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捷,朱艳阳,孙小舟
(湖北文理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凭借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企业家资源,在中国经济中异军突起,成长迅速。从1978年到2011年,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51亿元增至19 632.26亿元,人均GDP由331元增至34 197元,经济总量排名跃居全国第10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第17位上升到第13位。湖北省经济突飞猛进的首要动因是制造业的强势崛起,湖北已由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规模中等的省份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从1978年至2011年,第一、二、三产业 GDP比重分别从40.47%、42.19%、17.34%变为13.09%、50%、36.91%,目前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GDP的一半,第二产业已成为湖北省的支柱产业,而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占有极大的比重,可见制造业对湖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诸多学者对国内其他省区的制造业竞争力、外商投资对制造业的影响及制造业外向国际化进行了研究[1-2],但针对湖北制造业外向国际化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湖北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本研究分析湖北制造业外向国际化的现状、困境与对策,以期为湖北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湖北统计年鉴》对于制造业行业的分类,对湖北省1985、1995、2004、2007、2010、2011年国有控股企业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整理统计,得出1985~2011年湖北省制造业增长情况(图1),湖北省国有控股企业制造业产值从1985年的408.8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 631.06亿,增长了21倍。湖北制造业发展速度迅猛,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湖北省制造业产值的一半以上,故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能够反映出湖北制造业发展的状况。
一般而言,如果某省或直辖市某产业的年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5%以上,可以认为该地区产业针对全国而言具有输出优势[3]。根据这一标准,运用2012年湖北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全部加工制造业的数据测算湖北在全国的输出优势,结果发现湖北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0.058)、烟草制品业(0.068)、纺织业(0.06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114)、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06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0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092)、金属制品业(0.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10)、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产业(0.064)等10个产业在全国具有输出优势。
湖北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其外向型经济以制造业出口为主,出口贸易大规模增长,发展态势良好,对经济增长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国有控股企业制造业出口从2007年的1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92.73亿元,增幅达到41%,虽然增幅较大,但出口总额的绝对值还是很小,应该在增加出口的同时注重产品结构的改变和质量的提高,或注重外向国际化模式的升级,往更高一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化迈进。
根据制造业各行业的划分标准,将湖北制造业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类别,划分的标准见表1。
表1 按照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分类
因此,将湖北省25个行业按不同要素密集度划分,分析其出口情况,以此来探究湖北省出口制造业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哪种要素类型的行业。
表2 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出口总额分析 单位:亿元
从表2可以看出,近几年湖北省制造业出口总额增加飞快,三类要素密集型行业出口总额都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出口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其次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后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但三类要素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大,目前主要是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湖北制造业出口中占有绝对优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表现出迅猛增加的趋势。
由于制造业行业门类较多,有的产业产值较小,比重不高,故以年产值在200亿元以上的8个产业进行分析。2005年到2011年(表3),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工业总产值都呈增长的趋势,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一直保持最高态势,分别为2005年1 076.21亿元和2011年5 205.1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最低,分别为224.41亿元和359.9亿元。
一般而言,如果某产业产值占GDP的5%以上为某省或某直辖市的主导或支柱产业。据此得出,2011年湖北省的主导产业有6个,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从制造业各产业间的相对发展速度上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呈上升趋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幅最大,占制造业行业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4.4%上升到2011年的13.5%,增长9.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了6.5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了3.5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及其他制造业增长了0.1个百分点。其他产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幅度最大,下降达2.5个百分点,其次为石油加工、焦炭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2.4个百分点,纺织业下降1.8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下降0.9个百分点。
表3 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占比情况
研究选取产业销售收入来表征制造业产业市场开拓能力,从总体上看(表4),湖北制造业各产业的销售收入都呈增加趋势,从2005到2011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一直是湖北制造业销售收入最高的产业,分别为1 096.21亿元和5 205.1亿元。
从制造业各产业销售收入的相对发展速度上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呈上升趋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增幅最大,从2005年占制造业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由4.2%上升到2011年的13.7%,增长9.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业增长了6.4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了3.5个百分点。其他产业销售收入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石油加工、焦炭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幅度最大,下降达2.8个百分点,其次为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2.4个百分点,纺织业下降1.8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下降1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制造业下降0.8个百分点。
从2011年度销售收入排序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说明这三个产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竞争力较强,应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
表4 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销售收入及占比情况
