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争议在东亚国际关系史中的意义——以靖国神社和柏威夏寺为例

2013-04-11 07:20韩国咸命植菲律宾莲著张骁虎译
史学集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小泉靖国神社柬埔寨

[韩国]咸命植,[菲律宾]依 莲著,张骁虎译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国际关系学者和决策者对于历史在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已经有国际关系学者和历史学家对历史何时以及为什么会发挥作用这一问题做出了解释,但是这种解释缺乏理论的严谨性。本文尝试以一种更为理论化的方式重启历史与国际关系之间的对话。通过彰显历史叙述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来证明历史之于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国家的历史记忆既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也是政治争论的源头。本文论述了当一国的领导层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使用令其他国家感到不悦的历史描述时,历史变成了一种“有争议的记忆”(contesting memory)。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 (2001-2006)每年都要去参拜靖国神社,试图重振日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举动引发了韩国人民的强烈不满。泰国动荡的国内政局 (2006年至今)使得领导层试图通过与柬埔寨的柏威夏寺 (Preah Vihear)争端来转移国内视线。这些政治争端往往发生在相邻的国家之间,这些国家有着共同的边界,因而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历史,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争议面前显得尤为脆弱。

通过对历史记忆及其政治影响的关注,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对于相同历史的不同记忆是如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争议为国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两点启示:第一,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立场来看待历史遗留问题;第二,政治领导人往往将历史争议作为一种达到政治目的、增强政治权力的手段和工具。在存有争议的历史记忆的国家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立的外交政策,这是共同历史产生的长效结果。

大卫·亨特 (David Hundt)和罗兰·布雷克 (Roland Bleiker)指出,“历史记忆,尤其是过去的创伤记忆,可以用来建构共同的目的与认同,这种认同感的形成是有问题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①David Hundt and Roland Bleiker,“Reconciling Colonial Memories in Korea and Japan,”Asian Perspective,Vol.31,No,1(2007),p.62.对于国家而言,对自我历史的解读是构建民族认同以及组织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但是,对于这种民族认同感的应用必须十分谨慎,在历史上就有许多例子,极端的政治认同和民族主义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②许多国际冲突都受到基于内群体与外群体偏见的民族中心论 (ethnocentricism)的驱动,参见Jonathan Mercer,Reputation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pp.14 -48。历史遗留问题不应该继续成为冲突的根源,但是,为什么一些历史问题不能通过和平的方式妥善解决?这种长期存在的困局源自于国家的意识构建,这种建构的基础是历史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构建的思想嵌入个人意识之中,成为国家政治认同的一部分。这种集体意象会轻易地被那些妄图获得更大权力的政治领导人所利用或误用。当与B国存在历史问题的A国以构建民族认同或民族情绪的方式来获得民众的支持、确立合法性、巩固国内的权力时,这种历史记忆的不同解读就变成了历史争议。例如,日本和泰国曾给韩国和柬埔寨带来苦难的记忆,基于过往的历史记忆,后者往往对前者存在着误解与猜疑。而且,因为彼此对于共同的历史有着不同的解释,当一方的国内领导层为了政治目的而使用这些历史问题时,就会引发对方的抗议与反对。

本文首先对解释历史与国际关系之间关联的一些观点进行剖析,而后提出一种建构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历史记忆是如何引发国家间持续冲突的。为了更好地进行讨论,笔者选取了两个案例:日本与韩国、泰国与柬埔寨。东亚地区的这两个案例很好地展示了历史争议是如何导致两国之间爆发外交冲突甚至是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在结论部分,笔者总结了这些历史争议的理论意义。

一、历史与国际关系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虽然历史学与国际关系这两个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并不严密,但两者却是最为接近的学科。③Paul W.Schroeder,“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Not Use or Abuse,but Fit or Misfit,”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2,No.1(1997),pp.64-74.现有研究国际关系中的历史问题的文献大多集中于两个方面:历史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在这一部分,我们对下述两种方法进行概念化:作为客观的历史何时在国际关系中是至关紧要的;作为主观的历史为何会影响国际关系。

客观性:历史的客观性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探究,旨在通过利用历史观察找到一种因果机制来实现其逻辑自洽。④John S.Dryzek and Stephen T.Leonard,“History and Discipline in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2,No.4(1988),pp.1245-1260.当学者提及国际关系中的历史时,他们存在一种倾向,即选择历史现象的一部分,将其中的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来阐明理论。⑤Donald T.Campbell,“‘Degrees of Freedom’and the Case Study,”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8,No.2(1975),pp.178 -193.同时,学者为了进行理论类比而运用历史。为了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历史成为学者进行理论假设时所选取的案例的一部分。⑥Stanley Hoffmann,“An American Social Science:International Relations,”Daedalus,Vol.106,No.3(1977),pp.41 - 60;Brian Schmidt,“The Historiography of Academi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20,No.4(1994),pp.349 -367;Steven Smith,“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isciplin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egemonic Country,Hegemonic Discipline’,”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Vol.4,No.2(2002),pp.67-85.

