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峰,庄西真,李德方
2011年10-12月,受江苏省教育厅委托,江苏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对全省普高后三年制高职、中职对口单招三年制高职、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和技师学院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调查。此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文献调查等方法,问卷发放范围为江苏省内40所高等职业院校(含五年一贯制高职校和技师学院)98个专业的2008届、2011届毕业生和300多家用人单位。学生问卷共发放12000份,回收9449份,回收率90.07%,其中有效问卷8945份。企业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353份,回收率70.6%。其中有效问卷352份。在有效样本中,2008届毕业生3405人,占38.1%;2011届毕业生5114人,占57.2%;其它届别毕业生占4.7%。在有效样本中,普高后三年制高职毕业生2976人,占33.3%;中职对口单招三年制高职毕业生1233人,占13.8%;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校毕业生4181人,占46.7%;技师学院高职毕业生555人,占6.3%。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大型企业93家,中型企业154家,小型企业83家,未注明类型的单位22家。
图1 江苏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分布
1.就业分布。江苏四类高职毕业生在国有、民营、外资与合资企业就业的比例占82.5%。其中,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达49.4%,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见图1。从就业分布的差异性看,普高后三年制高职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三类毕业生;技师学院高职毕业生在国有、外资与合资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分析认为,技师学院高职毕业生以其技能见长,更为国有、外资与合资企业所认可;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因其专业设置而在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调查数据还显示,四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很高,待业率均小于1%;四类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低,其中,最高的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也仅为1.7%。
图2 江苏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分布
2.岗位分布。调查显示,四类高职毕业生选择操作岗和专业技术岗的比例最高,两者合计达到78.3%,见图2。其中,技师学院高职毕业生在操作岗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类,中职对口单招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术岗的比例高于其他三类(详见表1)。上述岗位分布因被调查者的理解不同,可能出现偏差,尽管如此,调查数据仍然可以反映出高职教育中技术与技能至少呈现并重的关系。
3.专业对口情况。统计中,将“完全对口”、“对口”和“基本对口”归为专业对口,将“有点关联”和“不对口”归为专业不对口。
数据显示,四类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均在70%以上,平均达到79.1%,见图3。其中,技师学院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最高,达到86.5%,而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程度(“完全对口”加上“对口”的部分)最高,详见表2。一般认为,专业对口程度高,专业对口的质量越好。依据这一观点,五年一贯制高职和技师学院在专业对口质量上分列前两位。
图3 江苏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表1 岗位分布
表2 专业对口情况
4.薪酬情况。一般认为,薪资收入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其高低反映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自身价值及贡献大小。为此,课题组调查了高职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和目前的月薪。
调查显示,四类院校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大多在1000-2000元。其中,技师学院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月薪相比于其他三类毕业生要高,详见表3。
四类高职毕业生目前的月薪主要在1500-3000元。其中,普高后三年制高职和技师学院两类高职毕业生中均有25%以上的毕业生当前月薪在3000元以上,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详见表4。从薪酬水平看,高职毕业生薪酬并不高。薪酬数据还显示,在就业初期,用人单位对普高后三年制高职毕业生和技师学院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较高。
针对表3和表4中,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的薪酬生落后于技师学院高职毕业生和普高后三年制高职毕业生的状况,课题组对数据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样本中有护理、艺术、教育(体育)、监所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因行业的关系,这些毕业生的薪酬相对较低。为此,课题组选取2008届机械大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为抽样样本,做进一步对比、分析,见图表1。
表3 第一份工作的月薪
表4 目前的月薪(2011 年)
图表1 2008 届机械大类专业高职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月薪
通过对2008届机械大类专业高职毕业生的薪酬对比,发现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在薪酬方面并不落后。该数据还显示,在机械大类专业中,普高后三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薪酬增长较快,2011年月酬在3000-3500元和3501元以上两个区间,比例分别占23.8%和18.8%,均高于技师学院高职毕业生相应的20.9%和10.2%。
4.岗位胜任与工作变动情况。四类高职毕业生中,73.3%以上的人对胜任现任岗位的自评比较高(选择完全胜任、较能胜任),基本胜任以上的比例高达98.1%(详见表5)。由于岗位胜任自评情况与后面的用人单位他评情况基本一致,且月薪的分布情况与岗位胜任的分布情况基本吻合,表明岗位胜任情况的可信度较高。在岗位胜任方面,四类毕业生无明显差异。
表5 胜任现任岗位情况
四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变动工作的占53.5%,变动一次的占30.7%,变动两次以上的占15.8%。考虑到社会上频繁跳槽的现实,可以说,高职毕业生对企业忠诚度较高,就业相对比较稳定。
四类高职毕业生在关于工作单位变动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9.0%-53.4%)、薪资福利偏低(38.0%-43.5%)、人际关系复杂(20.4%-27.3%)。排除外部社会影响因素后,位居第一的是“企业文化适应能力不足”,相应四类高职毕业生选择的比例在10.1-17.3%之间;其次,“无法胜任工作”不到10%。调查还表明,四类高职毕业生选择求学深造作为工作变更原因的比例均超过了10%,其中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的比例最高,达到14.0%。据此推算,江苏高职毕业生中至少有超过5%的人有比较强烈的求学深造意愿,而期望升入本科的高职毕业生比例应该更高。这一状况与毕业生将“发展空间作”作为工作的主要价值诉求一致。
调查设计了“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主要优势”和“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主要劣势”两个问题。并将岗位适应性、专业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工作态度、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观测指标列为选择项(多选),通过学生自评和企业他评两种方式来考察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状况。
1.毕业生自评。毕业生自评显示,高职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操作技能、人际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上有优势(优势的比例大于劣势的比例)。其中,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选择“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态度”作为自身优势的比例最高;技师学院高职毕业生选择“操作技能强”作为自身优势的比例最高,其后,依次是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普高后三年制高职毕业生、中职对口单招三年制高职毕业生。而四类高职毕业生普遍认为“知识面窄”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他们在工作中的劣势(劣势的比例大于优势的比例,详见表6)。
鉴于上述考察指标与高职教育课程有密切联系,我们还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四类院校毕业生都比较认可所就读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认为专业课、文化课、实训课和顶岗实习安排“够用”的比例均在70%左右,认为“过多”和“不足”的比例在30%左右。可以认为,在这些高职院校中,课程结构总体是合理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四类院校毕业生普遍认为,所就读学校课余活动不足,其中技师学院有近一半的学生持这种看法。课余活动不足,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进一步拓展。解读知识面窄的问题,我们认为:一是毕业生主要缺乏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超出传统的专业知识范畴),二是高职教育在复合性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2.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可高职毕业生的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和人际沟通能力,尤其操作技能,认可的比例高达到83.2%。而对专业理论知识、知识面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不认可的比例均超过认可的比例(详见表7)。用人单位的调查数据进一步表明,高职毕业生在知识面和自主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尤其需要加强。企业对四类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工作表现总体满意度较高,总体满意率达98.9%。
