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2013-11-23 06:19唐小花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胜任体育教师中学

唐小花,林 剑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并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应运而生.传统体育教学旨在强调“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不仅忽略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缺乏向学生传授身体锻炼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在新课标体系中,中学体育课程关注学生心理需求、个性特征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追求体能、技能和德行的和谐发展.在这种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将要扮演课程设计者、知识传授者、技能培训者、教学创新者等多重角色,因此,科学、客观地剖析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和个性特质等胜任要素,将成为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和重点.本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以性别为切入点,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试图构建中学女性体育教师的胜任力模型,以期为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一、相关文献回顾

由于胜任力能够对工作绩效产生明显的预测效果,因此,运用胜任理论来指导具体工作实践也渗透到教育领域.目前国外直接针对体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较少.Roveqno(1992)[1]在针对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分析中提出,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体育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Cecchini、González 等(2001)[2]通过体育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动机进行研究,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技能是胜任力的核心.受学科建设以及观念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专门针对体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也不多.潘高峰(2008)[3]运用已有的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来验证中学体育教师的胜任力水平,结果显示,体育教师胜任力低于教师整体水平.周小敏(2009)[4]、祝大鹏(2010)[5]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方法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张长城(2010)[6]通过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构建了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师的胜任特征有自己鲜明的学科特点,因此目前体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仍有待进一步的延伸和细化.

从现有文献分析来看,直接涉及女性教师的研究较少,而专门针对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也给本研究的提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James H和 Valerie A(1975)[7]曾对女性体育教师和女性非体育教师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性格特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女性非体育教师在纪律要求、人际关系和耐心方面的特质显著性较高,而女性体育教师在心智能力、工作热情、工作毅力、自信心、想象力等方面的特质则较为明显.Guskey(1981)[8]早期针对教学评估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性别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较为显著,女性教师对教学的责任感高于男性教师.Drake和Hebert(2002)[9]讨论了女性教师自我认知的角色冲突问题,并提出了女性教师在面临职业压力时具备对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能力.国内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散见于涉及女性教师生存现状和职业发展等问题的探讨中.如吴晓芳(2006)[10]对高校女性体育教师教学现状的分析,甘敏和甘霖(2009)[11]对农村女性教师生存现状的调查以及梁丽玲(2012)[12]对初中女性教师教研生活的调查分析,这些研究主要从不同视角体现了学段(大学、初中、小学)、区域(农村、城市)对女性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秦玲莉和彭光辉(2007)[13]认为人生价值取向、性别角色定位及重文轻武的社会现象是制约高校女性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闫广芬和杨洋(2006)[14]的研究显示女教师身份认同感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心.滕栋梁和蔡宝忠(2006)[15]的研究认为女性体育教师的人格特质适合担任女生班、低年级以及韵律强的体育课程.

总体而言,国内外有关体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与思考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首先体育教师胜任力特征要素的确定比较片面,过多地专注于知识、技能等显性特征部分,对体育教师的性格特质、工作动机和价值取向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涉及的较少.其次,教师胜任力理论的研究情境过于机械,国内针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不同学段、区域和学科上面,对特定学段、特定学科尤其是特定性别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并不多见.

二、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概念界定

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是集教师胜任力、中学教师、体育教师、女性教师等多要素为一体的复合概念.本研究认为,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是指在中学体育教学岗位中,高绩效女性教师身上所具备的能够客观衡量的个体综合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行为特征的总和,包括体育教学知识、专业技能、个性特质、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等方面.

首先,体育教学岗位是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的基石.岗位由特定的人及其身上所担负的一个或是数个工作职责组成[16].岗位职责的界定不是由某个特定的个体来决定,而是依靠对高绩效工作行为的清晰界定和评判标准的明确规定.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其工作成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能否顺利完成.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水平,而且需要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人格品质.在体育教学岗位中,规范化的职责说明将高绩效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予以明确规定,如“掌握学生体能情况,联系实际,钻研教材,认真做好课前备课、课堂指导以及课后评价工作……”.这一系列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正是源于对高绩效体育工作者的内在要求.

