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的外部质量保障框架设计

2013-11-24 02:44陈效民
职教论坛 2013年34期
关键词:层面试点院校

□陈效民 刘 磊

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开展的实践创新,其基本理念是通过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实现学生从中职到高职的一贯培养。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在实践中总体上按照预先设想的轨道发展,有些试点院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中高职贯通对外部质量保障提出了强烈诉求。外部质量保障应遵循何种设计取向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外部质量保障框架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上海中高职贯通实践及其对质量保障诉求

(一)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实践

根据上海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骨干行业的需要及职业岗位要求,选择具有较好贯通基础和专业优势的职业院校,进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探索,最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能力。近年来上海实践了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实践思路是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生源,采用一贯制(一般是五年)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分两段实施,即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实施,后两年在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学完一年课程后进行甄别,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从中高职贯通专业转入相近中职专业学习。对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1]。截止到2013年,上海市已经分四批开展了39个专业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和社会反响,但运行过程中也对质量保障提出了诉求。

(二)中高职贯通实践对质量保障的诉求

可以看出,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设计给学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试点院校只要做好一年后的甄别工作,其他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均由学校把握。此种做法一方面解除了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制度束缚,另一方面学校也处于“摸石头过河”状态。上海市教育评估院项目调研组发现中高职贯通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试点院校协调机制的落实力度不够。虽然参与试点工作的所有中高职院校都在工作协调机制上下功夫,建立了相关的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文本,但从实际落实的情况来看和贯通培养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2)学校管理文件有随意性。以学籍管理规定为例,不同专业之间由于学分制和学年制的不同在学籍管理方面差异巨大。(3)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加强。中高职贯通运行还未打破原来中职、高职分割的课程体系,还未以工作任务逻辑对试点专业需要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以上三个问题直接影响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质量,也是构建基于中高职贯通的质量保障框架的最直接动因。

二、中高职贯通外部质量保障的设计取向

中高职贯通外部质量保障的设计需遵循以下三种设计取向:宏观层面上遵循全程式指导,保障中高职贯通理念落实;中观层面遵循多方位监控,保障中高职贯通运行过程有序;微观层面遵循针对性跟踪保障中高职贯通效果凸显。

(一)宏观层面:全程式指导保理念落实

在质量保障宏观层面上,保证从专业起点到培养终点都有外部的宏观指导,即从专业申报时专业的选择,专业运行中的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结果中评价机制的选择与制订等全过程都需要相关外部质量保障机构组织指导。以上海的经验,全过程指导的主体不一定局限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授权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也可根据各机构研究的重点不同分类指导,确保贯通理念的有效落实。

(二)中观层面:多方位监控保过程有序

在质量保障中观层面上,把质量监控作为保障的重点,质量监控采取多方位的监控手段,一方面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日常信息汇集,定期情况汇报,方便快捷地获取中高职贯通试点的运行信息,总结各试点院校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同时就反映出的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组织专家组采用传统实地考察的方式,多角度地与师生和管理人员互动收集信息。多方位监控不仅体现在监控手段的多方位,还应考虑时间节奏上的多方位,尤其在关键时段合理安排监控的时间,确保科学有效。

(三)微观层面:针对性跟踪保效果凸显

在质量保障的微观层面上,针对中高职贯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是保障的重点。微观层面努力使质量保障载体化,提高其可操作性。各试点院校可依据外部质量保障框架中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性文件,有力保障试点专业的监控运行,确保专业培养效果。依据以上三种质量保障的设计取向,如何从操作层面构建有效的外部质量保障框架依然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中高职贯通外部质量保障框架的建构

(一)理念维度:让贯通成为保障的主旋律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若想实现预设的培养效果,一体化设计是该模式的灵魂和精髓,而贯通则是一体化设计的终极目标,一体化设计是手段,贯通是目标。所以在中高职贯通质量保障框架的建构过程中必须树立贯通的理念,让贯通始终成为质量保障的主旋律。我们认为最主要从两个方面强化贯通。

1.协调机制上的贯通。遵循全程式指导的设计取向,中高职试点院校协调机制上应从专业试点的起点至终点落实贯通理念,表现在:(1)专业申报环节,两所试点院校共同遴选适合中高职贯通的专业,市教委文件中明确提出申报专业“必须是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熟练程度要求较高,适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相互衔接贯通,且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专业”[2]。质量保障要监控拟申报的学校专业遴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如何落实贯通理念等细节问题。(2)专业运行环节,两所试点院校是否联合建立统一领导且分工明确的沟通协调的机构和制度,如校际层面的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指导层面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管理协调小组,学生管理层面的专门学生管理机构,以及专门的课程与教材研究机构等。这些机构能否发挥其预设功能是外部质量保障在协调机制上保障的重点。

