求经济适用、方便管理和使用率三者的统一。既满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城市发展需要,又不要因为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给当地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体育场馆这种大型建筑的布局,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形象和人性化空间的创造。因此,应当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注重各要素在多个层面上的复合统一,做到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体系便捷,空间序列严整,建筑群体和谐。要做好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空间组织、交通流线、场地道路系统、场地停车系统的组织,以及场地绿地的配置,使整个设计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积极互动与和谐共生,满足使用者和参观者的使用要求和心理要求。
体育场馆的空间基本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比赛场地空间(包括观众席)和辅助用房。从空间的组合看,两者应该做到分区明确,互不干扰,既便于使用,也有助于反映出体育场馆的特点。体育场馆的核心空间是比赛大厅,其余大大小小的空间都是从属于这个主空间的。尽管不同要求下次要空间可增可减、可有可无但主要空间是必不可少的。比赛场地的空间在体型上处于主空间地位,而辅助用房无论多少均应处于次要空间地位。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各自的使用要求,合理分配各部分使用面积,做到适用、配置恰当,同时还要有利于提高观众厅的使用率、节约用地、节约建筑面积。
以往体育场馆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辅助面积过大,装修标准过高的倾向。常常习惯于采用比赛大厅周围布置裙房的设计方法,由于裙房面积过多,不得不设置一些大而无当的门厅、休息厅、贵宾厅、展览厅等,这些房间长期关闭不用,浪费了使用面积,提高了建筑造价,增加了管理费用。装修标准过高的倾向也值得注意。有些场馆沿袭了会堂的处理手法,使得整个大厅在灯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气势雄浑,不仅耗费了大量建设资金,而且使体育建筑失去了其应有的简洁、质朴、粗犷的本色。体育建筑应该具有质朴、简洁、粗犷有力的美的性格,应体现出肌肉发达、筋骨健壮、精神焕发、对生命充满信心的力量。
体育场馆的建筑布局,首先要明确主次,面向广大观众。场馆内除观众人流外,还有运动员、贵宾、记者、工作人员等多种人流,其中观众人流最大,一般占全部人流95%以上,其他几种人流量较小,但各有独自要求。因此要以大量观众为主,将主要出入口留给观众,为大量观众服务。要合理组织和利用空间,使不同功能部位分区明确,自成体系而又能相互联系,同时方便管理;合理组织人流疏散,使不同类型的人流集散路线各自明确、便捷,同时互不干扰。首先,观众人流应同其它人流严格分开,并为其提供最直接短捷的出入馆途径,达到快速安全的目的。其次,贵宾、运动员几股人流不应占据主要通道,以免造成观众疏散不畅、安保工作困难等等问题。
同时,体育场馆的出入口数量不宜过多。不少体育场馆出入口数量过多,实际使用时封闭了其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因而改变了原先设计的人流集散关系,造成了使用上的不合理。最好明确分成入口和疏散口两个系统,入口数量尽量减少。可以只设置一个能满足入场需要的入口,同时附以若干必要的疏散口的布局。在一般情况下,疏散时也只使用观众入口,必要时才同时使用各个疏散口。
结构既是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也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因素。体育场馆结构可分为屋盖和下部结构两部分,其中屋盖结构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往往成为体育场馆建筑设计的首选。
作为构筑空间、树立形象的两个基本专业组成,建筑和结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这一关系在体育场馆建筑的创作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体育场馆屋盖结构选型应满足建筑功能、审美和技术经济等多方面需求,要做到:(1)受力合理,传力明确。这是对任何建筑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受力合理,传力明确,才能发挥出建筑材料的最佳性能,保证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方便安全。(2)使用方便,富有人性。体育场馆功能要求的不同,集中反映在其屋盖的空间外形的不同上,因此在体育场馆屋盖型式的设计上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公式。体育场馆屋盖的平面和立面造型有多种多样的型式,这不仅仅取决视觉上的要求,更取决于建筑功能的要求。因此对于不同的体育场馆,要结合使用需求和场地条件等对其进行量体裁衣,满足其最根本的使用功能。同时体育场馆是人们舒展身心、缓解压力的休闲场所,因此在进行屋盖结构选型时要设法拉近人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距离,通过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方式促使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3)造型独特,简洁优美。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体育场馆的屋盖设计不仅要有独特优美的造型,还应能够简单明了地反映出建筑功能。体育场馆屋盖结构可以左右建筑体量并影响与环境的协调,也影响建筑内景和外貌。屋盖结构具有重要的建筑造型作用,其形状越是简洁明了越能体现出其结构形态特点。因此,体育场馆屋盖结构选型不仅要考虑使用功能,还要考虑精神功能,力求简洁优美。(4)造价节约,施工快速。体育场馆作为大体量公共建筑,往往由于紧急需要建设周期很短。
