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导言 (续)

2013-11-17 03:32陈智超
史学集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五代史资治通鉴永乐

陈智超,张 龙

(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2.人民出版社,北京100706)

一、为什么要续作《导言》

笔者发表《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导言》(以下简称《导言》)①陈智超:《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导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一辑,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233页。时,由于篇幅限制,一些问题只能概括叙述,未能充分展开。

《导言》发表后,近两年来,随着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工作的进展以及对《旧五代史》列传、志的研究和辑补,②陈智超:《辑补〈旧五代史〉列传导言 (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隋唐宋辽金元史教研室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陈智超、郑庆寰:《〈旧五代史〉诸志标准本的论证》,《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陈智超:《辑补〈旧五代史〉列传导言 (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隋唐宋辽金元史教研室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我们对《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问题的认识也逐步加深。经验证的辑本《旧五代史》的其他本纪和列传、志,也成为我们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新的支撑点。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续作,公布辑补工作的部分成果,以便更好地汲取同行的宝贵意见。

二、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在辑补《旧五代史》本纪中的地位

笔者在《导言》中重申全力找出《旧五代史》本纪“标准本”的重要性。这里所谓的“标准本”,必须是来源于《旧五代史》原书,并且是完整的本纪。笔者确实在现存的《永乐大典》卷8980,“周”字韵“五代周太祖”事目中,找到了《旧五代史》本纪的标准本,它就是《周太祖本纪》,收录于辑本《旧五代史》卷110至113共四卷中。③陈智超:《论重新整理〈旧五代史〉辑本的必要与可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0年第1-3期。

《导言》强调了以下几点:(一)可以通过《周太祖本纪》概括出《旧五代史》各本纪的特征。首先应是收入《永乐大典》以朝代名为字韵,以庙号为事目之中,如唐庄宗本纪应收入《永乐大典》卷7155-7158“唐”字韵“后唐庄宗”事目等;其次,完整的本纪必须具备即位前的姓氏、家世、诞辰、创业或继统,即位后的立制度、兴教化、命相、委任等要件。最后必定有以“史臣曰”发端的史论;(二)以上述完整本纪的特征去检验辑本《旧五代史》的其他十三帝本纪,证明除了《梁太祖本纪》及《后唐武皇纪》以外,其他十一篇本纪都符合原本《旧五代史》;(三)辑本《旧五代史》的《后唐武皇纪》记事完整,所有完整本纪的要件齐全,但它并非录自《永乐大典》的唐/后唐武皇事目,《永乐大典》也没有这样的事目;而是分别录自《永乐大典》卷18125将/唐将 (十七)和卷7154唐/后唐庄宗 (一)事目。原因何在?我们从《永乐大典》卷8980周/五代周太祖中可以找到答案,这一卷一反其他事目的做法,不是按成书先后收录相关文献,而是将《新五代史》的《周太祖本纪》置于《旧五代史》的《周太祖本纪》之前。这就告诉我们,《永乐大典》为五代各帝设置的事目是以《新五代史》为准的。欧阳修以梁为正统,李克用死在梁亡之前,并未称帝,所以《新五代史》不为克用立本纪而将其事迹置于《庄宗纪》的前部。《永乐大典》编者因此也将《旧五代史》的《后唐武皇纪》拆开,分别置于将/唐将事目的最后一卷和唐/后唐庄宗事目的前部。

辑本《旧五代史》十三帝的本纪既经证实符合原本,就可以明白,《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所以主要由《永乐大典》各散韵和未经甄别的《册府元龟》条文组成,残缺不全,就是因为全文收录《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永乐大典》卷6599-6604梁/五代后梁太祖事目在邵晋涵等人辑录《旧五代史》时已经遗失。①参见陈智超:《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导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一辑,第220-221页。

这样,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就成了我们辑补《旧五代史》本纪部分的重点。这项工作完成了,就表明辑补《旧五代史》本纪部分工作的全部完成。至于标点、校勘等工作,属于另外的范畴,不在本文需要解决的范围之内。

三、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路线图

(一)找出《旧五代史》本纪的标准本—— 《周太祖本纪》,概括出它的特征,进而确定其他十二帝本纪都符合原本《旧五代史》。这项工作已经完成。

(二)明确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是整个辑补《旧五代史》本纪工作的重点。见上一章。

(三)明确可以作为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依据的诸书。

有成书在《旧五代史》之前的《梁太祖实录》、《大梁编遗录》、《旧唐书》、《五代会要》。有成书与《旧五代史》大致同时的《太平御览》。有成书在《旧五代史》之后的《续通历》、 《册府元龟》、《新五代史》、《新唐书》、《资治通鉴》及其《资治通鉴考异》(以下简称《考异》)、《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以下简称《胡注》)和宋代的其他类书及地方志。

其中最重要的是《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及其《考异》。《册府元龟》是传世诸书中收录五代史料包括五代帝王本纪资料最多的一种。但《册府元龟》不注出处,所以引用时必须分辨出那些确实是引自《旧五代史》本纪的条文,剔除那些引自实录的条文;《册府元龟》即使是引自《旧五代史》本纪的条文,编者也作了加工,包括加“条前语”和可能节略,引用时必须考虑这两点,尽可能复原原文文字。《资治通鉴》为编年体,与《旧五代史》本纪的体例、特别是帝王即位以后的部分的体例相符,所以也是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重要依据和来源。但需注意,《考异》所引《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一般都有节略,亦加条前语 (引用其他本纪时也是如此),引用时必须考虑这两点。《资治通鉴》中与《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内容相同的条文,有些并无《考异》,但这并非表明《资治通鉴》该条没有史源,而是表明该条的不同史源 (包括《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之间没有歧异。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先是要找出那些《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确实有其内容的条文,然后在引用《资治通鉴》该条时剔除它所作的加工。

可以作为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其他各书,在引用时要注意其不同的特点。如《太平御览》,不但只收录《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片断,而且它所说的“五代史”,是《旧五代史》还是《实录》,还要注意甄别。又如,署名马总撰、孙光宪续的《通历》,卷12-15为五代记事,诚如徐松、叶德辉的题记所说,对《旧五代史》有删略而无异同,可作依据,只可惜所引《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前后较详而中间删节甚多,可补者不算太多。《新五代史》本纪的材料很少超出《旧五代史》之外,但因为辑本《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残缺太多,仍不失为辑补《梁太祖本纪》的依据之一。《胡注》所引《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有的明确说明引自《梁太祖本纪》,但有的只注明引自《薛史》,是否确实引自《梁太祖本纪》,在应用时需要慎重。

(四)整合已知的《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条文。

根据其他已经验证的辑本《旧五代史》十二帝本纪,作为开国皇帝的梁太祖,其本纪应该包括建国前的创业阶段,即位后的守成阶段和以“史臣曰”发端的史论,但因为梁太祖为其子友珪所弑之后,友珪还有八个半月的在位期间,然后才是梁末帝即位。正史本纪不应有八个半月的空白。根据《资治通鉴》及其《考异》,可以确认《旧五代史》的本纪中应有这八个半月的记载,而且它不是安排在已经验证的《梁末帝本纪》的前部,而是在《梁太祖本纪》的后部。

这样,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已知的《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所有条文,包括辑本《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所引《永乐大典》散条90条,《考异》所引42条, 《胡注》所引16条以及《续通历》所引28条,还有《太平御览》可确定源自《旧五代史》的2条,按照时间顺序,归入上述建国前、建国后、友珪在位期间三个阶段和最后的史论中。

这是我们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起点。

(五)列出《资治通鉴考异》所引《梁太祖实录》、《大梁编遗录》和《五代通录》。

梁太祖实录共修过两次。第一次为梁末帝贞明 (915-921年)中李琪等人所修,即名《梁太祖实录》,计30卷。因末帝认为此实录“事多漏略”,诏宰臣敬翔别纂《大梁编遗录》补其阙,也是实录,也有30卷。这两部实录是比《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更原始的文献,并很可能是本纪的史源,弥足珍贵。此外,据《玉海》卷48,艺文·实录·建隆五代通录条,“《通录》65卷,建隆间宰臣范质以五代实录三百六十卷为繁,总为一部,名《五代通录》,记事自梁开平至周显德共五十三年”,也需要加以考察。

可惜的是,两部梁太祖实录均已不存,只有《考异》中保留了小部分内容。《考异》引《梁太祖实录》41条,引《大梁编遗录》(《考异》作《梁太祖编遗录》)59条。其中并引两书的有22处,可见其差异;并引《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36处。对于其间的取舍,《考异》都作了说明。《五代通录》今亦不存,《考异》引《五代通录》所记梁太祖时事不多,只有1条,可见并没有什么新材料。

(六)对比已知的《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条文和《资治通鉴考异》所引《梁太祖实录》、《大梁编遗录》、《五代通录》。

这种对比,当然是指双方内容相同的条文的对比。这样的条文虽然不很多,但可以从中知道《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与两部实录和《五代通录》的区别。

(七)掌握了这种区别,我们就可以鉴别出《册府元龟》中关于梁太祖的条文 (内容),哪些是源自《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可以引用;哪些是源自两部梁太祖实录及《五代通录》的,可作参考。

(八)将所有经过鉴别可以确认为《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条文,按建国前、建国后、友珪在位八个半月三个阶段和史论共四部分,按照时间先后排列。

(九)列出上述四部分每一部分应有的内容,如建国前的名讳、诞生、感应,建国后的征战、除拜等。

(十)列出上述每一部分应有的内容中应有的条文,如除拜中建国后敬翔等人的除拜等。

(十一)对上述每一部分应有的内容中的所有条文逐一进行辑补,包括文字的调整。

四、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起跑线——已知的《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条文

