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华 田 琪 陈建成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之后,国外一流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日本驻波大学、新加坡大学等积极引进和发展了本科生导师制,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本科生培养模式[1-4]。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倡导下,率先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5]。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2002年北京大学率先进行了导师制改革,以此为起点,北京、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数十所高校相继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6]。
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高校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之外,重点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包括师生分配、互动交流、导师指导、学生参与、效果评价以及考核监督等一系列环节。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我国高校探索新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7]。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种趋势[8]。许多学者对我国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受实施时间短和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在探索过程中依然存在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交流相对被动、学生参与不积极以及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9-14]。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规模以上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中,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毕业生所占比例达到23.8%~24.3%[14]。根据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规模为567万人推算[15],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应为130万人以上,是专业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是近10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专业群体。然而,目前各高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医科、工科、理科、心理、艺术类、农林类等专业[16],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少。因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对提高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后建立精英教育体系的有益尝试。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目前有11个本科专业及方向,约占全校专业总数的20%;有在校本科生3 000多人,约占全校在校本科生总量的25%。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北京林业大学最大的专业群体,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开设了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又称“梁希2007-1班”),覆盖会计学、统计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本科专业,并从第4学期起开始实行导师制,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提供了契机。
为了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笔者从第3学期到第6学期对“梁希2007-1班”的所有学生进行了长达4个学期的跟踪调查,以便及时发现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梁希2007-1班”的第1、2学期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第3学期是分专业阶段,即分流阶段;第7、8学期是毕业论文阶段,仍实行原有的毕业论文导师指导制度。所以笔者只对第3~6学期进行了跟踪调查,并根据第3~6学期的调查结果具体分析了“梁希2007-1班”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知情况以及导师制的实施情况。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典型性,不仅对办好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将对学校的其他专业以及其他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具有指导和示范意义。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由通过选拔考试的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学生组成。实验班学生在大学二年级进入专业分流阶段,即在农林经济管理、统计和会计3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专业继续学习和研究。2007级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即“梁希2007-1班”)共有学生30名,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3%和77%,女生的比例较高,这与整个经济管理学院的男女生比例相吻合。“梁希2007-1班”学生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9个专业,通过学生入学时与分流后的专业对比可以发现,分流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比例略有扩大,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比例扩大了近2倍(详见表1)。这可能是由于会计、统计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学生认为这类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表1 “梁希2007-1班”学生入学时与分流后的专业对比
1.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调查普通班与“梁希实验班”学生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必要性的认识,有助于了解学生主观心理上是否愿意接受本科生导师制,而这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导师制实施的积极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2):在都没有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第3学期,认为非常有必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梁希实验班”学生占55.2%,略高于普通班学生48.25%的比例,这应该与实验班的性质有关。之后,经过连续3个学期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亲身体验,“梁希实验班”学生对导师制的认同度普遍提高,第6学期认为非常有必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比例已达89.3%,比第3学期上升了34.1个百分点,且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64.3%的比例。这说明“梁希实验班”学生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受益,非常认同本科生导师制,也间接说明本科生导师制是富有成效的。可见,通过亲身经历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认同感与需求。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在第6学期仍有10.7%的“梁希实验班”学生认为“有导师固然好,没有也没影响”。这说明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表2 普通班与“梁希实验班”学生对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必要性的认识
2.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最佳学期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时间会影响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1),较多学生认为实施导师制的最佳学期应是在大学本科的第3学期和第4学期。这说明本科生在大学二年级进入专业学习后,更需要导师的指导。这也与“梁希实验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时间基本一致,进而说明第4学期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基本是合理的。
