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链对接思路

2013-11-29 00:55:10刘景枝李怀亮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产业链文化产业文化

刘景枝,李怀亮

(1.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4;2.河北经贸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61)

继“环首都经济圈”(以下简称“环首区”)布局后,河北省紧接着又规划了“环首都文化产业带”,政府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反映了双方优化产业结构和保护环境的共同需求。显然,河北省以政府战略的形式构设了环首区发展的美好蓝图,为其承接首都“溢出效应”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然而,与首都的协同难题仍是制约该区域文化产业链完善的关键因素。产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理顺产业链,才有可能将良好愿望转化为生产力;准确对接首都文化产业链,有助于推进绿色无污染产业的发展。为探寻环首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笔者所在课题组多次深入该区14县、区实地考察,对影响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产业链相关理论,提出完善文化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核的对接思路。

一、文化产业链对接相关理论

(一)产业链内涵界定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Adam Smith)基于社会分工的“迂回的链条”说,被视为产业链思想的萌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将分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进一步突出了企业间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发展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将研究的视域逐渐扩展到了企业外部。1958年,在《经济发展策略》一书中赫希曼强调了产业链环节“前向”和“后向”的关联效应,自此,“关联效应”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国内相关研究,是在供需链、企业链、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区域产业发展实践进一步深化扩展的结果。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不仅把产业链作为一种单独的经济组织形式加以理论化,还将“产业关联”理论扩及不同产业间和不同区域间,拓展了西方研究由微观到中观的探索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傅国华开始使用产业链概念以来,国内对产业链的概念、内涵、类别等方面的讨论逐渐深入,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理论体系。就现有文献分析,关于产业链概念内涵的界定主要有如下三类。(1)定位在产业内关联。认为产业链是“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等经济活动过程按内在的技术经济关联要求将有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按次序联结起来的链式结构”。[1](2)跨产业关联,产业链不必局限于同一产业间。刘贵富总结了简新华、杨公仆、龚勤林等相关说法,认为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2]刘志迎根据经济学中标准的定义,更进一步强调跨产业的特征,“产业链既涉及不同分工形成上下游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又伴随着知识、技术等的传递,因此并非仅指某种最终产品所在的产业,产业链应该是跨产业的一个概念,单独一个产业无所谓产业链。”[3](3)跨区域关联,关注区域市场间的关系。郁义鸿将产业链抽象为由两个相关产业之间或相邻市场之间的关系,将这类关系分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纵向关系和并行产业之间的横向关系两类。[4]

本文综合以上三种界定,重点探讨文化产业链节点间关联效应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而不着意区别商品链、生产链、供应链以及价值链等概念。因而,产业链概念既包括实体存在的企业、产品,也涵括了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品牌形象认同等联系,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产业链要素。一条完整产业链由创意设计、生产、交换、消费环节组成,但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与之相应的市场活动,确定适宜的产业链节点,在特定区域内构成不尽相同的供需链。增值性是构建、优化产业链的主要诉求,完善的产业链,能够实现1+1>2的乘数效应。一般说,产业链越长,链核越强大,增值、辐射效应越明显。在出版产业中,一条包括了上游版权、中游出版物、印刷和下游的光盘生产,甚至延至境外合作出版等活动的产业链所带来的范围效应就会很突出。拓宽、延伸产业链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文化产业链构建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

依以上界定,文化产业链可概括为:各文化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因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环境,由不同的产业价值环节连缀而成的链式形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不仅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和广电等传统业态,还涵盖了手机出版、交友平台、视频网站等由传统文化符号和数字技术融合所产生的新兴业态。在产业链中,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开发、创意设计居上游高端层,中游是文化内容产品的大量复制生产环节,下游是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推广和消费,处低端层。当前,我国文化园区雨后春笋般出现,文化产业确已“做大”,但规模不经济、范围不经济现象严重。许多地方还只是园区型、板块式单打独斗发展。产业链不完善,链条短、链核缺失等问题突出。

