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婷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就业力即就业能力,包括内部就业能力和外部就业能力。内部就业能力指保持现有工作的能力和在同一企业中变换另一种工作的能力,外部就业能力是指转换到另一个企业的相似或不同工作的能力。[1]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可以定义为1980年及以后出生且16周岁及以上的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在一个企业内部保持或变换工作以及在不同企业间变换工作的能力。
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融入城市愿望强、平等意识强、工作耐受力低的“三高两强一低”的鲜明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历以及就业观影响其就业力。用人单位通过受教育程度、职业技术这两个关键信号对劳动者的能力进行甄别,通过考察职业培训状况了解劳动者获取和更新劳动技能的能力是否满足工作的要求。[2]一般来讲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就业力就越强;反之,越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会通过影响其劳动收入、职业发展等方面影响其就业能力。[3]工作经历不仅凭借工作年限来衡量,它更是工作经验的一种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年限的长短及工作经验的相关性对其获得工作机会或保持现有工作机会都有着重要影响。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受教度程度以及技能水平的提高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的期望价值及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愿待在最苦最累的工作岗位,期望更加舒适稳定以及高发展的工作机会。而这种就业观的变化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寻找工作机会或转换工作岗位都有着重大影响。
政府支持、市场供求状况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影响其就业力。政府支持主要包括优化就业环境、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等服务。但因为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市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支持服务依然有限,这也使得他们享有相关就业政策和服务时处于弱势地位,造成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就业的机会十分有限。市场的供求状况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工作的难易程度,也会对其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近些年来“民工荒”现象正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影响农民工就业的直接表现。因此,就业区域、行业和职位类别都是影响就业力开发的重要因素。工作条件简陋,工资水平低也是影响就业力的直接因素。例如,建筑业工人往往是露天作业,酷暑要顶着40度左右的高温在室外搬砖运土,严寒也要冒着风雪在室外继续开工。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连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都很困难,而他们往往还背负着全家人的生活重担,所以一位务工者直言:“我的城市梦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力的内外部因素分析可知,这一群体的就业力开发已经势在必行,以下主要从内在期望、就业环境、社会政策三个方面探讨就业力开发的必要性。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虽然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与大学毕业生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在工作中他们强烈感受到知识与技能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自身发展,深刻领悟到只有接受教育培训,提高文化水平、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谋生本领,才能改变生存环境、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融入城市愿望强的时代特征所带来就业观念的变化,也在根本上改变了其就业选择。相较于传统的“脏、苦、累”的行业,他们更倾向于薪酬待遇较高、劳动条件较好、自身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未来发展空间较广的行业。更高的就业追求也是以更强的就业能力为依托,因此这也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就业力提升的迫切需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等各项就业能力指数都在不断上涨,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力量。尽管近些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强调“公平公正对待”,但社会中还是存在歧视的思想和观念,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市场中谋求和保持一份工作时仍然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必须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苛求自己,才能转变社会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观念。
此外,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状况也迫使新生代农民工进一步提升就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就业竞争对手有内部竞争者、传统农民工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巨大、素质水平相似,在同层次的企业中竞争压力大,且很少有突出的优势,所以也往往在转换工作时面临内部竞争者。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有了较高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但他们在吃苦耐劳、稳定踏实工作上明显比不上传统农民工。在工作的竞争中,大部分的企业都愿意选择传统农民工,而放弃工作浮躁、好高骛远的新生代农民工。此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在劳动力市场中,新生代农民工与之相比,文化素质、视野见闻就逊色了。[4]
尽管当前我国正在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现已有13个省市相继出台了统一的城乡户口等级制度的改革措施,但任重而道远,需要立足国情,进一步强化改革。[5]以广东为例,对于外来人口以居住证取代暂住证,办理居住证不收任何费用,持证者住满七年便可入户,从而享受当地城市的各种资源、保障和优惠政策。[6]从对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而言,消除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的束缚,至少可以从制度上消解对新生代农民工走向城镇就业的制约,也就可以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体现了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高度关注。
国家颁布的《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明确了劳资双方的权责,对于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欠薪等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从而保障农民工就业的合法权益。这些政策或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了新生代农民工更加积极稳定地就业,也为他们创造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力的进一步开发。
