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萍,苏家福
(湖北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板凳舞”是老河口市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老河口市的历史,蕴涵着老河口市民众的精神与文化。因此,挖掘、保护与传承“板凳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等等,给“板凳舞”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因此,研究《板凳舞》的起源、特点、功能、现状、保护与传承措施,一方面唤醒老河口市民对“板凳舞”文化的自觉,以期达到对“板凳舞”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提供实践依据。
据老河口现年67岁“板凳舞”代表艺人陈友山口述:老河口“板凳舞”源于老河口赞阳童营村,原为茶馆、酒肆中的防身、休闲、娱乐之术,后经民间艺人历代切磋,逐渐形成这种集“武术、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舞蹈,从清末民国初开始(具体何年无法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该舞蹈全部是用大鼓、大锣、小锣、大钗、小钗等打击乐器,锣鼓点子均采用当地流行的“四长锤”、“七星点”等威武雄壮的锣鼓经,显得节奏强烈,气势宏大。用以表达乡民们的刚劲、有力、粗犷、灵巧的体魄和欢快的豪情。[1]
老河口市“板凳舞”的基本特点:上肢主要用“翻凳”、“举凳”、“抛凳”、“接凳”动作,下肢步法主要有:“橫并步”、“转身并步”、“蹲跳步”、“左右赴步”等动作,其基本动作主要有:“翻身旋转”、“上下屈伸”、“和尚撞钟”、“乌龙翻身”、“倒拔杨柳”、“蹲步飞凳”和“左右缠头花”等。据老艺人陈友山介绍,“板凳舞”既能与“舞狮”、“舞龙灯”等合在一起表演,也能单独在村头、稻场上围圈玩耍。该舞一般有4人、8人或12人组成,表演者每人手持一条矮小长凳在节奏强烈的打击乐中舞蹈,尤其在夜间表演时,艺人将板凳的四条腿用油棉包住,再用火点燃,便可舞出“火龙翻滚”、“烟火腾舞”的壮观景象[1]。由于“板凳舞”自身动作特点和表演形式,再根据人们的价值取向,它表现出以下功能:
由于“板凳舞”的“翻凳”、“举凳”、“抛凳”、“接凳”、“橫并步”、“转身并步”、“蹲跳步”、“左右赴步花”、“翻身旋转”、“上下屈伸”、“乌龙翻身”、“倒拔杨柳”、“蹲步飞凳”和“左右缠头花”等动作,能促进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使人的骨骼强壮,肌肉横断面积增加,关节灵活;能发展人们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协调性;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发展。
由于“板凳舞”空间方位不断变换,身体素质要求又高,舞动者必须克服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培养舞者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敢奋战的乐观主义情感;“板凳舞”动作的多样性、运动过程的趣味性、运动环境的复杂性,能发展舞者的愉快、乐观、友爱等多种多样的情感;该舞一般有4人、8人或12人一起表演,运动的集体性,可以使舞者的情感社会化,养成热爱集体、互助互谅的集体主义情感。“板凳舞”的性质决定了它能促进舞者智力与身体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情感的发展;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板凳舞”是人们在节奏强烈的打击乐中舞蹈,为防身和宣泄情感而进行的嬉戏活动,后来每逢元旦、春节、正月十五等节日庆典,宗教仪式和表演中,都对人们起到娱乐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同时,劳动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又为人们的体育娱乐与休闲运动提供了机会。“板凳舞”气势宏大,多人一起练习,有利于表达人们欢快的豪情,有利于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利于人们消除疲劳、娱悦身心、陶冶情操、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能为人们增添无穷的生活情趣。
老河口“板凳舞”源于茶馆、酒肆中的防身之术,手持板凳,做一些“翻身旋转”、“上下屈伸”、“乌龙翻身”、“倒拔杨柳”、“蹲步飞凳”和“左右缠头花”等与武术类似的刚劲、有力、粗犷、灵巧动作,在生活中当遭遇外来侵犯时,能以凳子为载体,对付侵犯,以达到防身之功效。
1986年群艺馆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民歌民舞大普查,以老河口市文化体育局社会文化体育科科长刘宏才为首的普查小组在深入调查、广泛收集素材的基础上,对流传于民间的“板凳舞”进行了加工、整理,排练出了可以和大城市的专业演员同台竞争的舞台演出的“板凳舞”。
1988年10月,湖北省第一届民间文艺电视大赛在省电视台隆重举行,“板凳舞”代表襄樊市赴省参赛。在全省众多的竞争对手中,“板凳舞”过五关斩六将,一路领先,获得全省民间文艺调演金杯奖。[2]
1989年“板凳舞”代表湖北省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受到文化部原副部长高占祥的高度评价,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2007年“板凳舞”被列为襄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2011年4月28日,老河口市第八小学学生带着老河口由“板凳舞”改编的“板凳娃儿”参加了湖北省第十二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该舞形式新颖、热情奔放、活力四射,打造了一个极具浓郁地方特色舞蹈,给观众带来了美仑美奂的视觉效果。[3]
专访老河口“板凳舞”代表艺人陈友山和老河口市文化体育局社会文化体育科科长刘宏才,他们认为:老河口“板凳舞”面临流失和消亡的危机。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无法抗拒或者回避多元体育文化的入侵。尤其是西方体育文化渗透已经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校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多为奥运项目内容,晨晚广场、空地到处可见人们跳着健身舞、交际舞、打着拳,跑着步。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板凳舞”与现实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显示出了极大的不适应,面临一种痛苦的被选择,因此“板凳舞”生存空间亦逐渐在萎缩或者说被侵占。近年来,大量的民间文化趋于消亡让无数有识之士扼腕叹息,我们已经意识到保护老河口“板凳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抢救濒临灭绝的“板凳舞”文化。