文化产业链的完善,超过了单一的文化产业层面,其产业链的构建涉及到多种因素。文化产业不仅具有跨行业、跨市场的特性,还颇具融产业特征。产业形态不仅涉及文化部门、广播电视部门、工业信息部门,而且也将农业、工业等产业形态涵括进来,比如观光农业、旧工业区创意改造等。向勇等以迈克尔·波特钻石理论分析框架为蓝本,总结了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相互关系,得出如图1所示的中国文化产业本土实践分析框架,对完善环首区文化产业链具有一定启示。

图1 文化产业本土实践分析框架

从图1[5]可以看出,在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中,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环节的有效对接,不仅要考虑特定政治、经济等宏观背景,同时也要利用科技力量并及时把握新出现的机会,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当前,环首区产业发展在宏观环境利好的背景下,突破点是中观层面整合区域内外资源、把握时机理顺产业要素供求关系,使之顺畅运行。

(三)环首区文化产业链对接集中在三个方面

环首区产业链完善的复杂性,不只表现在一区自身产业对接,而是要力促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的有效对接。在环首区这样可囊括所有环节的大经济区,完善产业链不仅要构建设计完整的产业链,更要动态关注关键环节的优化提升。所谓优化提升,是指借助品牌影响力或资本、科技优势、政策推动平台以及资源配置、创新等力量,将主要的增值体能、增值空间较大的链核环节做强,发挥其辐射力和产业拉动力。优化产业链环即可看作一种方法,也可视为一种对接方式,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与构建产业链按先后顺序展开,也可同步渗透。

产业链对接的内涵,在环首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区域功能对接。河北省提出按照“六基地”(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规划布局,以“绿色”环保为核心价值诉求。这种注重生态的发展目标,一方面适应了产业转型、打造河北经济“增长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主动服务首都“世界城市”建设的态度。为此,文化产业发展需沟通协调,通过产业链完善实现共赢。二是政策对接。这是跨区域发展中最棘手的问题,如纽约都市圈、长三角区域发展都经过了不断磨合的过程。施祖麟认为不能只为北京考虑,而是“应该结合河北省,整体上对这14个县、区应该有个明确的省内定位,不能光说是环首都经济圈、绿色经济圈。要给他们什么优惠政策,而且这个优惠政策是向省要,还是向北京或者中央要,这很重要。”[6]这就需要双方在土地、税收、人才等问题上协调,力避政策不一、割裂式产业格局的出现。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对接。京冀双方产业发展理念是否对接,关系到产业政策制定,更直接影响着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贯通。文化产业发展需产业化运作,应借鉴美国迪士尼、韩国影视产业链构建的成功经验,以科技创新、品牌带动、衍生品开发的方式延伸产业链,以期收获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之效益。

二、环首区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发展态势分析

环首区文化产业发展处在大北京经济区域环境下,京冀双方协同发展难题由来已久,一直存在着发展诉求、资源禀赋基础、传统经济活动的惯性等差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冀区域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更加突出,双方协同发展渐成共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然而对接思路不明晰也阻滞环首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协同发展已为京冀双方共识

从发展目标看,首都以生态为取向,而河北致力于经济发展,这对矛盾曾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委研究室“首都经济圈研究”课题组研究指出:“京、津两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远未发挥出来,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虹吸现象,在使京津周边成为经济发展的谷底的同时,也导致自身出现了众多的大城市病,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现状的时候了。”[7]环首区战略的“绿色”定位可视为双方协调的表现,低碳概念利于河北产业转型,也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

1.环首区担负着河北省新“增长极”的重任。对于处在贫困带的环首区来说,多年来不仅未得到首都经济的“溢出”效应,还在人才、资源方面受巨大磁场的吸引,经济发展落差极大。一方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配套设施不健全,产业开发能力受限。该区域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现代化科技设备和高档次的影院、演出场所,加之图书陈旧,远远不能满足区域内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多停留在名胜遗址的简单修复和静态观展层面,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无从实现。

