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保护多维教育模式探讨

2013-11-26 10:22
中国林业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野生动物科普培训

时 坤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21世纪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生态保护教育是把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知识信息告诉或传播给公众,使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1]。野生动物保护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形式单一、枯燥,教育普及面窄等诸多问题。因此,改变落后单一教育体系的野生动物保护多维教育模式,就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

一、国内外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物种和生态系统,栖息地类型多样,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规模扩大等多种原因,野生动物栖息地退化以及破碎化现象日趋严重,造成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物种处于危险状态[2]。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从建国初就已开始,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国家将建立自然保护区作为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方法,从1978至2009年间,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从34个增长到2 541个,其中野生动物保护类型自然保护区共有521个[3]。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突飞猛进,濒危物种拯救工作已取得重大突破,但是相对于自然保护区数量的迅速增长,滞后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已明显阻碍了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胡亨魁等[4]在对中国环境教育体系现状的分析中指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普遍存在教育内容呆板、陈旧,局限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范畴之内,缺乏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缺乏前瞻性,教育体系不够规范,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区域、各学校的环境教育与实践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美国也存在,但美国环境教育总体状况优于我国,有诸多可以借鉴之处。方炎明等[5]对美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分析显示,美国的环境教育与实践有以下特点:①环境教育领域涵盖面极其宽广;②环境教育已经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并逐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③学与做相结合、知识与行动相结合,学校不仅施行环境教育,也提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校园内和社区社会实践中,并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承诺。

二、野生动物保护多维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基于目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问题和需求,笔者认为探讨野生动物保护多维教育模式这一创新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多维教育即多层次和多视野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里,而是多角度、多领域发展,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提高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使教育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教育面广,手段鲜活,效果更加突出。多维教育模式追求高效率,力求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多维教育较之普通教育而言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它打破常规的教育模式,向立体化和多元化发展;它的教育形式多样,可以针对不同受众灵活运用,如针对专业人才实施的能力培训和针对非专业人才的知识普及等。

三、野生动物保护多维教育的模式及其实践

(一)野生动物保护多维教育的模式

野生动物保护多维教育的模式包括:课程教育、远程教育、能力培训、科普教育(动物园、标本馆、博物馆)、公共媒体、网络等。不同的模式具有各自不同的应用范畴和特点(见表1)。

表1 野生动物保护多维教育不同模式的优点及不足

1.课程教育与远程教育

课程教育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除了应试教育和近年兴起的素质教育外,顺应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产生的远程教育也以灵活的形式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远程教育克服了课堂教育地点条件的限制,能满足受教育者更广泛的需求和对受教育者进行便利传递知识的需要,也为其他形式的教育模式如能力培训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例如,牛津大学动物保护系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于2008年起开设的针对全球保护领域大型猫科动物研究准硕士课程,提供为期8个月的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课程包括4个月的课堂学习和3个月的项目实践;同时,在此之前为提高学员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提供为期一个月的远程培训,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有效交流的平台。随着信息国际化和网络的普及,远程教育的优势愈加凸显。同时,课堂教育的形式也可以更加多样化和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调动课堂气氛,增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2.能力培训

基于课程教育基础上的能力培训,是最大化丰富教育的形式,是实践教育知识和提高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径。与课堂教育不同,能力培训侧重于对受培训者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是实践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力培训突破了课堂的空间局限性,可以使学生即时实践,补充和完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3.科普宣教

科普教育形式多样,最为常见的是在动物园进行的宣传活动和动物保护教育,如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融入到精美的图片展览、知识演讲、动物表演、游戏活动、有奖竞答、多媒体报告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6]。另外,向公众发放精心设计的有关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的宣传手册,用大量精美的野生动物图片、配合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重要知识,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个社会对科普教育认识的提高,公众自觉地接受科普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越来越强,公众到博物馆或标本馆进行科普参观的规模和次数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公共教育场所每年都要接待大量学生、新闻单位以及社会其他阶层人士的参观、访问,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介绍有关动物学方面的知识、动物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保护动物的重要意义等,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展览馆还是从事科普宣传教育的主要基地,为提高国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4.媒体宣传