科研经费投入(石油加工、焦炭业缺2005年数据,农副食品加工缺2011年数据)的多少可以反应出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2005年到2011年,湖北省制造业主要行业科研经费支出呈大幅增加趋势,2005年科研经费支出占前三位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分别占制造业科研经费支出的23.3%、11.2%和6.3%;2011年科研经费支出占前三位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制造业,分别占制造业科研经费支出的19.5%、17.3%和16.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科研经费支出增幅最大,增长了16.6%。
表5 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科研经费支出及占比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北省制造业现在已形成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但是与发达地区制造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对湖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11年湖北省传统制造业仍占重要地位,对地区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前四名产业有两个是传统产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从制造业实现的销售收入看,销售收入总量在全省25个制造业内部行业中位列前三的行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其中后两者是传统产业。
如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较弱。
湖北省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湖北省制造业具有优势地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研发经费只占全国的 7.8%、4.5%、3.8%和 3.7%。
2011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0.9%,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58%,而全国平均为50.1%,差距巨大。
湖北制造业外向国际化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加强,依据湖北制造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改善。
完善的企业制度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成长为国际化企业的基本保证。湖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居于中间位置,在企业制度上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干涉过多、价格扭曲等问题,因此,湖北省制造业行业应该构建一种制度,使企业以股东权益和企业经济权益最优化为目标,保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制衡关系的公司治理结构[4],使企业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个方面相互制衡,良性运行。因此,培养湖北制造业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方面是对现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构筑湖北制造业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2]。
根据报酬递增理论,内源持续增长动力应该是技术创新或由其引致的技术进步速度,对于整个经济来说,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也就是对经济中的技术进步源分布重新加以组合,进而从整体上实现技术进步或增大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份额,可能是增大经济增长可持续程度的一条重要思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湖北在制造业方面的研究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活动各环节缺乏高效互动的机制,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之间结合不紧密,无法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
因此,湖北应在GDP增加的基础上增加制造业研究经费的投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技术引进要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强高新技术向制造业产业的渗透和扩散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逐步减少项目管理方式,建立招投标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制造业产业实行低成本扩张,用高科技增强湖北制造业产业的竞争力。
跨国公司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利用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国际化分工,在控制核心技术和销售市场的同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并将高新技术产品的部分加工组装环节向外扩散,推动其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不断升级。湖北制造业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其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会迫使湖北制造业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创新改革的步伐。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使资产得到重组,提高投资整体质量。由于跨国公司的引入带来了新的技术,合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及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同时成本降低促使湖北的出口结构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生产服务业”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格林福尔德提出,是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而非最终消费的服务[5]。生产服务业主要是由那些与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与使用密切相关的行业所组成,如金融保险、信息通讯技术、研发服务、设计服务、创意服务、工程技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的外部化有利于制造业专注于核心技术以提升竞争优势,降低生产风险[6-7],能够提高国家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8]。在湖北经济发展转型期,进一步促进生产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其中,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尤为明显[9]。生产服务业发挥的作用越充分,通过其促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深化、降低生产成本等途径促进制造业整体效率提高的作用就越明显,因此,湖北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提高制造业外向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吸引外资可以增加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技术进步。湖北省拥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城市众多,而且拥有高层次的人才和科研机构。再者,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低碳经济、新能源,湖北省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能资源、风能资源、生物能资源和地热能资源,这为湖北省制造业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利用新能源提供了基础。所以,湖北省应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在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等新技术领域引进外资,发展面向未来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产业,促进制造业外贸国际化快速发展。
[1]姜彦禳,张 键,林 强.产投、竞争与公司治理[J].经济管理,2001(11):6-9.
[2]赫伯特·G·格鲁伯.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和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3]吴文武.跨国公司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5-254.
[4]李达昌.战后西方国家股份制的新变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59-273.
[5]WOLFMAYR Y.Producer service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exports[R].Vienna:the Austrian Federal Ministry of Economics and Labour.
[6]顾乃华,毕斗斗.中国转型期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4-21.
[7]江 静,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52-62.
[8]喻美辞.生产服务业发展对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8-66.
[9]江 静,刘志彪.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南方经济,2009(10):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