其次,女性体育教师是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的主体.随着男女地位平等理念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关注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如政治学方面的学者专注于探讨男女权力关系;心理学方面的学者侧重于揭示性别对内在心理动机的影响;法学方面的学者则主张追求男女平等,甚至是对女性的特别保护.教育学方面的学者则强调对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17].然而,由于传统性别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以男性为主导的人事结构严重制约着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女性体育教师在行为模式、个性特质、思维方式等方面与男性教师存在差异,并且存在高绩效的倾向.本研究提出从女性视角出发来探讨体育教师的胜任力问题,旨在分析这一特殊的工作群体在教学知识、教学技能、职业倾向、自我认知、个性特质等方面的基本现状,并且试图探讨该群体内部存在的差异.

第三,教师胜任力是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的核心.教师胜任力源于胜任力这个基本原理,同时又与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相交叉.该概念与教学绩效密切相关,既体现了胜任力的共性,同时又彰显了其内涵的个性.作为源于心理学研究的“胜任力”概念,教师胜任力是一个统一整体,由显性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以及隐性的价值观、心理动机、自我认知、个性特征等组合而成,是优秀绩效教师的评判准则和依据.同时,教师胜任力又具有学科和个体方面的差异.从职业要求来看,教师胜任力必须体现出对教师群体专业化工作的要求.然而,由于学科专业的不同,教师胜任力也存在群体差异,不同学科知识的特点对教师胜任力构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体育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和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而语文老师则要求拥有较高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因此,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这一概念,既体现了对胜任力、教师胜任力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本质特征,同时也突出了体育学科、教师性别对胜任力的不同阐述[18].

三、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的基本特征

从早期麦克利兰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这一术语以来,学者对胜任力的具体阐述众说纷纭,而综合国内外研究观点,不难发现胜任力具有一些共通之处.首先,胜任力具有综合性,即胜任力是包括知识、技能等外显要素以及涉及心理特征、人格倾向等内显要素在内的综合体,且与特定工作岗位密切相关.其次,胜任力具有识别性,即胜任力是能够识别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性或行为特征,且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进行测量.最后,胜任力具有习得性,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消化,个体的胜任力能够得以提升,且是能直接促进工作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19].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 价值性

胜任力是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的核心,女性体育教师如果要在体育教学和职业发展中发挥有效作用,必须依靠胜任力来体现自身人力资源的价值属性.根据劳动经济学原理,当劳动力需求是同质的情况下,如果劳动力的供给也是同质的,那么个体对组织的贡献是没有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如培训、教育等)是不可能为组织创造价值的[20].女性体育教师作为异质个体存在,不论从知识结构、能力表现还是职业倾向上,都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其身上集聚的胜任力能够为学生或者学校带来价值.

2. 独特性

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外部层面来讲,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不仅可以用来同教师个体所拥有的特质相区别,而且它是特定性别、特定学段以及特定学科所独具的特质.从内部层面来讲,不同的女性体育教师群体,由于学历水平、教龄时间、职称级别以及所处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外,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身体参与性,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身体动作示范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由此,对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水平的高度依赖也是其胜任力独特性的重要表现.

3. 系统性

与管理学领域的胜任力概念类似,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是由多个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从显性层面看,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由体育专业知识、教育学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运动技能等能够直接观察或者测量的特征所组成;从隐性层面看,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由自我认知、价值取向、职业动机、个性特质等通过间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特征所组成.显性层面与隐性层面的胜任力特征都体现了对体育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胜任力模型.

4. 动态性

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的内涵是动态变化发展的.从职业生涯角度看,女性体育教师在生理、心理以及家庭等因素的干扰下,胜任力呈现波浪型变化倾向,即新入职的女性体育教师以及未成家或者生子之前,胜任力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而后,胜任力水平开始下降,当家庭发展处于稳定或者成熟期的时候,胜任力水平又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也有可能出现更低的情形[21].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阶段看,不同历史时期,对体育教师胜任力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现行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就对体育教师胜任力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

5. 习得性

传统胜任力理论认为,胜任力是与高绩效工作成果密切联系的各种特质组合,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普通绩效水平的个体有可能获取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对原始胜任力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促使工作绩效水平得到提升.基于此种观点,在个体层面,中学女性体育教师通过参加学历教育、进修培训、阅读专业书籍、撰写学术论文、学习运动技能等方式来提升自己原有的专业水平;在组织层面,学校人事部门或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开展学习交流、专业竞赛、专家论坛、在职培训等方式,也能对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基本结构

1. 胜任力模型的主要类型

胜任力模型主要是用来探究胜任力特征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结构层次,构建合理的胜任力模型是研究胜任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目前关于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成功典范主要是胜任力冰山模型和素质洋葱模型.