结合以上几点要求,钢结构和悬索结构由于杆件、节点、锚头等可在工厂预制、现场安装等优点而受到青睐。目前,螺旋球节点网架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种屋盖属于刚性屋盖,周边用钢柱或钢筋混凝土柱作为竖向支撑结构。这种结构空间工作,传力途径简捷;重量轻、刚度大、抗震性能好;施工安装简便;网架杆件和节点便于定型化、商品化,可在工厂中成批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网架的平面布置灵活,屋盖平整,有利于吊顶、安装管道和设备;网架的建筑造型轻巧、美观、大方,便于建筑处理和装饰,给人一种壮观、宏伟的感觉,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
已建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着使用率偏低、大量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的情况。社会各界对此广泛关注,迫切希望开展多种经营,扩大使用范围,妥善解决观众厅的多功能使用问题。为提高场馆综合利用率,达到“平赛结合、一馆多用”的目的,体育场馆应具有多功能综合性特点。
体育场馆的设计,应以满足体育竞技要求为主,按照体育场馆建筑的原来面貌合理设计。在不影响体育竞技要求,不增或稍增投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使用范围,提高使用率,兼顾文艺演出、集会等使用要求。
在空间组合上,可将体操、武术、健身、羽毛球、乒乓球等场所安置在主场馆中,使其成为能进行各种训练和比赛的多功能厅,要防止把场地尺寸定得过死过小,以致不能适应今后发展变化的要求。体育场馆除了要为体育比赛服务外,还应该向群众开放,为群众体育服务。除此之外,体育场馆的设计还应打破常规,由四面看台改为“U”型三面看台,台上、台下均设置活动座椅,在纵轴线一端设置简易型舞台。使其能够在比赛与文艺演出、报告集会、展览、集训之间自由进行功能转换,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场馆,真正实现“一馆多用”,发挥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向社会开放,提高利用率,由单一比赛转为使用功能多元化,是发挥有限投资获得更多、更高的综合效益、增加运营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多功能范围的确定,应结合体育场馆所在地区的实际需要,坚持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体育为主,兼顾其它的原则。
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体育场馆要体现体育建筑的特征并注意体现地方文化和特色,符合城市整体风格,实现功能、型式、结构的完美结合。体育场馆形态特征是结构类型的自然生成与表达,应真实地反映结构传力与受力特点,体现以结构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形式表达结构内在逻辑的设计思路,充分表达体育建筑富有动感和力度的造型特征。体育场馆的建筑造型还不宜过分张扬,应符合整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要以地域文化为线索,既要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还应尊重城市内部空间演变过程中的人文脉络。结合体育场馆所在地域文化环境的形态特征,赋予体育场馆某种文化属性,通过艺术处理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使其再现于建筑外部形象之中,以隐喻表达建筑的文化内涵。要使体育场馆周围空间环境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相协调,使建筑融入城市,成为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日常行为的一部分。
大型公共场馆的建设无论在哪个城市都被当做重点工程来抓,它的发展状况衡量着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优劣,文明程度的高低。只有在规划、建设和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做到精心雕琢,精益求精,才能够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才能真正提升城市品位、增进社会和谐、造福市民。
[1]梅季魁.现代体育馆建筑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出版社,1999.
[2]李百浩,杨洁.湖北乡土建筑的功能、型式与文化初探[J].华中建筑,2007(1):176-179.
[3]孙一民.回归基本点:体育建筑设计的理性原则——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7(12):47-49.
[4]徐昱政.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J].中州体育,2011(6):22-25.
[5]过乔.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探析[J].中州体育,2010(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