图1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最佳学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调查数据看(详见图1),在分别于第3、4、5、6学期进行的4次调查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更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较好。例如,在第6学期的调查中有60.7%的学生认为第3学期就应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比第3、4、5学期调查时持这一观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3.8%、26.7%、43.3%)显著提高。这说明学生在亲历导师制后,感受到了实施导师制的益处,所以希望能更早地接受导师的指导。因此,可以考虑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时间提前到第3学期。
3.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
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也会影响到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2),认为一个导师指导同一年级2名以下学生的比例在第4学期实施导师制后稳定在50%以上,明显高于未实施导师制的第3学期的34.5%。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一个导师指导同一年级的2名学生比较合适,也说明学生基本认同“梁希实验班”现行的一个导师指导同一年级的2名学生的做法。同时,随着年级的上升,认为一个导师指导同一年级1名学生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说明学生普遍不希望导师指导的学生太多,否则会分散导师的精力,影响辅导质量。因此,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师生的比例一定要恰当,否则难以达到导师制实施的预期效果。
图2 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
1.学生与导师交流的情况
笔者从学生与导师的联系方式和学生与导师的联系次数2个方面对本科生与导师的交流情况进行了调查。本科生与导师的交流方式包括个别面谈、集体指导、座谈会以及e-mail、电话或者网络联系等。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3),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第4、5、6学期,有60%以上的学生与导师的联系方式都是个别面谈,原因可能在于“一对一”的直接交流效果比较好,这与第3学期调查时学生预期的与导师的联系方式基本相符;同时,有50%以上的学生与导师的联系方式还有e-mail、电话或者网络,原因可能在于使用e-mail、电话或者网络联系方式比较方便,但是这与第3学期调查时学生预期的与导师的联系方式有较大的差距。可见,个别面谈以及e-mail、电话或者网络联系是学生最愿意采取的与导师的联系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2种主要的联系方式中,选择个别面谈方式的学生比例是趋增的,而选择e-mail、电话或者网络联系方式的学生比例是趋减的,这说明学生更倾向于个别面谈方式。
表3 学生与导师联系的方式 %
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4),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第4、5、6学期,学生与导师的联系次数由最初的以“有问题时再联系”为主(第4学期)转变为以“每学期不定次”为主(第5、6期),这与第3学期调查时学生预期的与导师的联系次数基本相符。这说明本科生导师制不是一种定期定量的工作形式,否则将成为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但是,对比第3、4、5、6学期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选择“每学期联系3次以上”的学生比例逐学期上升。这说明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越来越重视与导师的联系与沟通。
表4 学生与导师联系的情况 %
2.导师的指导领域和学生接受指导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5),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第4、5、6学期,导师的指导领域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指导、选课指导、学习方法指导,这与第3学期调查时学生预期的导师指导领域基本相符;但是,随着年级的上升,导师在学生比较关注的人生规划、就业和思想等方面的指导却有所减弱,远没有达到第3学期调查时学生的预期。笔者认为,实际上学校和学院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心理咨询室等部门,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所以应该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与其他部门的职能的界限,做好分工合作。本科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进行指导,当然,如果能够兼顾人生、就业乃至思想、感情方面的指导,将对学生有莫大的裨益。
表5 本科生导师的指导领域 %
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6),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第4、5、6学期,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在某方面征询过导师意见,并且部分或全部地采纳了导师的意见或建议。其中,部分采纳导师的意见或建议的学生比例一直稳定在65%以上。这说明学生在考虑导师的意见或建议时具有较强的自主决策意识,体现了自身的个性和自主性。这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以培养个性化人才为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全部采纳导师意见或建议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这间接地说明导师的指导意见或建议对学生还是很有帮助的。
表6 学生采纳导师意见或建议的情况 %
3.导师对学术研究活动的指导情况
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和机制,对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指导是导师的重要任务。而导师一般是通过让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来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第4、5、6学期,大部分学生希望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占比分别为83.3%、86.7%、82.1%;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占比分别为86.7%、76.7%、75.0%(详见表7)。这说明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期望差距较大。学生没有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原因可能有2个:一是学生个人兴趣和能力的问题;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导师的科研项目一般比较少,或者要求的时间比较紧,所以导师只允许研究生参与。比较第4、5、6学期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参加导师课题研究的比例不断增加,由13.3%上升到25%;而且大部分参加导师课题研究的学生都表示个人的学术能力有所提高(详见表7)。
表7 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的情况 %
近年来,学生独立的科研活动比较丰富,如学术论文比赛、创业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所以指导学生参加该类科研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8),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第4、5、6学期,学生对参加独立的科研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所占比例较高,并且呈逐学期上升的态势,第6学期达到了85.7%;同时,在参加该类科研活动的学生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得到了导师的指导,并且绝大部分认为导师的指导对自己有帮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认为在第4学期导师的指导作用较小,之后随着年级的上升虽然认为导师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到第6学期认同导师指导作用的学生比例也仅为46.4%。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独立的科研活动与导师的专业领域有差距。因此,导师对学生独立科研活动的指导尚有待加强与完善。
表8 导师对学生独立科研活动的指导情况
