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兴生,解光艳
(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生活、学习、工作压力大,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失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疾病,可由于高血压、神经衰弱、贫血、肝炎、更年期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症等疾病引起,使患者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焦躁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损害。笔者自2010-2011年应用调胃承气汤加减治疗失眠,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00例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均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1],随机分成2组,调胃承气汤加减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1~55岁,病程0.5~ 7年;对照组50例,男 21例,女29例,年龄 33~54岁,病程1~6年。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药舒乐安定(1 mg/片,每晚睡前服1片,服用6 d);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在调胃承气汤(大黄12 g,炙甘草6 g,芒硝10 g)基础上加减治疗,肝火上炎加龙胆草6 g,栀子9 g;气虚加党参12 g,杏仁5 g;阴虚加生地黄10 g,玄参9 g;血瘀较重加赤芍8 g,乳香4g;腹中胀痛加厚朴7g,木香4 g;血虚加当归3 g,兼腹胀者加莱菔子7 g,枳壳5 g。每日1剂,早晚2次服用,3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1]。临床痊愈:睡觉正常,睡眠时间在6 h以上,伴随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随症状改善。未愈:睡眠同治疗前,症状无改善。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失眠,中医称不寐,常伴有心烦、易怒、紧张、焦虑、恐慌、心悸、头痛、头晕、健忘及胃肠道症状。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解阳明腑实证,由于本方可以解肠道热结,故对失眠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心经实火,可移热至小肠,从而引起小肠实热的症状,比如便秘。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而见心烦,进而失眠等症状。《素问》有“胃不和则卧不安”“心火平而神泰然,心火上,神不内守,可用承气汤化裁,釜底抽薪”之说。故失眠从胃论治有着理论依据。明·李中梓对不寐的病因及治疗提出了卓有见识的论述:“不寐之故,大约有五”,其中之一曰“胃不和”,其含义与本文有相似之处。郑金枝[2]对《伤寒论》中辨精神疾病证论治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认为调胃承气汤可主治心烦、谵语;姜良铎[3]利用调胃承气汤化裁治疗高尿酸血症,对睡眠不佳症状有所改善;丁德正[4]指出,调胃承气汤可使急性兴奋狂乱发作患者谵语消失,兴奋狂乱有所减轻。杨春辉等[5-6]利用镇静安神汤和枕清眠安汤治疗失眠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利用调胃承气汤治疗失眠,国内外尚不多见。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
[2]郑金枝.《伤寒论》精神疾病论治[J].河南中医,2009,29(8):733-734.
[3]魏文浩,解红霞,李耀辉.姜良铎教授应用通下法与承气汤类方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0,3(3):218-220.
[4]丁德正.三承气汤在精神疾病临床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2):134-137.
[5]杨春辉,柳正植,王富春.镇静安神汤治疗不寐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32(8):793-794.
[6]曹宏梅,金哲峰,陆小左.枕清眠安汤治疗失眠症60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0,3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