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伟娜 刘 青
纪录片与地域文化的关联
□ 闫伟娜 刘 青
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社会认知价值、历史文献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一环。“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比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而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也显现出与地域文化、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紧密关联,在一定区域,纪录片通常呈现出比较鲜明的创作特色和共同倾向。作为历史和时代的见证者,纪录片无法脱离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更无法规避在现实生活中沉淀已久的地域文化,尤其作为观念意识形态呈现的认识模式。
地域文化,也可以称为区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在人类的聚落中产生和发展的,以世代积淀的集体意识为内核,形成一种网络状的文化形态、风俗、民情、宗教、神话、方言,包括自然生态和种族沿革等等,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系统。”①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人就会产生具有一方特色的文化。作为历史的立体档案与现实的文献笔记,纪录片因其记录内容的迥异,以及创作者和创作对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差异,因循承续着不同的品性、观念和习俗,而呈现出与地域文化相关联的影像风格。首先,地域性的自然风貌与地理环境,构成了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内容和记录对象。无论何种艺术形式,恐怕都很难完全将自然生态和环境彻底排斥于创作叙事之外。相反,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内容,构成了自然纪录片最重要的叙述对象与内容。其次,地域文化为纪录片中的人物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可信的文化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种社会性格或地域性格的凸现,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补充。纪录片《沙与海》中,生活在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牧民刘泽远和生活在辽东半岛孤岛上的渔民刘丕成的人物性格和价值观念有较大区别,这些都是地域文化的烙印。第三,地域文化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动力和文化智慧。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地域生活,因为地域生活具有最为鲜活的生命活力。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使得纪录片作品具有一种独特性。最后,地域文化对创作者的创作方式有潜在的制约作用。地域文化所形成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已经构成了他们艺术创造思维模态的基础乃至基本的思维方式,并融入其一贯的纪录片作品之中。尽管这种遗传性的文化基因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但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制约作用。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存在,首先是一种影视艺术,是对地域风土人情的声画视听书写,这是作为媒介价值存在的;其次是一种民族文化,是对地域文化的记录与传承,这是作为文化价值存在的;同时还是一种审美话语,是不同地域人民审美意识的综合反映,这是作为审美价值存在的。
一、作为影视艺术的素材:对地域风土人情的声画视听书写。纪录片是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产物,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记录、重构和表达,达到表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的目的。纪录片创作有三个环节:选题、拍摄和制作,在这三个环节中最核心的就是题材的选择,选题的巧妙与否直接影响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与否。而无论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还是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抑或是人文社会类纪录片,地域风土人情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素材。例如,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大多以民族风情为主,主要包括独特的异域奇观、少数民族的物质活动和少数民族的精神活动。这些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最能反映少数民族的性格气质、文化内核、精神品格、心理结构的特征,是少数民族独特性的基本要素。②从纪录片创作的角度来说,这些关乎特殊地域生产、生活、物质、精神的方方面面又构成绝好的创作题材。
二、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对地域文化的记录与传承。地域风土人情为纪录片提供创作素材的同时,纪录片的记录也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一条可靠途径。一部 《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华美食文化和东方生活价值观记录呈现,在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地域文化。在记录与传承的同时,纪录片也促使人们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展与走向。《远山的瑶歌》是一部以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它以客观的视角展现现代主流文化与古老的地域文化的碰撞、渗透以及有机交融的过程。通过纪录片,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地域文化的缩影,感到了老一代对将要消失的文化传统的依恋与无奈,又通过文化的传承渗透,使人们看到了希望,促使社会关注地域文化。③
三、作为一种审美话语:对不同地域人民审美意识的综合反映。处于不同地域文化熏陶下的群体对个体存在、日常生活、自然生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这种感悟和理解使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地域文化的热土上,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认知都遵循这种内在的地域文化心理。纪录片《藏北人家》讲述了藏北牧民措达一家人平静而又和谐的日常生活。作品呈现出的生活是一种从容与宁静,饮食起居、祭神舞蹈,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自然。影片中人物的精神生活同样简单自然。措达不识字,没有去过外面的世界,但是他认为自己很快乐,他会在放羊时哼唱小曲敲打石头,他与妻子之前并没有感情基础,但二人相互依靠,默契配合,为家庭努力。整个纪录片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简单到极致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文化之美。这种智慧、虔诚与知足的生活状态实际上是藏族人民审美心理的一种折射,是他们审美意识的一种综合反映。
地域文化既是纪录片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可能在影像风格成熟后的开拓性发展中形成制约。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发挥纪录片的地域优势,如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地域文化对纪录片发展的制约,是地域文化视域下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关键。
首先,“猎奇”有度,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历经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之后,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和播映进入了低靡状态,很多精品纪录片栏目因为收视率等原因停播。于是,一些纪录片的创作者就把目光投向了边缘人物和题材,一些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就成了纪录片的“卖点”和“看点”,如果表现不当,不能用人类学、文化学的视角来关注它,就会使纪录片陷入过度“猎奇”的误区。例如,西南摩梭族至今还保存着阿夏走婚制度:男不婚,女不嫁。这种风俗对于现代婚姻制度而言确实是古老而新奇的,如果纪录片的创作单纯关注这一奇风异俗,以满足观众的窥探欲和好奇心为目的,而并没有引导观众深层领悟其文化历史和内涵,这就是纪录片创作中的过度“猎奇”,这种做法会扭曲地域文化的本来面貌。要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表现,着力探讨表象背后的文化成因和文化传承,这样的作品才能具有历史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其次,“坐标”意识,打造地域“类型化”纪录片。纪录片在表层是一种声画体系,在深层则是一种意义系统。这种意义系统,一方面是创作者个人意图的传达和一种文化选择,另一方面是由观众的读解来完成的。而这两方面要素都与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的完整性和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使得地域文化如同基因一般植入特定地区人们的思想,创作者的选题、摄制和剪辑都深受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而本土受众也因纪录片负载着传统文化的因子,进而与之形成良好互动。可见地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基于此,在题材风格多样化的前提下,可以鼓励打造地域“类型化”纪录片。纪录片类型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纪录片的量化生产,它为纪录片的商业化操作提供了可能,并且可以有效解决节目特征模糊和同质化等问题。
第三,“多元”思维,尊重地域文化的同时兼顾文化多样性。从当前的纪录片创作来看,纪录片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本土资源的基础上,包括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政治资源、社会变迁,受众资源等,它赋予纪录片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核心价值。但是尊重地域文化并不是片面的地方保护,强调地域文化也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地域的文化传统,而是针对一些纪录片“同质化”“无文化”的现象提出的。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我们不仅要尊重地域文化,挖掘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纪录片,更要观照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注重文化交流。特别是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要选择既具有本土性又可为全世界所理解的题材内容,在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兼顾与世界文化的沟通融合,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纪录片走出国门的同时又能发扬中华文化。
[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新媒体语境下山东省纪录片产业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2RKB0 1133)的阶段性成果]
栏目责编:胡江银
注释:①田中阳:《论区域文化对当代小说艺术个性形成的影响》,《中国文学研究》,1993(3)。
②胡 钉:《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版,第34-35页。
③金震茅:《地域文化在纪录片中的体现》,《视听界》,2011(2)。
济南大学 山东轻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