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王惠民
摘 要:吴孟超院士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范。在分析当前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温吴孟超人文精神的内涵,以“中国梦”引领,以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理念培养,用心怀仁爱、长于沟通的艺术滋养,用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塑造医学生的价值观。
关键词:吴孟超;人文精神;医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68-03
中共“十八大”已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跨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医学目的是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治愈疾病、维护健康。那么,具体到将来要践行医学目的的医学生,如何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在校期间便能正确地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确实是一个值得医学高校教师深入思考和不断研讨的课题。据此,笔者在调查分析西安属地四所医学院校医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的基础上,把吴孟超的人文精神视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提出了培育二者交会对接的具体思路,旨在努力践行“十八大”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
1.1调查方法
以西安属地四所医学院校(西安市卫校200名、西安医专200名、西安医学院600名、西安交大医学院200名)的1200名医学生为对象,按专业和年级,随机整班抽样,男女生不限。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线,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分三个层面精心设计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本校大学生组成调查组,按所抽样班级,逐人发放问卷,依真实想法独立答卷,然后回收、统计,数据分析用SPSS13.0软件包。
1.2调查结果及特点分析
共发放问卷1200份,剔除填写不全、涂改、字迹不清难以辨识者,回收有效问卷1186份,占总调查人数的98.8%。四所院校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呈现趋同现象,院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合并在一起综合分析。
1.2.1核心价值观主流积极、健康、向上。能够关心国家政治大事,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发展,对党的领导、祖国发展充满信心。如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年来中国道路举世瞩目,国家发展前景光明”、“当前社会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等问题,95%以上的医学生表示赞同。对医学职业和学业,医学生充满自豪和热情。74.5%的学生报考医学院校的初衷为“希望从救死扶伤中实现自我价值”或“兴趣所致,医学事业极具探索性与挑战性”;有84.7%的医学生对创新“很有热情”,并且有14.7%的医学生“正在主持或参与”课题,有39.8%的学生“很感兴趣,积极准备”。尤其是,有86.4%的医学生赞同“相对于其他行业的英模人物,对那些奋战在医疗战线上的模范人物和事迹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对“谁最能让你感动和学习?,有37.2 ﹪的医学生选择了“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谈及理想,很多医学生将吴孟超作为自己的职业偶像。
1.2.2核心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变化。如:主体意识日趋增强,更加关心自我实现和实际利益,更看重金钱、地位和眼前利益,其中,既有正常合理的需要,也有过度的非理性的倾向。如有19.3%的学生入党的动机为“谋求仕途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达64.6%的医学生认为医务工作者收受患者红包的行为“非常理解或可以理解”;13.3%的学生报考医学院是因为“医生社会地位高,是不错的生计”。同时,有41.6%的医学生认为医生职业“非常崇高,但不一定受人尊重”,说明医患矛盾的频繁发生和医生社会地位下降的现实,使得很多医学生在承认医生职业崇高的同时,又困惑于医生职业不受尊敬的事实。
1.2.3核心价值观教育遭遇现实困惑
首先,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和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在当前功利和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大环境中,医学院校不免裹挟其中。有40.2%的医学生认为影响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最大外因来自“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不良风气”,个别医务人员吃拿卡要、开大处方、吃回扣、收红包的不良风气使得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苍白无力。随着网络信息传媒的日益发展,多元价值观和各种思潮在网络上迅速集散、发酵,扑朔迷离。对于这些90后、价值观正在定型期的医学生造成了困惑和混乱,导致核心价值观的弱化。
其次,价值观教育形式化和繁重课业阻碍了医学生的人文提升。医学院校的专业性强,专业知识日益深化,人文社科资源则相对稀缺。价值观教育设置在部分统编思政教材中,所举事例缺乏针对性、典型性和感召力,加之多数思政课教师缺乏医学专业背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刻,教育效果欠佳。同时,医学学制长、课业繁重也是不争事实。在问卷中,虽然有42.3%的医学生认为学习“单调而充实,苦中有乐”,但仍有31.5%的学生感觉“没办法,即使艰难也要忍受”,甚至有26%的学生感到“困惑、苦闷、想放弃”。