4.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和导师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第4、5、6学期,第6学期有71.4%的学生认为导师制作用很大,能帮助到自己,并且有71.5%的学生认为导师的个人素质(言谈举止、行事做人、业务业绩等)对自己有正面的激励作用,有35.7%的学生与导师的关系非常密切。对比第4、5、6学期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导师制的作用和导师的影响的好评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与导师的关系也日趋密切,所占比例分别从第4学期的60.0%、66.6%和20.0%上升到第6学期的71.4%、71.5%和35.7%;同时,学生在不同学期对导师的满意度的差异不大,满意度均在93.4%以上,而且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没有出现学生希望中途更换导师的情况。总体上来说,学生对导师是比较满意的。这说明本科生的导师配备是成功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导师的角色与学生的期望还是有差距的。例如,在第6学期,尽管有60.7%的学生认为导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但是这一比例与第3学期有此期待的学生比例85.7%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还有10.7%的学生认为“导师就是严厉的家长”。
笔者对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进行了连续的跟踪调查,掌握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的动态,为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例如,根据调研结果,“梁希实验班”在专业分流阶段,采取了让学生按意愿选择专业和按学习成绩“学分积”依序选择导师的做法;之后,又增加了导师的选择权,即在学生选导师之前,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等情况先选学生,实现了“导师—学生”双向选择,从而使师生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契合。再如,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及时制定了与《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配套的《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梁希实验班”本科生导师指导记录表》,对导师指导学生的次数、内容、形式等提出了要求,并根据导师的工作职责每学期对导师完成任务情况、指导效果和学生满意度等进行一次考核。
最终,通过不断调研和完善,北京林业大学有针对性地形成了一系列与本科生导师制相配套的制度文件,建立了一套以“双向选择制”“任务交流制”“学期论文制”“创新学分制”“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为核心的可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从而使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实施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2007级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即“梁希2007-1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梁希2007-1班”共有30名学生,截止到2011年毕业,全班4年的平均学分积高达88.21分,学分积达到90分以上的有10人,占学生总数的1/3;全班大学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均为100%,大学英语四级的平均成绩高达601分,大学英语六级的平均成绩达522分。“梁希2007-1班”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论是在立项数量还是在完成质量和研究水平上,均超过普通班级的学生,共获得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2项、北京市级1项、校级8项;且所有科研训练项目均通过了结题验收,其中有4项获得“优秀”。此外,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市数学竞赛等学科竞赛中,“梁希2007-1班”学生先后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6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项、国家级金奖1项、国家级一等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4项、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三等奖2项。“梁希2007-1班”学生还发表论文28篇,其中有21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
“梁希2007-1班”学生个人获奖达159人次,平均每人5次,获奖成绩名列全校前茅。其中,获国家奖学金3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5人次、国家助学金18人次(一等5人次,二等13人次),“梁希奖学金”55人次(一等10人次,二等18人次,三等27人次);有15人次获“三好学生”称号。在2010年免试保送研究生的遴选中,“梁希2007-1班”共有22名学生被免试保送研究生,其中21人获得学术型研究生推免资格、1人获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推免资格,最终6人分别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11人被保送到本校攻读学术型研究生,4人被保送到本校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各种文艺、体育比赛中,“梁希2007-1班”也有出色表现,连续获得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优良学风班”、校级“先进班集体”、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市“奥运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2010年6月,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先进集体”评选表彰中,“梁希2007-1班”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这是北京林业大学首次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当前高校中规模最大的专业群体,囿于各种原因尚未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不利于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不能满足本科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与需求[17]。人们通常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更适合那些需要教师手把手传道授业的专业,如医科、工科、理科、艺术类等专业。但是,实践证明经济管理类专业同样也适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笔者通过对“梁希2007-1班”长达4个学期的跟踪调查及研究分析发现,一方面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很高的需求,另一方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确实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有必要和可行的。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最佳学期是第3学期或第4学期
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第1学年一般是通识教育阶段,从第2学年开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专业学习阶段的选修课大幅度增加,与第1学年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专业学习阶段如果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则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从而培养专业兴趣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虽然有学者认为学生在第2学年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难以指导、不太好用,但是实际上此时学生的学术热情最高,如果得到呵护和培育,将会获得很好的效果。笔者的调查数据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2.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以同一年级学生不多于2名为最佳
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比较重,如果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将不堪重负。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以同一年级学生不多于2名为最佳,所以在本科的4年里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应超过8名。当前,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生师比普遍在30∶1以上,所以如果广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将遭遇师资不足的难题。因此,加大经济管理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降低生师比,无疑是长远和根本之计。但是,由于办学效益、学科特性等各种原因,实际上这很难做到。