根据现存史料,对能够确定为《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条文 (内容),列表于下。其中注出处为《永乐大典》者,除特别说明者外,均来自辑本《旧五代史》的《梁太祖本纪》,所注卷数有误者,在“备注”栏中说明。(《考异》、《胡注》所标卷次均为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卷次。)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1 《永乐大典》 8687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姓朱氏,讳晃,本名温。2 《通历》 12太祖皇帝讳晃,本名温,唐帝赐名全忠,姓朱氏,宋州砀山人。祖信,父诚,世皆微贱。诚粗通五经大义,以教授为业。3 《永乐大典》 16019以唐大中六年,岁在壬申,十月二十一日夜,生于砀山县午沟里。是夕,所居庐舍之上有赤气上腾,里人望之,皆惊奔而来,曰:“朱家火发矣。”及至,则庐舍俨然。既入,邻人以诞孩告,众咸异之。所注《永乐大典》卷数有误,应为卷8687,腾/事韵。“是夕”以下内容,又见《通历》卷12。4 《永乐大典》 5949昆仲三人,俱未冠而孤,母携养寄于萧县人刘崇之家。帝既壮,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崇以其慵惰,每加谴杖。唯崇母自幼怜之,亲为栉发,尝诫家人曰:“朱三非常人也,汝辈当善待之。”家人问其故,答曰:“我尝见其熟寐之次,化为一赤蛇。”然众亦未之信也。“未冠而孤”以下内容,亦见于《通历》卷12,文字略异。5 《通历》 12 乾符中,辞刘氏入黄巢军,以力战屡捷,补为队长。6 《通历》 12 中和元年,西拒邠、岐、鄜、夏之师于兴平,所向皆立功。7 《通历》 12二年,巢以帝为同州防御使,使自攻取。闻巢军势蹙,诸校离心,帝遂斩伪监军使严实,举郡降王重荣,即日飞章上奏。时僖宗在蜀,闻之,喜曰:“天赐予也。”乃授帝左金吾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仍赐名全忠。自是帝帅所部与河中兵士偕行,所向无不克捷。8 《通历》 12三年,蔡州刺史秦宗权与黄巢余孽合从肆虐,共围陈州。僖宗命帝为东北面都招讨使。帝领兵于鹿邑,与巢众相遇,纵兵击之,斩首二千余级。9 《资治通鉴考异》 255(中和四年)五月甲戌,帝与晋军振旅归汴,馆克用于上源驿。既而备犒宴之礼,克用乘醉任气,帝不平之。是夜,命甲士围而攻之。10 《通历》 12四年,收西华寨,巢遁去,帝遂入陈。是时,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奉僖宗诏,同谋破贼,与帝合势于中牟北,邀击之,贼众大败于王满渡,多束手来降。时贼将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皆匍匐马前,悉宥而纳之。是岁,黄巢虽没,而秦宗权继为巨孽,攻陷邻郡,杀掠吏民,屠害之酷,更甚巢贼。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11 《资治通鉴考异》 256 (光启二年五月)襄王下伪命赐以检校太傅,上命焚毁于庭。12 《资治通鉴胡注》 256 (光启三年二月)(帝)使朱珍募兵于东道,惧蔡人暴其麦,期以夏首回归。13 《资治通鉴考异》 257 (光启三年四月庚午)帝掩杀蔡军。14 《资治通鉴胡注》 257 (四月)卢瑭于圃田北夹汴水为梁,以扼运路。15 《永乐大典》 3271 (五月丙子)其日晚,大星殒于贼垒,有声如雷。所注《永乐大典》卷数有误,应为卷2719雷/事韵或卷7875星/事韵。16 《资治通鉴考异》 257 (八月)朝廷就加帝兼领淮南节度使。17 《资治通鉴考异》 257 (文德元年二月丙戌),以帝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18 《资治通鉴考异》 257 (三月)太祖遣朱珍等救乐从训。19 《永乐大典》 15120(五月)至是帝领诸侯之师,会德 以伐蔡,败蔡贼于汝水之上,遂薄其城。五日之内,树二十八寨以环之,盖象列宿之数也。20 《永乐大典》 20712 时帝亲临矢石,一日飞矢中其左腋,血渍单衣。顾谓左右曰:“勿泄。”21 《资治通鉴考异》 258(龙纪元年正月),初,申丛缚 (秦)宗权,折足而囚之,虽纳款于太祖,欲自献于长安以邀旄钺。及奸谋不就,乃欲复奉宗权以接取其柄,为其将郭璠所杀,絷宗权送于太祖,即以璠为留后。太祖遣都统判官韦震奏事,且疏时溥之罪,愿委讨伐,仍请降沧、兖二帅之命。22 《资治通鉴考异》 258 (三月)进封东平郡王。23 《资治通鉴考异》 258 (大顺元年七月)帝请以河阳节度使朱崇节为潞州留后。24 《资治通鉴考异》 258九月,壬寅,帝至河阳,遣李谠引军趋泽潞,行至马牢川,为晋人所败。帝又遣朱友裕、张全义率精兵至泽州北以为应援。既而崇节、从周弃潞来归。戊申,帝廷责诸将败军之罪,斩李重胤以徇,遂班师焉。25 《资治通鉴考异》 259 (景福元年二月),丁亥,朱瑄来击,张归厚于后力战,仅免。26 《资治通鉴考异》 259 (景福二年)四月,丁亥,(庞)师古下彭门,枭(时)溥首以献。27 《资治通鉴考异》 259 (十二月)葛从周攻齐州刺史朱威,朱瑄、朱瑾引兵救之。28 《永乐大典》 15120乾宁元年二月,帝亲领大军由郓州东路北次于鱼山。朱瑄觇知即以兵径至且图速战。帝整军出寨,时瑄、瑾已阵于前,须臾更东南风大起,我军旌旗失次甚惧失色,帝即令骑士扬鞭呼啸,俄而,西北风骤发。时两军皆在草莽中,帝因令纵火而烟焰亘天,乘势以攻贼阵,瑄、瑾大败。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29 《资治通鉴考异》 260 (乾宁二年十月)齐州刺史朱琼举州降。30 《资治通鉴考异》 261(乾宁四年正月)辛卯,营于济水之次,庞师古令诸将撤木为桥。乙未夜,师古以中军先济,朱瑄弃壁夜走,葛从周擒瑄并其妻男以献。31 《资治通鉴考异》 261 入郓州,以朱友裕为郓州留后。32 《资治通鉴考异》 261 五月丁丑,朱友恭遣使上言,大破淮寇于武昌,收复黄、鄂二州。33 《通历》 12帝擒濮州邵儒,枭徐州时溥之首,平兖、郓、南伐北侵,拔瀛、莫二郡,攻中山,继为所败,由是河朔皆弭伏焉。34 《资治通鉴考异》 261 (光化元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卒。35 《资治通鉴考异》 261(光化二年)六月,帝表丁会为潞州节度使,以李罕之疾亟故也。又遣葛从周由固镇路入于潞州,以援丁会。36 《资治通鉴考异》 262(光化三年)八月,河东遣李进通袭陷洺州,帝遣葛从周屯黄龙镇,亲领中军涉洺而寨,晋人惧而宵遁,洺州复平。37 《资治通鉴考异》 262(十二月)季述幽昭宗,立德王裕为帝,仍遣其养子希度来言,愿以唐之神器输于帝。时帝方在河朔,闻之,遽还于汴,大计未决。会李振自长安使回,因言于帝云云。帝悟,因请振复使于长安,与时宰潜谋返正。38 《通历》 12是岁,唐左军中尉刘季述幽昭宗于东内,立皇子德王裕为帝,仍遣其养子希度来言,愿以神器输于帝。帝方在河朔,遽还于汴。会李振自长安使回,因言于帝曰:“夫竖刁、伊戾之乱,所以资霸者之事。今阉竖幽辱天子,王不能讨,无以令诸侯。”帝悟,因请振复使于长安,与时宰潜谋反正。侍卫将军孙德昭以下,诛刘季述,迎昭宗反正,改元天复,进封帝为梁王,酬反正之功也。39 《资治通鉴考异》 262 (天复元年)正月,癸巳,进封帝为梁王,酬返正之功也。40 《资治通鉴胡注》 262 昭宗之废也,汴之邸吏程严牵昭宗衣下殿,帝召严至汴,折其足,送于长安,杖杀之。41 《资治通鉴考异》 262 天复元年二月,李克用遣牙将张特来聘,帝亦遣使报命。42 《资治通鉴考异》 262 四月,氏叔琮班师。43 《资治通鉴考异》 262 六月庚申,帝发自大梁。44 《资治通鉴考异》 262十月戊戌,奉密诏赴长安。是时朝廷军国大政,专委崔胤,崔每事裁抑宦官,宦官侧目。崔一日于便殿奏,欲尽去之,全诲等属垣闻之。中官视崔眦裂,以重赂甘言诱藩臣,以为城社,时因䜩聚,则相向流涕。时崔专掌三司货泉,全诲等教禁兵于昭宗前诉之;昭宗不得已罢崔知政事。崔急召太祖,请以兵入辅,故有是行。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45 《通历》 12朝廷既诛刘季述,以韩全诲、张弘彦为两军中尉。宰相崔胤每事裁抑宦官,宦官侧目。昭宗不得已,罢崔知政事。崔怒,急召太祖,请以兵入辅。帝行次零口,闻长安乱,昭宗为阉官韩全诲等劫迁,西幸凤翔,避帝之兵锋也。翌日,遂命旋师,自赤水次咸阳,歧人大将符道昭领兵万人屯武功以拒帝,帝遣康怀英败之,且移军北伐。46 《资治通鉴考异》 262 (十一月)丙辰,帝表建权知忠武军事,促令赴任。己未,发赤水。47 《通历》 12 二年六月,帝复西征,次于虢县,与歧军大战,杀万余众,擒其将校数百人。48 《永乐大典》 3208(天复二年)九月甲戌,帝以岐军诸寨联结稍盛,因亲统千骑,登高诊之。时秋空澄霁,烟霭四色,忽有紫云如伞盖,凝于龙旌之上,久之方散,观者咸讶之。49 《通历》 12九月,帝以歧人坚壁不战,思欲旋旆以归河中。亲从指挥使高季昌曰:“天下雄杰,窥此举者一岁矣,今歧人已困,愿少俟之。”帝乃命季昌密募人入歧以绐之。骑士马景坚愿应命,许之。明日,景跃马西走,直叩岐 ,诈以军怨东遁为告,且言列寨尚留万余人,夕将遁矣,宜速掩之。李茂贞信其言,遽启二扉,悉众来寇。时诸军以介马待之,中军一鼓,百营俱进,又分遣数骑以据其闉。岐人进不能驻其趾,退不能入其垒,杀戮蹂践,不知其数。茂贞丧胆,议诛阉寺,以自赎焉。50 《永乐大典》 14407三年正月,甲寅,岐人启壁,昭宗降使宣问慰劳兼传密旨。寻又命翰林学士韩渥、赵国夫人宠颜赍诏押赐帝紫金酒器、御衣玉带。51 《永乐大典》 15016既而,促召升殿密迩御座。且曰:“宗庙社稷是卿再造,朕与戚属是卿再生,因解所御玉带,面以赐帝,亦以玉鞍勒马金银器纹锦御馔酒果等躬自拜进焉。”52 《资治通鉴考异》 263 庚午,帝杀宦官数百人。53 《通历》 12伐青州,杨师厚率大军与王师范战于临朐。青军大败,师范举城请降。青州平。分命将校略地于登、莱、淄、棣等州,皆下之。由是东渐至海,皆为梁土也。54 《资治通鉴考异》 264 九月戊午,王师范降。