再次,医患信任危机影响医学生职业理想。医患纠纷频发,加之某些媒体的不良诱导,使得医学职业社会评价下降。在41.6%的医学生心中,医生这一职业“非常崇高,但不一定受人尊重”。 虽然相对于在校医学生,更多实习生认为医患矛盾“被夸大了,没那么严重”,但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信任的缺失,使医学生见习或实习时,动手机会大不如从前,许多医学生的“大医”理想和探索精神在规避可能出现的医疗风险中磨灭。如中国青年报7月29日刊载的文章《一名医学生的爱与惑》 [1],形象地表现了医学生对医学职业追崇的情结和对现实的困惑。
2.吴孟超人文精神概略
众所周知,吴孟超是医学大家、院士,已年届91岁,擅长肝胆疾病,尤其是肝癌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2005年度获国家最高科技奖,2011年度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吴老的医学成就勿须赘言,而其人文精神,通过有限的资料,可概略如下:
2.1 矢志报国,“用实际行动为我们的国家争光”
古人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早在1956年,吴老的一位前辈医生谈到日本的一个医学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时,曾很傲慢地预言:“中国肝脏外科要想赶上国际水平,最少要30年的时间。”这句话激发了他为祖国争光、为医学争光的决心。从此,证明中国人能站在世界肝脏外科的最前沿便成为了吴老和他的团队不懈奋斗的动力。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是吴老心中那团从未熄灭的火,伴随和激励着他在肝胆外科的医学道路上不知疲倦、奋勇攀登。
2.2.患者至上,“任何时候都不要怠慢我的病人”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获得广泛认同的今天,要求把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始终放在第一位,吴老就是这一模式的践行者和推动者。衡量患者至上的客观标准就是让患者满意。如何让患者满意,吴老认为,要有五心,即爱心、热心、耐心、细心、责任心。[2] 他说:“医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真心实意地关心病人,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好。”几十年来,他出差前总要到病房走一遍,到了外地第一件事是打电话询问病人情况,回家后先要查看的是病人的来信。冬天查房,他总是先把手放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去接触病人的身体。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顺手为他们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把鞋子放到病人最方便穿的位置。他说:“这对医生而言,仅是举手之劳,却给病人很大的温暖。”[3]对于看病贵的问题,他爱憎分明地说,医生应该用最简单、最便宜,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拿病人赚钱是可耻的。
2.3 大医精诚,“做人要知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对各种荣誉,吴老淡然面对,并将所获奖金全部用于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面对疑惑,他说,“我现在的工资加上国家的补助,足可以保证三餐温饱、衣食无忧”,“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事业和精神是永存的。”但对学问,吴老精勤不倦,孜孜以求,成绩辉煌。创立了“五叶四段”经典肝胆解剖学理论;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等,最终攀登上了中国肝胆外科学的顶峰。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勾勒了吴老的从医生涯: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3.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吴孟超人文精神的对接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说明了我们目前所处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而吴孟超的人文精神,则恰是太空中的“星星”——“天宫1号”,是医学生认为可亲、可信、可学的生动偶像,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要将医学生所乘的“诺亚方舟”发射、导引、助推到与“天宫1号”顺利交会对接。
3.1 用实现“中国梦”的爱国情怀引领医学生的价值观
吴老的理想信念始于家国离乱的残酷现实,发酵于对祖国强盛和先进医学的强烈渴望。在2012年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他深情地说:“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
实现中国梦,青年勇担当。在构筑、实现中国梦的热潮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毛泽东同志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 吴孟超这样德技双馨的医学大师为医学生的“成才梦”提供了典范和动力,在他的一生中,梦想从未缺席。思政课及医学伦理学等社会医学课应将这些事例作为素材,充分挖掘,深入解析,为抽象的价值观教育注入生动、实在、温情的元素。同时,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作为培养西北地区高级医学专业人才摇篮的西安交大医学院,应鼓励学生学习吴孟超科研路上的孜孜以求,勇于创新;而对于以西安医学院、西安医专等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应鼓励这些大部分来自于基层农村的学生投身基层,以缓解陕西省基层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和医学人才培养严重不足的矛盾。让梦想在服务家乡、奉献百姓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2 用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理念培养医学生的价值观
