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张宇斌
(1.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厦门 361024;2.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厦门 361024)
从政治认同到信仰追求: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新探
——以大学生政党认同为例*
李 文1,张宇斌2
(1.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厦门 361024;2.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厦门 361024)
作为社会群体中最活跃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政党认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显得极其重要。根据福建九所高校大学生的政党认同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较高的认知且有较理性的认同,但仍有提高和改善的空间。而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因素各异,可通过优化党建工作、提高党组织威信、加强教育队伍等路径来推动大学生政党认同的自我内化,并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追求自己的政治信仰。
大学生;政治认同;政党认同;党建工作;路径探析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人们总会依据一定的政治价值取向,从某一阶层、某一政治制度或某一政党中寻找自己的政治信仰,并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遵行其所倡导的来规范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行为。[1](P566)政党认同是对执政党的宗旨、理念、组织形式、队伍构成和运作活动等的认同,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政治认同[2],实质是心理认同,表现为对某一政党的同意、支持与服从,而为此确立信仰则标志着人们对理想的政党制度及其价值目标的坚定信奉和不懈追求。
当下中国,处于激烈转型期,与之相伴的是空前活跃的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全球化浪潮的推波助澜下,日趋影响着社会的主流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价值取向。当前,社会群体的政党认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显得极其重要。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最活跃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政党认同状况如何,值得我们关注。而相关的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政党认同度提高的文章目前尚不多见。
基于此,本文将分析的视角定位于当代大学生的政党认同问题上,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并辅之以座谈和访谈,以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三地的九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院校为样本开展实证调研,分析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因素,探讨如何在高校党建工作中提高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的对策,促使他们在心理层次上形成对政党制度的支持与拥护,从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共发放问卷17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595 份,回收率为93. 82 %。并通过由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力图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政党认同状况。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
表1 福建省九所高等院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较高的认知度和一定的认同度。调查表明,在对所列政党的选项上,当代大学生对执政的共产党有较其他党派更加具体深刻的认知。这既体现了政党知识普及工作开展的成效,也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取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其中,对党派了解程度选择“都不了解”的大学生仍占了21%,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反映了少数大学生政治认知的缺乏,也体现了其政治冷漠,这一现象可能导致大学生政党观念模糊及政治取向的缺失与偏差,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身边的学生及老师党员是最直接接触的党员群体,他们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对党员的印象乃至政党的认同程度。调查显示,在“对身边党员的看法”这一问题呈现出二元分化的趋势,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身边的党员表示认同,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与拥护。但也应看到,认为“表现一般”和“不关心”这二者的选项,共占47.5%,这其中透出了十分重要的信息: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党组织及党员在广泛群众中的认知和接受度仍需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党建工作仍有待完善。
大学生在入党动机的问题上存在着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并存的现象。政治动机往往是认同主体为实现理想的政治目标而具有的内驱力。对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首要动机”这一调查数据显示,综合“信仰共产主义”、“愿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能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争取进步”三个选项,有68.1%的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较为端正。尽管在入党动机上,大多数大学生入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但令人警惕的是, 有占比25%的同学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把入党作为毕业后找工作的筹码,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并不是想为了党的事业去奋斗。
大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积极认同且不失理性。大学生对政党制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政党的归属感及政治价值取向。面对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多种政党制度,结合我国国情,立足现实的情况下,针对“哪种政党制度适合我国现状”的问题上,过半的大学生选择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比例为65.5%。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当前的政党制度的积极认同,是有利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持续发展的。而在“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中国长期执政,并能领导我们建设现代化”这一问题的看法上,有77%的大学生选择了“同意”。调查结果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对执政党的强大信心,也体现了对执政党的执政成果的肯定以及对当前政党制度的积极认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政党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在实现形式上和实质内容方面,都有待加强和完善,从而切实推进执政党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
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水平的高低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实证研究,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思想活跃开放,总体上对中国共产党有积极且理性的认同,有较高的政治热情,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较好地完成了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教育任务,但仍有提高和改善的空间。目前存在一些影响大学生政党认知和认同的不良因素,既有宏观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客观外部因素,又有来自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内在因素。
受大学生自我身心发展特点的限制。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内在因素。应该说,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对其政治追求乃至政党认同的影响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校大学生有着十分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但由于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期,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其价值观易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的情绪变动而剧烈变化。他们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部分党内干部的腐败现象乃至制度中的弊端,常表现出过度关切甚至情绪化的倾向,甚至产生反感和排斥,以致对政党出现缺乏全面而理性的认知偏差。
闽台区域特点及海西经济建设的影响。因本次调查覆盖福建省内各大院校,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在调查中发现,福建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闽台的地理位置、区域特点及海西经济发展与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一,福建的山海地理特征,吸纳了外来的基督教等宗教,又催生了很多原生态、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的乡土民间信仰[3]。虽然,政治认同与宗教认同在宏观上的相互影响并不排斥二者在微观上的相互整合[4]。但当认同共存于同一个体时,政治认同是世俗信仰而宗教认同是神圣信仰,难免会有冲突与矛盾;其二,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建设发展,其政治认同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其三,闽台关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一些台独势力趁机向大陆学生进行西方敌对思潮的渗透,这使得高校大学生出现某些片面偏激或不良的思想政治倾向。这给高校的党建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全球化的发展及西方价值观念的渗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多元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潮及价值观等对当代大学生的渗透渠道不断扩大,各种思潮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得大学生产生混乱甚至偏差的观念,进而淡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尤其是国际社会上反华势力意识形态的输入,都在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客观、科学的价值观的树立。