55 《通历》 12 十月,有大声出于梁邸之厅事帝甚惊骇。占者曰:“当有大庆。”三年,帝果即位于此。56 《资治通鉴考异》 264 辛巳,朱友伦坠马而卒。57 《资治通鉴考异》 264 十一月,丁酉,(刘) 降。58 《资治通鉴考异》 264 (天祐元年)正月,辛酉,帝发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师闻之,为之震惧。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59 《通历》 12帝将议迎驾东幸洛阳,虑大臣不从,密令护驾都指挥使朱友谅矫昭宗命,收宰相崔胤、京兆尹郑元规等杀之。时又邠、岐兵士侵逼京畿,帝因是上表,坚请昭宗幸洛,昭宗不得已而从之。驻跸于陕,帝自河中来觐,谒见于行营,因洒涕言曰:“李茂贞等窃谋祸乱,将迫乘舆,老臣无状,请陛下东迁,为社稷大计也。”昭宗命延于寝室见何皇后,面赐酒器及衣物。何后谓帝曰:“此后大家夫妇委身于全忠矣。”因泣下。帝辞归洛阳,昭宗开内宴,时有宫人与昭宗附耳而语。韩建蹑帝足,帝遽出,以为图己,因连上章请车驾幸洛。昭宗累遣中使传宣,谓帝曰:“皇后方在草蓐,未任就路。”帝以陕州小藩,非万乘久留之地,请以四月内东幸。闰月,昭宗发自陕郡,次于谷水。左右唯小黄门及打球供奉、内园小儿二百余人,帝犹忌之。是日,密令医官许昭远告变,乃设馔于别幄,召而尽杀之,皆坑于幕下。先是,选二百余人,形貌大小一如内园人物之面,至是使一人擒一人,缢于坑所,即蒙其衣及戎具自饰。昭宗初不能辨,久而方察。自是,昭宗左右前后,皆梁人矣。车驾至洛,入宫。是日大风昼暝,改元天祐。60 《通历》 12 八月,昭宗遇弑于大内,遗制以辉王柷为嗣。61 《资治通鉴胡注》 265 (天祐二年五月)是年正月甲辰,有彗出于北河,贯文昌,其长三丈余。62 《资治通鉴胡注》 265 五月乙丑,(彗)复出轩辕大角,及于天市换,光耀严猛。63 《资治通鉴考异》 265 七月庚午,遣杨师厚帅前军讨赵凝于襄州。辛未,帝南征。64 《通历》 12 天子命帝为相国,总百揆,以荆南等二十一道为魏国,进封魏王,兼备九锡之命,为天下兵马元帅。65 《永乐大典》 15207 (天祐三年)九月丁卯,营于长芦,一夕,帝梦白龙附于两肩,左右瞻顾可畏,恍然惊悟。66 《资治通鉴考异》 265 (十二月)(钱)镠辟 (王景仁)为两府行军司马,具以状闻。太祖复命遥领宣州节度使、同平章事。67 《资治通鉴考异》 265 (闰十二月)丁会降李克用。68 《永乐大典》 5149 (开平元年正月)甲辰,天子遣御史大夫薛贻矩来传禅代之意。69 《永乐大典》 17167 二月戊申,帝之家庙栋间有五色芝生焉,状若芙蓉,紫烟蒙护,数日不散。70 《永乐大典》 17167 是月,家庙第一室神主上,有五色衣自然而生,识者知梁运之兴矣。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71 《通历》 12 又府第前旧有苦井,是日忽变为甘,其味如醴。72 《通历》 12 四月,降御札传禅于帝,出传国宝、玉册、受禅宝及文物仪仗,朝于梁国。《资治通鉴考异》卷266:“四月,唐帝御札敕宰臣张文蔚等备法驾奉迎梁朝。”73 《通历》 12四月,庚戌,帝御金祥殿,初受百官称臣,下书称教令。改名晃,令有司分告天地宗庙。其旧名中外章疏不得更有去避。74 《资治通鉴胡注》 266梁自谓以金德王,又以福建上献鹦鹉,诸州相继上白乌、白兔洎白莲之合蒂者,以为金行应运之兆,故名殿曰金祥。《通历》卷12:“福建道使持牋币来聘,仍以白鹦鹉一同献。自是旬浃之内,诸州郡继以白乌白兔洎白莲并合蒂者相次来上,以金行应运之兆也。”75 《通历》 12 壬戌,宰臣百官各押本司法物于正殿前习仪,乃下教令。76 《资治通鉴胡注》 266 时将受禅,下教以本名二字异帝王之称,故改名。77 《通历》 12《握升枢记》曰:“黑衣神孙披天裳,免子持函上天床。”黑衣神则北方之神,北方主水,火为水之孙,王南方。南为朱方,朱,帝之姓也。帝复以丁卯火年夏四月受唐禅。又谶曰:“承唐祚者,坐在龟头号初年,中有一市在臣边。”坐在龟头,是元字,号初年,亦元字也。市在臣边,是师字,故帝自元师践天子之位。78 《通历》 12先是唐乾符中,木星入南斗,王铎问边岗曰:“是何祥?”岗曰:“木星入斗,帝王之兆也。然不于今,其在后乎?木在斗中,于文为‘朱’字,当有朱氏王天下者也。木数三,其应在三纪乎。”至是果验焉。79 《永乐大典》 19396天后朝有谶辞云:“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当时好事者解云:“两角犊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祚。”故周子谅弹牛仙客,李德裕谤牛僧孺,皆以应图谶为辞。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故朱滔、朱泚构丧乱之祸,冀无妄之福,岂知应之帝也。又见《通历》卷12 80 《永乐大典》 5149 戊辰,即位。制曰:“……是日大酺,赏赐有差。”81 《通历》 12 以曹州济阴之邑奉唐主,封为济阴王,外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都。其东都改为西都。82 《永乐大典》 16642-49 以太府卿敬翔知崇政院,翔与帷幄之谋,故首擢焉。83 《永乐大典》 12113 以宣武节度副使皇子友文为开封尹,判建昌院事。友文,本康氏子也,帝养以为子。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84 《永乐大典》 3520以大内正门为元化门,皇墙南门为建国门,滴漏门为启运门,……升开封、浚仪为赤县,尉氏、封丘、雍丘、陈留为畿县。85 《永乐大典》 16187 辛巳,有司奏,以降诞之日为大明节,休假前后各一日。86 《永乐大典》 21175 泉州僧智宣自西域回,进辟支佛骨及梵夹经律。87 《永乐大典》 16628 乙酉,立皇兄全昱为广王,皇子友文为博王,友珪为郢王,友璋为福王,友雍为贺王,友徽为建王。88 《永乐大典》 12113 辛卯,以东都旧第为建昌宫,改判建昌院事为建昌宫使。《资治通鉴胡注》卷266,载:“初,帝创业之时,以四镇兵马仓库籍繁总,因置建昌院以领之,至是改为宫,盖重其事也。”89 《永乐大典》 12113 诏枢密院宜改为崇政院,以知院事敬翔为院使。90 《永乐大典》 16746 丙申,御玄德殿,宴犒诸军使刘捍、符道昭已下,赐物有差。91 《永乐大典》 16746 是月,青州、许州、定州三镇节度使请开内宴,各赐方物。92 《资治通鉴考异》 266 六月,马殷奏破淮寇。93 《资治通鉴考异》 266 丙辰,(曲)裕卒。94 《资治通鉴胡注》 267 六月,司天监上言,请改月辰内“戊”字为“武”,避讳也。95 《永乐大典》 16746 (七月戊寅)幸乾元院,宴召宰臣、学士及诸道入贡陪臣。96 《资治通鉴考异》 266 丙申,以静海军行营司马权知留后曲颢起复为安南都护,充节度使。97 《永乐大典》 17296 己亥,追尊皇妣为皇太后。(八月)敕:“朝廷之仪,封册为重,用报勋烈,以隆恩荣,固合亲临,式光典礼。旧章久缺,自我复行。今后每封册大臣,宜令有司备临轩之礼。”99 《资治通鉴考异》 266 九月,(王)建自帝于成都,年号武成。98 《永乐大典》 16751(十月)庚午,大明节,内外臣僚各以奇货良马上寿。故事,内殿开宴,召释、道二教对御谈论,宣旨罢之。命阁门使以香合赐宰臣佛寺行香。101 《永乐大典》 16803 驾幸繁台讲武。100 《永乐大典》 16487(开平二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薨。 (正月辛卯)帝闻之薨,喜,诏谕中外,其略曰:“杨行密方命讨除,不经年而自灭;李克用才行削夺,未逾岁而云亡。皆凭天命之诛,不假兵威之势。”103 《资治通鉴胡注》 268 改临安县广义乡为衣锦乡。102 《通历》 12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104 《永乐大典》 2630二月,自去冬少雪,春深农事方兴,久无时雨,兼虑有灾疾,帝深轸下民,遂命庶官遍祀于群望,掩瘗暴露,令近镇案古法以禳祈,旬日乃雨。105 《永乐大典》 16746(三月)丁丑,幸泽州。辛巳,以同州节度使刘知俊为潞州行营招讨使。壬午,宴扈驾群臣并劳知俊,赐以金带、战袍、宝剑、茶药。106 《通历》 12 三月,以鸿胪卿李嵸,为二王后,封莱国公。107 《永乐大典》 14212 (五月)王师败于潞州。108 《永乐大典》 2630己丑,令下诸州,去年有蝗虫下子处,盖前冬无雪,至今春亢阳,致为灾沴,实伤陇亩。必虑今秋重困稼穑,自知多在荒陂榛芜之内,所在长吏各须分配地界,精加翦扑,以绝根本。壬辰夜,火星犯月,太史奏,灾合在荆楚。乃令设武备,宽刑罚,恤人禁暴以禳之。109 《永乐大典》 14212军前行营都将康怀英、孙海金以下主将四十三人,于右银台门进状待罪。帝以去年发军之日不利,有违兵法,并释放,兼各赐分物酒食劳问。110 《永乐大典》 2630六月辛亥,以亢阳,虑时政之阙,乃诏曰:“迩者下民丧礼,法吏舞文,铨衡既失于选求,州镇又无其举刺,风俗未厚,狱讼实繁,职此之由,上遭天谴。”至是,决遣囚徒及戒励中外。111 《永乐大典》 2630丙寅,月犯角宿,帝以其分野在兖州,乃令长吏治戎事,设武备,省狱讼,恤疲病,祈福禳灾,以顺天戒。112 《永乐大典》 19599诏曰:“敦尚俭素,抑有前闻,斥去浮华,期臻至理。如闻近日贡奉,竞务奢淫,或奇巧荡心,或雕镌溢目,徒殚资用,有费工庸。此后应诸道进献,不得以金宝装饰戈甲剑戟,至于鞍勒,不用涂金及雕刻龙凤。如有此色,所司不得引进。”113 《永乐大典》 7866 甲子夜,东方有大流星,光明烛地,有声如裂帛。114 《永乐大典》 520 广州上言,白龙见,图形以进。115 《永乐大典》 16746 (九月)丁亥,至陈州,赐宴扈从官。116《永乐大典》 16746 (十月)乙巳,御内殿,宴宰臣扈从官共四十五人。丙午,御球场殿,宣夹马都指挥使尹皓、韩瑭以下将士五百人,赐酒食。庚戌,至西都,御文思殿。辛亥,宰臣百僚起居于殿前,遂宣赴内宴,赐方物有差。丁巳,至东都。《资治通鉴考异》卷267载,开平二年十月,“丁巳,帝还大梁。”。117 《永乐大典》 16487 己未,大明节,诸道节度刺史各进献鞍马、银器、绫帛以祝寿,宰臣百官设斋相国寺。