2007年“板凳舞”被列为襄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政府虽然给予一定的经费进行建设,但部分单位进行截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经费不到位。另外,“板凳舞”也得不到民众的认可。在当今多元体育文化影响下,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发展的土壤正在被跆拳道、散打等类似文化分隔,在活动方式比较的情况下,民众认为跆拳道、散打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如:老河口市现有综合体育培训场所二个,开设有跆拳道、散打、拉丁、街舞、爵士、瑜伽、篮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项目,每月该培训场所人流量在300余人以上,不同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的人群都有参加。该事实表明:对具有现代气息的、娱乐性强的、贴近人们生活的项目民众重视,而对“板凳舞“认识不足,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和剥夺感,许多人不愿自己参与或抑制家人、同学、朋友参加“板凳舞”。“板凳舞”保护、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老河口“板凳舞”代表艺人陈友山说:“我年岁已高,担心后继无人,必须确立新的代表人,现在老河口市文化体育局社会文化体育科科长刘宏才对“板凳舞”进行了加工、整理,编排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板凳舞”,应该在该舞者中培养和确立新的传承人”。[4]他又担心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学“板凳舞”,更不容易对“板凳舞”产生兴趣,有兴趣的人,功底又不一定到位,不能把“板凳舞”原汁原味地继承与发展,不合适做真正意义上的传人。
老河口市文化体育局社会文化体育科科长刘宏才说:““板凳舞”的传承主要缺少组织,没有主管“板凳舞”发展的机构,更谈不上“板凳舞”发展运行机制,也没有“板凳舞”协会,这很难保证“板凳舞”的传承与发展。”[5]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组织机构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为了保护、传承“板凳舞”,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市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牵头,市相关职能部门协作的保护组织机构。如图1。这个机构主要职能为:制订保护政策和传播计划;举办展示、展演活动,开展推介、宣传工作;作好“板凳舞”遗产的档案管理、实物征集和数据库建设等;拓展与创新“板凳舞”文化。
图1 老河口市《板凳舞》保护组织机构
我国推荐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掌握并承续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只有确定了“板凳舞”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才能有效地制定“板凳舞”传承计划和具体目标任务;提供完整的“板凳舞”操作程序、技术规范、技艺要领;积极组织表演、研讨、交流等活动;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收集、整理和研究“板凳舞”文化资料、图片、影像、道具,保护和传承“板凳舞”文化。
根据“板凳舞”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确立“政府主导,校、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独立或联合开发,各方支持,民众参与”的运行模式,如图2。建立评价量表,注重投入与产出效率,保证“板凳舞”持续良性发展,从而保护、传承和光大“板凳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板凳舞”保护与传承基地,以保证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企业是建立“板凳舞”保护与传承的最佳场所。一是企业具有经济势力,二是需要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把“板凳舞”作为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板凳舞”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打造出以“同心协力、众志成城、锐意改革、拼搏奉献、追求卓越”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人和、无私、自主、自觉”为内涵,形成“板凳舞‘特色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二是在学校建立“板凳舞”保护与传承基地。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自身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场地资源,便于“板凳舞”的组织开展。三是在一些协会或文化站建立基地,容易获得社会各界和政府的人力或物力支撑,也便于“板凳舞”保护与传承。
图2 老河口“板凳舞”保护与传承运行模式
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对“板凳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措施,不断地赋予“板凳舞”新的文化内涵,“板凳舞”将成为老河口多元文化中一个奇葩而绚丽多彩,唤醒市民对老河口市的热爱。挖掘“板凳舞”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有利于老河口市形成以百里汉江为依托的旅游文化长廊,以滨江大道为依托的民间民俗文化长廊,有利于实现“文商对接”,吸引来自南阳、十堰、邓州、丹江口、襄樊乃至陕西、四川、安徽等地的人流、物流,促进老河口市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1]橙 子.老河口的“板凳舞”[EB/OL].(2009 -6-25)[2012-12-09].http://suntree.5d6d.com/frame.php?frameon.
[2]张随鄂,胡明强.老河口市第八小学参加省第十二届中运会开幕式表演获得圆满成功[EB/OL].(2011-04-29)[2012-12-11].http://www.xfedu.cn/news/2011429/11049823.html.
[3]张随鄂.市八小参加省第十二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圆满成功[N].教育信息与督办.2011(10):3.
[4]老河口市文化体育局老河口市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EB/OL].(2007-10-18)[2012-11-20].http://www.lhk.gov.cn/html/20071018/22141_64359.html
[5]湖北省基层文联.“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EB/OL].(2010-11-30)[2012-11-2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30/11/2202660_736654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