综合高职毕业生自评与用人单位他评,高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状况可以概括为:职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尤其操作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专业理论水平偏弱、知识面窄,创新能力不足;而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发展潜能等方面基本胜任工作要求。
表6 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学生自评,多选。8 913 人做出回答,缺失率1.2%)
表7 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企业评价,多选)
3.用人单位对四类高职毕业生的对比评价。问卷设计了岗位适应性、专业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工作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等七个方面的指标,以考察四类高职毕业生质量的差异性。
横向比较数据表明,普高后三年制和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在岗位适应性、专业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等绝大多数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类毕业生,详见表8。
表8 用人单位评价对四类高职毕业生的横向比较评价
从表8可以看到,不同类别高职毕业生各有优势:普高后三年制高职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水平方面最突出;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方面最好;技师学院高职毕业生在操作技能上表现最为突出,但专业知识水平最低。
根据表8将专业理论水平、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三个方面评价为“好”和“良好”的部分加和处理,并作图表2。从图表2可以直观地看到普高后三年制高职和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的发展潜能相对较好。
图表2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的比较评价
基于问卷调查和对四十所高职院校提供的反映各自办学实践材料的分析,结合访谈结果,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鲜明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发展路径创新化,独创了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模式(“联院模式”),倾力打造职教园区;办学形式多样化,有三年制高职、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来源多元化,有普通高中生源、对口单招生源、初中生源等;技能训练系统化。
江苏省各类高职院校较早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强调职业教育办学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其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江苏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高、胜任岗位情况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高。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毕业生的操作技能尤其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与不足。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知识面窄”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知识面窄说明,一是毕业生缺乏专业知识范畴之外的职业岗位相关知识;二是复合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跟不上社会需要。
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一是专业理论水平略显不足。基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专业理论水平”上的评价差异,综合岗位胜任情况良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等数据,可作出“专业理论水平基本适度,但略显不足”的综合判断。这一判断对于正确处理操作技能与专业理论水平之间关系以及各自“度”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尚待提高。高职生从学校向工作的过渡,尚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适应成为高职生变换工作单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江苏省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可以预见,随着江苏省在2020年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的提出,“转方式、调合”。
3.优化高职文化课程设置。丰富高职文化课程种类;增加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开发灵活多样的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4.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对学生分化程度较大的文化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等,实施分类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实践式教学方法;有效使用数字模拟、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虚拟工厂、虚拟车间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通过建设优美校园、注重制度构建、开展文化活动等途径,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2.通过现代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现代企业文化与学校教育过程融合,使学生提前感受、正确认知并积极认同企业文化,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1.通过舆论宣传、分析创业典型、营造崇尚创业的氛围,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学习创新创业实务,积累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
3.通过学分制、学分银行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创学交替提供制度保障。
4.通过建设创业基地、设立创业资金、提供创业指导,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江苏独创的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联院模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受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1.创新独立建制的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分阶段选择部分整体实力强、办学效果好、社会认可度高的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成为独立建制的专门从事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学校。
2.尽快确定适合五年一贯长学制人才培养的专业与方向。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技术技能标准以及职业后续发展规律,科学确定适合长学制职业教育的专业和方向,并使之成为独立建制五年一贯制学校专业设置的依据与指南。
3.科学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五年一贯连续教育的优势,根据行业职业技术技能要求与发展水平,系统设计中高等衔接、自成一体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1.在示范性高职院校中遴选部分示范专业,试点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条件成熟时,允许部分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
3.选择部分办学基础较好的本科院校,转型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4.在具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学校(包括试点工作单位),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逐步优化江苏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1.努力构建重视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环境。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组织要通过政策支持、制度引导和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大力弘扬“知识和技能并重”的现代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技能型人才也是重要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广泛共识。
2.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要会同劳动人事部门制定提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岗位工资和福利水平的激励政策,建立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稳定机制;要解放思想,尽快制定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技能型人才发展以平等待遇的相关政策并抓紧落实;要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的奖励力度,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特定技术技能型岗位的人员招聘中,要给予技能型人才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努力集聚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允许各类高职院校根据行业、企业或者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定向招生、定向培养,逐步扩大招收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数量。可以考虑选几所高职院校的几个专业开展招收相关专业优秀产业工人的试点,以后再酌情逐步推广到所有高职院校。
[1]庄西真.论“生存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