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莉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有和潜在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是有组织、系统地消除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最大限度地化解和降低风险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1]。急诊收治的患者具有流动快和病情危、急等特点,患者多处于恐惧、焦虑状态,家属情绪较紧张,期望值高等。因此,必须加强对急诊护理风险因素的研究与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我院从2012年1月起在急诊抢救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急诊抢救室收治的1 5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2011年1~12月实施风险管理前的635例患者为对照组,男358例,女277例,年龄2~94岁。2012年1~12月实施风险管理后的96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50例,女411例,年龄4~94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1 制定风险管理制度
成立由护士长、护理骨干组成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护理风险小组的职责是在护士长的带领下,按照风险管理程序开展工作,系统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分析主观和客观因素,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2]。如追踪全院通报的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投诉、病员满意度调查;总结过去3年急诊抢救室护理质量检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结合护理部制定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风险管理的具体制度、应急预案等。
1.2.2 加强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侵权责任法》、《护士条例》、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使护理人员意识到实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因急诊抢救要求护理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强化护理人员基本技能培训、专科技能培训、护理评估能力培训。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注重分层次培训,对低年资护士注重应急能力培训,要求掌握抢救流程、抢救仪器的使用,对急危重患者出现的各种反应能准确、及时地做出判断和应对,使整个抢救程序流程化和规范化。对高年资护士注重进行专科理论、技能的培训,注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定期进行危重患者护理评估、抢救配合和演练考核,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抗风险的能力。风险管理小组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病历书写规范,进一步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
1.2.3 规范急诊抢救室物品及药品的管理
急诊抢救室的物品、器材、药品做到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品种数量、定期消毒和灭菌,班班做好交接。护士长每周检查抢救用物及抢救药品,保证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急诊抢救室的各种仪器均归类放置,每台仪器均制定操作程序卡,悬挂于仪器上。
1.2.4 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
增强急诊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操作前落实告知制度,对有风险的事件要心中有数,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3]。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处理方法、注意事项及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使患者家属对病情有所了解并有思想准备,尽可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1.2.5 加强高危环节的管理
安全管理要注重关键点,即有可能影响全局或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护理管理者要善于识别这些关键点,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4]。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在以下环节严防细管:①重点护士,如年资低、工作责任心欠缺的护士;②重点时段,如节假日、中夜班、交接班时、繁忙及闲暇时间段等;③重点患者,如昏迷、危重患者、小儿等;④重点环节,如外出检查时、转科时等。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识别这些风险后,将风险的被动处理变成了风险的预防。如急诊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外出检查或转科时,往往涉及相关的几个科室,患者的安全转运成为关键。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全科护理人员如何转运患者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有转运患者的资格。对患者的病情及转运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心中有数,及时协调好与各科室之间的关系,做好无缝隙的衔接管理,避免患者在转运途中及等待检查的途中发生意外。对转科的患者制定《急诊危重患者转科交接登记表》,规范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的交接。
1.2.6 建立护理质量监控系统
护理部的质量监控与科室的质量监控结合,人人参与管理,处处把关,对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分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并进行追踪评价。
对2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及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指标进行分析。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按照急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季度从护理安全、护理管理、护理技术、护理服务4个方面进行护理质量评定,满分100分。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者或家属进行调查。护理部设计急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士对环境的介绍、设施的使用、安全注意事项的交待、适时地介绍疾病的知识、检查的注意事项、护士的服务态度等18项。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以非常满意和满意来计算满意度。每季度从急诊抢救室入住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5例患者进行调查,实施前、后的各300例患者或家属接受调查,问卷回收率98%。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观察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好于对照组(表1);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2)。
表1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表2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抢救成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医疗护理活动存在着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高风险因素,只有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管理对策,才能不断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不断查找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制定系统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才能有效落实风险管理[5],保障患者安全。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沟通能力和风险意识,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加强急救药品和仪器的管理,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合理统配资源,是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
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风险降低到最低,变消极处理为积极预防[6]。2012年通过在我院急诊抢救室实施风险管理,对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进行培训,增强了护理人员识别急救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风险的能力,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了护理投诉和纠纷,增强了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自律行为,规范了护理行为,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持续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遇到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使护理人员能自觉参加专业培训,增强了对风险事件的处理能力。
针对急诊抢救室工作中的隐患,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提高了急诊抢救室的工作质量。加强培训能不断更新急诊抢救室管理的观念,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从而减少急诊抢救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7]。因此,对于急诊抢救室这个高风险科室,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者从管理的角度加以分析,而护理人员也应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能主地对护理风险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各种危险因素,消除护理隐患,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从而不断提高急诊抢救室护理质量。
[1] 付绍春.急诊护理的风险与防范.现代护理,2012,11(9):457.
[2] 张葵蓉,许叶娟,沈亚儿.门诊输液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风险管理.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175-1176.
[3] 李桂香,李艳,刘巧荣,等.针对急诊科护理特点实施风险管理的做法.实用医药杂志,2006,23(6):705-706.
[4] 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B):73-74.
[5] 申萍,孙琳,朱剑萍.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成效.护理学杂志,2006,21(10):58-60.
[6] 林秋娥,邓永连.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风险管理.中国临床护理,2012,4(4):341-342.
[7] 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