因此,历史与国际关系最明显的关联性在于运用历史阐述国际关系理论。例如,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为了分析国家是在何种情况下做出战争或和平的决定,学者们从外部威胁的历史经验来证实大国政治、均势、军备竞赛概念的合理性。⑦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Alfred A.Knopf,1952;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Graw - Hill,Inc.,1979;Stephen Walt,The Origins of Alliance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笔者并非摒弃理论导向方法的逻辑合理性,但是,却对理论在历史依据选择上的偏颇提出质疑,理论往往只关注那些符合理论的历史。①关于个案选择的重要性,参见Barbara Geddes,“How the Cases You Choose Affect the Answers You Get:Selection Bia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Political Analysis,Vol.2,No.1(1990),pp.131 -150。而且,如果历史不符合理论的解释,学者们往往倾向于忽视或者说“等等看”。例如,典型的现实主义理论如霸权稳定论或权力转移论,仍然认为目前的中国在军事与经济方面是无法与美国相抗衡的,所以只有等到中国足够强大时,才能证明其理论的合理性。②参见Robert Gil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关于霸权稳定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参见Aaron Friedberg,“Will Europe's Past Be Asia's Future?”Survival,Vol.42,No.3(2000),pp.147 -59;Gerald Segal,“East Asia and the‘Constrainment’of China,”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0,No.4(1996),pp.107 - 135;Denny Roy,“The‘China Threat’Issue:Major Arguments,”Asian Survey,Vol.36,No.8(1996),pp.758-771。相反的论点参见 David C.Kang,“Getting Asia Wrong:The Need for New Analytic Framework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8,No.3(Spring,2003),pp.57 -85。现实主义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在西方列强介入亚洲之前长达500年的历史时期内,与邻国保持着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关系,并不存在通过结盟达成均势。③Stephen D.Krasner,“Organized Hypocrisy in Nineteenth - Century East Asia,”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 - Pacific,Vol.1,No.2(2001),pp.173-197.与此同时,现实主义却基于许多其他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换种说法,学者们利用历史碎片来解决理论难题,他们试图寻找到一些历史案例来证明其理论具有超越时空的一致性,并通过回顾历史,分析那些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异同,从而解释那些客观的特定政治结果形成的原因。然而,历史并不是一种基于客观目的而保持不变的现象,学者们依据自己的口味去剪裁和评价历史,使历史失去了其真实本质。为了实现真实地分析历史,对于历史本质的考察需要考虑到科学的客观性。在很多情况下,学者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只是挑选最为关键的、符合其方程式的因素去进行考量,而略去了那些同样会影响结果的其他片段。如此一来,他们无法领会整体历史观。正如历史碎片无法被简单地置于“假定的”真空中去进行检验,“其他条件不变”同样不能成为解释历史现象的必要前提。

主观性:历史的主观性指描述性研究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它没有注意到历史与国际关系间明确的相关性。一些学者着重研究了历史为何会在国际关系领域发挥作用。在他们看来,历史与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是相互的。④Jack S.Levy,“Too Important to Leave to the Other:Hist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2,No.1(1997),pp.22-33.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也可以把历史作为一种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下;在决定当代世界问题的发展进程时历史还可以被用作类比。⑤Arthur N.Gilbert,“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Relevance of History,”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12,No.4(1968),pp.351 - 359;Anthony F.Lang,Jr.and James M.Lang,“Between Theory and History:The Remains of the Day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assroom,”PS: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Vol.31,No.2(1998),pp.209-215.例如,个别政治家在进行决策时往往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与限制。⑥Yuen Foong Khong,Analogies at War:Korea,Munich,Dien Bien Phu,and the Vietnam Decisions of 1965,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pp.72-96.政治家与政策制定者们也往往依据历史经验来分析和理解当代的国际关系问题。同时,这些人的决策又反过来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还有的政治家利用从历史中吸取的经验,对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修订。实际上,历史与国际关系这两个学科的密切配合,揭示出不仅物质因素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在历史中形成的非物质因素同样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在证实历史的重要性之时,学者们倾向于赏识历史及其与国际关系间广泛而模糊的对应关系。很难用逻辑和严谨的解释来说明历史与国际关系之间的联系。因为历史的本质是不固定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随着时间的演进而发生变化。有人指出,历史几乎是无法形成理论的,主张历史是反理论的。⑦Prasenjit Duara,“Why Is History Antitheoretical?”Modern China ,Vol.24,No.2(1998),pp.105-120.然而,持有这种看法的学者同样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历史的连续性或累积的历史会在长时段内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从根本上影响政治。历史因素的积累为构建理论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鉴于历史是连续和不断变化的,它同样塑造了国家的内政与国际政治的发展轨迹。在某些情况下,历史的连续性对国家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主要关注的。历史的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个人和国家的行为——可以建立或者断绝国家间的关系。因而本文关注的不是历史何时、为何在国际关系中产生影响,而是其如何发挥作用。

