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其已经失去的信任如何挽回,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们过去太多食品安全的事件,假如你追踪监管方面的漏洞,往往会溯源到分段管理这个体制的弊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院士在“2013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表示。
在这次国家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方案中,为了对食品安全更好地进行监管,国家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分散在各个地方的食品监管进行统一管理,消除多头管理存在的弊端。
此外,在解决食品监管分段管理体制之后,中国现有的食品检验模式也应由目前已在国际上“过时”的抽样检验向过程监管靠拢——从生产过程入手进行检查和监管。此外,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表示,在中国,食品安全的首要重点是食源性疾病,但这个问题并未被太多关注。
“我问过很多政府部门,食品储藏归你管吗?回答说不是,食品运输归你管吗?回答仍然不是,最后的结论是没有人管。为了解决这个分段管理的弊病,现在把餐饮、流通、生产等,包括储藏和运输统统接纳到一个机构进行管理,那就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很有特色的是把国务院食安办牌子挂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所以它的职能就很强很清楚。”陈君石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新的食品监管体系已经构建完成,三定方案即将下发,主要的监管职能进一步集中,成为两点式的管理。
“这次调整后,有两点最重要,一个是食品企业知道谁来管了,过去一旦出了什么事情,或者是专项治理或者整顿,一个企业可能今天要接受质检总局的检查,明天要接受卫生部的检查,后天可能要接受工商总局的检查等等。另外,一旦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老百姓知道该骂谁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表示。
新的监管模式的出现,无疑解决了过去“九龙治水”的问题,过去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是在十多个部门中,其中有8个部门是比较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农业、质检、工商、食药监局、商务部、环保局、工信部,连国家粮食局也承担着管理业务,综合协调则在国家层面。
“调整之后大大减少了链条当中的空白点和盲点,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这样势必提高未来的监管效率,降低监管的成本,我认为这个改革力度是历次改革空前的。”罗云波说。
罗云波表示,此次调整,解决了过去部门之间监管出现的扯皮、推诿、空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国家风险评估中心,以风险评估作为科学的依据进行食品安全的监管,以及统一了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在风险评估基础上,防御性地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打下基础。
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原副局长陈锐表示,重点是形成风险分析为基础的科学管理理念,风险分析框架是国际大家都认可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及时发现隐患、降低风险、控制危害,有科学的监管手段,同时也要有相应的学科支撑。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刘金峰主任表示,目前风险评估中心共设置检测点1488个,覆盖了百分之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51.9%的县级行政区域。2012年风险评估中心获得了15.5万样本和接近100万的监测数据,并组织开展了婴幼儿的配方奶的汞异常,食品铬污染等重大检测。
陈君石表示,标准的制定与监管部门分开,监管由食药监总局来做,标准由卫生计生委来做,解决了过去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问题。
“此外,检验检测体系的‘去部门化’,也是此次改革的一个亮点,过去我们国家的检测机构隶属于很多的部门,随着调整体系的转变,这些检验检测部门进一步地整合到一起,‘去部门化’以后也能够作为主体承担起食品安全的责任,如果出了事情也会有连带的责任。”罗云波表示。
在解决食品监管分段管理体制之后,陈君石认为,接着应该做的就是监管模式的改变——从主要依赖于抽样检验转变为合理的过程监管。
“我们现有的监管模式主要依赖于产品的抽样和检验,但是很多国家已经不采取这个模式了,而是现在通行的过程监管,监督员进入生产加工企业,不是抽样送到实验室去检验,而是首先检查其生产过程,检查生产记录,这就是过程监管。”陈君石说。
另外,此次改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进行了集中,但是质检总局仍然负责监管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如果出了问题,那么又该谁来负责?
