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争议的动态关联模式研究

2013-11-23 02:20博士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劳资争议劳动者

■ 崔 艳 博士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引言

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就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所产生的争议。从劳动关系研究的角度看,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与一般性的劳动关系冲突相比,劳动争议更能直接体现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状况,其发生数量也是一个更具综合性的表征劳动关系的指标。

在我国经济规模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我国企业的劳动关系正在经历着根本性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下较为单一的劳动关系被以市场为导向的、更为复杂的劳动关系所代替,劳资双方的利益和冲突更为直接和尖锐。体现在劳动争议的发生数量,过去的十年间,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由2000年的135206件增加至2009年的684379件(均为当年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增长了5.06倍,年均增长19.74%(以2000年为基期)。特别是在2008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当年劳动争议案件数由2007年的350182件突增至693465件,激增98.03%,涉及的劳动者当事人数也由2007年的65万余人增加至百万人以上。

虽然每一宗具体的劳动争议都有其直接原因,但可以理解的是,劳动争议的发生数量和频率的增长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这一宏观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经济增长对劳动争议发生的影响,并利用我国1991-2009年的全国统计数据,从纵向角度对劳动争议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了解经济增长与劳动争议发生之间的关联和影响,为深层次地理解劳动争议的发生原因、判断劳动争议的发生趋势提供参考。

经济发展与劳动争议关系理论分析

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潜在产出能力的增加,从现实角度来讲,经济增长则通常是指经济总量的增加或是人均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本身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无疑对劳动关系状况具有根本性影响。因此,可以将经济增长视为影响劳动争议发生的基础性要素。

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劳动关系具有不同特征,由此引发的劳资冲突也具有不同表现。但是作为劳资冲突上升到一定程度的劳动争议,其显性发生受到劳动者意识、相应处理机制、成本等诸多要素的制约,因此劳资冲突并不一定必然显现为劳动争议。由此,经济增长与劳动争议的发生数量和频率之间的关系就可能存在多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的理解是:在经济增长初期,由于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报酬较低、劳动者保障不足等原因,劳动关系较为紧张,劳资冲突较多。而随着经济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进步,劳动报酬不断提高、劳动条件日趋改善,劳资冲突开始减少,劳动争议发生数量和频率也开始降低。由此,经济增长和劳动争议发生数量和频率之间的关系应该呈现震荡衰减的模式。

但也可能存在另一种模式,即在经济增长初期,虽然劳动条件较差,劳资冲突较多,但是受制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较低、维权意识和手段不足、维权机制不畅等因素,劳资冲突往往并不凸显为劳动争议。而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这些限制性因素逐渐改善,劳资冲突凸显为劳动争议的可能性增大,劳动争议的发生数量和频率反而提高。由此,经济增长和劳动争议发生数量和频率之间呈现的应该是震荡上升的模式。

显然,两种模式之间的分歧在于对导致劳动争议发生的具体因素的认识侧重点不同,衰减模式主要从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出发考虑问题,而上升模式则主要着眼于劳动者意识和社会机制角度。对此,笔者认为,从现有的劳动争议界定来看,劳动争议作为劳资冲突上升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不仅只是劳资双方之间的摩擦行为,也是法律行为。因此虽然劳动争议的发生往往直接源于劳动报酬或劳动条件等客观因素,但其凸现与否却与劳动者的素质意识和维权机制成本密切相关,由此,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模式的着眼点。

图1 1991-2009年我国GDP和劳动争议发生数量散点图

图2 1991-2007年我国GDP和劳动争议发生数量散点图

表1 1991-2007年我国GDP和LDcase的动态关联模型

图3 GDP和LDcase的动态关联模型拟合结果

但笔者也认为,经济增长与劳动争议的发生数量和频率之间也并非绝对的、简单的递增或递减模式。一方面,这与研究的时期长短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的时期内,二者之间会呈现出递增或者递减,但是从更长时期来看,这往往可能只是更复杂模式的一个局部特征而已。另一方面,在限定的研究时期内,二者之间的具体关联在不同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特征,比如即便是递增模式,但递增速度或加速度却可能存在差异。换言之,二者之间往往并非简单的线性增长,而可能是指数型或者三次曲线型的增长关系。