建构思想:历史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聚焦于过去是如何对当下世界事务产生影响的。它考察了对于同一现象所具有的不同历史解读如何作用于国际关系。历史记忆是人们的一种集体意象,它来自于历史建构的思想,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连续性的结果。在一段时期内,历史建构思想孕育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反过来,历史构建思想所形成的这种集体意象或历史记忆,又可能导致对他人的感知与错觉,从长期看,这最终会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从这里开始,“集体意象”与“历史记忆”将会被交替使用,意味着相同的概念。

历史的连续性有利于重塑一个国家对他国的集体意象,因为它对国家政治认同度的形成有着长久的影响。此外,这种集体意象通过政治操纵可以在外交事务中得到具体化。一旦两个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将共同历史中有争议的历史记忆用于政治目的,那么历史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就愈加凸显。历史自身是由特定的国家或人民所建构出来的意识。人们往往通过自身的历史透镜来感知他者,这意味着对于他人的知觉或错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建构思想或历史记忆的结果。一些建构主义者认为意识和认同在国际关系中至关紧要。①Jeffrey Legro,Rethinking the World:Great Power Strategie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pp.1 -47.然而这些意识以及认同也是在自己与他者长期互动中形成的结果。建构主义思想是漫长历史的一部分,这也是建构思想对于有关国家如此重要的原因。个人、各个集团、国家和宗教间的紧密互动塑造了历史,国家恰如个人一样,是从历史记忆中构建了对彼此的认识。

思考历史的重要性对当代流行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挑战。第一,对于现实主义来说,传统的安全概念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永恒的问题。然而,国家的安全威胁是可变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形势以及国家利益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国家建立或修订联盟以及均势的决策。②Steven David,“Explaining Third World Alignment,”World Politics,Vol.43,No.2(1991),pp.233 -56.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安全问题是国际政治中一个不可替代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来自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是永久性的。国际环境改变了,安全威胁也会相应改变。相比之下,集体意象所导致的国家间的冲突则会表现出一种持续性,一旦国家之间在历史问题上产生争议,由历史争议形成了冲突的集体意象,进而导致国家间的冲突,这样的困局将很难解决。

第二,根据民主和平论,当民主国家间产生冲突时,更容易通过对话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③John Owen,“How Liberalism Produces Democratic Peace,”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9,No.2(1994),pp.87-125;Bruce Russett,“The Democratic Peace:‘And It Move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9,No.4(1995),pp.164-75.然而,即使在民主国家之间,当两国对相同的历史产生了有争议的记忆之时,仍会增加国家间的相互误解,从而导致外交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例如日本和韩国都是民主国家,但是日本殖民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使得韩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无法容忍。日本领导人将参拜靖国神社作为巩固自身政治地位的工具,这对韩国的触动更为巨大。同样,泰国与柬埔寨之间有关柏威夏寺的冲突显示了在民主化进程中,政治领导人如何利用历史争议来影响公众的注意力以及民族情绪来对抗他国。诸如此类的现象表明了历史记忆在国际冲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处于政治转型的国家之间。

第三,经济相互依存理论也存在着缺陷。日本和韩国有着相似的经济发展模式,双方在贸易以及投资上有着高度的依存度,但是日本和韩国之间也存在着持续的冲突。考虑到日本是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其地理上与韩国更为接近,两者应该有更全面的安全和政治合作。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日本与韩国在政治、文化、军事方面的合作是有限的甚至是不被接受的。④BBC News,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1330223.stm,accessed February 21,2011.对于泰国和柬埔寨而言,加强彼此之间进一步的经济合作有利于双方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然而,历史争议却给两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四,联盟理论。日本和韩国都是美国的盟友,双方都与美国结成了紧密的同盟关系,然而日韩彼此却并不是密切的盟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⑤Gilbert Rozman and Shin-wha Lee,“Unraveling the Japan-South Korea‘Virtual Alliance’:Populism and Historical Revisionism in the Face of Conflicting Regional Strategies,”Asian Survey,Vol.46,No.5(2006),pp.761 -784.朝鲜的核威胁、朝鲜针对韩国的军事行动同样给日本带来了直接的安全警示。因而在逻辑上,日本与韩国结成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是合乎情理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日本和韩国距结成军事同盟的目标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联盟理论无法解释为何日韩两国最终没有结成牢固的军事同盟。因为历史争议的存在,韩国在加强与日本的安全合作方面步伐缓慢,即使是在面临朝鲜现实威胁的情况下,韩国也没有选择在军事上与日本进行合作。

此外,冷战后的国际环境使历史争议问题愈发凸显。①Samuel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w York:Touchstone,1996.在冷战时期,历史争议没有被视为传统安全问题。特别是在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背景下,历史争议所产生的冲突也不太可能升级。同时,由于两极结构的约束,次级结构中的问题被掩盖了。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两极结构的解体,历史问题更容易引发争议。有争议的历史记忆更有可能使得相关国家间的误解和猜疑不断增加,那些曾经遭受侵略的受害国可能会认为以前的侵略者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罪行或是忽视了受害者的痛苦。