“相关产品中,食品包装类是食品不可分割的部分,保留在两个部门的话,仍然会造成新的监管重叠。另外就是在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标准制定和安全评价程序上,从技术上讲,应该把它包含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业务范围内。所以食药总局监管责任应该包括食品相关产品。”罗云波表示。
新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能否挽救失去的信任,目前尚在观望中。
罗云波表示,食品安全的事情不会因为体制一改变就会彻底解决,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中国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体制变来变去就发生改变,仍然有很多的问题,比如社会环境问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公众受教育程度低,公众素质还不高,各种社会矛盾的冲突复杂,社会的戾气仍然很重。
美国CDC(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法典委员会的专家表示,食品安全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要害怕,关键是怎样能够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科学地沟通和交流,有效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CDC新疾病以及动物感染性疾病国家中心食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和环境疾病沟通副主任丹奈 . 皮特斯(Dana Pitts)表示,如果你要想在危机当中被别人信任的话,你就要在危机之前建立起公众当中的信任。
皮特斯表示,在危机之前,我们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因为我们是一个科学机构,我们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更多公众接触。CDC不是美国的一个政府监管机构,但是非常关注食品安全,我们的数据很重要,这个数据是怎么收集起来的呢?我们大约有三十多种不同的监测体系,但是我们必须变得非常创新,我们把不同的监测体系进行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
爱尔兰食品安全局的局长阿兰. 赖利(Alan Reilly)则表示,消费者的信心很重要,在中国,需要独立的、科学的法规,中国建立了新的机构、独立的中心,这一步走得很对,可以进一步恢复消费者的信心,它所做的工作应该是独立客观的。另外,在国家层面应该有一个快的回应体系以及追溯体制。
“如果执法做不到位,风险预测不到位,透明度也不够,问责制也不够,消费者是没有信心的。”赖利表示。
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度的降低,正在冲击着中国的食品工业。据统计,2012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了8.96万亿,较上年增长21.7%,但增速放缓。中国餐饮业的产值2.35万亿,较上年增长13.6%,但持续五年增速下滑。
当消费者还纠结于食品安全时,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表示,现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热点与实情严重偏离。
“我们现在关注的热点是什么呢?地沟油、瘦肉精、乳制品、食品非法添加,这些问题应不应该抓?应该抓,但是花的精力与事实收到的效果不成正比,尤其是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孙宝国说。
孙宝国表示,我们忽略了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包括中国,食品安全的首要重点是食源性疾病,但这个问题国民不太关注,中国每年都会由于食源性疾病造成人体伤害。
艺康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王铁表示,在发达国家,主要的是食品安全挑战,是以微生物感染为主的挑战,能够确定的多数是微生物。而在中国,主要是化学品,非法的、人为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而分析2400起从1999年至2010年引起疾病的中国食品安全事件,按主要介质分,微生物导致的事件占57.8%,人造化学物质占25.8%,植物毒素占7.8%,动物毒素占3.2%,未确定因素占5.4%。
“在中国,大多数被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是由非法添加物(即人造污染)造成,但研究表明,微生物污染还是中国所有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中国要两手抓,一个是微生物污染、一个是化学物污染。”王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王铁表示,全方位食品安全管理,将是未来食品企业需要改进的第一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和营养的食品责任由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生产、加工、贸易和消费各个环节所共同承担,从生产前的操作到销售或分销到消费者的环节,在这个食品链的适当环节应采取合适的措施以预防和控制污染,从而符合既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而实践食品安全标准。
“采取全方位食品安全管理之后,即使奶牛也能增加产量。”王铁表示。
王铁介绍说,中国奶牛的产量只有国外奶牛的一半,而微生物含量却比国外高很多。“我们针对牧场进行全方位的卫生解决方案之后,降低了微生物感染风险,通过改善奶牛的生活环境、水质的改变,奶牛的乳腺炎发生率降低了,产奶量也就增加了。”
而这种全方位管理,不仅适用于农场,王铁表示,同时适用于很多的企业,包括餐饮、水、能源企业等。全方位管理不仅保证了食品安全,同时也节约了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