118 《永乐大典》 16746 壬戌,御宣和殿,宴宰臣文武百官。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119 《永乐大典》 16746 十一月辛未,御宣和殿,宴宰臣文武百官,以大驾还京故也。庚辰,御宣和殿,宴宰臣文武百官。120 《永乐大典》 16746 乙未,又宴宰臣文武百官于宣和殿。121 《资治通鉴胡注》 267 以尹皓部下五百人为神捷军。122 《永乐大典》 6666(开平三年正月)诏曰:“近年以来,风俗未泰,兵革且繁,正月燃灯,废停已久。今属创开鸿业,初建洛阳,方在上春,务达阳气,宜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开坊市门,一任公私燃灯祈福。”123 《永乐大典》 4376 辛卯,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是日,降雪盈尺,帝升坛而雪霁。礼毕,御五凤楼,宣制大赦天下。124 《永乐大典》 13719赐南郊行事官礼仪使赵光逢以下分物。甲午,上御文思殿,宴群臣,赐金帛有差。丙申,赐文武官帛有差。命宣徽使王殷押绢一万匹并茵褥图帟二百六十件赐张宗奭。125 《永乐大典》 16748 (二月)丁酉,宴群臣于崇勋殿。甲辰,又宴群臣于崇勋殿,盖藩臣进贺,勉而从之。125 《永乐大典》 19817(三月)丙戌,以朔方节度使、兼中书令韩逊为颍川王。逊本灵州牙校,唐末据本镇,朝廷因而授以节钺。127 《永乐大典》 16748 (四月)己亥,御前殿,宴宰臣及冀王友谦扈从官。甲寅,宴宰臣及扈从官于内殿。128 《永乐大典》 16748 (五月)己卯,车驾至西京。129 《永乐大典》 16748 癸未,御崇勋殿,宴宰臣及文武官四品以上。130 《永乐大典》 16748 己丑,复御崇勋殿,宴宰臣文武官四品以上。131 《资治通鉴胡注》 267 升宋州为宣武军节镇,仍以亳、辉、颍为属郡。132 《永乐大典》 3513 (六月)是月,知俊奔凤翔,同州平。133 《资治通鉴考异》 267 (七月)商州刺史李稠弃郡西奔,本州将吏以都牙校李玟权知州事。134 《资治通鉴考异》 267 (七月)初,帝召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欲使督诸将攻潞州,以前兖海留后王珏为留后,镇襄州。己丑夕,寝殿栋折,诘旦,召近臣诸王视栋折之迹,帝惨然曰:“几与卿等不相见。”君臣对泣久之。遂诏有司释放禁人,从八月朔日后减膳,进素食,禁屠宰,避正殿,修佛事,以禳其咎。136 《永乐大典》 2630 八月甲午,以秋稼将登,霖雨特甚,命宰臣以下祷于社稷诸祠。135 《永乐大典》 16571 137 《永乐大典》 16958诏曰:“封岳告功,前王重事;祭天肆觐,有国恒规。朕以眇身,恭临大宝,既功德未敷于天下,而灾祥互降于域中。虑于告谢之仪,有缺斋虔之礼,爰修昭报,用契幽通。宜令中书侍郎、平章事于兢往东岳祭拜祷祀讫闻奏。”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138 《永乐大典》 16746 九月癸巳朔,御崇勋殿,宴群臣文武百官。赐张宗奭、杨师厚白绫各三百匹,银鞍辔马。139 《永乐大典》 16746 丁酉,上幸崇政院宴内臣,赐院使敬翔、直学士李班等缯彩有差。140 《永乐大典》 16487十月癸未,大明节,帝御文明殿,设斋僧道,召宰臣、翰林学士预之,诸道节度、刺史及内外诸司使咸有进献。141 《永乐大典》 6920 诏以寇盗未平,凡诸给过所,并令司门郎中、员外郎出给,以杜奸诈。142 《资治通鉴胡注》 267 是年,刘守光上言,于蓟州西与兄守文战,生擒守文。143 《资治通鉴胡注》 273 开平三年,改西京贞观殿为文明殿。144 《太平御览》 210 开平三年,诏升尚书令为正一品。按《唐典》,尚书令正二品,至是以将授赵王镕此官,故升之。145 《永乐大典》 16746 (开平四年正月)壬寅,幸保宁球场,锡宴宰臣及文武百官。赐宰臣张宗奭已下分物有加,赐广王分物。146 《永乐大典》 16746三月壬辰,幸崇政院宴勋臣。己亥,幸天骥院宴侍臣。壬寅,幸甘水亭宴宰臣、勋戚、翰林学士。辛亥,宴宰臣于内殿。丙辰,于兴安球场大飨六军,乐春时也。147 《永乐大典》 2632 五月己丑朔,以连雨不止,至壬辰,御文明殿,命宰臣分拜祠庙。148 《永乐大典》 5109(七月)时陈、许、汝、蔡、颍五州境内有蝝为灾,俄而许州上言,有野禽群飞蔽空,旬日之间,食蝝皆尽,是岁乃大有秋。149 《永乐大典》 2632 八月,车驾西征。150 《永乐大典》 2632 己巳,次陕府。是时悯雨,且命宰臣从官分祷灵迹,日中而雨,翌日止,帝大悦。151 《永乐大典》 1521 (九月)辛丑,以久雨,命宰臣薛贻矩禜定鼎门,赵光逢祠嵩岳。152 《太平御览》 255开平四年九月诏曰:“魏博管内刺史比来州务并委督邮,遂使曹官擅其威权,州牧同于闲冗,俾循通制,宜塞异端,并河南诸州例,刺史得以专达。”时议者曰:“唐朝宪宗乌重裔为沧州节度使,尝称河朔六十年,能抗拒朝命者,以夺刺史权与县令职而自作威福耳!若二千石各得其柄,又有镇兵,虽安史挟奸,岂能据一墉而叛哉!遂奏以所管德、棣、景三州各还刺史职,分州兵并隶收管。是后虽幽、镇、魏三道以河北旧风自相传袭,惟沧州一道独禀命受代,自重裔制置使然也,则梁氏之更张,正合其者矣。”153 《永乐大典》 2632(十一月)戊戌,诏曰:“自朔至今,暴风未息,谅惟不德,致此咎征。皇天动威,罔敢不惧。宜遍命祈祷,副朕意焉。”差官分往祠所止风。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154 《永乐大典》 2632 乾化元年正月丙戌朔,日有蚀之,帝素服避殿,百官守司,以恭天事,明复而止。155 《永乐大典》 16378制曰:“两汉以来,日蚀地震,百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盖欲周知时病,尽达物情,用缉国章,以奉天诫。朕每思逆耳,罔忌触鳞,将洽政经,庶开言路。况兹谪见,当有咎征。其在列辟群臣,危言正谏,极万邦之利害,致六合之殷昌。毗予一人,永建皇极。”156 《永乐大典》 9324二日,日旁有祲气,向背若环耳,崇政使敬翔望之曰:“兵可忧矣。”帝为之旰食。是日,果为晋军及镇、定之师所败,都将十余人被擒,余众奔溃。157 《永乐大典》 1521 (三月)辛卯,以久旱,令宰臣分祷灵迹,翌日大澍雨。158 《永乐大典》 5149 五月甲申朔,帝被冕旒御朝元殿视朝,仗卫如式。制改开平五年为乾化元年,大赦天下。159 《资治通鉴胡注》 260 乾化元年九月,丙辰,幸魏县。戊辰,幸邑西白龙潭。160 《资治通鉴胡注》 268(十月)帝至相州,左龙骧都教练使邓季筠、魏博马军都指挥使何令稠、右厢马军都指挥使陈令勋,以部下马瘦,并腰斩于军门;次魏县,先锋指挥使黄文靖伏诛。161 《永乐大典》 1612戊辰,幸邑西之白龙潭以观鱼焉。既而渔人获巨鱼以献,帝命放之中流,从臣以帝有仁恻之心,皆相顾欣然,是日名其潭曰万岁潭。162 《永乐大典》 2632 十二月,诏以时雪稍愆,命丞相及三省官各诣望祠祈祷。163 《永乐大典》 2632 (乾化二年正月)甲申,以时雪久愆,命丞相及三省官群望祈祷。164 《永乐大典》 22516 丙申夕,荧惑犯房第二星。165 《永乐大典》 2632(二月)癸丑,敕曰:“今载春寒颇甚,雨泽仍愆,司天监占以夏秋必多霖潦,宜令所在郡县告喻百姓,备淫雨之患。”166 《永乐大典》 2632 (三月)丙午,次济源县。诏曰:“淑律将迁,亢阳颇甚,宜令魏州差官祈祷龙潭。”167 《永乐大典》 2632 戊申,诏曰:“雨泽愆期,祈祷未应,宜令宰臣各于魏州灵祠精加祈祷。”168 《永乐大典》 2632 (四月)甲寅夕,月掩心大星。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169 《永乐大典》 2632丙辰,敕:“近者星辰违度,式在修禳,宜令两京及宋州、魏州取此月至五月禁断屠宰。仍各于佛寺开建道场,以迎福应。”170 《永乐大典》 1052 帝泛九曲池,御舟倾,帝堕溺于池中,宫女侍官扶持登岸,惊悸久之。171 《永乐大典》 2632 (五月)丁亥,以彗星谪见,诏两京见禁囚徒大辟罪以下,递减一等,限三日内疏理讫闻奏。172 《永乐大典》 2632辛卯,诏曰:“亢阳滋甚,农事已伤,宜令宰臣于兢赴中岳,杜晓赴西岳,精切祈祷。其近京灵庙,宜委河南尹,五帝坛、风师雨师、九宫贵神,委中书各差官祈之。”173 《通历》 12(闰五月)车驾至西京。时帝疾大渐,因谓近臣曰:“我三十年经营王业,不意太原余孽复此诪张,我观所为,其志不小,天复使我短命,身后必无奈何。我料诸儿咸非彼敌,吾死,其无葬地矣!”言次气绝,久而方苏。174 《永乐大典》 18314 (六月)友珪葬太祖于伊阙县,号宣陵。175 《资治通鉴考异》 268 乾化三年,正月,甲子,祀圜丘,大赦,改元凤历。176 《资治通鉴胡注》 268友珪小字遥喜,母失其姓,本亳州营妓。唐光启中,帝徇地亳州,召而侍寝。月余,将舍之而去,以娠告。是时元贞张后贤而有宠,帝素惮之,由是不果携归大梁,因留亳州,以别宅贮之。及期,妓以生男来告,帝喜,故字之曰“遥喜”。后迎归汴。《通历》卷12:“友珪,帝第二子。母亳州之营妓。唐光启中,帝徇地于亳州,召而侍寝。娠及期,妓以生男告,故帝字之曰‘遥喜’。帝受禅,封郢王。”177 《通历》 12帝不豫,动多躁挠,友珪因事遭杖,心不自安。时东京留守博王友文者,帝之养子,其妻王氏甚有姿色,帝潜乱之。帝未遇弒前旬日,谓王氏曰:“吾终不起此疾,召友文来,吾与之决。”盖意有所属。且友珪妻张氏容色冠代,帝亦嬖之,皆廉知其事,乃告友珪曰:“大家以传国玺授王氏,令怀往东京,公将及祸矣!”友珪忧恐,知不保全,夕乃易服微行,入左龙虎军,见统军韩勍备告。帝末年,勋臣宿将多以非罪见诛,勍亦惧死,乃共画弒逆之谋。是夜,勍以牙兵五百人,杂控鹤军士伏禁中。夜三鼓,斩关及万春门,至帝寝殿,侍疾者皆惊走。帝惶骇而起,帝曰:“我疑此贼久矣,恨不早杀尔!”友珪之亲信冯廷谔刺帝,遂崩于内,年六十一。友珪自以茵褥裹之,瘗于寝室。翌日,遣受旨丁昭溥赍伪诏赴东京,诛博王友文。发丧,友珪矫遗制于柩前即位。谥帝曰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葬宣陵,改乾化三年为凤历元年。

