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卒中后肩痛30例临床观察

2013-11-25 13:55:20陆建虎张丽霞刘孔江陈祥明蒋学勇
江苏中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肩痛肩胛骨肌张力

陆建虎 陆 瑾 张丽霞 刘孔江 王 彤 陈祥明 周 雪 蒋学勇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01;2.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近年来,笔者运用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中风后肩痛30例,并与单纯采用康复手法治疗的30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2010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住院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临床观察中脱落4例,最终有完整资料者60例。治疗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61.63±11.13)岁;平均病程(1.57±0.88)月;脑出血7例,脑梗死23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6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61.80±11.38)岁;平均病程(1.49±0.95)月;脑出血6例,脑梗死24例;左侧偏瘫13例,右侧偏瘫1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神经学会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均为急性中风患者,首次发病,肢体偏瘫,经临床诊断和CT检查确诊。

1.3 纳入标准 (1)有脑血管意外病史;(2)年龄在35~75 岁之间;(3)偏瘫侧肩痛;(4)意识清醒,理解力正常,能配合治疗和检查;(5)知情同意,

1.4 排除及中止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2)肩痛病程>3 个月;(3)非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肩痛;(4)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血管病变、肝脏病变、肾脏病变、血液学病变、肺脏疾病、结核病史、肿瘤或艾滋病等;(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6)不宜针刺治疗的病症或患者拒绝针灸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电针治疗 (1)体位。早期患者肌力、肌张力低下,以仰卧位为主,后期肌力、肌张力逐步恢复,以健侧卧位为主。(2)选穴。主穴:肩髃,肩髎,肩贞,臂臑;辅穴:巨骨,肩井,天宗,曲垣,臑腧,外关,合谷,渊腋,辄筋,阿是穴,颈椎夹脊穴(C3~C7);头针:健侧上肢运动区(顶颞前斜线中2/5段)。每次根据不同体位选用 8~12个穴位(主穴 2~4个,辅穴 3~6个)。弛缓期加极泉穴,痉挛期加头穴平衡区 (枕下旁线)、天井等穴。 (3)器材。 针具:30号 1.5~2寸毫针(直径 0.25~0.30mm)。 电针仪:G-6805电针仪。 (4)操作。针刺: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肌张力低下处穴位刺激强度较大;肌张力增高处穴位刺激强度较小。针刺深度0.5~1.2寸,留针30min。电针:电极主要连接主穴或肌张力低下处穴位。选择疏波,频率约30Hz,电流强度介于感觉阈和痛觉阈之间,以达到运动阈,能引起冈上肌、三角肌明显收缩且患者能够耐受为最佳,治疗时间30min。

2.2 康复治疗 (1)保持正确的体位。卧床时采用仰卧位和半卧位,每3h变换体位1次。患侧卧位时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托,患侧上肢充分前伸,前臂旋后,肘伸展;健侧卧位时用枕头支托患肢前面,使肩胛骨处于前伸位,肘伸展;仰卧位时患侧肩胛下需垫枕,使肩胛骨处于前伸位,同时患侧上肢也应垫枕,伸肘、腕背伸和伸指;坐位时应把手臂支托在桌上或轮椅的扶手上。(2)矫正肩胛骨的位置。利用运动躯干近端的活动以解除肩胛骨远端的痉挛状态;向患侧翻身时,采用手法使肩胛骨充分上提并前伸以帮助患侧上肢的重心转移;鼓励患者经常用健侧手帮助患臂做充分的上举运动。(3)刺激稳定肩关节的肌群。患者做Bobath握手并上举动作及坐位患侧上肢负重动作;患臂平伸,医者通过患侧手掌向肩的方向快速、反复地挤压;医者轻拍肩关节的相关肌群。(4)保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对患肢做前屈、外展、后伸、内外旋及肩胛骨的上旋和外旋等被动运动,运动幅度以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无疼痛为限。

治疗组先予针刺治疗,再做康复治疗40min,对照组仅予康复治疗。治疗1次/d,每周5次,疗程均为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肩关节疼痛积分(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用于评定肩关节活动相关性疼痛及其缓解的程度。(2)肩关节活动度评定(Fugl-Mayer法):用于评定肩关节周围肌肉损伤、粘连、痉挛的程度及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和活动过程中的疼痛程度。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积分(VAS)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积分(VAS)比较()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积分(VAS)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值治疗组对照组30304.43±2.114.60±2.581.07±1.05* 3.37±1.73★2.33±2.00 2.27±1.68

3.3.2 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定 (Fugl-Mayel)比较 见表 2。

表2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Fugl-Mayel)比较()

表2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Fugl-Mayel)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值治疗组对照组30304.53±3.755.00±4.3410.70±3.42* 6.17±3.50★8.50±3.61 3.50±3.15

4 讨论

脑卒中后肩痛不仅延缓了上肢功能的康复,而且也阻碍了整体康复进程。近年来,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已成为中医康复治疗的一种模式,在理论上亦日臻成熟。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活动相关性疼痛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显示了电针结合康复治疗的镇痛优势,其主要机制可能在于电针具有较强的镇痛消炎作用,可有效缓解肩关节粘连性改变;另外,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肩关节和肩胛骨周围肌肉异常增高的肌张力,缓解因肌张力过高使其附着的骨膜部位受到持续牵拉而造成的疼痛;再者,肩部肌力的提高也减轻了因手臂重力作用而过度牵拉的肩关节囊、喙肱韧带和周围软组织所引起的疼痛。康复手法治疗在上述疗效机制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康复手法通过被动活动肩关节,可减轻肌痉挛、牵拉挛缩组织、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被动活动范围,还可通过增加对梗死侧皮质的输入刺激而维持和调节皮质对外周的“中枢功能”,刺激对侧相应皮质而促进其代偿功能来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从而有效缓解肩痛。2种疗法在治疗中各具特色,有互补作用。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76

猜你喜欢
肩痛肩胛骨肌张力
反向全肩关节置换术后肩胛骨切迹
先天性高肩胛症1例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44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祝您健康(2021年6期)2021-06-23 05:08:05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肩胛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