公共媒体以制作和播放公共政策、文化艺术或知识性节目为主,在快速、广泛传播知识,提升国民认识水平,促进民众广泛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各种媒介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对国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扩大教育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起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5.网络平台宣教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人们交流的首选方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若把网络的优势扩展到野生动物保护中,将为保护行动的推广、信息的传播和信息覆盖面的拓展发挥作用。但也要因势而变,在不同情况和一定范围内制定适宜的规范,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约束信息传播范围,避免造成重要信息泄漏和共享信息的非合理利用。

(二)实践案例分析

1.对专业人才的培训

自2010年起,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与英国牛津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为保护区管理人员和从事保护的一线工作人员提供能力建设培训。早在2009年,合作研究人员已对新疆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的5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实践,他们在接受专业培训后,为新疆的雪豹保护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这项为期3年的实施计划,将培训包括基层工作人员和高级职员在内的约800名保护工作者,并建立健全猫科动物及其生态系统监测和管理体系。

培训内容包括野外技能和理论课程培训两部分,重点教授实践技能,同时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确保保护计划的合理设计和实施。由牛津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特别制作的、基于网络模块的研究生学位培养系统,方便向学员传递信息和实施规范化管理。

截至2011年底,该项目在江西、广西、湖南、云南、北京等省区开办了5期培训班,培训猫科动物保护专业人员230名,并颁发了结业证书。目前中国猫科动物保护与监测网络已初步建立,拥有成员近300名。能力培训对全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监测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对非专业人士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科教知识的普及

2005年10月31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印发了《关于确定天津动物园等42个单位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授予全国42个动物园、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高等院校、博物馆和标本馆等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的开设与级别划定日趋规范化,对发挥现有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促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持续化和规范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0年7月29日是第一个全球老虎日,为树立公众对中国野生虎的保护意识,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林业大学联合主办了保护野生虎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册、现场问答等方式使公众亲身参与到野生虎的保护工作中,宣传活动共设4个活动地点,分别为北京动物园、颐和园、朝阳公园、北海公园。共有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的30名志愿者,约20 000名公众参与了这次活动,制作和发放活动宣传册10 000本,活动标识1 000个,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一些公众表示他们不仅会在全球老虎日当天关注野生虎的保护,今后还将继续支持中国野生虎的保护,为保护野生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公共媒体的推动

2009年6月,北京电视台《魅力科学》栏目“雪豹迷踪”节目一播出,立即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中央科教频道经常会播出有关大自然及野生动物保护的记录片,各大媒体也会对动物保护领域热点话题进行追踪报道。电视媒体的参与、博客的点评、新闻报道等多种媒体形式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与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教育面临的挑战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教育事业面临起步晚、资金短缺、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缺乏专业保护教育工作者、保护教育工作流程尚未完善等问题,同时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教育之路的漫长和曲折。然而,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向前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正是在充分认识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抓住有利的国家政策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有利时机,适时提出野生动物保护多维教育理念将会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田秀华,张丽烟,高喜凤,等.中国动物园保护教育现状分析[J].野生动物杂志,2007,28(6):33-37.

[2]马建章,邹红菲,郑国光.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4):3-6.

[3]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自然保护区分类型统计表(截至2009年底)[DB/OL].(2010-12-23)[2012-4-12].http://sts.mep.gov.cn/zrbhq/zrbhq/201012/t20101223_199053.htm.

[4]胡亨魁,刘大银,柯贤文,等.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体系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6):586-592.

[5]方炎明,郭娟,姜琪,等.美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4,22(2):61-63.

[6]谭丽凤.对高校非专业学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的探讨[J].职业时空,2010,6(4):89-91.

猜你喜欢
野生动物科普培训
保护野生动物
培训通知
保护野生动物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科普达人养成记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