序号 出处 卷次 条目 备注178 《通历》 12洛军大扰,先犯宫禁。友珪闻乱,引妻张氏及亲校冯廷谔趋北垣楼下,知事不济,令廷谔先刃其妻及己,廷谔亦自刭焉。友珪年二十八,末帝即位,乃贬友珪为庶人。

五、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参照系——五代梁朝实录

《资治通鉴考异》所引《梁太祖实录》、《大梁编遗录》、《五代通录》一览表

序号 《资治通鉴》卷次及页码 时间 所引文献 内容1 255/8294 中和三年四月甲辰 梁太祖编遗录 四月乙巳,巢焚宫闱、省寺、居第略尽,拥残党越蓝田而逃,明日,上与诸军收复长安。2 255/8306 中和四年五月甲戌 梁太祖编遗录甲戌,并帅自曹南旋师,上出封丘门迎劳之。克用坚请入州内,上初止之,乃于门外陈设次舍,将安泊之。克用不诺,因纵蕃骑突入,驰至上源驿。既不可遏,上乃与之并辔,送至驿亭。是日晚备宴,宴罢,复张乐,继烛而饮。克用酒酣使气,广须乐妓,颇恣无厌之欲;又以丑言陵侮于上。时蕃将皆被甲胄以卫克用。上既甚不欢,遽起图之,遂令都将杨彦洪潜率甲士入驿戮之。时夜将半,克用沉醉,忽大雨暴至,克用不觉,近侍人乃减烛推于床下藏之。蕃戎与我师斗,战移时方败,杨彦洪中流矢而毙。是时阴黑,克用遇一卒,背负登尉氏门,因得悬缒而出,乘牛行数里以投其众,余亲卫数百人,皆枭之。其后克用至太原,以是事表诉于唐帝,蒲帅亦继驰书请上与克用和解,上终不释憾。3 256/8337 光启二年五月 编遗录二年,春正月壬午,唐室有襄王之乱,僖宗驻跸梁、洋,襄王遂下伪命以检校太傅,令邸吏左环赍所授伪官告一通。左环至,具事以闻。上怒,切责环,将加其罪,久乃赦之,遂令焚毁于庭。4 257/8360 光启三年七月 编遗录八月,丙午,都指挥使朱珍以诸都将士日有逃逸者,初未晓其端,今乃知为郓帅朱瑄因前年与我师会合讨伐蔡寇,睹将士骁勇,潜有窥觊之心,密于境上悬金帛招诱,如至者皆厚而纳焉。积亡既多,上察之,且不平是事,因移文追索亡者,朱瑄来言不逊,上益怒其欺罔,乃议举兵伐之。5 257/8373 文德元年正月癸亥 编遗录 二月癸未,上以时溥阻我兼镇,具事奏闻。丙戌,上奉唐帝正月二十五日制命,授蔡州四面行营都统。6 258/8398-9 大顺元年五月壬子 编遗录八月,甲寅,冯霸杀李克恭来降,上请河阳帅朱崇节领兵入潞,兼充留后。戊辰,李克用围之,上遣葛从周率骁勇夜衔枚斫营突入上党,以壮潞人之心。7 258/8401 大顺元年七月 编遗录八月,遣从周入上党。九月,壬寅,上往河阳,令李谠救应朱崇节,又命朱友裕、张全义简精锐过山,于泽州北应接,取崇节、从周以归。

