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教育的可能

2013-11-29 07:55谢云
教师博览 2013年3期
关键词:萧伯纳百科全书灵性

谢云

“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这貌似一个肯定判断,我更愿意理解为,它是一个形象比喻。因为,就实质而言,知识本身并不就是力量,甚至,有知识,也不一定就有“能量”(power)——任何一本百科全书,都“装载”着很多知识,但百科全书本身,是没有任何力量或“能量”的。

我们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但这种改变,是往好的方向,还是朝坏的态势,还在“两可”之间。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因为“知识”而改变了既定的命运,变得更加美好,但的确也有一些人,因为“知识”而变得更加糟糕、更加不堪——这正如“武装”本身,它可能维护和平,也可能造成战争,可能伸张正义,也可能助推邪恶,它所带给我们的,可能是幸福,也可能是灾难。用《五灯会元》里的说法,“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杀人”和“活人”所意味的,其实是一种“可能”。

既然是“可能”,也就意味着“可能不”。就像今天,教育既给我们带来幸福,也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既有人因教育而致富,也有人因教育而致贫。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是关乎生命的事业,生命的无限丰富,意味着教育的无限可能。从大的方面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教育形态和生态,都因其不同而丰富多元。从小的方面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主张,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因此,所有的教育之道,所有的教育变革冲动,不过就是通过“教育”,让潜在的“可能”,变成现实的“能够”,从而让人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变得更美好——这样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我们去做的。

对于教育,我始终愿意用一些“灵性”的词语来呈现和描述:善良的,人性的,生活的,生命的,温润的,柔软的,悲悯的,敞亮的,辽阔的……所有这些美好的词语,它们的全部或部分,都是我所理解和期望的“美好教育”。如果可以,我愿意在每一个词语前面,都加上一个“更”字,以让它“更美好”。

显然,当我为“教育”加上“美好”这一修饰语时,既意味着教育现实的不美好,或不够美好,也意味着对可能美好的教育的祈望和追寻。这是否定,也是肯定,是批判,也是建设,是质疑,也是追寻,是区分,也是抉择。事实上,我所说的“美好教育”,其实就是建立在“不美好”现实教育之上的一种“可能”的美好。

我时常痛感,今天的教育,是只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教育,是缺乏生活甚至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没有人性和灵性的教育,是机械、枯燥、冰冷、麻木、逼仄、僵化的教育,是让人痛苦、倦怠、厌弃,甚至“爱到恨”的教育——“爱”源于内心,“恨”生于现实——尽管如此,对于糟糕不堪的现实,我们又不能一“恨”了之,因为“恨”不可能改变现实,抱怨、指责、批判、讽刺也不可能。如果是砸碎或改良旧世界,还是创造或建设新世界,都只能依靠我们每一个人的不断行动——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从能够努力的地方开始,我们所期望的“美好教育”,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萧伯纳说:“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更美好。”我也有这样的“希望”,无论对庞大的世界,还是效力的教育。这些年来,我对教育所作的种种努力,些微的影响或改变,正是为了这种“可能”的美好,至少,在我思考时、在我言说时、在我行动时,我心里是存有这样的“美好之念”的——我甚至觉得,心怀美好才能发现美好、创造美好。而不断地发现和创造美好,最终也就“可能”使自己变得美好,使教育变得美好。

我也愿意相信,所有热爱或喜欢教育的人,所有愿意为教育尽力的人,所有对可能美好的教育未来抱有信心的人,也都会有萧伯纳那样的“希望”——有希望,就有“可能”;有美好教育的“希望”,就有教育美好的“可能”,就有美好生活的“可能”。

(作者系知名教师,本刊签约作者。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顺河后街9号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邮编:621000)

责编:周正旺

猜你喜欢
萧伯纳百科全书灵性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荷品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漫画少儿百科全书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萧伯纳续传
萧伯纳反讽米商
道不远人楼难弃
特殊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