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所见武则天诗作的类型分析

2013-11-21 04:40
关键词:全唐诗狄仁杰武则天

张 红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1)

武则天(624—705)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她从一个普通的女子成为唐太宗的才人,继而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再成为“大周”的皇帝,先后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将近半个世纪,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印象。诚如谭正璧先生所说:“武则天是政治家而兼文学家,她的一生事业,大足为五千年来沉埋的女性一吐愤气。”[1]129近人谢无量也说“自来妇女亦无此大手笔”[2]10。她君临天下,威风凛凛,可一旦前面加个“女”字,在运筹帷幄的背后,也就难免有颗女人敏感脆弱的心。

《全唐诗》卷五作者小传云:“则天皇后,今存诗四十六篇。”[3]51据笔者翻检《全唐诗》卷五实收其诗四十七首。同书卷十至十五“郊庙歌辞”中重出《武后大享昊天乐章十二首》、《武后明堂乐章》、《武后大享拜洛乐章》、《武后崇先庙乐章》三十八首。虽然诗歌名字有所改动,但诗歌内容并无二致,卷五已录。另外,同书卷十三有《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卷五未录。《全唐诗》共收录武则天诗歌五十七首,收录情况见下表:

卷五卷十至十五 郊庙歌辞曳鼎歌唐享昊天乐(12首)武后大享昊天乐章十二首卷十(同卷五)唐明堂乐章(11首)武后明堂乐章(11首)卷十(同卷五)唐大飨拜洛乐章(14首)武后大享拜洛乐章(14首)卷十二(同卷五)唐武氏享先庙乐章武后崇先庙乐章卷十五(同卷五)早春夜宴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卷十三游九龙潭赠胡天师从驾幸少林寺并序石淙腊日宣诏幸上苑如意娘制袍字赐狄仁杰

除此之外,陈尚君辑校的《全唐诗补编》补有《游仙篇》、《游石淙诗序》(《全唐诗》卷五有诗无序,与卷五可计为一首)、《听华严诗并序》、《赐姚崇》。《全唐诗补编》与《全唐诗》合计,传世的武则天诗歌共六十首。

对于目前所见武则天的诗歌,因无法还原当时的社会情境或历史真实,我们不能确知其创作情状,笔者仅就《全唐诗》所见武则天的诗歌进行分类评析。

现存武则天的六十首诗歌,从题材上可大致分为郊庙歌辞、宴游、闺怨、赐赠、游仙等类,其中有四十九首是郊庙祭祀乐。这些作品皆是伴雅乐的歌词,在祭祀时配有一定的乐律、宫调、乐器、服饰和舞蹈。其中关于郊庙祭祀的有《唐享昊天乐》12首、《唐明堂乐章》11首、《唐代大飨拜洛乐》14首、《唐武氏享先庙乐章》1首、《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曳鼎歌》等。这类郊庙祭祀诗占了其诗歌总数的绝大多数,几乎涵盖了武则天时期的所有重要仪式。此外,诗歌类型还包括记游宴饮诗五首,如《早春夜宴》、《游九龙潭》、《从驾幸少林寺》、《石淙》、《腊日宣诏幸上苑》等;赐赠诗三首,如《赠胡天师》、《制袍字赐狄仁杰》、《赐姚崇》等;闺怨诗——《如意娘》;听经诗——《听华严诗并序》,游仙诗——《游仙篇》。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一窥女皇诗人的个性禀赋、气度风范、审美特征。

一、 郊庙祭祀诗歌——威风凛凛的帝王之象

郊庙祭祀诗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祭祖先,二是祭天地。郊庙祭祀诗歌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主要是歌功颂德。武则天的祭祀诗主要是“颂”诗。《毛诗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4]18据学者研究,“颂”跟先民的祭祀有较大的关系。叶舒宪释“颂”时认为:“‘公’为男性符号,‘页’即头颅。在神话信仰中是阳性生命力、生殖力的储存库,‘公’与‘页’相对应,实际上暗示着阳物与头脑的认同关系。‘公’的概念源于有关神圣阳物的国家祭典,该祭奠的作用在于将神圣阳物所代表的蕃殖生育力传播到所有国土之中,让全体民众分而享之。‘页’为头,头即容器也,也就是《毛诗序》所讲的‘美盛德之形容’。从中可看出‘颂’的原始意义,即将男人的生殖器放入‘头颅’中用来祭祀。”[5]451可见“颂”是与浓厚的男权色彩相契合的一种祭祀活动。

《诗经》里的《颂》,就是指在郊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时念的祭文,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等。这种祭文通常是配合雅乐念的四言诗,以显其典雅、古朴、庄重,念祭文的人一般是男性。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颂”体诗有些衰落了,但到了武后朝,这种“颂”体又被采用。这种堆砌词藻、呆板富丽的诗歌在形式上的意义自然是大于思想价值的。