医学是普救含灵之苦的仁术。在生命濒危之时,吴老不计个人安危,不怕“闯禁区”,不怕“砸牌子”,勇闯禁区,以一颗菩提之心将病人一次次从鬼门关拽回。把“做一名患者的好医生,这一生能倒在手术台上”看作人生“最大的幸福”。
生命至重,贵于千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只有敬畏生命,才能对把健康乃至生命托付给医学的患者心怀仁爱。目前,西安交大医学院和西安医学院都建有生命科学馆,学生通过参观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珍贵;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医学生宣誓仪式,感受职业的神圣和责任;在5·12护士节,护生通过传递烛光和授帽仪式,表达毕生奉献护理事业的决心。通过这些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医学生将践行医学目的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才能摆脱“技术至上”“物质至上”的观念束缚,树立生命和健康至上的价值观。把责任、敬畏、尊重的理念,作为一生的人文修养。
3.3 用心怀仁爱、长于沟通的艺术滋养医学生的价值观
医学至今仍是一个“灰箱”,更不是万能的科学,医生特鲁多博士的墓志铭上写着:“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即“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对于患者而言,除此,还要承担医疗风险。正是基于此,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吴老常说,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他始终以一颗悲悯之心去倾听、安慰、鼓励,让病人快乐地、有尊严地活着。今年7月,以吴孟超为首的全国12位著名临床专家签署的“促进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第一条便开宗明义地宣称:“将病人利益置于首位。”[4]
“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观。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5] 因为疾病不光是使躯体的病痛,更有心理的焦虑和紧张,医务工作者要通过语言、行为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达到与患者之间最充分的沟通与互动,真正治愈其身心疾病,实现身心的同步康复。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可以开设医患沟通等相关理论课程,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医院负责教学的机构应定期举办医患沟通讲座和医患座谈会,针对医学生在临床沟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特殊案例进行讨论。[6]
3.4 用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塑造医学生的价值观
吴孟超曾经说:“医德=爱心+同情心+高超的技术”,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也很好地诠释了他将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到科学实践和不断创新的行动中。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而创新的魅力在于发现新知,是对学习的质变和升华。
现代社会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医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充分挖掘学习的潜能,早期接触临床,加强临床锻炼,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提升;在临床实践与知识运用相结合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医药卫生需求的变化,建立起有效的知识运用体系;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医学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的养成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况且人文修养更具有厚积薄发的特征,而其中榜样的感召、人文的导引,是实现“飞天”的不竭动力,最终必将转化为医学生、乃至医生的人文自觉:医学执业不仅是技术功力的积累,而更是一次次的人文修炼,通过不断地攀升、飞跃,定能实现与吴老的成功对接。人文自觉有多强,人文感悟就有多深,进而人生格局就有多大!
参考文献:
[1]魏玉姬、丁先明. 一名医学生的爱与惑[N].中国青年报,2013-07-29 06 版.
[2]李捷玮. 把心捧给病人/ /肝胆春秋.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吴孟超[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 1996.
[3]李家容.两位医学泰斗的师生情[报告文学].湖北日报,2006-04-07.
[4]本刊评论员.一项深得人心的倡议:促进医学人性化[J].医学与哲学, 2013(8):4.
[5]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爱丁堡宣言[J].刘秉勋,林印钢,译.医学教育,1990(5):1-2
[6]黄自发、姚志文等.医学生医患沟通培养模式和考评体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 201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