序号 《资治通鉴》卷次及页码 时间 所引文献 内容8 259/8426 景福元年二月 编遗录 朱全忠奏贬河阳节度使赵克裕。9 259/8442 景福二年四月戊子 编遗录 癸未,自将如徐州;戊子,庞师古拔彭城,时溥举族登燕子楼自焚死。10 259/8451 景福二年十二月 编遗录 十月乙未,葛从周攻齐州刺史朱威,朱瑄、朱瑾引兵救之。11 260/8477 乾宁二年十一月 编遗录 十一月丁巳,(朱)琼遣军将王自新奉檄归义。壬申,琼自来,辛巳,死。12 261/8499 乾宁四年正月丙申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四年正月,复以洹水之师大举伐郓,十五日辛卯,营其西南河外,庞师古命诸将撤木为桥以图宵济。癸巳,前军以心膂百人盗决河口,甲午,浮桥集水次。乙未夜,师古中军先济,声振壁内。朱瑄闻之,弃壁走。”《编遗录》:“五月,遣骑于郓州军前追从周,径往洹水董师,以代侯言,师古留攻郓。”《编遗录》:“四年正月己卯,朱瑄兵少粮尽,不敢出战,然深沟高垒,难越也。从周、师古乃取清河内小舟,采野葛草茅,索之以为巨缆,乃于其墙南建浮桥。丙申,功就,我师渡桥,朱瑄奔遁。”13 261/8500 乾宁四年正月梁太祖实录大梁编遗录《实录》:“庞师古为郓州留后”《编遗录》:“三月,丙子,以友裕为郓州留后,师古为徐州留后。”14 261/8525 光化二年三月丁巳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载六月方遣从周入潞州。《编遗录》:“丁巳,河阳丁会收复泽州。”15 261/8526 光化二年六月乙丑梁实录编遗录《实录》载遣葛从周代丁会守潞州。《编遗录》:“六月,乙丑,李罕之疾甚,请归河阳。丁卯,上令抽大军回,以丁会权制置,绥怀上党,上乃东归。”16 262/8531-2 光化三年七月 编遗录八月中云,“前月二十五日,上于球场飨士,忽有大风骤起,占者云贼风。果于是时李进通领蕃寇出攻洺州。”“八月,乙丑,出兵救洺州。”17 262/8532 光化三年八月 编遗录七月二十五日,李进通领蕃寇出并州来攻洺州。八月乙丑,发大军救应之。上寻亦自领衙军相继北征,翌日,达滑台。军前驰报,洺州已陷,刺史朱绍宗因踰堞,角而伤足,为贼所擒。18 262/8533 光化三年九月 编遗录 八月,帝遣葛从周屯黄龙镇,亲领中军涉洺而寨,晋人惧而宵遁,洺州复平。(与薛史梁纪同)19 262/8541-2 光化三年十二月梁实录编遗录《实录》载张濬劝全忠依附中官,文字未见,与他书异。《编遗录》:“上虽闻其事,未知摭实,但怀愤激。丁未,上离定州军前,十二月,戊辰,达大梁,欲潜谋返正,乃遣李振侦视其事。振回,益祥其宜也,寻驰蒋玄晖与崔胤密图大义。”

序号 《资治通鉴》卷次及页码 时间 所引文献 内容20 262/8545 天复元年正月癸巳 编遗录 二月辛未表让梁王。21 262/8546-7 天复元年正月梁实录编遗录 不言全忠遣使宿卫京师,与薛史梁纪同。22 262/8549-50 天复元年二月 编遗录天复元年二月,李克用遣军将张特执檄厚币而来释憾,亦差军将持函以为报。又曰:辛巳,上欲北回军,便征北虏。近者李克用以甘言重币,请通和好,遂具事奏闻。23 262/8552-3 天复元年五月 编遗录四月,壬戌,上以李克用遣张特赍书请寻欢盟,乃指挥诸军所在且驻留,见差发专人之太原,许通欢好。兼并州地寒,节候甚晚,戎马既多,野草不足于刍牧,寻令氏叔琮回戈。(《梁纪》载班师在四月)24 262/8553 天复元年六月癸亥 编遗录 六月,癸亥,帝如河中。25 262/8561-2天复元年十一月丁巳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乙卯,大军及华州,建来降。甲辰,署建权知华州事,仍以宣武牙推龚麟佐之。”《编遗录》:“上引兵逼华州,韩建轻骑出墙归投。上于西溪亭子与建饮膳毕,却归赤水营。旬日:乃请建充忠武节度使。”26 262/8562-3天复元年十一月丁巳编遗录于时长安无人主,朝廷无敕画,帝在岐下无辅臣,自汉、魏以来,丧乱未若今日。胤请王溥自西京至赤水,请上进军迎驾。戊午,离赤水。27 262/8563 天复元年十一月 编遗录 戊辰,帝至凤翔,军于城东。28 262/8564 天复元年十一月辛未 编遗录 辛未,移兵北趣邠州。29 263/8567-8 天复二年二月戊寅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正月,戊申朔,上总御戎马,发自三原,复至武功县驻焉;贡章奉辞,回军赴蒲阪。《编遗录》:二月戊寅,上以久驻兵车于三原,乃议东归蒲阪,遂取高陵、栎阳、左冯入于蒲津。30 263/8569 天复二年三月 梁太祖实录三月,癸丑,虏众悉出,友宁以飞骑犯其左右翼,虏大败北,掩杀不知其数,擒克用男廷鸾及将校健卒数千人。31 263/8574 天复二年五月己未 编遗录 六月,帝始离渭桥。32 263/8576 天复二年六月丁亥 梁太祖实录六月,丁丑,暨虢县。辛未,文通涸兵骤出,布陈俟敌。我之将卒跃进决斗,始辰暨午,寇大败,尸仆万余人。命诸军徙寨,逼其垒。自是岐人继出师,靡不丧衄。六月,乙亥,上以盩厔有博野军与岐人往来以窥我,命李晖讨平。丙戌,复遣孔勍领兵由大散关取凤州。

序号 《资治通鉴》卷次及页码 时间 所引文献 内容33 263/8586天复二年十一月甲寅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十一月癸卯,鄜帅李周彝统州兵万余人屯于老聃祠之下,上命孔勍、李晖乘虚捷取之。壬子,勍等破中部郡。甲寅,大雨雪,大军冒之夕进,五鼓,及其垒,克之。《编遗录》:十二月癸酉,遣孔勍、李晖领兵袭鄜州,以牵李周彝之兵。己亥,我师攻陷鄜墙,获周彝亲族,遂令李晖权知鄜畤军事。不数日,周彝乃遣幕宾投分通好,然后上许抽兵。34 263/8590-1 天复三年正月丙午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丙辰,青州纲将乱于华而败;是日,刘 陷我兖州。《编遗录》:魏师及朱友宁告急,刘鄩正月四日袭陷兖州35 263/8594-5 天复三年正月庚午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己巳翌日,诛宦官第五可范等五百余人于内侍省,仍命畿内及诸道搜索处置以尽厥类。 (梁纪,日期同此)《编遗录》:正月辛未,诛可范等。36 264/8604 天复三年二月壬辰 编遗录 天祐三年,闰十二月乙丑敕,“镇国之号,兴德之名,并宜停。”37 264/8608-9 天复三年五月壬子 编遗录李神福闻其将至,自乘轻舟前觇之,谓诸将曰:“彼战舰虽多而不相属,易制也,当急击之!”壬子,神福遣其将秦裴、杨戎将众数千逆击汭于君山,大破之,因风纵火,焚其舰,士卒皆溃,汭赴水死,韩勍闻之,亦引兵去。38 264/8610-11 天复三年五月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四月,丙子,上至郓领事。辛卯,从子友宁帅师破青州之博昌、临淄二邑,杀戮五千余众,暨北海焉。《编遗录》:五月,辛亥,却离历下,宿丰齐驿。甲寅,上到汶阳。乙卯,奏王师范逆状。己未,上又往历下。壬戌,上以兵士攻取博昌,寨下少树木,时当炎毒,却勒亲从骑兵皆归齐州,又因前行。夜将半,客将刘捍谋曰:“捍请驰赴军前传谕上意,敦将士,令戮力速攻,必可克也。今请上却归历下。”上悦而从之,便令捍驰骑东往,上乃西归汶阳。丙寅,捷音至,攻拔博昌,尽戮其党矣。39 264/8615 天复三年九月癸卯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九月,癸卯,杨师厚励众决斗,青人大败,北走,杀戮一万人,擒师范弟师克。翌日,东莱郡遣州兵洎土团等五千人将援青垒,我师邀截翦扑,无一二存焉,实时徙寨逼其闉阇。《编遗录》:冬,十月,丁卯,杨师厚继告捷,于临朐北及青州四面,累杀破贼党,擒斩颇众。至十一月,莱州刺史王师克领六千人欲径入青丘,助其守御;师厚伏兵邀之,杀戮将尽。丁亥,上诞辰,闻朱友伦死。40 264/8617 天复三年九月甲寅梁实录编遗录《实录》:记在壬戌日《编遗录》:甲寅,帝如洛阳,遇疾,复还大梁。

序号 《资治通鉴》卷次及页码 时间 所引文献 内容41 264/8618 天复三年九月戊午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记在九月戊午,同《梁纪》。《编遗录》:十一月,败莱州刺史王师克。一日,师范差人捧款檄至军前,请举墙归降。42 264/8620 天复三年十月丁丑 梁实录 四年,正月,辛丑,刘鄩自兖州来降。43 264/8621 天复三年十月辛巳 编遗录 丁亥,赵廷隐自长安驰来告,今月十四日,朱友伦坠马而卒。(梁纪,载辛巳)44 264/8627-8 天祐元年二月乙亥梁实录编遗录《实录》:(天祐元年正月)丁巳,诏以今月二十二日,先遣士庶出京,朕将翌日命驾。壬戌,襄宗发自秦、雍;甲子,暨华州。二月,丁卯,上至河中。乙亥,天子驻跸陕郡,翌日,上来觐于行在。《编遗录》:正月,丁酉,上闻阙下人心不遑,遂往河中以审都邑动静。己酉,离梁园,行至汜水,闻崔胤死。是时皆言崔胤已下潜谏帝,不令东迁雒阳,又密与岐、凤交通,及斯祸也。洎上至蒲津,帝谋东幸,决取二十一日属车离长安。是日丁巳,玉銮东指;癸亥,到甘棠。二月乙亥,上离河中;丁丑,到陕郊;戊寅,朝。上欲躬往洛下催促百工,壬辰朝辞,明日东迈。45 264/8631天祐元年闰四月戊申编遗录戊申,銮舆初到洛都,经费甚广;况国用未丰,庶事草创,因删略闲冗司局,今后除留宣徽等九使外,余并停废,仍不差内中夫人充使。46 265/8645 天祐二年八月己亥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七月庚午,遣杨师厚帅前军讨赵凝于襄州,辛未,帝南征。《编遗录》:八月壬辰,先抽武宁杨师厚,是日到,乃议伐襄州帅赵匡凝。乙未,大发车徒,委杨师厚总其军政。己亥,上领亲从步骑继大军之后,是夜宿尉氏。47 265/8649 天祐二年十月壬辰梁太祖实录编遗录《实录》:十月壬申,上御大军发自襄州,由安、黄,涉申、光,暨寿春之霍丘驻焉。《编遗录》记在辛卯日,发离襄州。48 265/8652天祐二年十一月庚辰梁编遗录 天祐三年三月,颍州获河东谍者,言去年十一月持李克用绢书往淮南,十二月至扬州,方知杨行密已死。49 265/8655 天祐二年十二月 编遗录 天祐三年二月云:“行袭已于均州建节,因署韩恭知金州事,请朝廷落下防御使,井不建戎昭军。”50 265/8659-60 天祐三年七月癸未 编遗录 七月癸未,上起兵离魏都。(是月无癸未日)51 265/8660 天祐三年七月壬辰 编遗录 壬辰至大梁。(日期误)52 265/8664 天祐三年闰十二月 编遗录 闰十二月,李嗣昭为潞帅。(梁纪同)

