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摘 要】一个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性格各不相同的群体,他们的情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时好时坏,这些都将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歌唱。笔者就性格和情绪对歌唱所产生的影响做一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 心理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声乐教学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声乐教学比较抽象,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到,不能依赖视觉器官的功能,从而直观程度很低。因此,在歌唱活动中大都是通过感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来调节和控制发生机能的,这是声乐教学有别于其他艺术教学的特殊性,而这一特殊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歌唱中的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应该重视感觉上和心理上的指导。
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内向,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善于交际,有强烈的表现欲。具有这种个性的学生,一般能很好的把握机会表现自己,也不太容易有“怯场”心理,即使有也容易消除。而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同外界接触中,往往比较孤僻、害羞,缺乏自信心,尤其是面对观众或集体场合下会产生恐惧、怯场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身体僵硬、两腿打颤、双唇抖动、气息上浮、声音失控、走音跑调等。任何心理现象的发生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所造成的。这种心理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思想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而造成的。要克服这些心理因素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进步,才能的显示与他们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成正比。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心态,增强他们“我要唱”、“我能唱好”的信心,帮助学生建立与加强自我意识。通过有效的教学,学生会在自信、自觉的心理状态下,更加刻苦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另外要多接触与声乐活动有关的事,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演唱水平,加强艺术休养。常言道:“艺高人胆大”。必须艰苦努力去获得演唱技艺才能减轻思想负担,这是战胜“怯场”的关键。
情绪是对歌唱产生重要影响的又一心理因素。情绪或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里因素的影响或支配。大凡搞声乐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演唱者的情绪在积极、亢奋的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作品不仅声音技巧漂亮到位,而歌唱的文化性也极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其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抑制、消除其消极、被动的学习心理。教师不但要从方法和技巧方面去纠正学生,还要及时掌握一些学生不良的心理活动,通过思想工作和启发引导,或者是教师良好的教态以及示范作用与美妙的声音,都能感染、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以及给学生创造出积极态度与主动参与的意识。诱发学生内心
美好的歌唱欲望,启发学生的歌唱激情,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呼吸器官、喉头、口咽腔、软腭等,才能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出的声音才会比较优美、舒展、动听。如果学生在练唱时萎靡不振,思想不集中,缺乏积极的演唱情绪,那就必然造成生理现象上的肌肉松垮,也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声音。因此,与其说是用喉部来唱歌,还不如说是用智慧来唱歌。也由此可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动机性功能对声乐教学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音乐课上,我首先把歌曲或乐曲较好的演唱、演奏录音放给学生们听,让他们模仿。我启发学生们体验乐曲中的诸要素—节奏、音高、速度、力度的特点,真切地感受歌曲的意境、情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感受。另外,我还告诉他们,由于嗓音、乐器档次等条件的限制,他们暂时无法达到专业水平,但如果学会了方法,他们的演唱或演奏水平会提高的很快,而且可以比一些基本条件比他们好的人更有感染力。学习中,学生们总结了很多演唱和演奏心得,比如他们提出演唱或演奏时须“心平气和”,要“快慢结合”,“感情处理要随着词曲意义有所变化”,有的提出要“控制气息使声音圆润”。经过这样的总结,学生们不仅改进了演唱和演奏水平,而且锻炼了思考能力。
总之,歌唱的发声方法与歌唱心理,都是声乐教学内容中很重要的内容。美好的歌唱方法,是每个歌唱者一生的追求,歌唱心理在建立歌唱的方法中,起着调节、平衡、保障的重要作用。歌唱心理无论在艺术实践中,还是声乐教学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部分。歌唱时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其歌唱训练和学习,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优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整学生的心态,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感受音乐世界的美好及音乐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