图1 胜任力冰山模型

McClelland(1973)[22]用一座冰山来表现个体人员的胜任力特征,如图1所示.在冰山水面以上部分,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可以识别的胜任特征,是冰山的显层部分;在冰山深藏的下半部分,是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以及动机需要等难以通过直接手段观察获得的隐性特质部分.McClelland认为,冰山的显性层面可以通过学历证书、笔试、面试等人员测评手段来进行测量,也能够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来得以提升,而在冰山隐蔽的部分特征则不仅难以通过一般的手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精确的度量,而且也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手段得到改变,因此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图2 素质洋葱模型

Boyatzis(1982)[23]81-83在对 McClelland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如图 2所示.该模型总共由3个层次构成,其中最内层是核心层,由动机和个性特质两个部分构成,中间层由自我形象、价值观以及社会角色3个方面构成,最外层是外延层,由知识和技能构成.3个层次的划分依据是可测量或者评价,外延层最容易观测和评价,也容易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升;核心层是最难测量和评估的部分,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中间层的测量程度居于两者之间.与胜任力冰山模型类似,外延层相当于冰山的上部分,中间层和核心层则相当于冰山下层的隐含部分.

洋葱模型和冰山模型相比较,两者在目的和功能上是一致的.两者一方面强调了胜任力模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也突出了胜任力模型在结构层次上的差别.相较而言,洋葱模型是对冰山模型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它对胜任力特征的构成诠释得更加清晰,更加突出内部结构的层次关系.因此,对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既要考虑到胜任力特征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彰显不同特征在胜任力模型中的地位与比重.

2. 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结构

基于上述胜任力模型的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是高绩效工作者知识、技能、个性特质的综合表现,因此,其模型的结构也应当由这3个维度构成,为了进一步与研究主题相关,本研究提出综合知识(Knowledge)、教学能力(Ability)以及个性特质(Personality) 3个胜任力要素,并由此构建出中学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即 KAP胜任力金字塔模型.如图 3所示.该模型由 3个部分组成,综合知识位于模型的最底端,是整个塔的基础,其宽度和厚度决定着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的稳定性,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两个方面;中间层是教学能力,是整个塔的核心,也是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宽度和厚度影响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水平的持续性,主要包括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3个方面;顶层是个性特质部分,位于整个模型的最高部分,它决定着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水平的高度,是影响高绩效工作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主要包括自我认知以及价值取向两个方面.金字塔中的3个部分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构建出女性体育教师胜任力的基础理论模型.

图3 中学女性体育教师KAP金字塔胜任力模型

(1) 综合知识

知识是人类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本质属性和联系的认识,可以是松散的经验知识,系统的科学理论,也可以是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或者思维科学知识.体育教学工作是实践与理论、脑力与体力相互结合的复杂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1) 专业知识

体育教育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方面的教学、训练、竞赛或者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该专业知识涉及了人体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多种学科.中学女性体育教师所必须的专业知识是由其学科属性所决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知识是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与重点,一般包含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人体运动学、学校体育与健康、体育科学等与体育专业的本质属性相互关联的知识系统[24].

2) 教学知识

掌握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工作的先决条件.而能够熟悉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学规律,是教师实现知识传授,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女性体育教师必须要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懂得运用性别的优势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规律,并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来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25].

(2) 教学能力

能力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了个体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可能性,是实现高绩效工作目标的主要参考指标.女性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专业知识与教学知识的转化,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性因素.这种能力,既包括了一般教师所必须的通用能力,而且要凸显出学科特点、性别属性以及学段特征等多方面[26].

1) 实践能力

中学体育教学既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同时也是一项特殊的体力劳动.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娴熟的运动技能是开展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27].因此,中学女性体育教师的胜任力特征中,不仅对体魄提出与一般普通教师不同的要求,同时对专项运动技能以及身体展示能力也有不同的表述,尤其是要承担在特定情况下的课余训练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比赛.