序号 《资治通鉴》卷次及页码 时间 所引文献 内容53 266/8670 开平元年三月甲辰 五代通录 四月丁未,唐帝降御札禅位于梁。(梁纪仅言四月)54 266/8674 开平元年四月戊辰梁实录编遗录《实录》、《编遗录》、《梁纪》皆不云大赦。今从《欧阳史》。55 266/8678 开平元年五月 编遗录 开平二年五月,契丹王阿保机及前国王钦德贡方物。56 266/8681 开平元年五月甲午 实录 四月辛未,以 (敬)翔知崇政院事,五月甲午,诏枢密院宜改为崇政院,始命翔为院使。57 266/8682 开平元年六月 编遗录天祐四年四月,湖南军陈邵告捷。淮南、朗州水陆合势奔冲其境,马殷出舟师于浏阳江口大破贼党,生擒伪鄂州节度使刘存。58 266/8701 开平二年五月 梁太祖实录 丁酉,朗州军前奏捷,(雷)彦恭没溺于江。59 267/8705 开平二年十月丁巳实录编遗录帝还大梁。《实录》、《薛史》记于丁巳;《编遗录》记于乙卯。60 267/8709 开平三年四月己未 编遗录 岐王所署保大节度使李彦博《编遗录》、《五代史》作“彦容”。61 267/8710-11 开平三年六月乙未实录编遗录《实录》:六月庚戌,(刘)知俊据本郡反,削夺官爵,兴师讨伐。《编遗录》:六月,乙未,初奏本道军民遮留,寻闻擒使臣及将送凤翔。62 267/8713 开平三年七月 实录丙寅,陕州奏商州刺史李稠弃郡逃出山谷。……商州将吏以稠驱虏士庶西遁,追斩无遗,暂令都押牙李玟主州事。63 267/8714 开平三年七月戊寅 实录 王班,《薛史》作王珏64 267/8714 开平三年七月己卯梁祖实录编遗录《实录》:八月丁酉赐玘、王延顺物,以其违逆将之难来归。《编遗录》斩李洪等敕云:“始扶刘玘,既奔窜以归明。”65 267/8716 开平三年八月 实录 (杨师厚)杀戮生禽贼将萧万通等,贼由是弃寨而遁。66 267/8718开平三年十一月己亥实录己亥,以司门郎中罗廷规充魏博节度副使,知府事,仍改名周翰。时邺王绍威病日甚,虑以后事,故奏请焉。67 267/8725 开平四年八月 实录 是岁五月以义昌留后刘继威为义昌节度使,八月又云以守光兼义昌节度使。68 267/8734 乾化元年正月 实录 春,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序号 《资治通鉴》卷次及页码 时间 所引文献 内容69 268/8741 乾化元年五月甲辰 梁太祖实录乾化元年五月,以清海节度副使刘陟为节度使。二年四月,以韦戬为潭、广和叶使,云广守沦谢,其母弟岩为军情所戴。七月,友珪加刘岩检校太傅。70 268/8743 乾化元年六月乙卯 编遗录三月壬辰,差阁门使王瞳、受旨史彦群赍国礼赐幽州刘守光。甲午,守光连上表章,率以镇、定既与河东结欢,兼同差使请当道却行天佑年号事。守光寻捉王瞳、史彦群上下一行并囚禁,数日后放出。71 268/8745 乾化元年八月甲子 编遗录 史彦群为御史台副使(《资治通鉴》记作“御史大夫”)72 268/8748乾化元年十一月庚寅实录 开平三年六月丁未,灵武韩逊奏收复盐州,擒伪刺史李继直已下六十二人。73 268/8751 乾化二年二月甲子 梁祖实录 命大臣自尽;《资治通鉴》取《庄宗实录》记作扑杀。74 268/8752-3 乾化二年三月 编遗录时有一百姓来投军中,李周彝收于部伍间,谓周彝曰:“请赐一剑,愿先登以收其墙。”未许间,忽然抽茶担子挥击周彝,头上中担,几仆于地。左右擒之,元是枣强邑中遣来诈降,本意欲窥算招讨使杨师厚,斯人不能辨,乃误中周彝。75 268/8761 乾化二年八月 梁祖实录 八月,龙骧军三千人戍怀州者,溃乱东走,所过剽掠。76 268/8765 乾化三年正月甲子 实录 庚戌,友珪祀圜丘,改元。(《考异》云:今从《薛史》,作甲子。)77 268/8767 乾化三年二月 梁太祖实录 丙戌,东京言龙骧军准诏追赴西京,军情不肯进发。

六、《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已确定条文与相关实录材料的比对

我们将《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现存条目与《梁太祖实录》、《大梁编遗录》相关记载进行对比,列表如下:

《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实录(中和四年)五月甲戌,帝与晋军振旅归汴,馆克用于上源驿。既而备犒宴之礼,克用乘醉任气,帝不平之。是夜,命甲士围而攻之。《编遗录》:(中和四年五月)甲戌,并帅自曹南旋师,上出封丘门迎劳之。克用坚请入州内,上初止之,乃于门外陈设次舍,将安泊之。克用不诺,因纵蕃骑突入,驰至上源驿。既不可遏,上乃与之并辔,送至驿亭。是日晚备宴,宴罢,复张乐,继烛而饮。克用酒酣使气,广须乐妓,颇恣无厌之欲;又以丑言陵侮于上。时蕃将皆被甲胄以卫克用。上既甚不欢,遽起图之,遂令都将杨彦洪潜率甲士入驿戮之。时夜将半,克用沉醉,忽大雨暴至,克用不觉,近侍人乃减烛推于床下藏之。蕃戎与我师斗,战移时方败,杨彦洪中流矢而毙。是时阴黑,克用遇一卒,背负登尉氏门,因得悬缒而出,乘牛行数里以投其众,余亲卫数百人,皆枭之。其后克用至太原,以是事表诉于唐帝,蒲帅亦继驰书请上与克用和解,上终不释憾。

《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实录(大顺元年七月)帝请以河阳节度使朱崇节为潞州留后。九月,壬寅,帝至河阳,遣李谠引军趋泽潞,为晋人所败。帝又遣朱友裕、张全义率精兵至泽州北以为应援。既而崇节、从周弃潞来归。戊申,帝斩李重胤,遂班师。《大梁编遗录》:八月,甲寅,冯霸杀李克恭来降,上请河阳帅朱崇节领兵入潞,兼充留后。戊辰,李克用围之,上遣葛从周率骁勇夜衔枚斫营突入上党,以壮潞人之心。/八月,遣从周入上党。九月,壬寅,上往河阳,令李谠救应朱崇节,又命朱友裕、张全义简精锐过山,于泽州北应接,取崇节、从周以归。《考异》:薛居正五代史梁纪,琼降及死皆在十月。《编遗录》:(乾宁二年)十一月丁巳,(朱)琼遣军将王自新奉檄归义。壬申,琼自来,辛巳,死。(乾宁四年正月)辛卯,营于济水之次,庞师古令诸将撤木为桥。乙未夜,师古以中军先济,朱瑄弃壁夜走,葛从周擒瑄并妻男以献。《实录》:四年正月,复以洹水之师大举伐郓,十五日辛卯,营其西南河外,庞师古命诸将撤木为桥以图宵济。癸巳,前军以心膂百人盗决河口,甲午,浮桥集水次。乙未夜,师古中军先济,声振壁内。朱瑄闻之,弃壁走。《编遗录》:四年正月己卯,朱瑄兵少粮尽,不敢出战,然深沟高垒,难越也。从周、师古乃取清河内小舟,采野葛草茅,索之以为巨缆,乃于其墙南建浮桥。丙申,功就,我师渡桥,朱瑄奔遁。(光化二年)六月,帝表丁会为潞州节度使,以李罕之疾亟故也。又遣葛从周由固镇路入于潞州,以援丁会。《编遗录》:六月,乙丑,李罕之疾甚,请归河阳。丁卯,上令抽大军回,以丁会权制置,绥怀上党,上乃东归。(光化三年)八月,河东遣李进通袭陷洺州,帝遣葛从周屯黄龙镇,亲领中军涉洺而寨,晋人惧而宵遁,洺州复平。《编遗录》:七月二十五日,李进通领蕃寇出并州来攻洺州。八月乙丑,发大军救应之。上寻亦自领衙军相继北征,翌日,达滑台。军前驰报,洺州已陷,刺史朱绍宗因踰堞,角而伤足,为贼所擒。八月,帝遣葛从周屯黄龙镇,亲领中军涉洺而寨,晋人惧而宵遁,洺州复平。(十二月)季述幽昭宗,立德王裕为帝,仍遣其养子希度来言,愿以唐之神器输于帝。时帝方在河朔,闻之,遽还于汴,大计未决。会李振自长安使回,因言于帝云云。帝悟,因请振复使于长安,与时宰潜谋返正。《编遗录》:上虽闻其事,未知摭实,但怀愤激。丁未,上离定州军前,十二月,戊辰,达大梁,欲潜谋返正,乃遣李振侦视其事。振回,益祥其宜也,寻驰蒋玄晖与崔胤密图大义。天复元年二月,李克用遣牙将张特来聘,帝亦遣使报命。《编遗录》:天复元年二月,李克用遣军将张特执檄厚币而来释憾,亦差军将持函以为报。辛巳,上欲北回军,便征北虏。近者李克用以甘言重币,请通和好,遂具事奏闻。(六月)庚申,帝发自大梁。 《编遗录》:(天复元年)六月,癸亥,朱全忠如河中。(十一月)丙辰,帝表建权知忠武军事,促令赴任。《实录》:乙卯,大军及华州,建来降。甲辰,署建权知华州事,仍以宣武牙推龚麟佐之。《编遗录》:上引兵逼华州,韩建轻骑出墙归投。上于西溪亭子与建饮膳毕,却归赤水营。旬日,乃请建充忠武节度使。己未,发赤水。《编遗录》:(天复元年十一月)于时长安无人主,朝廷无敕画,帝在岐下无辅臣,自汉、魏以来,丧乱未若今日。胤请王溥自西京至赤水,请上进军迎驾。戊午,离赤水。

