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萍
(常州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213003)
突发性耳聋在临床越来越多见,发病率日趋上升,而其病因不明,发病突然,通常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听力下降到最低点[1]。部分病例症状重,预后差,是耳科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类固醇激素治疗是目前研究证实唯一有明确效果的治疗突聋的方法,以往大多采用全身用药,但不良反应较多,且大量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会引起水肿、肥胖、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结核等并发症。而对于全身使用激素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突发性耳聋患者无明确有效措施。目前耳部局部用药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很多学者认为耳部局部给药比全身用药有其独特的优势。选取我科2010年8月—2013年5月收治的难治性突发性耳聋42例,使用甲泼尼龙鼓室注射给药治疗28例(28耳),并与口服泼尼松片治疗14例(14耳)作对比,观察治疗前后纯音听阈的变化,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难治性突发性耳聋患者42例,年龄 30~59 岁,其中男 22 例(22耳),女 20例(20耳),左耳19例,右耳23例。均为单耳发病,病程2周~3个月。42例患者均符合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诊断标准。入选本研究患者均为经一般治疗效果不佳者,最少治疗10天以上,均进行过全身激素治疗。42例患者根据用药途径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28耳),对照组14例(14耳),组别选择根据患者意愿。
1.2 方法 (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均为口服丹七胶囊(2.4g,口服,1日3次)、甲钴胺(0.5mg,口服,1日3次)观察组行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20mg(0.5mL),患耳向上,75%乙醇消毒患耳外耳道,缓慢注入甲泼尼龙注射液,注射结束保持患耳向上向健侧倾斜45°姿势30分钟。嘱患者不要讲话,严禁吞咽动作。每天注射1次,1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泼尼松片25mg,每日晨起顿服。两组患者治疗停止后1周复查纯音听阈。(2)突发性耳聋疗效分级标准[1]:①痊愈:0.25~4kHz各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②有效:0.25~4kHz任意连续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dB。③无效:未达到以上任一条件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指标用±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听力比较用配对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28例患者,治愈1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46.4%。对照组14例患者,有效2例,无效12例,有效率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给药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2.2 治疗前后平均听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听力平均提高13.92±7.17dB,治疗前后听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听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阈改善不明显,见表1。突发性耳聋28例行鼓室注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注射时出现恶心、眩晕不适症状,休息后好转,未出现继发感染、鼓膜穿孔不愈合等并发症。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听阈比较(±s,dB)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听阈比较(±s,dB)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8 72.04±13.17 58.13±19.32对照组 14 70.86±14.22 68.00±17.22
Willson等[2]在1980年一项双盲实验研究中发现,突发性耳聋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率达60%,此后激素已成为突发性耳聋治疗方案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临床大多选用静脉使用或口服大剂量激素的治疗方法,造成很多不良反应,且相当一部分患者不适用全身激素治疗。全身用药到达内耳的浓度已经较低,且需要通过血-迷路屏障。理论上治疗突聋全身用药激素量要大大超过耳部局部用药量,所以副作用也相应较大。所以,很多学者研究耳部局部给药治疗突聋的疗效,内耳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证明,鼓室局部给药与全身用药相比,可获得更长持续时间和更高的药物浓度[7]。Xenellis等[4]研究证实突聋患者给予鼓室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效果优于静脉全身用药。Choung等[3]试验研究认为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比全身用药可明显提高疗效。戴艳红等[5]、江洋等[6]临床研究亦证实难治性突发性耳聋行鼓室局部注射类固醇激素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本次研究鼓室注射选用甲泼尼龙。Parnes等[7]动物实验提示:经鼓室注射给药的糖皮质激素中以甲泼尼龙在内耳液体中浓度最高且维持时间最长,优于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从而得到更好的疗效。本次研究证实对难治性突聋患者使用甲泼尼龙鼓室注射给药,听力改善明显优于单纯全身药物治疗者。
但此法又有一定限制,目前很多学者认为早期高压氧对突发性耳聋预后有改善,鼓室注射不能与高压氧治疗同步进行。且鼓室注射毕竟是一项有创性治疗还需注射多次,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另有一种鼓室给药的方法是鼓室置管或鼓室置管保留导管方法灌注药物[8],可减少穿刺次数,但因置管需在显微镜下操作,对于门诊患者开展有难度,还可能存在鼓膜置管处愈合困难、继发感染等问题。所以本次研究采用鼓膜穿刺给药的方式,所选病例均为常规治疗失败或效果不佳患者。大部分患者已行全身激素及高压氧治疗,所以依从性尚可。对鼓膜功能不佳及条件限制不能行高压氧治疗者、合并严重糖尿病、高血压者,早期即可进行鼓膜注射治疗代替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证实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对于难治性突发性耳聋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措施。对于有激素全身应用禁忌者亦可早期使用局部鼓室注射治疗,对于鼓室给药的方法及用量、治疗时间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5):325.
[2]Wilson WR,Byl FM,Laird N.The efficacy of steroids in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sudden hearing loss.A double-blind clinical study[J].Arch Otolaryngol,1980,106(12):772-776.
[3]Choung YH,Park K,Shin YR,et al.Intratympanic dexamethasone injection for refractory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Laryngoscope,2006,116(5):747-752.
[4]Xenellis J,Papadimitriou N,Nikolopoulos T,et al.Intratympanic steroid treatment in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 control study[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6):940-945.
[5]戴艳红,佘万东,俞晨杰,等.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挽救性治疗突发性聋的听力疗效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7,5(4):408-410.
[6]江洋,王新春,华清泉,等.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常规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7,15(5):403-404.
[7]Parnes LS,Sun AH,Freeman DJ.Corticosteroid pharmacokinetics in the inner ear fluids:an animal study followed by clinical application[J].Laryngoscope,1999,109(7 Pt 2):1-17.
[8]戴艳红,佘万东,杜小平,等.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聋的听力疗效再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1):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