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璨
瑞贝卡·克拉克《e小调中提琴奏鸣曲》赏析
■赵璨
对于学习中提琴演奏的人来说,英国作曲家瑞贝卡·克拉克的这部中提琴独奏作品可以说是没有人不知道,几乎是每位中提琴演奏者都要学习和演奏的一部近现代中提琴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众多中提琴演奏家们音乐会节目单上的常客。
瑞贝卡·克拉克是英国近现代著名的中提琴家和作曲家,由于是一位女性,早期她的作品并不为人所了解,随着音乐的蓬勃发展和20世纪之后人们改变了长期对中提琴这个乐器的忽视,使得中提琴这个乐器和克拉克的这首作品得以绽放光彩,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不同于传统的四乐章奏鸣曲式,这部作品只有三个乐章,也是体现了近现代作品与传统古典作品之间的演奏手法、创作特点和曲式结构的不同吧。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乐章。我们搞器乐演奏的都知道每个乐章都会标明一个速度标记,但是在这部作品里一乐章的速度标记写的是Impetuoso这个单词,在音乐术语的速度注解里是没有这个单词的,翻译成中文就是猛烈的意思。这说明了作曲家希望通过这个注释提醒演奏作品的人所应该具有的一种演奏情绪。全曲由第一句高音区激烈而高亢的旋律引出,表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矛盾的碰撞,继而以力度符号的递减和音色的逐渐沉闷转入中低音区,再通过中低音区的音色变强音量变大的手法逐渐的通过三连音的节奏型又把乐曲推向了最开始出现的最强烈的主旋律。
这种高低音区的转换及音量上的变化在第一乐章中不断的交替出现,并通过速度的缓急变化来衬托音量和音色的变化。低沉音区的高把位演奏让音色更加的苦涩和灰暗,像是一种情绪的积蓄,不断的涌动,再加上节奏上和力度上的不断重复和提升最终冲上高音区的主旋律。这种激烈的情绪变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感受,像是时而高声呐喊时而又低声叹息,矛盾冲突极强,情绪变化很大。正是这种极富戏剧性冲突的表现形式贯穿了全乐章,在结束时也是从高亢的号角声回到低沉的叹息声,以一个低音区的高把位长音结束第一乐章,像是一声长长的、无奈的叹息。
作者在第二乐章的速度标记用的是Vivace,中文解释是快速而有生气地意思,节拍的标注是使用的6/8拍,通常这样的节拍也带有舞曲的特点,这也清晰的表示二乐章是非常快速而有活力的一个章节。
从音符的布局可以看出大量的8分音符、16分音符贯穿了整个二乐章,在速度上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速度变化,保持了较为欢快的律动,这也是体现了作者通过速度和节拍及音符的时值表达创作思想的目的。
除了节拍和速度的自然框架,二乐章还在8分音符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的泛音,泛音音程。泛音的音响效果会比正常的发音听上去更加的华丽和炫技,更能突出这种欢快和生气,像是一个穿着华丽服饰的舞者,耀眼夺目,光彩照人。同时,二乐章还采用了大量的顿弓演奏技法,这种演奏法可以让音质听上去更加的富有弹性和节奏感,尤其是在6/8拍的节奏中会使节奏的律动感更强,舞曲的律动也会更加清晰。
整个二乐章更像是描述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的场面,穿着华丽,踩着一致的步点,欢快的起舞。
最后一个乐章的前半部作者用了Adagio的速度标记,意思是慢板。明确的速度标记让我们很直观的对三乐章的前半部分表达思想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个人觉得是以倾诉的方式在表达作者的思绪。
开始的a小调曲式结构是比较暗淡的气氛,再加上舒缓的节奏型和中低音区的高把位灰暗音色衬托着倾诉的情绪,在一段倾诉的铺垫之后乐曲迅速转换到高音区,像是一种压抑不住的呐喊,同时音量的微弱又像是在压抑着内心的呐喊。之后调式由a小调转入较为明快的升F大调,似乎有了一丝明亮的心境,不过这样的明亮色彩仅仅持续了几个乐句又回到了a小调的灰暗调式,像是内心的情绪又回到了悠悠的倾诉。在之后大段的音乐都是在低沉和高亢中穿插着、交错着,像是表达一种矛盾和惆怅。之后的速度变为快板,短而快速的音符像是情绪彻底地释放出来,同时音乐的色彩也变得开朗明快起来。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也在不断地积蓄能量,逐渐的把音乐推向高潮,一直到乐曲的最后,并且以最强的力度和最强有力的节奏型结束了全曲,像是把之前所有的倾诉和情感积蓄彻彻底底的全部爆发出来。
应该说这部中提琴作品不管从演奏技法和表达层次上来说都是很有深度的,体现了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特点,可以更直观、更深度地让我们了解中提琴这种乐器和和这部中提琴作品。希望可以通过本文让中提琴演奏者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和剖析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