为改变这种状况,2010年10月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战略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随后又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逐步引导形成‘四带一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并按照“协同与共赢、借力与错位”等原则,打造跨区域协调发展的“环首都文化产业带”。在具体支持措施上,管理层不仅在资金上支持(自2011年起,河北省将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从每年1 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而且还依照经济特区的优惠幅度进行引导,其中在土地供应、工商登记、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之大在国内领先。与之相应,环首区所涉的4市及14县、区也相继出台了支持配套措施。

2.北京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问题”突出,“世界城市”建设任务急迫。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对文化的消费逐渐增多,消费能力增强。2010年北京市人均GDP就已超9 295.48美元,2011年则超1.2万美元,2012年更是超过1.3万美元,恩格尔系数降至了36%左右,已达到世界中等富裕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十一五”时期,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3%;2011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 938.6亿元;2012年,实现增加值2 189.2亿元(增长情况参见图2)。

图2 2006—2012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然而,随着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制约了北京的进一步发展。从1990年开始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且在逐年加重。《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247.9万,占总人口的19.4%;80岁及以上人口38.6万,占总人口的3%。老年抚养系数高达27.6%,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从需求看,首都“大国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城市空间布局要重新调整、产业要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周边区域的强力支撑。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依赖城市周边区域发展体系的共同发展,而绝非孤枝独秀。在韩国,首尔经济圈GDP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的67%。而北京首都经济圈(京津冀三省市)在2009年只占国家经济总量的10.9%,2010年仅为10.8%,远不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圈,2010年其16个城市GDP经济总量占比达17.6%,2011年占到17.4%。显然,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北京,周边存在这样一个贫困带,无法匹配“世界城市”发展的蒸蒸气象。

环首区对于拓展产业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都市圈良性发展的重要意义,首都各界也已逐渐达成共识。2011年12月在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环首都圈与北京对接发展论坛”上,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金良浚指出,北京在金融业、文化产业、高端服务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必须实施部分产业向环首都圈转移。更要指出的是,在国家“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将打造“首都经济圈”定为“十二五”国家战略,明确“首都经济圈”包括“环首都经济圈”。由此可知,环首区发展已不再是河北“一厢情愿”式的“单相思”了,而是变为共同愿望。

(二)环首区文化产业发展虽有一定基础,但产业链对接思路有待明晰

可以说,环首区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处地利又得天时,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有的企业已经自觉应对首都出版业需求,发展态势良好,形成印装产业集群。但对于多数县市来说,还在盲目模仿,尚未找准产业链中的价值增值环节,消弱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1.环首区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1)文化遗产形态多样,生态环境良好,利于休闲娱乐产业发展。该区域涵盖了三祖文化、三国文化、元文化、明文化及清文化等文化形态,分布着遗存230多项,仅涿鹿一县就有中华三祖堂、中华合符坛、逐鹿狩猎场多达17项。而且,文化资源开发方式不断创新。滦平县为扩大国际影响力,利用“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的优势,开展国际长城马拉松赛、金山岭长城徒步大会等体育活动,促成了美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基地(PSA China)落户金山岭长城。从生态环境看,该区域有多处风光独特、气候舒适宜人的自然景观。不仅有野三坡、雾灵山生态旅游胜地,还有潮白河、滦河等河流资源。(2)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商务会议会展、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印刷复制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廊坊的香河县、三河市、安次区的数字印刷、彩色印刷具有专业化和快速的特点,满足了北京众多出版社的需求,规模化效应显现;高氏集团、华林印务等年产值上亿的龙头企业,具有了集约化的产业特征;三是演艺影视业已有一定知名度。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公司、国华影视公司、央视涿州影视基地的品牌影响,已有一定的文化产业辐射力。

