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娜
仲呈祥、张新英在《辉煌历史、激情展望—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简述》一文中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进行分析。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就创作内容看,农村女性成为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表现重点。[1]孙宝国也在《兴盛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特征和局限》中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划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兴盛时期。[2]所以,本文将这一时期作为研究农村女性形象的时间范畴。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总结和借鉴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中国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女性形象,经过整理,笔者对这一时期女性形象的批评进行以下分类:
在现实社会中,“家”具体表现为“小家”、“大家”等几种复杂的象征性含义。“小家”指家庭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作为人们生活的栖息地,它构成了人们精神、情感安顿与束缚的双重喻指。“大家”则是社会群体对于道德理想与伦理神话的一种隐喻性的说法,而这一说法的指涉对象往往由女性来担当。
这一分类中对农村女性形象的研究,主要是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角度展开,或者从女性在家庭中所处地位的角度展开论述。如李跃红《当代荧屏中的“农村女性现象”》一文中认为,《雪野》农村三部曲都是在阐述农村改革的第一阶段,其共同点是视觉固定,反映和表现的范围只限于农村自身的变革和由此而引起的农村人自身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阐述还只是一种处于封闭状态下乡村一域之中的纵向移动,不免带着自然演进的缓慢与滞重。[3]
张治中在《枣花悲剧的启示—评电视连续剧<古船·女人和网>》中认为,“枣花的悲剧根本的原因是她不能挣脱自己心中的网——封建意识对其自身的束缚,由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世俗的习惯及自己观念上的落差,使枣花由一个封建意识的反叛者走向了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维护者,发人深思。”[4]
张新英《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及其文化意义》一文中将农村女性形象分类的“苦难女性”正是伦理乡村中的牺牲者,又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角度来说,束缚这些乡村女性的文化伦理,具体体现在婚姻或家庭中的男性身上,他们在剧中被设计成女性不幸命运的直接制造者。[5]
多数文章分析的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传统女性形象的特征,都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从个案分析角度考察了具体形象。探讨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及爱情生活,提出女性观念的落后性,其视角稍显单一。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其创作的女性形象已突破了传统女性观的束缚,有着现代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身影,并非所有农村剧中的乡村女性都是苦难的被动承受者,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庸,很多农村题材电视剧也塑造了许多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
随着各种社会潮流,一批应和时代需求的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外来妹》中的赵小云,1992年的《女人不是月亮》中的扣儿等,虽然她们背景不同,性格各异,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勇敢地走出家门,不仅是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在心灵精神层面艰难而又坚决地走了出来。
部分文章在叙述女性形象时从角色的转变、意识的觉醒以及叙事模式等角度展开研究,主要也是通过具体阐述电视剧中的具体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及其文化意义》一文中,张新英认为此时的女性不再被动地承受苦难,而是学会了用女性的坚强和独立来抗击苦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事业上的成就和辉煌弥补个人生活的苦难和缺憾。[6]又如郭瑞在《魅力,来自生活的沃土—评电视连续剧〈雪野〉》一文中,他是从历史的进步、农村的改革角度写女性形象的现代特征。
这些研究者认为这些女性是突破了社会或家庭等重重困扰,从而成为独立个体的女性形象,文中也极力赞扬了表现进步的女性观。在此“冲突女性形象”的分析有别于传统女性形象研究,它是从一个维度跨到了另一个维度,其更好的把握女性形象的现代性还有待深入。这时的女性形象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故为“冲突”女性形象。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女性虽然接受了新的文化熏陶,但深厚的传统伦理观念和千百年来男性中心话语权的盛行,使得作品中女性形象既想突破传统对女性的压制,潜意识中却无法摆脱男权中心论的束缚,而由此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是需求重塑自我而无自我的现代女性形象。
司徒兆敦在《深沉的叹息与呐喊——评电视剧〈白色山岗〉》中以文本的表层叙事和深层话语结构分析李青草人格的生态标本,得出当时的女性形象是挣扎在20世纪转型期中被“自由”和“无奈”双重包裹住的女性:既对男性有依附,又有现代女性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7]
王婧、宋毅从现代女性观与传统女性观两大方面总结出“农村题材电视剧兴盛时期的女性世界所反映出来的女性观念,一方面是对传统男权中心意识的反叛和解构,对现代女性观的追求和思索:一方面又是对传统的因袭,有意无意地阐释男权中心意识。更深入说,这体现了一种无法超越的传统心理和人文意识,因此这时期的女性观念既够不上女权主义,也不是男权传统的,他似乎在二者之间走一种中间道路。”[8]
这是以“重塑自我而无自我的现代女性形象”为切入点的研究,它不仅只是传统形象和现代形象,而是另外提出了多元性特征,整合了研究的视野,也开掘了新的研究领域。
综观以上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农村女性形象研究,不难发现对农村女性形象的塑造大致沿着政治、经济和道德这三个维度展开。农村女性形象建构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时代意义与文化意蕴,而中国农村女性的命运,也随着中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而发生巨变,农村女性形象也因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征。
同时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进行深化研究,首先,部分研究在阐述剧中女性形象时,大多数是站在政治经济视角上来审视中国农村女性形象以及农村的变革,而从伦理、文化、审美视角加以表现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相对较少;其次,部分研究只是注重运用艺术理论或美学理论对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缺少从宏观上对整个时期的形象作出研究和综合分析论证;最后,可以从电视本体角度出发,通过对视听语言的运用对农村剧中女性形象进行阐释等。另外,可以借鉴西方关于女性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分析,这也符合女性主义提出的争取男女平等思想相符合。
[1]仲呈祥,张新英.辉煌历史,激情展望——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简述[J].当代电视,2009(12).
[2]孙宝国.兴盛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特征和局限[J].声屏世界,2012(7).
[3]李跃红.当代荧屏中的农村女性形象[J].当代文坛,1993(5).
[4]张治中.枣花悲剧的启示——评电视连续剧《古船·女人和网》[J].电影评介,1993(6).
[5][6]张新英.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及其文化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7]司徒兆敦.深沉的叹息与呐喊——评电视剧《白色山岗》[J].中外电视,1989(5).
[8]王婧,宋毅.路在脚下——试述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趋势[J].中国电视,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