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智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解字》
今日教育之所以多受诟病,我觉得其中一个因素是教育手段远离了本来面貌。教育手段的本来面貌是啥?《说文解字》的解释当最为确切,那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说,你怎么做,孩子也怎样做,而不是空口说教。教育的本真,是仿效,是龙带龙,凤带凤,老鼠带徒会打洞,是名师出高徒,是强将无弱兵。
那种喋喋不休的说教,那种自己都觉不“感冒”的灌输,充其量是教育的末技,甚至是败笔,让教育结果走向逆反。前几年曾经流传一个笑话,说是国家游泳队获得了世界冠军,队员高兴之余,把教练扔到泳池里去了,结果差点儿把教练淹死。当然这是笑话,不是实情。奥运会上,国家乒乓球队斩获了所有冠军,除冠军个人自身的努力外,更关键的是我们拥有更强的教练和陪练。“和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反思我们当下的家长也好,教师也好,自己以身作则,先修自身进而默默让孩子学习借鉴的不多,而自己做不到却让孩子必须做到的说教做法,却比比皆是。
君不见,家庭里,家长一年看不了一本书,却大谈读书的好处,让孩子好好读书。
君不见,电视上,没有经营实践只会理论研究的专家,却给一线的企业家讲经营之学发财之道。
君不见,地摊上,多是穷愁潦倒的相士,一边啃口火烧,一边却在传授给他人腾达富贵之法。
当然,自己没做到,不一定自己就不懂得。只是这些做法,正如秃子叫卖生发水,又怎能起到好的效果呢?
拳脚师傅授徒,得有点儿真本事,洪教头是教授不了林教头的。学开车,那师傅得是开车的高手,路跑倒桩,样样娴熟。那些大师级人物,往往他们的老师也是大师,或者他们的家长给与了他们最好的示范,如孟母三迁,否则,孟子可能就不是亚圣了,而可能是丧葬的吹鼓手,或是和张飞一样在街头操刀卖肉了。
作为教师来说,起码应该成为所教学科的行家里手,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并深深爱着那门专业。同时,从行为习惯上讲,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必须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是范。
譬如,我们教育孩子说“劳动最光荣”,下雪啦,就得习惯性拿起扫帚去扫雪,而不是喊着孩子们去干,自己却躲到办公室里烤火炉。言行一致,才是真教育。
譬如,我们的语文课,语文老师当是一个爱好写作读书的人,他的字写得俊秀,他的文章写得精彩,这样,他甚至不用开口去说教,早成为孩子们模仿的榜样了。此处无声胜有声。无声的教化力量更强。
写一手好字,是老师的基本功,比喊八百遍“书法进课堂”口号强一万倍。
一个老师,随手就把教室的桌凳修缮了,远比教导孩子爱护公物的絮叨强一万倍。
一个学生毕业后,问问学校里还记得啥?往往恰是教师示范影响的那部分,其余那些照本宣科、满堂灌输、子曰诗云、公理定理,却往往早已随风逝去。
钱理群教授大学退休后,又到中学进行了他的语文教学探索,结果被世俗地认为是“教学之败”,因为学生考试成绩不及他人。我却认为钱教授没有失败,人们所谓的失败仅仅是分数之败。钱教授的教学方法,只是没有迎合当下的高考语境罢了。我想若干年后,那些有幸受到钱教授教育的学生,会真正获益。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的话,仅仅是说在某些方面很可能弟子比老师高明,这是对老师的宽慰话,是对弟子的激励话。咱做老师的,可千万别当真,并视为圭臬,故步自封,徘徊不前,孔子学问不能说不高吧,一把年纪时都不忘谦虚地向小儿求教。作为教师,当记住另外一句话——“一个文化高、修养高的人,怎么教都能教好。”
(摘自《杂文月刊》2013年第6期上 插图摘自韦尔乔《道听途说》)
■责编:戴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