2.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还不明确。环首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其表现可概括为“十五多十五少”:因地制宜多,关注产业结构少;内向眼光多,外向关注少;自说自话多,主动对接少;历史多,现实少;静态多,动态少;场地园区建设多,内容少;硬件多,软件少;小巧有余,宏大不足;零碎多,规模少;传统多,现代高科技少;浅尝辄止多,深入耕耘少;现成利用多,创意少;谈投入多,谈效益少;本土多,世界少;园区项目多,商业模式少。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可总结出以下特征:(1)产业链对接意识较弱,产业观念有待强化。(2)先进生产要素缺乏,产业链不完整,辐射力弱。

三、环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链对接思路

环首区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发展,应在生态性、整体性原则下,依据首都需求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区域比较优势,以优区位理念设计产业发展格局;再从首都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手,延展、补充产业链;进而以错位发展思路,优化产业链、追求超越。

第一,从区域功能定位出发,依照首都布局和文化产业链现状,分级设计产业对接格局。环首区对于京冀双方发展诉求来说,是承担着特殊功能的特区,既承担着为首都发展提供绿色保障的重任,也负载着河北省打造新增长极的期待,要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基于此,若对应“世界城市”的目标,建设14颗耀眼闪烁的“世界一流”绿色卫星城环绕北京,那自然会相得益彰。这就需要根据北京市的规划格局和文化产业分布的状况,通过循优推移将产业链的各个节点配置到适合其经济活动诉求的特定位置,即优区位。

首先,从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规划考虑,可分级设计北京的卫星城格局。对于首都经济圈发展布局,刘永瑞认为“以首都为圆心、以100公里左右为半径的环带是核心圈层,应加强对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发展的规划和推进,大力发展无毒、无害、无污染的产业或行业,为首都地区营造更加宜人的居住环境。”这种区域功能定位体现在产业链的设计中,既要在环保的前提下承接首都“溢出效应”,更要打造河北绿色文化产业政策实验和品牌集聚的平台。作为第二层级的固安和大厂可以承接高端商务会议,发展总部经济,满足首都高层交流的需求;也可利用生态优势建设休闲度假基地,开发体验经济。作为第三层级的张、承六县可开发原生态旅游基地,为首都提供绿色屏障。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参见示意图3。

图3 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

具体的产业链环节的确定,需要根据北京文化产业布局而选择。北京现有的31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多集中在内容创意及现代科技传播等产业上游环节:在影视业,北京集全国70%以上的影视公司、发行公司和后期制作单位;在艺术品创作展示产业有798园区,“到北京,游长城、吃烤鸭、逛798”的说法即为明证;在数字产业,仅石景山基地注册上亿的数字娱乐企业已超过500家;新媒体产业,有大兴国家新媒体基地;动漫产业,有石景山国家动漫基地。从分布看,大型项目主要集中在朝阳区、海淀区和通州区;从结构上看,以上游创意为主,软件与计算机网络服务、设计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四大行业规模最大。从所涉及行业看,主要有艺术品交易、影视及新媒体制作、主题游乐项目、出版影视、IT业、艺术设计业、传统古玩业以及旅游业。可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竞争力,不仅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最齐备,而且产业门类比较齐全、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突出。环首区产业布局应避免直接和首都形成竞争态势,而是要对应“六基地”目标,根据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这十大产业门类的经济特点,根据优区位原则分别安排创意、生产、销售、消费、再消费诸多环节。

第二,按照“绿色”价值诉求,围绕“生态”目标选择产业链对接策略。对接北京,可根据出版传媒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等对资源禀赋的不同要求,选择切入点,或者集聚或者分散,确定适宜的产业链对接方式。