最后,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使得那些曾经在冷战期间被掩盖的问题显现出来,这对于理解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正在收缩,而与此同时美国的盟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却不断复兴。例如,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希望恢复日本昔日的辉煌,而已故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相对于其他前任总统,对美韩关系持高度的批评态度。②卢武铉认为美韩关系是不平等的,韩国过于依赖美国。泰国的政治领袖利用历史问题巩固其在国内的政治地位。这些政治家为提高各自的影响力、获得更大的政治利益,使得历史问题更具争议性。

总的来说,当前的国际关系理论在解释历史记忆如何导致国家间关系的不稳定上还有着很大的不足。另外,在后冷战时代,随着更多的不确定性的出现和美国影响力的日趋下降,国家间的历史争议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③Caroline Kennedy - Pipe,“International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A Dialogue beyond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Affairs,Vol.76,No.4(2000),pp.741-754.

二、东北亚的靖国神社问题

历史争议问题: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了韩国的强烈反对。2006年8月15日是韩国摆脱日本统治,独立61年纪念日。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了许多韩国民众的愤慨。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首相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并引发了周围邻国的强烈反对?靖国神社代表的不仅仅是历史,其既包含了日本对于自我历史的认知,也包含了其对外侵略的历史。这种争议性的历史使得日本首相对靖国神社的参拜引发了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在内的东亚邻国的愤怒和抗议。

靖国神社坐落于东京,最初建造于1869年的明治维新时期,其目的是为了向在戊辰战争中丧生的士兵致敬。1879年,靖国神社被赋予“政府特殊地位”,由军方进行管理,日本天皇对靖国神社也进行参拜。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并于1946年发布了命令,要求政教分离,随后靖国神社成为一个由私人资助、独立于日本政府的宗教机构。

靖国神社在供奉二战战犯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神社的祭司可以独立决定进入靖国神社接受供奉的人选。1959年,1068名日本二战时的乙级和丙级战犯被供奉在靖国神社之中。1969年,日本厚生省的官员与靖国神社达成协议,同意将符合条件的人员供奉在靖国神社之中。协议还指出,考虑到供奉战犯可能会引发争议,因而将不会对外公开这一举动。1978年10月14日,14名被远东军事法庭裁定的甲级战犯也被偷偷供奉在靖国神社。这些战犯的骨灰被存放在靖国神社内的游就馆内。游就馆建立于1882年,主要是为了纪念日本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然而,游就馆内也放置了很多在二战中死亡的日本士兵的骨灰,所以游就馆代表了日本人的勇气与牺牲精神,但对于其在战争中的暴行却并未予以真实的陈述。在肖恩·德怀尔 (Shaun O'Dwyer)看来,这是围绕靖国神社所产生的根本性争论之一:这一基本假设赋予日本人有权“纪念并且以自己认为适合的方式去书写历史”。④Shaun O'Dwyer,“The Yasukuni Shrine and the Competing Patriotic Pasts of East Asia,”History & Memory,Vol.22,No.2(2010),pp.147-177.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几任日本首相“不屈不挠”地认为对靖国神社进行正式参拜是他们的责任。①日本裕仁天皇不同意将甲级战犯供奉于靖国神社,因为他担心来自邻国的负面回应,1975年以后裕仁天皇再没有参拜靖国神社。参见Shindonga,612(2010),pp.504-515;Japan Times,16 August,2006。然而这种举动所造成的外交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其必然会引发曾经遭受过日本压迫的东亚邻国的强烈不满。韩国之所以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慨,主要原因就是,尽管存在大量的证据,但是日本并不承认它在殖民时期所犯下的罪行。另外,日本还企图通过篡改历史教科书来歪曲殖民历史。日本在历史争议面前的错误行径导致了日本与韩国之间关系的紧张,也为外交解决这一问题制造了障碍。

下面具体考察政治领导人如何利用历史争议获取执政的合法性。

日本:2001年8月31日,小泉纯一郎在担任首相仅仅数月后,便不顾东亚邻国的强烈反对参拜了靖国神社。韩国、中国、朝鲜以及其他亚太国家还有日本国内纷纷表示了强烈的抗议。最初,小泉是选择在8月15日 (二战时期日本向盟军投降纪念日)进行参拜,由于担心邻国的强烈抗议,小泉推迟了参拜的日期。为了表示愤怒,韩国人烧毁了印有小泉头像的海报。此外,韩国的外交通商部表示“日本首相参拜那些破坏世界和平的战犯,对邻国造成了难以形容的伤害”。②People's Daily,14 August 2001.朝鲜《劳动新闻》发表评论斥责了小泉的行为,指出“小泉的参拜行为是对那些曾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伤害的国家和人民的侮辱,是试图编造和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③Quoted from People's Daily,18 August 2001.

