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萍乡337042)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必修的主干课程。作为会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深刻的理解能力之根源。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针对“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也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探讨。但当前《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仍存在理论与实操不能紧密联系、教学模式僵化、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教材内容更新滞后,不能满足会计岗位人才培养的职业需求。目前市场上已出版的很多面向高职类学生《会计学原理》课程教材以及配套的实训操作教材内容仍停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或更新内容不全面,大多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都仅在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将理论密切运用于实践的综合实操性,特别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另外,针对该课程的实训教学工作,虽然有配套的实训教材,但其通常缺少对会计专业技能培训的相关指导,如点钞技能、珠算技能、银行柜台业务能力等相关知识在目前教材中较为少见。
(二)强调会计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以培养专业型、技能型、综合型的会计相关专业人才为己任的教师,基础的工作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这仅仅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据统计,我国会计专业每年有5至6万的毕业生,却仍面临着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归其原因,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却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一位优秀的会计人员,除了要有非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极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无数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证明了一点: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受限,普遍缺乏较强的综合教学能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如果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也就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艰巨任务。我校的师资队伍还普遍需要在知识层次、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地丰富、改进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提升;老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和计算机软件操作有待提高;新老教师之间教学交流不足,合作教学的空间与平台有待提升。
(四)课程教学停滞于理论为主,实践为辅阶段。针对该课程,我校已从传统 “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上升到了“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但仍停留在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阶段。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类会计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毕业后具有从事会计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目前实践教学环节,通常是让学生通过实训,独立完成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建账、记账、更正错账、凭证装订、会计报表的编制等相关步骤。但对于实际工作中会计与出纳等相关岗位业务的区分;会计、税务、经济政策和相关法规方面知识的运用;点钞技能、珠算技能、银行柜台业务处理、会计软件操作等相关技能的培养相对弱化。
(五)教学模式僵化、手段单一,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我校采用“备课—讲授—练习—反馈—中期实训”四段式教学,教学模式也通常都停滞在 “教师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收”的传统封闭型教学模式。但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思维受限,对教师和教材存在强烈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和丰富,却仍有不足。对于这一现状存在的原因往往较为复杂,不论是学校的硬件配备还是软件设施,对此都有一定的影响。
(六)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客观评价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考核的关键在于就业与创业能力,而非传统意义的成绩考核。但我校对该课程考核方式采用两种形式:课程考分制和大作业答辩。其中主要是以考分的高低作为判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考试为中心,将学生学习考核范围限制在教材内容上,结论存在明显的偏差。
(一)重新进行课程定位,编写适应当前会计基本岗位需求的理论教材与配套实践教材。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对岗位与能力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组成一线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实践专家为主的团队,编写以现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各种学习项目作为理论教材的内容。理论教材由教师分项传输引导,学生负责完成单项任务与总结,教师点评,充分发挥教师的阶梯作用与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同时配备与理论教材配套的实训教材编写,以合作学习为主导精心布置实训任务,充分培养和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企业与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由单项实训模块训练逐步深入至综合实训模块训练,使学生在分工合作中熟练掌握会计、税务、经济政策和相关法规方面知识、点钞技能、珠算技能、银行柜台业务处理和会计软件操作技能。
(二)注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强调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包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的强调与引导,通过聘请校内外财务专家开展财务知识实务讲座,普及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内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工作上容易出现的错误,教师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等先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找出错误,并采用适当的解决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质疑—分析—选择—创新。另外,教学与考证相结合,提出多证制毕业要求,让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相应学历证和专业资格证、职称等级证等多项证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
(三)更新师资队伍,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师资水平。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互相学习帮助,建立起牢固密切的合作关系,让教师可在课余时间到企业实践学习,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资深专业人才担任会计实践教学工作。新老教师之间进行相互听课交流、观摩学习、现场培训,互补不足。同时将会计电算化实践性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实行,达到强化老教师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和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的目的,从而尽快提高整体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质量。
(四)调整教学重点,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教学重点转变为“以工作能力为核心,辅以理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设置出纳、会计核算、审计、税务会计等相关会计职业岗位,让学生分别担任各岗位角色,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从而解决学生对工作岗位认识模糊的问题,使学生熟练掌握各岗位工作内容、职责以及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坚持课证融合的培养理念。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将课堂搬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校内外实训教学,充分体现以合作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学生—企业连成一线,形成学以致用的开放式教、学、做一体化体系。
(五)丰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方法,校内外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新型、实用型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对现有教学模式应改良单调的四段式教学,迅速转化成教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自主”,考试内容“灵活”的单一主体多向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主导地位交替,将课堂交给学生,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身认为最有效、最舒适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真正学到课堂上和工作中实用的技能。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建立专业论坛等方式实现参与教学中所有人的互动。
(六)改进考试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以培养就业型、创业型学生为出发点,改进考核制度与考试评价制度,将考核的关键放在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将理论内容简练化,加入主观分析项目,考核其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以笔试考分为基础,将其比例控制在综合评价的40%左右。以综合实训、技能操作、企业实践为主导,将其比例扩大为综合评价的60%左右。提倡学生踏出校门,深入企业,开展体验型学习方式;创办创业实验区、实验点,开展研究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增强就业、择业、创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