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运
(濮阳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河南 濮阳457001)
嗅觉是人体原始的感觉功能之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感受气味、增进食欲、识别环境、报警等作用,还与人的情绪、性欲等密切相关。嗅觉障碍分为传导性、感觉/神经性和混合性3 种。传导性嗅觉障碍是指鼻腔病变如鼻息肉、慢性鼻炎及鼻窦炎、肿瘤等导致嗅素不能或不能完全到达嗅区引起,对药物及手术的干预有很好的依从性[1];但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病因复杂,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佳。2007 年3 月—2011 年9 月,笔者采用升清降浊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42 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耳鼻喉科门诊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患者8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 例,男24 例,女18 例;年龄平均(47.4 ±13.7)岁;病程平均(7.2 ±3.8) a。对照组42 例,男22 例,女20 例;年龄平均(45.7 ±12.8)岁;病程平均(6.9 ±3.7) a。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2]相关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嗅觉障碍,其最有力的诊断依据就是患者的病史[1]。患者大都有上呼吸道感染、头颅外伤、药物和化学物质刺激、鼻腔手术等病史,或过度吸烟等不良嗜好。以五味试嗅液行嗅觉主观检测。测嗅物为酒精、汽油、食醋、清凉油,以纯净水做对照剂,让患者交替嗅测嗅物,患者不能说出全部或部分测嗅物的名称。所有病例均行鼻窦与头颅CT检查,排除鼻窦炎症及鼻窦、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所致传导性嗅觉障碍。
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鼻喷剂,每次每鼻各1 喷,1 d 2 次;三磷酸腺苷二钠片,20 mg/次,1 d 3 次;硫酸 锌 片,50 mg/次,1 d 3 次; 维 生 素 C 片,200 mg/次,1 d 3 次;维生素E 胶丸,100 mg/次,1 d 2 次。治疗组给予具有升清降浊功效的中药汤剂内服,药物组成:柴胡5 g,升麻6 g,葛根6 g,藿香9 g,佩兰9 g,厚朴6 g,辛夷9 g,白芷9 g,石菖蒲6 g,路路通6 g,川芎9 g,丹参9 g,黄芪12 g ,甘草3 g。1 d 1 剂,水煎2 次得药液400 mL,分早晚2 次温服。同时联合迎香、合谷穴位注射治疗。使用1 mL 一次性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缓慢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注入丹参注射液。迎香穴每次注入0.2~0.5 mL,合谷穴每次注入0.5~1.0 mL,隔日1 次。
两组均以21 d 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按照参考文献[3]的标准。治愈:嗅觉恢复,对全部测嗅物辨别正确、迅速,随访1 a 嗅觉正常。好转:嗅觉对治疗前不能识别的1 种或以上测嗅物辨别恢复,对全部测嗅物辨别稍模糊迟钝。无效:嗅觉无改善,对测嗅物辨别情况无提高。
采用SPSS 13.0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x) ± 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 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31,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患者,男,43 岁,2009 年9 月12 日初诊。主诉:嗅觉丧失2 a。现病史:鼻腔检查见鼻黏膜色淡红,鼻甲不肥大,鼻中隔居中,鼻道内无异常分泌物。以五味试嗅液检查嗅觉,患者对全部测嗅物均不能辨认。舌苔薄白,质淡,脉濡缓。患者2 a 前感冒后出现嗅觉丧失,不闻香臭,伴食欲下降,曾在外院诊治服用醋酸泼尼松片、复合维生素B 片、氨茶碱片,治疗无效,遂来我院求诊。鼻窦与头颅CT 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中医诊断:失嗅,证属清阳不升,浊蒙清窍。治宜升清降浊,活血开窍。给与中药汤剂口服,处方:柴胡5 g,升麻6 g,葛根6 g,藿香9 g,佩兰9 g,厚朴6 g,辛夷9 g,白芷9 g,石菖蒲6 g,路路通6 g,川芎9 g,丹参9 g,黄芪12 g ,甘草3 g。1 d 1 剂,水煎服。同时联合迎香、合谷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隔日1 次。7 d 后,患者自感嗅觉稍有好转,稍显迟钝辨认出汽油测嗅物。效不更方,继续治疗。2 周后,患者嗅觉恢复正常,能正确、迅速辨别出全部测嗅物。随访1 a 3 个月,嗅觉良好。
根据文献报道[4],目前大约有200 多种疾病和40 多种药物可引起嗅觉障碍,包括先天畸形、肿瘤、感染、外伤、中毒、营养不良等诸多因素。嗅觉能力的检测主要包括主观检测和客观检测。客观检测法是指嗅觉功能的电生理学测试,如嗅觉诱发脑电图(EEG)、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ERP)等,但这些有的有其局限性,有的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尚未普遍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实践中仍广泛应用主观检测法。主观检测法是指嗅觉心理物理测试,如五味试嗅液检测法,可以大致判断嗅觉障碍的性质和程度[5]。西医治疗嗅觉障碍常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锌剂、氨茶碱等药物[6],但疗效大多欠佳。嗅觉障碍在中医学属于“失嗅”范畴,又称“鼻聋”“不闻香臭症”。干祖望[7]老先生是我国中医耳鼻喉科奠基者之一,对耳鼻咽喉科各种疑难杂病有其独到的见解,其言“此证根源,责在脾土”。脾为土脏,易生湿浊,脾气主升。脾一旦升阳失权,湿邪浊气势必上升,弥漫于上焦头面。鼻居中央土位,当首蒙其害。鼻为空清之窍,主在空清之用。一片阴霾笼罩,焉得其空,焉得其清,嗅觉必然迟钝或丧失。方中柴胡、升麻、葛根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藿香、佩兰、厚朴芳香化湿祛浊,《本草正义》曰:“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川芎、丹参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活血化瘀药历来是中医治疗失嗅的要药。现代药理研究[8]证明:活血化瘀药物能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能减少嗅上皮的萎缩变薄及嗅腺的黏液腺性化生,促进嗅觉细胞和嗅腺的再生。辛夷、白芷、石菖蒲、路路通,善通鼻窍,善治不闻香臭的鼻疾,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黄芪,补益脾肺之气;甘草,调和诸药。上药组方以升清降浊为主,以活血开窍为辅,清升浊降,则鼻窍自利。迎香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是治疗鼻科疾病的要穴。《通玄指要赋》曰:“鼻窒无闻,迎香可引。”针刺迎香穴,可改善鼻腔的局部循环,增强鼻腔感受器的敏感度;合谷穴属于手太阴肺经,古人有“面口合谷收”之说。肺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迎香穴伍以合谷穴,可起到表里同治的效果[4]。临床实践表明:内服升清降浊中药汤剂联合迎香、合谷穴位注射治疗嗅觉障碍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1]张迎宏,马芙蓉.嗅觉障碍诊断与治疗[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32(2):118-120.
[2]李凡成,徐绍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王德鉴.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邱恩惠.嗅觉障碍的中西医治疗[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8,22(3):256.
[5]倪道凤.嗅觉障碍和嗅觉功能检查[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9):573-574.
[6]卫旭东.嗅觉障碍的研究进展[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5,19(4):256-257.
[7]干祖望.干祖望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