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学习的几个阶段,遇到了很多老师,不少老师关心过我,扶持过我,但最让我敬重的是大学时代遇到的张秉政老师。
张老师是我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读书期间认识的,他不是我的任课教师,那时候,他是校报的主编。一年级时,我担任外语系学生会的宣传干事,看到校报每一期的新闻版都会刊登一些校园新闻,心想自己也可以写呀。我高中时就有写新闻的经验,曾经在《湖南工人报》发表过新闻作品。于是,我就把外语系学生会开展的活动,写成短消息,投到校报设在教学主楼的投稿箱里。
记得是大一快结束时,正逢仲夏,天已经开始热了。那一天,我正在外语楼门前和几位同学一边乘凉,一边聊天。突然听到有同学喊一声:“谭旭东,校报的老师叫你有空去一趟。”当时,我觉得有些奇怪,但想:一定是因为我给校报投了稿。第二天,我就去了化学楼,在五楼找到了校报编辑部。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位高高的有些偏胖的中年人,他略带皖北口音,很热情地招呼我进办公室,还端来水给我喝,说:“同学,请坐!你是来投稿的吧?”我说:“我是外语系的学生,听说你们要找我。”他笑着说:“哦,那你就是谭旭东同学吧?”我点了点头。他和蔼地说:“你的消息写得很好,以后多写写。把你身边的好人好事写出来,也多多留意一些校园新闻,给我们多投投稿。”过了大约半个月,校报就在一版刊登了我写的小消息,这个小文章还得到了系里领导的表扬。
那一次见面时间不长,但张老师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此后,我常给校报写稿,而且每一次去校报编辑部,他都会认真指出一些问题,教我如何写新闻报道。到了大二时,校报记者团要改选了,张老师让我担任记者团主席,还每一个月给我们这些学生记者讲消息、现场新闻和人物通讯的写作知识,不到一个学期,我就对新闻由懵懂,到熟悉和热爱。大二时,我开始在校报发表几千字的人物通讯,同时也采写校园新闻投到外面的报刊,在《中国煤炭报》和《安徽日报》都发表了新闻,获得了煤炭系统优秀通讯员的称号。张老师常夸我有悟性,也勤奋,所以进步快。因为我新闻写作比较突出,张老师觉得我是一个写作苗子,就很用心地指导我,还聘我担任校报文艺副刊的编辑。
张老师老家是安徽宿州的,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曾在国民党部队担任医官,家学比较深。但他的人生并不很顺利。他高中毕业就进了煤矿,在掌子面上挖过煤,因为读了些书,有些文化,也会写作,就被抽调到矿上的中学做高中语文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他带毕业班的语文,自己也挑灯夜读,和学生一起复习备考,做起了大学梦。结果,他和三个学生一起考上了大学。那时候,他已做了父亲,拖家带口的,但在师母的支持下,他毅然走进了大学校园。后来,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做过老师,做过校长秘书,但在校报和学报主编的岗位上一干就干到了退休。张老师在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他发表过多篇研究刘基寓言的论文,有的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过一部研究专著,在国内寓言文学研究界也是一位知名人士。张老师的文学创作也相当了不起,他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和《诗歌报》上都发表过诗作,出版过诗集,在朦胧诗初期的大讨论中,写过诗学论文。他在新诗理论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后来他主编学报,也开设过新诗研究栏目,也算是他的一个新诗情结吧。
我在校报做学生记者和编辑时,张老师一面指导我写新闻,一面指导我和其他几位文学爱好者写新诗,经常和我谈文学,讲文学的感悟。有时候,他发表了作品,也会拿给我看看,并给我讲一讲他对诗歌、对艺术的理解。他时常在师母面前夸我,师母为人很亲和,待我如亲生儿子。她在附属小学做音乐老师,工作挺忙碌的,但她经常会做一桌好菜,请我到家里吃饭。
张老师家里,藏着很多书,比较好的文学作品和理论几乎都可以看到,因此,每一次到他家,我都会留连于好书之间,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张老师爱说这两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每一次,我都会认真倾听,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在张老师的鼓励和督促下,我常泡图书馆,努力读书,认真写作,到了大三时,就公开发表了三百多篇各类作品,还有诗发表在《飞天》和《东海》杂志上。《中国煤炭报》和《淮北日报》都有专门的文章评介我的创作,这对于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
在创作和学术方面,张老师给我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专心致志,耐得住寂寞。他在给我们这些热爱写作的记者讲课时,就告诉我们,要写好新闻,要认真观察,发现问题,仔细收集材料和信息,态度要严谨。而且在大学里,不要看到别人做什么,就学什么,跟风模仿,永远不会有“自己”。张老师的话,对我来说启发良多。校园里的生活在很多人看起来很平淡,但我却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并且把它们写进了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里。二是视野开阔,知识要广博。张老师自己是中文专业毕业,但做新闻,也从事摄影,他不但喜爱古典文学,还做新诗研究和创作,这和他的工作有关,当然更和他的视野有关,他博览群书,知识面非常宽,因此做什么都得心应手。他不但出版过古典文学和新诗研究的著作,还出版过诗集、散文集,也出版过摄影理论著作。还是安徽省高校摄影学会的召集人。现在,他年届七十,还爱扛着摄像机,到各地去采风,去创作,对新鲜事物满怀热情,对年轻人有很强的包容心。
因为受到张老师的影响,我在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也算是多面手。不但爱写新诗,作诗评,还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也研究过出版文化,写过具有文学和传播学交叉视野的论著。后来,还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也算是以一点成绩报答了张老师对我的创作和学术的指导吧。
大学毕业后,虽然很少去见张老师,但也时常有电话联系。记得我毕业后在马鞍山的华东冶金学院外语系工作时,有一次张老师到南京开会,还买了一盏台灯送给我。后来,我来到北京深造、工作,他来北京,我们又聚了几次。去年,有人在报纸上写文诽谤我,他及时打来电话安慰我,让我不要理睬那些无良之人。我在煤师院读书时,组织过多次诗歌活动,背后都有张老师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在我的带动下,煤师院有了一个校园诗群,虽然这些诗友们有的后来不再从事文学工作,远离了诗歌,但他们和我一样一直记得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张老师给予的热情关怀。
今年,我从教也已有二十个年头了。从张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为师的品格,也有几个教育体会:第一,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即使学生犯了点错误,也不要和学生计较,而且学生有问题,老师也应该担负起责任来。现在有的老师喜欢挑学生的毛病,而不善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对的。第二,做老师,一定要有真正的学术精神,要有高蹈的人格。现在全社会都在拷问师德,媒体上常有批评教育的声音,就是因为有一些老师做人有问题,不讲师德,甚至在学校里还有老师嫉妒学生,利用学生,伤害学生,玩弄学生。第三,做老师也好,还是做一般的人也好,一定要有勤奋刻苦、努力做事、踏实做人的精神。而张老师在这几方面,都是可以垂范的。
今年,张老师几次来电话,邀我去母校看看,做个讲座。因为忙忙碌碌的,上半年没有践诺,等到秋天,我一定要去母校,看看张老师,看看师母,看看曾给我美好回忆的大学校园。
(作者系著名作家,现任教于北京北方工业大学。出版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和理论著作多部,曾获冰心文学奖,作品《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地址:北京石景山区西黄新村雍景四季20号楼1103# 邮编:100144)
■责编: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