对“颂”的理解,可知“颂”这种形式与男权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颂”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武则天身为一介女流,采用这种“男权化”色彩颇浓的诗歌形式,本身就在诏示天下人:吾非一般母妻,乃是与男性享有同样权利、尊荣的帝王。

在中国,写好四言为主体的诗,几乎是一个人有帝王气概的象征。有学者说:“四言诗的节奏是单纯的,没有变化的。但正是因为它的节奏的单纯,句式的缺少变化,才使四言诗具有为其他形式的诗所没有的特殊意味。它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性质。它更适于言志,而不适用于抒发细腻、委婉的感情,不适于描写和叙述。”[6]116

“唐代律诗与古文之体所以超越前代者,推源溯委,武后发扬倡导之功,不可没也。”[7]197诗歌的形式由最早《诗经》中的四言变为五言、七言,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到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五言诗已蔚为大观。而武则天此时又采用四言诗的形式,其实质意义在于昭告天下人:虽然她是一名女子,但不失为帝王材像。

“大凡后之诗文,皆元万顷、崔融等为之”[3]58,武则天的“颂”诗是其利益团体的群体结晶,意境开阔,气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武则天前期爱好“颂”这种文体,主要是为了歌功颂德,同时也是其利益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粉饰政治,宣传武周王朝的顺应天时,以及女皇权威的至高无上的政治需要。

二、 记游宴饮诗歌——胸怀天下的王者风范

武则天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参加过无数宴饮游览,但是在她的诗作中遗留下来的这类作品却并不多。计有《早春夜宴》、《游九龙潭》、《从驾幸少林寺》、《石淙》、《腊日宣诏幸上苑》等五首,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石淙》。据《资治通鉴》载:“久视元年……乙巳,太后幸嵩山;春,一月,丁卯戊寅,作三阳宫告成之石淙。夏四月幸三阳宫。”[8]6546这次武则天在石淙避暑,随同其避暑的有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奉宸令张易之、麟台监张昌宗、内史狄仁杰、姚元崇、李峤、苏味道、崔融、阎朝隐、徐彦伯、薛曜、杨敬述、沈佺期、于季子、宋之问等十几位大臣。武则天在石淙游乐,笙歌燕舞,大宴群臣,提笔赋诗,唱和对答,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石淙会饮”。武则天率群臣在“三阳宫”会宴赋诗,《侍游应制》诗17首和《石淙》镌刻在坐北向南的天然壁立大崖石上,此崖称“摩崖诗碑”。诗中的“三山十洞”、“万仞高岩”、“千寻幽涧”把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山水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诗不似出自妇人之手笔。“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3]58,这是对当时风调雨顺和农业丰收景象的描绘,同时也显露出了武则天愉悦的心情及在其统治下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升平气象。

从记游诗的地点来看,九龙潭、少林寺、石淙都是嵩山附近的景点,由此可以推测武则天游览活动的主要轨迹在嵩山附近。为什么武则天的游览范围如此集中于嵩山呢?这应与武则天推崇嵩山,经常在这里进行重要仪式活动有关。嵩山是五岳之一,由太室、少室两山组成,主体部分在登封市西北,东邻郑州,西邻九朝古都洛阳。嵩山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是历代帝王将相封禅祭祀、文人学士游宦讲学、善男信徒参佛修道的重要场所。武则天多次以女皇身份驾临封禅嵩山,堪称中国封禅史上的千古绝唱,此举使她成为中国封禅史上的第一位女封禅者。

武则天的宴游诗主要是为了粉饰在其统治下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和她胸怀天下的王者风范。同时在武则天的倡导与影响下,吟咏山水风光已成为宫廷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对盛唐山水诗的崛起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 勉励赐赠诗——求贤若渴的圣君明主

赐赠诗《制袍字赐狄仁杰》、《赐姚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武则天对贤才的重视。《制袍字赐狄仁杰》诗曰:“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3]59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期间的大臣,颇受武则天倚重。武则天写这首诗给狄仁杰,既有赞颂之意,又含有勉励之情。《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杰传》记有武则天与狄仁杰研究推荐人才的对话,颇具深意。传云:

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初,则天尝问仁杰曰:“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仁杰曰:“陛下作何任使?”则天曰:“朕欲待以将相。”……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节于国家矣。”则天乃召拜洛州司马。他日,又求贤,仁杰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则天曰:“已迁之矣。”对曰:“臣荐之为相,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也。”又迁为秋官侍郎,后竟召为相。柬之果能兴复中宗,盖仁杰之推荐也。[9]1959

由武则天和狄仁杰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求贤若渴、从善如流,以及对狄仁杰的信任。诗言志,《赐姚崇》一诗也反映了武则天对贤臣的重视。武则天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对人才的重视一直为后世所称道。在其当政期间,狄仁杰、姚崇、宋璟等贤才相继脱颖而出,并为唐朝走向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实与武氏爱才重贤有不可分割之关系。

四、 听经游仙诗——神化王权的虔诚信徒

《赠胡天师》、《听华严诗并序》、《游仙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则天与佛教、道教的密切关系。

