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南京 210097)
1981年1月,国务院转批《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式诞生,自此,这一极具中国特色、适应国情的教育制度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凭借其开放性、灵活性、经济性等特点,自学考试吸引了大量生源和助学单位的广泛参与。30年来,它更是凭借其国家考试的权威赢得了国内、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然而经历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生源规模高峰后,近几年生源萎缩严重,自学考试的发展乃至生存问题自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为此,自学考试的各种试点改革相继推出,广东省2006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与高职高专相沟通试点,江苏省2008年开始的高职高专学校接读自学考试本科试点等均为其重要尝试。
江苏省将“专接本”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积极探索具有自学考试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用性与职业性特点,建立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符合大众化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确保基本理论够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和竞争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
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先生最先使用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这种“教育应贯穿人的全部生命历程”的理念一经提出,即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我国在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中规定,国家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专接本”加强了大专与本科学历沟通,是自学考试谋求自身发展、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促进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
作为不同层次教育之间沟通的又一方式,“专接本”专科学校学生获取本科学历的便利方式,自学考试的低门槛、良好的社会声誉都为学生继续学习增加了筹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它同时也是专科学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本科院校优质师资学习沟通的有利方式,“专接本”对专科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发了教师主动自我提升的动力。因此,“专接本”起到了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更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专接本”应需求而生,必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当然,“专接本”办学对于高职高专学校而言,也是提升其整体教学氛围,创建良好校园氛围的良好途径,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合作,对于其学校发展亦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自学考试的主体是广大考生,“专接本”这一形式使得考生、高职高专学校、主考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等环节之间沟通更加紧密,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更加直接、顺畅、有效,参与考试计划制订的主考学校可以通过与专科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明晰自学考试专业计划改造的思路,而上级主管部门则可以更加全面、宏观的把握自学考试当下的改革走向。此外,从生源的组织、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专接本”都起到了良好的沟通作用。
自学考试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是否提高,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是否被社会接纳与认可,能否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是否达到学校的发展目标等等来获取其自身发展评价、校验指标,“专接本”能够更加直接、准确的获取以上信息,更加有利于自学考试各种信息的反馈,从而丰富完善自身的发展。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与自学考试的改革发展走向是合拍的。但高职高专学校在“专接本”办学中的现状是牺牲学生专科计划内的校外实习、实践性教学等环节,而强化自考的理论应试教学,抹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亮点,更偏离了“专接本”的初衷。
在专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课程实习、校外实践等环节占了较大的比重,其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计划及教学深度与自考本科的衔接有一定的难度。自考本科计划的课程教学,从专科学制最后一年才正式开始,其专科阶段的教学计划中并未有意识融入自考本科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两者教学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自学考试的落脚点在“考试”二字,以国家考试为基本评价机制来维护其权威性。专科教学计划与自考计划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异性,其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环节,为确保学生在两年学制期内通过计划内所有考试,故而专科学校在“专接本”学制期内紧紧围绕自学“考试”展开教学,相比之下,其应试教育色彩被夸大,而自学考试中对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有所欠缺。
到目前为止部分自考专业仍然沿用开考初期的考试计划,无论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还是从个体功能、还是从其质量标准来看都是极不科学的,自学考试专业改造的呼声日益强烈,但自学考试整个专业改造周期过长,本应适应并引领社会发展的自学考试并未发挥其真正作用。
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学生的功利化学习动机均根植于他们持有的价值观,任何教育的原点与终点都应该是“人”:从教育价值取向看,以学生为本,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人才观看,在保证达到高等教育基本水平的前提下,培养的人才类型多样化;从教学观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学生观看,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2]
“专接本”对普通专科与自考本科的沟通、衔接应是立体多维的、内涵丰富的,在现状的基础上,自学考试主管部门、主考学校、高职高专学校三者应共同努力,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实施、内容的选择、评价方式的确定等方面,努力实现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沟通,确保其真正意义。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通过执行专业教学计划来实现,构成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育影响因素是具体的课程。因此,两者真正的沟通主要通过各自的教学计划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来实现。
一般说,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人们所重视的是学术型人才;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市场需求量大的是职业型人才。[3]自学考试应当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根据各地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调整自考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加快应用型专业的建设和推广力度,使专业课程结构由原来传统的学科型结构向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转变。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结合职业导向的动态发展过程,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相适应,加大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比重。课程设置为生产一线、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留下空间,为其提供适应工作需求的多元化的选修课程。
自从199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了第一个非学历考试项目以来,全国的非学历项目已经发展到30多项,其培训和证书或为行业门槛必备,或为技能水平提升重要方式,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为个人提升所需求。故而,我们应考虑在“专接本”学生中开展非学历培训,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更多地参与非学历培训,一方面为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做好更加充分、扎实的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此外,江苏省自学考试生源构成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校生已成为江苏自学考试的生源主体,占比已接近60%,其中大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在籍专科生。因此,在该群体中推进非学历培训亦是自学考试拓展其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
[1]关于下发《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展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工作的补充意见》的通知.苏教考[2008]14号.
[2]邵晓枫.我们应具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观?——近三十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观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1,(4):77.
[3]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