2) 管理能力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强调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而且更加突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这一主要目标.女性体育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一方面体现在体育教学方面,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执行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体育活动组织上,在业余训练、竞赛活动中,女性体育教师要承担着活动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职能[28].

3) 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女性体育教师在加强发挥一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一方面应当更加重视发展对教学方法、场地组织、设备安排的创新,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和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并转化到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29].

(3) 个性特质

个性特质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特质,如价值观、态度、兴趣、爱好、动机等等.体育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涉及的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价值观以及工作态度的通用要求,而且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同点,如吃苦耐劳、勇敢拼搏精神,此外,性别本质属性以及学段特点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以及自我认知也有异于其他学科的教师.

1)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感知和意向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和想法的判断与评估.女性体育教师的自我认知包括了生理认知、心理认知和社会认知 3个部分,生理认知就是对自己年龄、身体条件、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等客观方面的观察和评价,心理认知是对自己性格、能力、爱好、动机的一种察觉和判断,而社会认知则是自身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的认可,如教学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等[30].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中,女性体育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地认知自我,就能确保人格的完善和健康,进而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 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女性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可以称为工作价值观,是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判断.教师职业以及女性主体的特殊性对女性体育教师这个工作的价值倾向产生了多面影响.从主体上看,体现在她们对工作环境、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社会地位上的价值取向;从客体上看,则体现了社会、家庭、学生、同事对体育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的一种倾向性要求和判断[31].

[1] Inez Rovegno. Learning to Reflect on Teaching: A Case Study of One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92,92(4):491-510.

[2] José Cecchinia, Carmen Gonzáleza, Ángel Carmonaa, Etc.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anxiety, and pre-and postcompetition mood states[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01,1(4):1-11.

[3] 潘高峰.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 周小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及指标评价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3):94-96.

[5] 祝大鹏.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建构[J].体育学刊,2010(11):63-67.

[6] 张长城.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7] Widdop J H, Widdop V A. Comparison of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female teacher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J]. Research Quarterly,1975,46(3):274-281.

[8] TR Guskey. Measure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Teachers Assume for Academic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the Classroom[J]. Journal of Teacher ducation, 1981,32(3):44-51.

[9] D Drake, EP Hebert. Perception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Strategies for Avoiding Burnout: Cases studies of two female teacher-coaches[J].Physical Educator, 2002,59(4):170-183.

[10] 吴晓芳.高校女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2-53.

[11] 甘敏,甘霖.农村女性英语教师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30):34-35.

[12] 梁丽玲.初中女性教师教研生活中的性别文化[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13] 秦玲莉,彭光辉.制约高校女性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若干因素调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36-37.

[14] 闫广芬,杨洋.当代中学女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趋向——基于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女教师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06(6):73-76.

[15] 滕栋梁,蔡宝忠.谈女性体育教师的教育优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6(4):68.

[16] 姚月娟.工作分析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1-23.

[17] 李斌辉.女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J].教育评论,2009(2):29-32.

[18] 马爽.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261-263.

[19] 戴维·D·杜波依斯,威廉·J·罗思韦尔.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5-48.

[20] 袁伦渠.劳动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55-57.

[21] 吴丽芳.高校女性体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2010(30):11-12.

[22] DAVID C, Mc 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1):1-14.

[23] Richard E, Boyatzis. The Competent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M]. New York: Wiley, 1982:81-83.

[24] 马云鹏,赵冬臣,韩继伟,等.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状况调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57-64.

[25] 柴娇,郑风家,李林鹏,等.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3):363-366.

[26] 唐晓民.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调查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2):33-35.

[27] 赵翼虎.体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体育学刊,2007(8):74-77.

[28] 刘银蕊.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91-93.

[29] 朱菊芳.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1):74-75.

[30] 张龙,温志宏,张改英.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我认知对体育师资培养的启示[J].搏击:体育论坛,2010(8):7-9.

[31] 王明锋.中小学体育教师价值观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141-142.

猜你喜欢
胜任体育教师中学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在多解中学创新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