国家转型期信仰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断裂。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阶段,与之相伴随的是转型期信仰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断裂。官本位的思想和公权力滥用的现象,功利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等错误的价值观由于能带来短期的利益和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推崇。这些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前文所述及的部分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或是在为人处世中仅顾及自身需求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非出于对信仰的追求或自身素养的提升。这样使得他们很难接受党组织制度和原则的约束,也难以形成对党民主集中制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认同。
新形势下,改革开放以来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是长期、复杂和严峻的,而目前党内出现的精神懈怠、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问题更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高不同群体的政党认同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5]。本文根据大学生政党认同实证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从高校党建工作的角度出发,提出可供参考的路径选择。
优化党建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价值。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努力创建党政齐抓共管的局面,形成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注重理论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因此,深入开展理论建设尤为重要。充分发挥高校党校的作用,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记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以加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政治立场。二是创新性地开展党建工作,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三是推进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教育,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价值,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党的认同和拥护。
提高党组织威信,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克服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大学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吸纳优秀的师生党员,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首先,要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关注高校师生的成长,倾听师生的心声,为师生服务,从而起到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其次,高校基层党组织还要特别注意抓好道德建设,经常开展树典型、争先进的教育活动,在师生中培养和树立优秀共产党员为道德、诚信、公平正义的典型,并以大学生身边优秀的师生党员尤其是学生党员为表率,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并最终带动广大学生。只有这样,基层党组织才能发挥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此通过其日益提升的组织威信,影响和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从心理上更从行动上拥护党组织,使得广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得到强大的组织保证。
加强教育队伍,保证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落实。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关键在教育队伍的建设。当前有少数党政干部或思政专任教师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道德失范等现象,因此,建设一支具备负责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建工作队伍是加强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基本条件。第一,重视思政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尤其是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加强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配备政治素质过硬的优秀党建工作者。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应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这支队伍的保障和服务工作,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其自觉抵制急功近利的倾向,不断积累和增强教育的创新性和时代感,从而拓展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之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只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保证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高素质,才能保证教育质量及工作开展的实效性,通过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鼓励政治参与,推动大学生政党认同的自我内化。人们通过政治活动的参与来形成对整个政治制度的某种观念信仰, 这个过程也是政治制度“ 内化”的过程[6]。因此,有效的政治参与是增强大学生政党认同并达成政治信仰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归根结底是要强化学生的自我内化,必须要经历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即把身处其中的政治体系内化为政治认知,并在政治参与中外化为政治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重视并鼓励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这一重要途径。首先,充分利用学生会组织和党团组织,开展相应的工作,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交流和反馈途径。其次,结合区域因素,在“中国梦”的背景下,以“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 的福建精神为指引和价值取向,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活动,不断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对国家和政党的认识,促使大学生自觉把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与实现和党的价值结合起来。再次,加强高校大学生政治社团的工作,可以成立诸如“党史学习研究小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班”、“形势与政策研讨小组”等团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讲座、辩论赛、知识抢答赛和演讲比赛等寓教于乐的活动,同时利用区域优势加强闽台两岸高校合作,互换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更有利于在实践过程中避免政治盲从,纠正政治取向的偏差,调节负面的政治情绪,从而增强政党认同,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主动参与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高校是引导和拓展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的重要环节,需要不断地从制度上、组织上、队伍建设上,更要从学生主体性作用上寻求突破和创新。藉由以上举措,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追求自己的政治信仰,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
[1]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孙太怀.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与政党认同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0):51-53.
[3]习五一 .简论当代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J].世界宗教研究,2008,(2 ):117-126.
[4]吴建业 .认同的逻辑——刍议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的关系[J].社科纵横,2012,(5):119-120.
[5]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8(1).
[6]刘明.论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信仰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2007,(1):8-17.AnExploringonthePaththeWorkofPartyBuild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y:fromPoliticalIdentitytothePursuitoftheFaith——Taking College Students’ Party Identification for Example
(责任编辑:谭淑娟)
LI Wen1, ZHANG Yu-bin2
(1.Faculty of Humanities amp; Social Sciences, Xiame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mp;Technology, Xiamen Fujian, 361024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14 ,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ost active groups, whose Party identification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our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study of nine college students'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Fujian Provenance, as results of the survey shows, students have held higher cognitive and more rational ident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it could be improve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college students' Party identification are varies, By the way of ptimizing the work of Party building, improving the Party prestige, and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 team, we can promote their self-internalization of their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the political practice to pursue their political beliefs.
college students; party identification; political identity; the work of Party building;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on the path
1673-2103(2013)06-0122-04
2013-10-05
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EA090211);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09248S)。
1.李文(1976-),女,湖南永州人,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人类学。
2.张宇斌(1976-)男,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