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炀 景 明,2﹡ 陈 晖
(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湿生扁蕾为龙胆科扁蕾属植物Gentianop sispaludosa(Munro)Ma.的干燥全草,藏药称机合斗,产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区,生长在海拔2300~4100 m的河滩草地、沟边、山坡。具有清热解毒、止痛、利湿消黄、健脾止泻等功效,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热病发斑、泄泻、肠胃炎、结膜炎、急性肾盂肾炎、疥疮肿毒等症,藏医用全草治疗流行性感冒及胆病引起的发烧〔1〕。对所含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山酮类、三萜类、三十烷醇、胡萝卜苷、β-谷甾醇、酚类、有机酸等的研究已有报道〔2-3〕,但对湿生扁蕾多糖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拟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藏药湿生扁蕾中多糖的含量,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湿生扁蕾中多糖的含量作一比较,为该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AE-240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分公司);KQ-100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技术有限公司);R-200旋转蒸发仪(瑞士布奇)。硫酸(分析纯,白银良友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苯酚(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水为重蒸馏水;其它试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0804NKCA119-08)剂均为分析纯。葡萄糖对照品(含量测定用,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湿生扁蕾药材采自甘肃15个不同产区,由甘肃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宋平顺主任中药师对以上品种进行鉴定。
2.1 多糖的提取分离:湿生扁蕾药材用石油醚(60~90℃)脱脂,药渣挥尽石油醚,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10倍量水,煎煮1h,合并水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 ~1.20(g·mL-1)的浸膏,搅拌下加 4 倍 95%乙醇沉淀24h,滤过,沉淀加水溶解,加1倍量20%三氯乙酸,搅拌20min,滤过,滤液用2mol·L-1氢氧化钠迅速中和至pH7.0左右,加1.5%活性炭脱色30min,滤过,滤液再加4倍95%乙醇沉淀,滤过,沉淀60℃以下干燥,即得湿生扁蕾多糖。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对照品82mg,置100 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不同产地湿生扁蕾药材提取的多糖0.5g,置1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2.4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1.0、1.5、2.0、2.5、3.0mL,分别置 50mL 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上述各溶液2.0mL,置具塞试管中,分别加4%苯酚溶液1mL,混匀,迅速加入硫酸7.0mL,摇匀,于40℃水浴中保温30min,取出,置冰水浴中5min,取出,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90nm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57.248C+0.0695,r=0.9984。结果无水葡萄糖在 0.82 ~2.46μg范围内线性良好。
2.5 样品含量测定:分别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2.0mL,按2.4项下方法自“加4%苯酚溶液1mL”起处理,依法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无水葡萄糖的重量(mg),计算含量,结果见表1及表2。
表1 不同产地湿生扁蕾多糖的质量分数
表2 不同采收期湿生扁蕾多糖的质量分数
实验曾考察了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水煎提取的影响,结果以每次加10倍量水煎煮1h煎煮3次时湿生扁蕾多糖提取率最高。同时对影响醇沉的因素浸膏密度、加醇速度、含醇浓度也进行了考察,结果以浸膏密度1.15~1.20(g·mL-1),搅拌下按1/2浸膏体积速度加入4倍量95%乙醇时湿生扁蕾多糖得率最高。
实验中还曾对20%三氯乙酸与氯仿-正丁醇(5:1)去除蛋白进行比较,结果氯仿-正丁醇宜乳化,分离困难,确定用20%三氯乙酸去除蛋白。同时对石油醚脱脂、活性炭脱色进行考察,10倍量石油醚(60~90℃)脱脂2次、1.5%活性炭脱色30min较理想。
实验结果表明,甘肃15个不同产地湿生扁蕾全草中多糖的含量差别较大,其中最高为2.98%(g/g),最低为1.01%(g/g)。而且同一产地的不同采收期之间多糖含量也有差异。分析影响本实验结果的因素可能是生态环境光照、气候、土壤等的不同所致。
[1]张宝琛,甄润德,胡柏林,等.湿生扁蕾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1980,11(4):149.
[2]李作平,霍长虹,郑小莉.扁蕾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3,20(1):24.
[3]王焕弟,谭成玉,杜昱光,等.藏药湿生扁蕾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4):105.
[4]单俊杰,王顺春,刘 涤,等.黄芪毛状根与栽培黄芪中多糖的比较〔J〕.中草药,2001,32(5):413-4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