虽然小泉预计到他参拜靖国神社会引发国内选民和东亚邻国的愤怒,但是他仍然坚持要参拜靖国神社。在小泉的任期内,共六次参拜靖国神社。在2001年8月31日参拜靖国神社后,小泉又于2002年4月进行了第二次参拜,随后在2003年1月,因为经济的低迷以及支持率降至最低,小泉又进行了第三次参拜。第四次参拜是在2004年1月,2005年10月小泉又进行了第五次参拜。最后一次参拜选择在了2006年8月15日这天,因为在这一天参拜,正是小泉2001年竞选首相时向日本右翼保守派做出的承诺。

韩国:2006年8月15日,韩国已故前总统卢武铉严厉地批评了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小泉纯一郎。每次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卢武铉都进行强烈的谴责。在2004年初,当小泉声称要继续参拜靖国神社时,卢武铉尖锐地回应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应该这样做,不应像愚蠢的市民或政客一样醉心于提高自己的人气。”④Korea Herald,2 March 2004.2004年,韩日两国曾经同意每半年举行一次峰会来改善双边关系,但是当小泉在2005年再次参拜靖国神社后,卢武铉取消了韩日首脑峰会。⑤Korea Herald,17 August 2006;Hankyoreh,6 October 2005.

在卢武铉政府时期 (2003年2月-2008年2月),韩日两国的外交关系较前届政府而言,因为众多的外交冲突而趋于紧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在于小泉试图美化日本侵略历史的举动,而且也在于卢武铉对因日本占领而导致的过分敏感的历史问题不予妥协,包括内部与外部问题:日本殖民时期的韩国投敌者、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以及独岛/竹岛的领土问题。卢武铉当选为韩国总统时,其面对着由主流精英以及保守派组成的实力强大的反对党。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政治局面,卢武铉呼吁韩国民众走上街头参与政治,希望通过这种“街头政治”来扭转自己的颓势。⑥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30 March 2005.

卢武铉政治基础的薄弱性以及不受主流精英欢迎的困境使得他采取了非常规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卢武铉力图解决涉及日本的内政和外交问题,例如处理日本统治时期的韩国投敌者问题。清算这些投敌者的历史罪责、处理投敌者后代继承的财产成为卢武铉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他试图查明这些人是如何获得政治权力、如何积累财富、如何获取如今的社会地位。⑦例如卢武铉在2004年8月15日韩国独立日这天建议设立旧事专门委员会来调查日据时期的通敌者。参见Munhwa Ilbo,16 August 2004;Hankyoreh,15 August 2004。但是,卢武铉面临着来自保守派的阻挠与反对。因而,日本此时恰好成为一个方便的靶子,尤其是在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引发韩国民众的强烈愤怒的情况下,靖国神社的历史叙事至为关键地触怒了卢武铉以及韩国社会。①卢武铉一再利用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来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做出辩护。参见Hankook Ilbo,1 March 2004;Dong-A Ilbo,24 March 2005;Yonhap News,14 June 2005,Kukmin Ilbo,15 August 2006.For Japanese worries to Roh's response that would bring about more tension,see Kukmin Ilbo,24 November 2005。

小泉纯一郎充分利用了其影响力,将参拜靖国神社营造为一种政客的政治意愿,而卢武铉则像个“十字军战士”,用强硬的态度回应历史遗留问题,使得韩日在外交方面陷入了危险的边缘。

分析:小泉不顾韩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的关切而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令大多数韩国分析人士表示失望,他们担心从一个长期的角度来审视,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地区的冲突并妨碍东亚共同体的建立。②Yonhap News,15 August 2006;Yonhap News,2 December 2005;Maeil Business Newspaper,14 August 2001.小泉对靖国神社的频繁参拜,使得韩国人感到失望和担心,进而转化为愤怒,认为日本不会正视自己殖民统治的历史。

对于小泉纯一郎来说,促使其不断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因,并非是对那些所谓的战争英雄的敬仰。同时,小泉也不会天真地预计不到自己的参拜行为会在国内和国外引发轩然大波。值得思考的一点是,小泉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参拜靖国神社?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小泉往往寻找借口,声称其参拜靖国神社是个人行为,而不是政治行为,参拜的目的是为了让日本避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③Yonhap News,25 January 2006;Hankook Ilbo,22 June 2005.本文则认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目的是为了获得自民党保守派以及右翼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以此来推动其改革行动。例如,小泉担任首相的第一年便面临着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以及来自其他党派潜在的激烈反对,他不仅需要转移各界关注的焦点来确保改革的进行,也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治核心来抵御来自反对派的进攻。根据一些知名日本政治家的分析,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推进其经济计划,但也纵容了日本右翼民族主义的复兴。④People's Daily,28 April 2002.