从延展、补充环节着手,搭建文化服务平台。“补充”策略是该区的首选方式。众所周知,在北京的电视台、影视公司,规模都很大,而规模所带来的创意内容和高科技优势,环首都地区难以企及。大兴区的北京星光影视园便是利用地利优势,选择“补充”方式运作的成功案例。由做灯光设备到建摄影棚承接贵州电视台拍摄龙永图《论道》等节目制作,再到把新华网、盘古搜索等国家级媒体引进影视园,陈瑞福这种“补充”式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大兴文化产业发展。环首区可借鉴参考这一思路,重点发展生产和销售、服务业,着力点应放在延展、补充、服务环节。可从两个方向布局:一是建设文化产业衍生产品基地。将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成果,采取景观化手段集中演示并力求产业升级,构建北京各大文化产业聚集区产业延伸的“后台”——生产基地,如文化产业公园、衍生品研发制作、专业化、定制化的后续服务等;二是建设文化产业“前台”,即试验基地,为北京市文化产业提供经营、生产、推广等环节的前期试验服务,例如动漫、影视、演艺等。如香河,可发挥家具产业优势,提供大型影视剧特定场面的道具、布景、服装、甚至延伸到化妆服务等环节。

以错位、迂回思路,追求超越。要推动环首都区域文化的共同发展,首先就需要从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产业关联性出发,编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14县、区利益与区域大局统一起来,设计区域内的错位布局,探索引领方式。廊坊市曾提出“引领北京”的设想。引领,首先要错位。北京拥有国家大剧院、北京工体、宋庄、潘家园等相当成熟的文化市场主体,环首区不宜硬碰硬竞争,发展只可“迂回”行进,找错位思路。环首区可规划北京没有的项目或者薄弱环节,如高科技全息演唱、未来体验、太空舱的体验、概念车、智能家居等,有可能实现“引领”,甚至“超越”。也可借独具的资源优势,建设原生态基地,通过温泉养生旅游、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休闲体育健身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以带动环首区外围发展。

第三,增加高科技和文化元素的注入,优化产业链,以名品打造核心价值链辐射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特别需要现代科技作为桥梁,借助高科技打造影响力。在法国,为鼓励出版行业技术化和完善产业链,文化和交流部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年资助额度高达四亿欧元。环首区应将文化与科技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驱动力,通过政策激励以文化引领休闲时尚、以科技创造全新体验,布局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示范区,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品。比如,环首区可以建设以“科技、互动、娱乐、体验”为特点的大型航天主题公园和国家级航天科普馆,开发具有航天气魄、草原风情、民族特色的航天主题体验城。金山岭长城的原味文化底蕴,可用数字声像技术再现。韩国名将张保皋借韩剧《海神》得以传播,同样,抗倭英雄戚继光修筑长城的聪明才智,也可借力现代影视技术传播,以拓展文化旅游宽度。涿鹿县三祖遗产的开发,可采用影视等娱乐的方式吸引注意力,然后再将独特又丰富的“釜山合符”内涵,借数字技术展示出来,使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产业的文化内涵得以提升。兴隆县的体育训练基地、大厂的评剧也可考虑与动漫、数码科技链接,向节庆会展延伸,进行深加工。

同时,重视产业间融合发展,为传统产业注入文化、科技内涵。传统产业要主动借用文化元素,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满足现代文化需求。平泉的活性炭开发可作为范本推广,把传统农业通过工业加工、艺术构想创意使文化产品为现实生活服务,螺旋式上升,打通产业门类,实现产业融合。丰宁草原旅游可以谋划与奥迪绿色驾驶活动联姻,香河的家具设计也可向城市建设、文化地标设计渗透,开拓出产业间大市场,扩大文化资源的品牌影响。

[1]周新生.产业链与产业链打造[J].广东社会科学,2006,(4):30.

[2]刘贵富.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114.

[3]刘志迎.产业链概念、分类及形成机理研究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9,(10):52.

[4]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36.

[5]向勇,刘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年进程:一个实践分析框架研究[J].福建论坛,2009,(8):115.

[6]李博.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即将破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11-30.

[7]何明,乔智玮.首都发展的重大战略——打造首都经济圈解读[J].前线,2011,(9):36.

猜你喜欢
产业链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谁远谁近?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50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