陈寅恪的《武曌与佛教》详述了杨隋王室笃信佛教的背景,认为武则天自幼深受其母杨氏之佛教信仰的影响,且武则天曾在感业寺出家为尼,故武则天与佛教“实有长久之因缘,非一朝一夕偶然可致者”[10]164。此外,由于佛典的教义,特别是佛教符徽可以为武则天的政治革命张目,故成为其利用的工具。武则天从小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贯穿于她的一生,成为她登基的舆论工具和精神力量。

咸享三年(672)至上元二年(675),武则天捐脂粉钱铸造了今天洛阳龙门石窟中的精品,亦即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据说卢舍那佛形神颇似武则天。载初元年(689)七月,有沙门十人撰《大云经》,盛言武则天受命之事,制颁天下。按照武则天时代所见的佛教《大云经》记述,武则天被说成是弥勒佛下降人世,并被指定来取代李唐作为中国的帝君。

对于佛教在武则天称帝理论上的支持,武则天也积极回报。天授二年(691)四月曾诏云:“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9]81从此佛教跃居宗教首位,为佛教的兴盛和发展铺平了道路。从这里亦昭显出武氏非常明显的崇佛抑道的态度。在武则天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与道教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唐享昊天乐》组诗中,武则天亲祀昊天上帝于南郊,对道教的神仙昊天上帝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和恭谦。组诗中不乏关于道教的一系列术语,如紫极、紫网、紫微、太一、黄庭、上帝等,诗歌弥漫着浓烈的道教色彩。另外武则天作《赠胡天师》一首,对道士胡天师作出了肯定评价。

从武则天诗歌的内容来看,她在重大仪式上祭拜的又是道家的仙人,整个仪式中对道教表现出了极大的恭谦和虔诚,她的一生又做出了许多礼道重道的举措。那么,怎么理解武则天的宗教信仰问题呢?其实武则天一生并无固定的宗教信仰,她对各种宗教都采取积极扶持和利用的态度,以此为其政治统治服务。任继愈先生就曾指出:“武则天与一般佛教信徒不同,她受到中国传统社会迷信、巫术的影响,构成了她复杂的宗教迷信,她信天命,也信巫术占卜,她需要借助佛教自我安慰,同时也利用佛教为自己谋取权力。”[11]93武则天宣扬自己是弥勒转世,信奉佛教、道教、儒教,其实都是为登基做准备,意欲为登基披上一层合法的宗教外衣。顺利成为九五之尊,不能不说是武则天绝好地利用宗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结果。

五、 幽情闺怨诗——情感细腻的思妇形象

闺怨诗《如意娘》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是武则天诗作中的上乘之作。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3]59

“《乐苑》曰:‘《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3]58这首诗是武则天当皇后前,在感业寺写给唐高宗的。武则天从太宗的才人突然沦落为尼,自是甚感悲伤。她虽眷恋高宗,却无缘亲近,无法倾诉相思之苦,只有暗自流泪,让痛苦折磨自己。诗中写她忧伤憔悴、神魂颠倒,以致于把红色看成绿色。末句以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说明思念之强烈、痛苦之深沉,从而突显了相思主题。诗歌写得缠绵、感人,堪称发自肺腑。从中可知,即使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武则天,对爱情的追求也是相当大胆的,对生命中美好一面的追求也是相当热烈的。

武则天再次进宫,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变,从宠妃到皇后,终至为皇帝。虽然武则天是强大的,它拥有一个帝国,但是她无法拥有爱情。她同普通女子一样,希望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所以,我认为,武则天一生真正只获得一次爱情,给予其爱情的就是唐玄宗李治。

柏杨先生在《柏杨曰·论武瞾》中写道:“她拥有盖世的美丽、绝顶的聪明、超凡的理智、彻底的无情和刻骨的恶毒,再加上强烈的政治欲望,以及无与伦比的好运。她综合许许多多绝对的条件,全力发挥,终于在权力争夺的杀戮战场上,创下奇迹,在传统的父系社会中,建立一个女性当君王的崭新帝国。这是任何女人都办不到的事,而武瞾办到了。”[12]146武则天不仅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位女性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位极皇帝的女性文学家。其诗歌不仅具有巾帼不让须眉、霸气十足的帝王之象,而且具有感情细腻的女性特质;不仅映射她求贤若渴、从善如流的王者风范,而且闪现她神化自己、渴望长生的虔诚辉光;不仅由此见出她胸怀天下的襟抱,而且可寻绎出她开创盛唐山水诗的先风遗脉。

[参考文献]

[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2]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第二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3]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毛亨.毛诗正义[M].郑玄笺,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6]王富仁.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7]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M].上海:开明书店,1932.

[8]司马光.资治通鉴[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

[9]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1]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2]柏杨.柏杨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全唐诗狄仁杰武则天
MYTH AND MECHAS
武则天的遗嘱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人小鬼大狄仁杰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武则天陵墓前“无字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