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武夷,杨 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影像检查技术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D)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的第二大肝病,且被公认为是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与此同时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也越来越多,这些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为探讨NAFLD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血脂等之间的关系,作者对2459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干部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中老年干部2459例,年龄40~89岁(其中男性2151例、女性308例),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血浆总胆固醇(TC)、血浆三酰甘油(TG)、BMI、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病情况。并排除严重肾脏疾病史、肾功能异常(血肌酐≥115 μmol/L)、恶性肿瘤史、严重精神疾患史、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和其他遗传性疾病所致的肝病。
1.2 方法
采用我院查体中心设计的统一流行病学调查表,由专门的医师详细询问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烟酒嗜好等,并测定身高、体质量、血压,计算BMI。空腹采血测定血糖、TC、TG、肝肾功能和肝炎相关指标。同时行心电图、腹部超声、胸部X线等检查。并依据NAFLD的诊断,分为NAFLD组(n=1779例)和对照组(n=680例)(2组的各项指标见表1)。
NAFLD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推荐2010年修订版的临床诊断标准[1]:(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140 g/周);(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3)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原因可供解释,和(或)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或)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持续升高半年以上,减肥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后,异常酶谱和影像学脂肪肝改善甚至恢复正常者,可明确NAFLD的诊断。本研究肝脏影像学采用超声诊断标准,规定具备以下3项腹部超声表现中的2项者为弥漫性脂肪肝:(1)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明亮肝”),回声强于肾脏;(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2型糖尿病的诊断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分类标准:空腹血糖>7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高血压病的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冠心病的诊断依据病史、心电图、心肌酶学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用专用身高计和杠杆式体重秤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并计算BMI[=体质量/身高2(kg/m2)]。
空腹血糖、血浆TC、TG均采用生化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结果均在SPSS for windows 16.0分析软件包上处理。NAFLD组和对照组各变量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NAFLD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性别、高血压病史、BMI、年龄、空腹血糖和TG 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冠心病和TC 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NAFLD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x±s)
2.2 NAFLD与各种因素的相关分析 以NAFLD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BMI、空腹血糖、TC、TG、高血压和糖尿病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FLD与年龄、BMI、空腹血糖和TG呈相关性(P<0.01)。见表2。
表2 NAFLD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相关分析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正常情况下肝细胞含有约5%的脂肪(大多为TG),进出肝细胞的脂肪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胞浆内看不到脂滴。若胞浆内脂肪含量增多,低倍镜下视野内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在30%以上称为脂肪肝[2]。
近年来,国内外对NAFLD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脂肪肝通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以及高血压有关[3-5],这和本研究的结果相一致。本组照料显示,NAFLD组BMI、空腹血糖、TG和高血压发病率升高,对NAFLD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与BMI、空腹血糖和TG呈正相关,而与年龄呈负相关,提示BMI、空腹血糖和TG是NAFLD危险因素,而随着年龄的增加NAFLD的发病率有所减少。国内曾洪利等[6]对8009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观察表明脂肪肝与TG、TC、BMI、高血压及高血糖呈正相关。本实验NAFLD与TC无相关性,其可能原因为本观察组年龄偏大。
关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近来普遍认为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是NAFLD、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共同病因,实际上NAFLD可以看作代谢综合症的肝脏表现[7-9]。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理论是“二次打击”假说[10]。第一次“打击”是指外周胰岛素抵抗、线粒体功能损伤和肝脏脂肪增加导致肝脏脂肪变性,从而形成NAFLD;第二次“打击”是指在第一次“打击”基础上,由代谢综合征的炎症和氧化应激促进NAFLD形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及细胞凋亡和/或肝细胞坏死。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11]。
本研究中NAFLD组年龄较对照组偏低,这可能是因为本观察所选对象年龄偏大,李静[12]曾报道6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NAFLD的患病率降低,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NAFLD患者BMI、血压、空腹血糖、TG和高血压患病率增高,与BMI、空腹血糖和TG呈正相关,而与年龄呈负相关。因此,肥胖、高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异常等因素在NAFLD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降低NAFLD的发病率,首先要降低肥胖等代谢紊乱的发生,从而减少NAFLD的发生,同时NAFLD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下的中年患者,这个年龄段的干部正是部队建设的主力军,对其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和降低NAFLD总体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3-166.
[2]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
[3] Chiang PH, Chang TY, Chen JD. Synergistic effect of fatty liver and smoking on metabolic syndrome[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9, 15(42): 5334-5339.
[4] Fan JG, Saibara T, Chitturi S, et al. What are the risk factors and settings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Asia-Pacific[J]? J Gastroen Hepatol, 2007, 22(6): 794-800.
[5] Fan JG, Farrell GC. 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J]. J Hepatol, 2009, 50(1): 204-210.
[6] 曾洪利,王宏宝,刘颖,等.体检人群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份的相关性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1,33(4):366-369.
[7] Utzschneider KM, Kahn SE. The role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 Clin Endocr Metab, 2006, 91(12): 4753-4761.
[8] Samuel VT, Liu ZX, Qu X, et al. Mechanism of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 Biol Chem, 2004, 279(31): 32345-53.
[9] Rector RS, Thyfault JP, Wei Y, et al.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 update[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8, 14(2): 185.
[10] Moreno SD. Patogenia de la hepatopat a grasa no alcoh lica primaria[J]. Med Clin(Barc), 2005, 124(17): 668-677.
[11] Hamaguchi M, Kojima T, Takeda N, et al.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s a predictor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Ann Intern Med, 2005, 143(10): 722-728.
[12] 李静,周利霞,王俊明,等.石家庄地区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33(8):87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