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合治外感风热型咳嗽22例临床观察

2013-11-25 13:55:20周建中徐大可
江苏中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外邪头针风热

瞿 媛 周建中 徐大可

(南京市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01)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笔者采用青霉素静滴结合头针治疗外感风热型咳嗽22例,并设青霉素静滴组21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南京市中医院急诊科门诊及住院的外感风热型咳嗽患者43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3±5.76)岁。对照组21例:男性 11 例,女性 10 例;平均年龄(42±4.83)岁。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咳嗽为主要症状,可为干咳,或者咳嗽有少量痰液,伴或不伴发热;(2)肺部听诊呼吸音粗,或有少量散在细湿性罗音;(3)胸部X线检查,可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支气管病变[1]。中医风热咳嗽诊断标准:(1)咳嗽、咯痰不爽、痰黏稠或色黄;(2)发热、恶风、鼻塞流涕、涕黏稠或色黄;(3)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风热咳嗽诊断标准;(3)年龄 25~50 岁;(4)病程 5~7d。

1.4 排除标准 (1)确诊为肺炎或过敏性咳嗽者;(2)年龄<25岁或>50岁者;(3)伴有原发性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者;(4)对治疗药物过敏及晕针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青霉素400万单位静滴,2次/d,连续 5d;(2)头针治疗:选取双侧额旁1线,快速进针,将针体迅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后,行快速捻转手法,频率150次/min,捻转持续2min,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 1次,1次/d,连续5d。

2.2 对照组 青霉素静滴,剂量、疗程均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项目 (1)中医证候积分:按总分计算,详见表1;(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3)C-反应蛋白(CRP)。

表1 证候积分标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数据采用()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

3.3 治疗结果 见表2。

表2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E、CRP比较()

表2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E、CRP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咳”是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临床上多以“咳”、“痰”并见,并称“咳嗽”。 张介宾《景岳全书》曰:“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肺为娇脏,畏寒畏热,又是清虚之脏,不容他物。风热之邪经口鼻或皮毛内客于肺,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头针是通过针刺人体头皮组织中的特定刺激点(区、带、腧穴)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灵枢·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且经络学说认为所有阴经通过其经别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双侧额旁1区为胸腔脏器投影点,司掌肺脏功能,头针选取此部位有利于增强肺脏抵御外邪能力,促进其功能的恢复。结合捻转泻法则利于疏散外邪,外邪得解,肺脏宣肃功能恢复,气机顺畅,则咳嗽诸症自解。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3

猜你喜欢
外邪头针风热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0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