基于我国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

笔者使用我国的经验数据来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具体而言,主要采用我国1991-2009年劳动争议和经济增长的全国数据,从纵向发展角度考察二者之间的动态关联模式。

(一)变量定义和数据说明

以“当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作为劳动争议的发生数量,以“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增长。1991-1996年劳动争议数量数据取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1996-2009年劳动争议数量数据取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

(二)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

图1给出了1991-2009年我国历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万亿元)和劳动争议发生数量(LDcase,件)的散点图,从这一散点图,可以明显看出:

从动态发展来看,1991年以来,我国GDP总量和劳动争议发生数量均呈现出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2008年,劳动争议发生数量出现了一个跳跃式增长,由2007年的350182件突增至693465件,激增98.03%,2009年劳动争议发生数量虽略有下降,但继续保持在近70万件的水平。

从动态关联来看,1991年以来,随着GDP总量的增加,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二者的这一关系首先在直观上支持了前述的递增模式观点,即随着经济规模增长,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也会相应增长。进一步计算可得,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74,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性。

但笔者也注意到,二者之间的这种递增模式并非简单的线性增长模式。2008年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的第一年,当年劳动争议发生数量的跳跃性增长不乏有政策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清楚地看到GDP和劳动争议数量之间的关联模式,去除2008和2009两年的数据后重新绘制了散点图(见图2),并标注了相对应的线性趋势线。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在1991-2007年这一时期,与线性增长模式相比,GDP和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之间的关联模式更类似抛物线或者三次曲线的形状—在1996年之前,随着GDP的增加,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以低于线性增长速度的速度缓慢增加;而在1996年以后,增长速度则开始加快;直至2005年左右,增长速度再次开始放缓。

(三)模型分析

为更清楚地认识上述关联模式,以GDP为解释变量,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建立了二者的线性、二次和三次曲线关联模型,结果参见表1和图3。

由拟合结果来看,无论是一次、二次还是三次曲线,均通过拟合显著性检验,其拟合优度也均超过0.9。但相对而言,随着次数增加,拟合优度也逐渐增加,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的拟合优度均优于一次线性模型,单从这一点而言,在1991-2007年间,我国劳动争议数量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动态关联模式更接近于二次或者三次曲线,而非简单的线性增长。

因此,综合考虑之下,笔者认为就当前时期而言,我国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动态关联模式更接近于二次曲线的模式,即:

结论与启示

第一,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之间呈现出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的关联模式,即在初期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国劳动争议数量会不断上升,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劳动争议的发生数量将趋于下降。

第二,目前,我国尚处于劳动争议发生数量的上升通道内,短期来看,随着GDP总量的增加,我国劳动争议的发生数量仍将保持上升态势。

上述的研究结果指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即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争议的发生数量和频率也可能将不断增长。特别是从劳动争议案件产生的微观机制而言,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法制制度的健全,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维权成本趋于下降,这将进一步催生以劳动争议为代表的劳资纠纷。事实上,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以政策、法规的施行为代表的维权机制的健全将极大催生劳动争议的出现,例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施行,使当年的劳动争议的发生数量激增98%,发生频率也提高了近一倍。

上述事实无疑对目前的劳动争议应对和解决机制提出了极大挑战。如何在保持经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构建与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完善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处理和应对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以更好地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1.张秋惠,于桂兰.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3)

2.陈凌,曹飞.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灰色预测及启示[J].技术经济,2007(5)

3.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经济研究,2004(7)

4.程延园.我国劳动争议的发展变化与劳动关系的调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

猜你喜欢
劳资争议劳动者
劳动者
对企业人事劳资管理发展的思考
阆中市:劳资专管员培训会召开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争议一路相伴
当代中国劳资伦理法律规制探讨
20
自主招生:在争议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