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的契约

2013-11-29 07:55罗强
教师博览 2013年3期
关键词:科隆契约教堂

罗强

科隆教堂是德国科隆市毫无争议的标志性建筑物,157米高的钟楼使得它成为世界第三高的教堂,从13世纪中起建,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32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可以说是科隆的骄傲。

从公元1248年8月15日动工,到1322年的唱诗堂封顶,74年间,历经种种磨难与挫折,多次因故停工。当唱诗堂封顶的那一天,科隆地区的人们格外激动,他们的父辈梦想的通天塔终于实现了,有了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一定可以得到神的赐福。

兴奋之余,他们商议,由政府出面做出规定:自今日起,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以便于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仰望到神的存在,协议要求,子子孙孙,没有时间限制,必须无条件遵守。并把协议内容刻成文字,立于科隆教堂大门左侧,以示后人。

在随后的几百年中,因为战争、王朝更换、资金断流等种种原因,致使科隆大教堂多番停工,断断续续修建了六百多年,直到1880才得以竣工。那块石碑,因为意外的火灾被毁去,但科隆人心里的协议,却并未撕掉。这份契约,700年间被严格遵守。今天的科隆,作为德国仅次于柏林、汉堡和慕尼黑的第四大城市,许多大楼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之多。有许多次,科隆人担心后辈记不住这条协议,提议复原当年的协议石碑,重新立在科隆大教堂,但最后投票都被否决,科隆人说:真正的契约,应该在心里,而不是在石头上。他们会在孩子的教育中,多次讲述科隆大教堂的历史,以及这份独特的契约,要求孩子们从小就牢记,并讲给他们的孩子听,一辈又一辈。

21世纪初,高速发展的科隆,引得无数的公司前来投资。有一家当时世界闻名的通信公司,多番考察,鉴于科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高速发展的进度,决定入驻科隆,计划修建一座电视塔。调查之后,该公司知道了科隆契约。最初决策者并未把这个几百年前的协议当作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如果公司入驻,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还能给人们带来无数的通信便利,乃至于提高科隆的竞争优势——与这么多现实的利益比起来,那个远古的协议,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通信公司找到市长,商谈修建电视转播塔事宜,市长当即拒绝了,他明白科隆人的骄傲与固执。随后,通信公司又找到议会,再次提出方案。在看得见的利益面前,一些议员动摇了,鉴于另外的人不同意,于是决定全民投票表决。

当议员同意修建一座高达368米电视转播塔的消息传出来之后,科隆人愤怒了,谴责那些同意的议员“背弃祖宗”“背叛信仰”,报纸等传媒也批评他们“忘记历史”,“不配做科隆人”。在一片指责声中,议员被撤职——不用怀疑全民投票的结果,超过百分之十九的人选择了拒绝,最终,通信公司不得不离开科隆选择柏林。

反对派声称:宁愿不看电视,也要抬头就可以看到神;宁愿不用电话,也要随时听到钟楼神的召唤。

就这样,直到今天,作为德国第四大城市,科隆还是没有高过教堂的建筑。要知道,157米只相当于35层楼房,而在同等的国际城市,50层以上的建筑比比皆是。无奈之下,很多建筑只能往地下发展。

科隆大教堂的美丽毋庸质疑,但科隆人700年坚守一份契约,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这种力量,超越宗教,超越时光。

(睿 雪摘自《意林·原创版》2012年11期)

责编:徐艳兰

猜你喜欢
科隆契约教堂
法内政部长称明年辞职
不睬无理抗议,科隆大办“中国节”
教堂
科隆城里的小矮人
2015年科隆展览取得历史性突破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卖地的契约
关键时刻
对“债权契约”概念的逻辑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