通过上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力的因素分析可知,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广更好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从自身角度出发,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主动争取就业机会;从政府角度出发,完善就业保障制度,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从培训角度出发,加大培训力度,大力开发针对性较强的培训项目。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期望值过高和工作耐受力较低是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中受挫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因素。而这恰恰是缺乏理性的自我认识的表现。因此在就业时,不能仅仅依靠着年轻、自信、热情、梦想而盲目闯荡,应该客观公正地自我分析,找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职业定位,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地就业。
第二,努力提升自己,增强就业竞争力。尽管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好的文化基础和较高的技能水平,但时代的不断变化、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中不断扩大的供需矛盾,这些潜在的威胁都对新生代农民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应该主动参与学习,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7]还要善于创造学习机会、拓宽学习渠道,参加一些成人教育机构、工会或其他团体组织的培训班,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此外,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点和发展需要,参加针对成人继续教育开放的各类考试,以弥补学历不足的缺憾,并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善于推销自己,主动寻求就业机会。市场中存在的歧视和不公正的落后观念可能会打击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积极性,但正因如此,新生代农民工更应主动出击,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和青睐。推销自己的关键之一是保持良好的品格。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不仅是农村人的优良品格,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更要突出展现自己的品格优势。关键二是主动搜寻就业信息。新生代农民工走向城镇就业,大多数都是靠务工人员的相互介绍,这种依靠人脉关系求职的方式固然有效,但用人单位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发布的就业信息,以及正规的职业介绍中心和人才交流市场对新生代农民工拓宽就业渠道有着更大的帮助。
第一,加强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所在城镇,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扶持和引导作用,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特色,将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当地企业开展岗位和职前培训,切实解决农民工培训与就业脱节的问题。例如,深圳市制定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划,形成辐射所有街道、社区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推行全市统一的职业介绍机构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降低农民工的求职成本和求职风险,在全国率先为农民工就业建构了一个良好的公平就业机制。[8]
第二,提供及时和全面的服务。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因此,政府应该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例如,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发布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以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开展集中有效的职业培训讲座和课程以增强其就业技能。此外,当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遭遇不公正合理的待遇时,相关部门应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案,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在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过程中,还应努力转变落后的就业歧视观念,创建和谐良好的就业环境,鼓舞和激发他们积极投身城镇建设的士气和决心。
第一,通力协作增加培训投入。就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快速增长状况来看,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培训投入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因此还需要争取和鼓励广泛的社会组织、企业机构及个人加入到农民工培训的事业中来,政府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争取各方支持,扩大培训的资金来源,从而更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服务。此外,对现有的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机构、组织、团体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各部门组织间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建立起广泛有效的教育培训基地,形成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从而为农民工提供更加快捷有效以及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大力开发实用的培训内容。职业培训的直接目的是为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培训内容应当紧跟市场动态,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中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总体需求以及就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培训机构需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方式为用人单位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此外,普法宣传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求职面试技巧培训等培训内容也十分实用。虽说目前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仍然以职业技能为主,但普法等培训内容不仅能使他们懂法守法,更能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通过正规渠道实现维权,也能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展现自己,成功地推销自己。
[1]曾丽.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6):6-8.
[2]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J].经济问题探索,2010,(3):50 -54.
[3]魏毅,廖素琼.农民工受教育状况对其就业能力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2006,(8):92 -94.
[4]袁帅,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6):41-44.
[5]百度百科 .城乡户口统一登记制[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33202.htm.
[6]腾讯新闻网.广东明年推行居住证持证者住满七年可入户[EB/OL].http://news.qq.com/a/20091225/000161.htm.
[7]邓文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4):22 -23.
[8]谢建社.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2-143.
[9]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57-164.
[10]易红郡,谭建平.新型农民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