相比自民党的其他领导人,小泉在一开始很受民众的欢迎。小泉也懂得如何利用和维护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⑤Kukmin Ilbo,17 October 2005.小泉通过连续地参拜靖国神社,使自己保持在日本政治的中心位置,而且其还通过参拜靖国神社,获得了自民党保守派的支持。日本也在一直不懈地重新诠释其认为合适的历史解读体系:声称日本对外的战争,是为了把东亚从西方殖民主义中解放出来,创造一个和平与繁荣的“大东亚共荣圈”。因此,这也就造就了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问题。⑥Claudia Schneider,“The Japanese History Textbook Controversy in East Asian Perspective,”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17,No.1(2008),pp.107-22.在日本的一些政治精英看来,向日本的年轻一代介绍太平洋战争等历史,会使得日本的先辈给这些年轻人留下负面的影响,⑦Ibid.,p.114;有关日本教科书事宜,参见http://www.china.org.cn/english/2001/Mar/8785.htm,accessed 23 March 2011。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只是日本妄图改变历史解读的一个方面。有相当多日本保守派的政客都支持这种所谓的爱国历史,而这些人正是小泉为了推动其改革所必须赢得的支持者。

总之,日本的历史建构思想导致与韩国的外交争端,它在两个方面加强了小泉的执政地位:第一,对于自民党成员而言,小泉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加强了其作为保守派政治领袖的地位。绝大多数保守派和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日本人并不承认日本曾经对韩国进行过殖民统治,反而认为是日本推动了韩国的现代化,⑧自1990年以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自民党总裁桥本龙太郎、自民党成员奥野诚亮等人都发表讲话说日本兼并韩国并迫使韩国人把名字从韩文改为日文都是韩方自愿的,并有助于韩国现代化发展。参见 Dong-A Ilbo,29 October 2003;Yonhap News,8 November 1995。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正是向自民党领袖证明其并不会改变这种主流历史解读体系。第二,由于日本的普通民众很少了解日本在朝鲜半岛殖民时期到底做过什么,因而小泉通过参拜靖国神社,可以操纵公众的认识并保持其政治的知名度。

对于卢武铉来说,源于韩国国内对日本的历史建构思想,他可以持续地使靖国神社这一历史问题发酵。韩日双边关系因为历史问题而愈加被蒙上了阴影。2005-2006年韩国国内针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进行了几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2%的韩国人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表示了反对,①Dong-A Ilbo,1 June 2005.只有10%的韩国人表示相信日本。②《韩国日报》2005年6月9日的调查显示9.2%的韩国人相信日本,2006年8月6日调查显示这一比例升至10.9%。从外交的角度来看,卢武铉直接批评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看似很不理性,但是考虑到韩日两国对日本殖民史持有的针锋相对的观点,那么卢武铉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三、东南亚柏威夏寺争议

历史争议问题:2011年2月,泰国和柬埔寨军队在两国有争议的边境地区爆发了一场剧烈的冲突。冲突持续了多日,并且据报道至少有5人死亡。泰柬双方各有一名平民丧生,另外双方也各有几名士兵受伤。③有关冲突爆发原因有不同的报道,双方皆谴责对方挑起冲突。参见Channel News Asia,4 February 2011。军事冲突发生在泰柬双方谈判谋求达成地区停火协议期间。泰国和柬埔寨争议的地区有一座已有900年历史的印度教寺庙——柏威夏寺。这座寺庙位于唐勒山脉泰柬边境上,处于泰国的北部和柬埔寨南部。泰国和柬埔寨都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宗教场所,具有考古价值,皆声称柏威夏寺是其领土主权的一部分。

柏威夏寺争端只是泰柬两国一个多世纪以来令人困扰的政治关系的一个表现。争端可以回溯到柬埔寨还是法国的保护国之时,泰国当时被称为暹罗王国。1904年到1908年,两国组织了一个联合委员会沿唐勒山脉划定双方的边界。应暹罗王国之请法国委员会绘制了地图,在最初的地图上,柏威夏地区被划归柬埔寨一方。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缺乏当时的文献材料,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地图具有约束性,不过暹罗政府仍然请法国委员会将地图印制出来。④大约印制了160份地图并分发给双方外交部长和暹罗政府首脑。在随后的年代里,暹罗政府并没有提出改正地图错误的要求,也未直接声明柏威夏寺属于泰国。直到1940年法—泰战争爆发、泰国占领包括柏威夏寺在内部分柬埔寨领土之后,柏威夏的归属争议才显现出来。⑤根据泰国史料记载,泰国外交家担心如果他们在地图上标出边界争端问题,法国会重新考虑侵略暹罗。概况参见Bangkok Post,15 February 2011。1946年,泰国政府同意两国边界回归到1941时的状态。1953年柬埔寨独立后,法国从柬埔寨撤军,而泰国乘机占领了柏威夏地区。随后柬埔寨与泰国双方展开了外交谈判,但是没有达成具体的协议。双边关系逐渐恶化,引发彼此外交关系的降级和柏威夏边境的关闭。1961年,柬埔寨政府向国际法院 (ICJ)提出诉讼,主张柬埔寨对柏威夏地区的领土主权。⑥D.H.N.Johnson,“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Judgments of May 26,1961,and June 15,1962.The Case Concerning the Temple of Preah Vihear,”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Vol.11,No.4(1962),pp.1183 -1204.国际法院裁定柏威夏地区归柬埔寨所有,这使得泰国政府非常失望。⑦尽管国际法院明确裁定柬埔寨对于柏威夏寺的主权,但对于该寺周围的土地归属并没有明确裁定,双方都宣称自己拥有这些土地的主权。自此,泰国和柬埔寨之间关于柏威夏的外交争端多次发生。2008年7月7日 (柬埔寨时间7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柬埔寨将柏威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使得柬埔寨对于柏威夏寺的占据进一步合法化。7月15日,泰国的民族主义者与泰国士兵一道,越过已经关闭的边界,重新引发了泰柬两国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领土争端。泰国随后决定向泰柬争议的边境地区增兵,从2008年10月以来,柬埔寨与泰国之间已经发生了数次交火,两国在有争议的边境地区都持续驻军。