为此,笔者认为,在短期内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基于学业辅导员制的实施,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群体的作用,吸收优秀的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的学业辅导员。这既能减轻本科生导师的负担,又能发挥研究生富有本科学习经验、与本科生年龄差距小且相互之间容易沟通的优势。尤其是同一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的学业辅导员效果会更好。这样,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可以成倍增加,从而在本科生导师制广泛实施后可以有效地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1.导师与学生合理、弹性配对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在确定导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将导师和学生的信息全部公开,由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学分积”依序选择导师;同时允许导师有一定的选择权,实现了“导师—学生”双向选择。这既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保证了优秀学生选择到优秀导师的权利;同时使导师与学生的配对趋于合理、具有一定的弹性,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矛盾,从而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得以顺利实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具有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兴趣转移比较快等特点。因此,笔者建议,在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更换导师。这一方面可以激励导师积极认真地做好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志向变化寻求更适合、更有效的导师指导,从而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取得更好的效果。
2.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首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部分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与医科、工科、艺术类等专业的学生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对导师指导的指向性和依赖性不是很明确、具体,这就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要更加积极主动。因此,笔者建议,除了通过成功案例和典型示范积极宣传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及其实施效果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专门制定了《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梁希实验班”本科生导师指导记录表》,每学期对导师的指导工作进行检查,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解决。这种做法不限定导师的指导方式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不规定过高的师生联系频率,而是关注学生的需求,重引导、轻形式。再如,北京林业大学还为“梁希实验班”特设了“创新科研训练”课程,建立了学期论文制度、答辩制度和创新学分制度,化任务为动力,以多种灵活的形式来引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和推广。
3.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虽然学业指导和学术指导是本科生导师的主要任务,但是导师也不能忽视学业、学术以外的指导。笔者在调查中发现,71.5%的学生认为导师的言谈举止、行事做人、业务业绩等对自己有正面的激励作用,35.7%的学生与导师的关系非常密切。可见,导师对学生的思想、人生、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导师的建议比公开设立的专门机构和相对陌生的专业人士的建议更加有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导师的意见或建议完全不采纳的比例为0,全部采纳的比例为21.4%。因此,笔者建议,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要对导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增强导师在学生思想、人生、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能力,使导师不仅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82.1%的学生希望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但实际上只有25.0%的学生参加了导师的课题研究;而参加过导师课题研究的学生中有85.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术能力有所提高。因此,笔者建议,应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课题少、科研经费紧张的问题,加大扶持力度。毕竟经济管理类课题的经费要求一般比较低,用较少的资金就可以解决大问题,而且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校针对本科生的学术论文比赛、创业大赛等各种学术活动极为丰富,尤其是从国家、省市到学校都设立了大量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而且学生对此类活动积极性很高。因此,笔者建议,本科生导师在自身缺乏课题的情况下,应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此类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研究活动。
4.建立量化考核与激励机制
为了巩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成果,必须对学生参与的科研工作、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奖项以及导师的指导工作等进行量化评估,从而为学生成绩的评定以及导师指导工作绩效的评定和奖惩等提供依据。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得到了广大导师和学生的认可。针对导师与学生的双向考核与激励机制,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也可以激励导师主动关心和指导学生,促进师生双向的互动交流,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保证。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具有借鉴价值的做法,为探索经济管理类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其成果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1]邱国玉,王佩,谢芳.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9):25-27.
[2]赵敏.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施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80-82.
[3]张家勇,张家智.哈佛大学本科生住宿制和导师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75-79.
[4]沙红.新加坡高等教育:经验与借鉴[J].教育发展研究,2006(7B):78-86.
[5]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高教,2009(1):68-70.
[6]钟金.对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103-106.
[7]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2):55-58.
[8]王跃宗,殷文佳.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调研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1(30):225,227.
[9]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10]雷秀雅.大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4):80-81.
[11]索大成.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3-24.
[12]施俊.军医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164-165.
[13]谭飞,周围,王秀丽.专科医师培训导师制度模式的构建[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991-993.
[14]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规模以上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规模分布[EB/OL].(2012-06-05)[2012-11-28].http://gaokao.chsi.com.cn/z/jylfb/.
[15]佚名.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567万人[J].中国高教研究,2007(2):52.
[16]朱永刚,田明华,柯水发,等.农林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8-11.
[17]王永生.教育部表态将建精英教育体系[N].法制晚报,2012-03-11(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