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梅,陈 馨 (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内科,新疆 塔城8347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多见于老年人。国内外研究发现COPD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并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患者长期存在心理障碍,导致患者精神压力增大,躯体症状加重,从而影响身体的康复。为此,我们对COPD住院患者60例进行了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并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COPD患者60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男45例,女15例;年龄 (70.32±5.85)岁,病程 (22.10±5.5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制定的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调查对象均神志清楚 (排除患有精神障碍者),均自愿参加本次调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3](SCL-90)进行测试,此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对住院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测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实施心理护理,之后,再次评定SCL-90量表分数。
COPD患者心理干预前后SCL-90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各因子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表1 COPD患者心理干预前后SCL-90评定结果比较
通过SCL-90量表对COPD 60例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COPD患者漫长的病程导致患者劳动能力丧失,自理能力下降,社会活动受限,家庭依赖项增强,经济负担加重,社会支持减少等,这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因素易使患者产生悲观、自责、紧张、压抑等心理状态[4]。因此,COPD患者的心理问题应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并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改善COPD患者心理状况。
3.2.1 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收集患者全方面的资料,并准确地评估患者,主要评估患者的以下内容:躯体不适症状、家庭经济情况、文化程度、心理反应、对疾病了解程度及社会支持状况等。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干预对策。
3.2.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时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实施相应的心理康复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并要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温暖,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2.3 个体化健康教育 因COPD疾病的病程长,躯体症状明显,又加之患者缺乏相关的知识,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护士应采取个别交谈的教育方法,给予适时、适量、适当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了解COPD的相关知识,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3.2.4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感受到感情或实际上给予自己的帮助的有关方面总称[5],包括家庭、朋友、同事等团体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帮助。因此,患者家属及朋友都是患者的社会支持资源。应鼓励家属和朋友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中,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共同指导和帮助患者,使患者在生活中得到照顾,在情感上得到支持,时时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