下面具体考察政治领导人如何利用历史争议获取执政的合法性。

泰国:直到2010年5月的连续几年里,泰国的政治分裂动摇着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泰国首都曼谷充斥着数不清的抗议游行和暴力示威。人民民主联盟 (PAD)、人民力量党 (PPP)、反独裁民主阵线 (UDD)等众多的政党派别使得泰国政治陷于混乱。在他信被免职一年后,人民力量党赢得了2007年12月23日举行的选举,沙马·顺达卫出任新的联合政府的总理。人民力量党认为2007年的宪法并不民主,因而对宪法提出了一项修正案,这就导致了“黄衫军”于2008年5月25日再一次走上街头进行抗议。

尽管首都形势日益紧张,为吸引人们对边界争端的关注,当时的泰国外交部长诺巴敦与柬埔寨政府就支持柏威夏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达成了一项协议,泰柬双方都认为柏威夏寺有着“重要的普世价值”,因而应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6月18日,诺巴敦与柬埔寨签署了泰柬联合公报。这份公报的批准在泰国国内遇到了人民民主联盟的巨大阻力,泰国最终不得不撤销对柏威夏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支持。柏威夏寺申遗成功两天后,诺巴敦于7月10日辞职。7月15日,3名泰国人越过边境检查站,试图进入柏威夏寺,随后被柬方逮捕。尽管柬方当天释放了这3名泰国人,但泰柬双方均在边界加强了军事力量。到7月17日,泰国在这一地区的兵力达到1000人。

2008年9月9日,泰国总理沙马因违反宪法的规定被迫辞职。随后,2008年9月17日,泰国人民力量党副主席颂猜在国会下议院会议上当选泰国总理。人民民主联盟继续发动“黄衫军”示威游行,10月6日,“黄衫军”与泰国警方发生激烈冲突,造成两人死亡,数百人受伤。“黄衫军”示威者与政府支持者在曼谷持续对峙。12月2日,颂猜被迫离职,人民力量党也被迫解散。

2009年12月15日,民主党领导人阿披实上台后,其同样受到了他信支持者——反独裁民主阵线 (UDD)的强烈反对。2010年3月到5月,泰国发生了“红衫军”暴力示威游行。5月19日,军队占领了红衫军的大本营,“红衫军”领导人投降,抗议活动结束。

2010年,人民民主联盟继续在柏威夏寺问题上向阿披实施压。①Bangkok Post,8 August 2010.8月,阿披实和4名人民民主联盟官员举行会议,商讨如何解决这一危机。12月29日,7名泰国人涉嫌越境被柬埔寨士兵逮捕,其中两人以涉嫌从事间谍活动的罪名于2011年2月1日被判处长期监禁。②这两名活动分子是泰国爱国网络——从人民民主联盟中分裂出来的组织——的著名成员。http://asiancorrespondent.com/47522/,accessed 30 March 2011.人民民主联盟因为阿披实政府未能解决柏威夏寺问题而继续向其表示抗议,并要求阿披实就此辞职。③2011年3月28日,人民民主联盟发表声明,表示要结束抗议活动。Bangkok Post,28 March 2011.

柬埔寨:2007年5月30日,首相洪森宣布,2008年的柬埔寨选举将于7月27日举行。同时,洪森也表明要促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柏威夏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1月,在选举之前,柬埔寨政府公开宣布,将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会上,争取将柏威夏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柬埔寨政府的这一举动引发了泰国的强烈不满。2008年3月,柬埔寨再一次向泰国通报要申报柏威夏寺入遗的计划。4月,泰柬两国讨论了柏威夏寺入遗的可能性。泰国沙马政府最后支持了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报入遗的计划。6月,泰国外长诺巴敦与柬埔寨签署了关于柏威夏寺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泰柬联合公报。然而,泰国反对派却指出其没有事先经过国会批准,违反了泰国宪法,最终迫使泰国否决了泰柬联合公报的联合声明。④有关泰柬埔双方就柏威夏寺申遗问题的争论,参见“Story Line of Thai Khmer Preah Vihear Conflict”,http://mediakh.net/news/post/story-line-of-thai-khmer-preah-vihear-conflict,accessed 3 March 2011。虽然没有泰国的支持,柬埔寨独自进行柏威夏寺的申遗活动。最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柏威夏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7月15日,数名泰国民族主义者在泰柬边界地区举行抗议,被柬方逮捕。随后,泰柬两国纷纷加强了边境争议地区的军事部署。7月21日,泰国和柬埔寨举行了泰柬边境委员会特别会议,但是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只是承诺不使用武力方式解决争端。7月28日,柬埔寨选举如期进行,洪森大获全胜,获得了连任。