2.专业内涵上的贯通。中高职贯通并非只是中职和高职在学制上的贯通,其本质是内涵的贯通,包括师资、课程、实训、管理及德育等方面的贯通。最核心的内涵贯通是课程贯通,因为课程是以上所有内涵发挥作用的载体。课程是否实现有效贯通是衡量中高职贯通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前外部质量保障在专业内涵上最主要的保障对象是课程上的贯通,主要关注三个层面:(1)课程。主要关注课程标准的开发、课程方案的形成是否遵循中高职贯通岗位能力的需要,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职业需要。(2)课本。课本与课程相比是下位概念,指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的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载体,是课程标准在文本上的呈现。(3)课堂。课堂是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主阵地,也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贯通思想落实的最基本单位。以上三个层面是专业内涵贯通的重点,直接关系到中高职贯通的培养质量。

(二)空间维度:创造交叉的信息跟踪机制

遵循多方位跟踪的设计理念,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立体交叉的中高职贯通信息跟踪机制。总体上采用信息化手段与传统实地跟踪相结合,因为二者各有利弊,信息化手段时效性强,省时省力,但可能数据有偏差,且与专家实地考察相比现场感差;实地跟踪恰恰相反,费时费力,但可多维采集信息,运用现场听课、深度访谈等手段可获取详实信息。二者的有效结合可取长补短。

1.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建立中高职贯通信息报送制度,组织试点院校以月为时间段向教育行政部门报送关于中高职贯通的相关数据,采集的数据主要有:(1)会议。是否专门召开了中高职贯通的会议,会议主题,主要内容。(2)文件。是否发布了文件,文件内容摘要。(3)政策。是否制定相关政策。(4)活动。是否开展了中高职贯通相关活动,活动主题和内容。(5)经验。对中高职贯通的经验总结。(6)问题。当月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每个月各试点院校的信息报送,动态实时了解试点院校的专业运行情况。

2.定期实地跟踪考察。对已经招生的试点院校开展定期实地跟踪考察,实地跟踪考察属于大型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所以需对考察做周密布置。首先配置专家组构成,专家组应由中高职贯通理论研究专家、试点院校优秀院校长、课程专家、教育行政人员等组成。其次考察形式应尽可能全面,可利用听取试点院校汇报,访谈试点院校分管领导、专业带头人、普通教师,座谈学生,随机听课,查看相关的文本资料等形式。再次实地考察时做好相关文本保障,对于访谈、听课以及文本资料查看等形式应配备专门的记录表格,确保留下痕迹,供后续研究。最后考察结束后当场反馈,把实地考察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试点院校,以便及时改进。

(三)时间维度:打造线式与轮式双重保障

空间维度上运用两种手段可以保障中高职贯通培养过程受到监控,但若时间维度上不能有效保障,质量保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设想构建从线式到轮式的循环往复的时间保障通道。如图1所示。首先线式保障的信息报送,其时间点为每月月初,报送上一个月的专业运作情况。其次轮式保障的实地跟踪考察,其周期为一年,根据专业获批的批次以及招生情况循环往复进行,首次考察以已经招生的第一批试点专业为对象,第二次考察以已经招生的第二批试点专业为主要对象,同时考察第一批试点专业二年级的情况,考察形式可以选择全样本或者抽查部分问题较严重的试点专业,以此类推。每次考察结束后对本次考察的主批次和前面批次试点专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效果维度:制定有效的指南性意见

根据微观层面的跟踪凸显保障效果的设计取向,我们认为必须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才能达到要求,根据当前中高职贯通实践的情况,开发以下三种指南性意见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1)开发专业适切度分析量表。教委文件中明确提出专业选择的要求,但对于技术含量多高才算高,技能训练周期多长才算长,熟练程度多高才算高并未有细化规定。所以专业选择时存在盲目性,组织开发专业适切度分析量表能有效指导哪些专业适合中高职贯通培养。(2)开发中高职贯通课程管理指南。中高职贯通课程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少数学校开始课程开发的探索,对于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具体该如何操作尚处于混沌状态,开发出具体可操作性中高职贯通课程管理指南将是指导试点院校内涵上贯通的重要举措。(3)开发中高职贯通规范管理制度。由于中高职贯通试点学校的自由度较大,不同试点院校之间差异很大,效果不一。开发中高职贯通规范的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中高职贯通线式与轮式保障示意图

[1]陈效民,刘磊.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校级层面实践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3(7):24.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0年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shmec.gov.cn/attach/xxgk.

猜你喜欢
层面试点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试点改革 越艰难越坚持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