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南京江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文献研究·
《灵枢》中经络脏腑相关概念术语出现频率分析
王金金1,季颖1,2,金宏柱1*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南京江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归纳《灵枢》中经络脏腑相关概念术语出现的频率,发现经络理论和脏腑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人体,互相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他们不是认识人体的全部辨证思维,而只是一部分;心和胃的出现频率排名前两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者分属于人体的意识和物质代谢两个方面的重要地位;足阳明经和足太阳经对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足太阳经的重要可以从脊柱相关病的实践中得到佐证,还可能为解读经络本质提供丰富证据。
《灵枢》;经络;脏腑;中医术语;频率
经络与脏腑的相关性是现代针灸理论和实践经常被讨论的问题,大量的古代文献已经论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现代研究也通过了科学的手段发现了其之间的客观关系,但是不论古代文献,还是现代研究,都证明了经络脏腑相关性理论的复杂性。分析某一个现象,往往只能从某一个特定的侧面对其进行研究并探讨规律,不可能绝对地窥其全貌。本文即是从经络脏腑相关概念的术语出现频率的角度去认识经络脏腑相关性的问题。
经络脏腑相关概念术语出现的频率,见表1~表5。
表1 三阴三阳相关术语出现频率 次
表2 手足加阴阳相关术语出现频率 次
表3 “阴阳”相关术语与手足加阴阳命名的相关术语对比
表4 手足加阴阳加脏腑相关术语出现频率
表5 脏腑出现频率和手足加阴阳命名经络出现频率对比
2.1 对比表1和表2 可以看出三阴三阳数量的递减顺序和手足加阴阳的命名方式的术语出现数量的递减顺序关系几乎一致;在循行上,手足阴阳命名术语出现次数排名前3的相关经络有2条都是纵贯全身的经络(足阳明和足太阳),这可能与当时人们对此实践基础丰富以及2条经所体现功效有关,现代临床应用经络频率规律和对经络重视程度现象也与古人类似。其中,手少阴和手厥阴出现频率的总和不及其他任何一条经络,赵京生[1]研究《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和《灵枢》等文献后发现手厥阴与手少阴经在可参考的最早相关文献《足臂》《阴阳》中其实是基于共同的内脏归属而被视为一体的2个部分;《难经·二十五难》也说:“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2]就是这个意思。在《足臂》《阴阳》中与手厥阴手少阴相关的病候描述数量甚少,这些说明当时人们可能对于以上2条经络的实践认识较少,所以没有给出其确定概念。与此2条经络相关的一些病症(证)有些都记在手太阴经名下[1]。从表中可以看出手少阴与手厥阴相关术语在《灵枢》中出现数量非常少,也可以反映《灵枢》对于上述2种文献的继承关系,并且也说明《灵枢》对这2条经脉的认识方面相较于《足臂》《阴阳》的发展并不是很大。
2.2 分析表3与表4 表中的概念术语几乎全部出自《灵枢·经脉篇第十》,此外“足阳明胃”“手太阳小肠”分别出于《灵枢·本输第二》,如“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手少阴与心主相联系的有3处,分别出于《灵枢·口问篇第二十八》《灵枢·五乱篇第三十四》《灵枢·邪客篇第七十一》中,如“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其余脉出入屈折……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有学者[1]通过研究《灵枢》简帛医书后发现《灵枢·经脉篇第十》其实是一篇对《足臂》《阴阳》《素问》相关篇章和《灵枢·经脉篇第十》以外一些篇章的总结性文章,出现脏腑加手足加阴阳的命名方式很可能是该篇文献作者自己的观点,所以该命名方式的经络大多只出现1次并且集中在《灵枢·经脉篇第十》的现象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从这里我们就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经脉脏腑之间关系的建立在《灵枢》时代并不是一种成熟的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但是《灵枢》以后数千年的针灸医学史里忽略了这一重要现象,以至于出现以经络统领脏腑,或脏腑统领经络的偏颇思维,从根本上来讲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都只是从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后得出的结果。因为2种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共同的人,所以会有相互交集的认识,但绝不能等同,而且经络加脏腑也不能够代表中医辨证论治的全部,所以要用发展和包容的眼光看待经络、脏腑理论对人体的认识角度和深度,积极地探索更加丰富和全面的认识方法去发展中医。
2.3 分析表5 表中五脏排名靠前,六腑排名靠后,反映了古人以五脏为中心的医学思维;“心”的出现频率排名第1且明显多于其他各脏,充分说明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核心地位;而且从心的出现频率与手少阴出现频率的巨大差别可以看出脏腑理论在《灵枢》中的地位已经超越经络,从而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脏腑理论可能早于经络理论,尤其是心的理论认识更是包含了物质与意识双重内涵。胃出现频率排名第2,说明了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等在物质代谢方面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心”和“胃”的排名体现了意识与物质对于构成人的存在的重要作用。通过以上各表,我们发现经络脏腑之间并没有形成紧密对应关系,脏腑与经络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等的,它们有明显的相互独立性,这方面的内容往往容易被初学者,甚至部分临床医生所忽略,从而夸大了脏腑或经络的作用,乃至出现穴药互通的僵化理解。
2.4 结语 现代研究[3]认为,足阳明经的主治范围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疾病,尤其是很多穴位对消化系统[4]确有较好疗效,从现代研究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足阳明经认识的准确性和其地位的重要性。有学者[5]研究古代文献也发现足太阳是与脊柱联系最紧密的经络之一,从现代脊柱相关病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其所主治疾病的很多症状表现同足太阳经的主治病候十分接近,足太阳经与脊神经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1]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M].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8.
[2]秦越人.难经[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
[3]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4-225.
[4]郑鑫焱,宣丽华.针刺胃肠下合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举隅[J].吉林中医药,2009,29(5):417-418.
[5]李萍,李琳,胡亚男,等.《黄帝内经》脑髓理论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2,32(11):1085-1097.
[6]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1-136.
[7]唐巍东,张建斌.探讨与脊柱相联的经络[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7-78.
R222
A
1007-4813(2013)03-0550-02
“针药结合”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中医药大学)开放课题(编号:KJA200902)。
王金金(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推拿防治脊柱与脊柱相关疾病及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研究。
*
金宏柱,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Jinhongzhubox@yahoo.com.cn。
20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