《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实录(天祐元年)正月,辛酉,帝发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师闻之,为之震惧。《实录》:(天祐元年正月)丁巳,诏以今月二十二日,先遣士庶出京,朕将翌日命驾。壬戌,襄宗发自秦、雍;甲子,暨华州。二月,丁卯,上至河中。乙亥,天子驻跸陕郡,翌日,上来觐于行在。《编遗录》:正月,丁酉,上闻阙下人心不遑,遂往河中以审都邑动静。己酉,离梁园,行至汜水,闻崔胤死。是时皆言崔胤已下潜谏帝,不令东迁雒阳,又密与岐、凤交通,及斯祸也。洎上至蒲津,帝谋东幸,决取二十一日属车离长安。是日丁巳,玉銮东指;癸亥,到甘棠。二月乙亥,上离河中;丁丑,到陕郊;戊寅,朝。上欲躬往洛下催促百工,壬辰朝辞,朝日东迈。(天平元年)六月,马殷奏破淮寇。 天祐四年四月,湖南军陈邵告捷。淮南、朗州水陆合势奔冲其境,马殷出舟师于浏阳江口大破贼党,生擒伪鄂州节度使刘存。(开平二年十月)丁巳,帝还大梁。(开平三年七月)(商州刺史李)稠弃郡西奔,本州将吏以都牙校李玟权知州事。《实录》记于丁巳;《编遗录》记于乙卯。《实录》:(开平三年七月)丙寅,陕州奏商州刺史李稠弃郡逃出山谷。……商州将吏以稠驱虏士庶西遁,追斩无遗,暂令都押牙李玟主州事。(乾化三年正月)甲子,祀圜丘,改元凤历。 《实录》:(乾化三年正月)庚戌,友珪祀圜丘,改元。

通过初步对比我们可以看出:1.《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文字相较于实录为简。但我们已知的条文都录自《永乐大典》散韵,是否完整,还需进一步考察;2.称谓的不同。《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称太祖为“帝”,实录则称“上”;3.对比《资治通鉴》的相关叙述,可知司马光对《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两部梁实录以及其他史料的取舍,对下一步的辑补工作有重要意义。

七、《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所含内容分类

本文第三章已论证,《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内容应包括即位前、即位后、友珪在位时期、史论四部分。

史论部分,不但从已验证的其他十三个本纪可知其存在,从史料记载亦能判断。开宝七年闰十月,薛居正领衔“上新修《五代史》百五十卷”。太祖当晚就加以阅读,第二天便对诸臣讲:“昨观新史,见梁太祖暴乱丑秽之迹,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贼虐也。”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6页。宋太祖一夜之间,不可能通读梁太祖本纪全文,其所得出的评价,必定来自史论无疑。《通历》卷一二有关太祖潜乱友文、友珪妻的记载,应是史论的部分内容。

由于我们已经对《旧五代史》的标准本—— 《周太祖本纪》以及其他已经验证各本纪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划分。故对《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应包含的内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现予以列出,为辑补《梁太祖本纪》提供内容框架。

即位前部分,应包括姓氏、诞辰、庙号、谥号、家世、征应、感应、创业等部分。

即位后部分,应包括立制度、兴教化、征战、赦宥、巡幸、封册、命相、委任、庆赐、符瑞、仁慈、奉先、招怀、宴享、朝贡、明罚、改元、食货、崇儒、崇释道、征讨、天象、灾害、历法、政区调整、朝廷礼仪等部分。

八、辑补实例

以上各章论述了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史料依据、史料间的记载差异、本纪所应包含的基本项目。下面根据上述原则与标准,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辑补工作,现选取官员除拜与外臣朝贡两个条文,举例如下:

1.官员除拜

由于五代遵行唐制,故本文所指官员除拜类型包括唐代官制中的散官、职事官、勋官、爵位及使职差遣。

辑补后的条目:(开平元年四月)辛未,武安军节度使马殷进封楚王。

进封爵位在辑本《旧五代史》诸本纪中,均有明确记载,故应当列入《梁太祖本纪》之中。此条辑补内容主要依据:《册府元龟》卷196《闰位部·封建门》:“辛未,武安军节度使马殷进封楚王。”《资治通鉴》卷266,“辛未,以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为楚王。”

辑补的条目文字完全采取了《册府元龟》的记载,因为其符合本纪记载的风格。《资治通鉴》记载的差异表现在:一,“以”字的使用。在辑本《旧五代史》诸本纪中,“以……为……”是官员除拜的典型表达形式,“以”后面是被任命官员的原职务,“为”后接新职务。但是,“以”和“为”之后所接官职,按照官员类型论,全部是散官、职事官、勋官及使职差遣。在授予爵位时,在爵号前,必定有“进封”、“加封”、“封”等此类的文字,而这些文字与“以”字并不搭配。《资治通鉴》的表达虽然符合“以……为……”的形式,但却不符合授予爵位的文字表达,故不取。

但是,《册府元龟》的此条记载也并不一定完整。原因是,通观辑本《旧五代史》诸本纪,授予爵位的官员,绝大多数都会将其所有官职列举出来,比如:辑本《周太祖本纪》广顺元年正月乙亥,“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齐国公安审琦进封南阳王,青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保、兼中书令、魏国公符彦卿进封淮阳王”。所以,辑补出来的条目可能并不完整,但至少目前的文字应属于原本《梁太祖本纪》之中。

2.外臣朝贡

周边族群、政权朝贡中原王朝,古来有之,亦多记载于正史之中。由《旧五代史》的标准本《周太祖本纪》观之,外臣朝贡属于本纪记载的内容。具体到《旧五代史》来说,对外臣朝贡的记载有哪些原则,需要我们依靠分析现存史料来判断。这里,我们列举两条材料,以便分析。

辑补后的条目:(开平元年五月)戊寅,渤海、契丹遣使朝贡。

本条主要依据两条史料:《新五代史》卷二《梁太祖纪下》载:开平元年五月,“戊寅,渤海、契丹遣使者来”。《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载:“渤海王子大昭顺贡海东物产”、“契丹首领袍笏课哥、梅老等来朝。契丹久不通中华,闻帝威声,乃率所部来贡。三数年间,频献名马方物。”

对上引两条材料的取舍判断主要基于我们对标准本《周太祖本纪》与《册府元龟》卷九七二的比较,并结合辑本其他《本纪》,得出几点认识。通过比较可知:(1)文字差别较大,《周太祖本纪》所载内容均较《册府元龟》简略。如,广顺三年闰正月的朝贡,《周太祖本纪》记作:“丙戌,回鹘遣使贡方物。”而《册府元龟》记为:“三年正月,回鹘入朝使独呈相温贡白氎段七百七十,玉团一,珊瑚片七十。”《周太祖本纪》的四条朝贡内容,行文无一例外均是:朝贡政权 (或国王名字)加遣使贡方物。而《册府元龟》则详细交代使臣姓名 (有的有官职)及所朝贡物品的名称、数量,如上引条目。另外,《周太祖本纪》均以干支记事精确于日,而《册府元龟》则记事于月为止;(2)《周太祖本纪》的朝贡主体仅限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及其首领,不收《册府元龟》所载之高僧朝贡文字。此外,从辑本其他《本纪》与《册府元龟》比较看,两者内容并不完全等同,总体而言,诸《本纪》的内容基本包含于《册府元龟》的内容之中,而《册府元龟》中相当篇幅的内容不载于《本纪》中。《本纪》此类条目的取舍标准,并不明确。但从《本纪》朝贡条目的内容看,可以明确两点:第一,内容上,契丹、高丽、新罗、突厥、吐蕃、回鹘等周边主要政治势力的遣使活动,基本都见于记载;第二,叙述上,多以某政权 (首领)遣使朝贡或遣使贡方物或遣使贡献为主要行文方式。

对上述事件,《新五代史》记作:“戊寅,渤海、契丹遣使者来”,将两国遣使合并叙述;而《册府元龟》则分别叙述:“渤海王子大昭顺贡海东物产”、“契丹首领袍笏课哥、梅老等来朝。契丹久不通中华,闻帝威声,乃率所部来贡。三数年间,频献名马方物。”在辑本已验证的各本纪中,有关同月中的多国朝贡,亦多采取合并记载的方式。如,辑本《唐庄宗本纪》载,同光三年二月,“突厥、渤海国皆遣使贡方物”; 《唐明宗本纪》载,天成元年七月,“庚申,契丹、渤海国俱遣使朝贡。”《资治通鉴》卷二六六对此次契丹遣使亦有记载:“契丹遣其臣袍笏梅老来通好,帝遣太府少卿高颀报之。”有关遣使回访的内容,未见于诸本纪。因此,至少有关契丹来朝的部分应当属于《梁太祖本纪》记载范围。

猜你喜欢
五代史资治通鉴永乐
《五代史阙文》所引《五代史》版本考
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以吕思勉先生的五代史研究为例
彩色笔动起来
宋初诗人李九龄考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新旧《五代史》中有关少数民族记载异同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