分析:基于泰国的国内问题,强烈而持续的政治纷争似乎与泰柬关系的日渐紧张同时发生。泰国政府应该更多关注国内政治状况的发展变化才更合乎逻辑。在争端之下,泰柬两国的执政党都选择了加强在争议地区的军事部署。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泰国政府在国内政局混乱的情况下,依然决定向边境地区增兵?很明显的目的是,泰国政府试图通过向争议地区增兵来宣示其主权,无论哪个党派当政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一决定。⑤泰国对柏威夏寺的主权要求参见Bangkok Post,15 February 2011。然而,本文认为,当执政党的政治地位薄弱时,其政治领导会借助历史争议问题,取得国内的政治支持,赢得执政的合法性。两种不同的政治党派,无论是人民力量党还是民主党,都试图通过柏威夏寺争端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这也就证明了本文的论点:国内的政治领导人可以借助历史争议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

首先,在2006年他信被迫辞职之前,泰国和柬埔寨的关系是平稳的。他信之后执政的人民力量党也是他信的坚定盟友,其对于柬埔寨申报柏威夏寺入遗是支持的。然而,人民民主联盟则以柏威夏寺问题为契机,罢免了人民力量党的内阁成员。①泰国著名学者巴温 (Pavin Chachavalpongpun)表达了对于泰国国内问题的看法。参见Malaysian Insider,7 February 2011。人民力量党在2008年受到反对派攻击,沙马政府立即改变了与柬埔寨在柏威夏寺问题上的合作态度,转而向泰柬边境地区增兵并与柬埔寨军队在边境地区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

其次,泰国与柬埔寨最近一次的交火还是2011年发生的为期4天的相互炮击,双方都指责对方首先开火。泰国国内政治伴随着选举的进行,似乎有趋于稳定的迹象。人民民主联盟在他信被赶下台后,利用柏威夏寺争端,推进自己的政治议程。②根据巴温的观察,人民民主联盟想要在边界地区激起政治危机,从而在未来的选举中赢得支持。参见http://www.voanews.com/khmer-english/news/Domestic-Politics-Drive-Thai-Cambodia-Border-Dispute-115492264.html,accessed on 30 March 2011。一些政治分析家指出,阿披实并没有下令开火,泰国军方的高级官员却将边界冲突作为影响泰国大选的一种工具。③World Street Journal,10 February 2011.阿披实早些时候宣布将在2011年上半年举行选举,这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军方担心提前进行选举有可能使得他信的势力重新进入泰国领导层。不管阿披实是否下令开火,他在边界冲突问题上绝不会缄默不语。在他的声明中,阿披实指责泰柬边界冲突的爆发是因为柬埔寨对于泰国国家主权的挑衅。阿披实指出“我希望看到泰国人团结起来,支持军队和士兵保护我们的主权。我相信,泰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但我们也准备好了为自己的主权而进行战斗”。④Asia News Network,http://www.asianewsnet.net/home/news.php?id=17248,accessed February 21,2011.阿披实的发言激发了泰国的民族主义热情,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为大选赢得了支持。

无论泰国上届政府还是当前的执政党,都利用泰国与柬埔寨在柏威夏寺上的历史争议将国内的注意力从内政转移到外交上来。人民力量党在执政时期,派出军队前往泰柬争议地区,占领了部分有争议的领土,从而将国内的注意力转移到民族主义之上。面对着国内政治反对派的攻击,人民力量党需要采取措施巩固其执政地位。对于民主党来说,阿披实对“红衫军”示威游行的血腥镇压、“黄衫军”要求政府下台的行动都证明了泰国国内政治依旧很不稳定。柏威夏寺争端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到民主党能否在下次选举中获胜。

至于柬埔寨,通过激发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可以帮助执政党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支持。通过柏威夏寺争端,柬埔寨获得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方面首相洪森激发了民族主义热情,获得了国内选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促成了柏威夏寺进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提高了柬埔寨执政党的声誉。⑤People's Daily,8 November 2007.洪森政府将柏威夏寺争端作为转移国内注意力的工具。柬埔寨从2010年年中开始,在服装生产部门爆发了数万工人罢工的事件。2011年,政府还需要在提高最低工资方面与工人达成协议。

泰国与柬埔寨两国在边界地区的对峙对于两国的执政党来说都有着重大意义。例如洪森通过与泰国的摩擦与冲突,激发了柬埔寨国内的民族情绪。⑥Jakarta Globe,10 February 2011.另外,柬埔寨与其他“大邻国”(包括越南)等的边界争端,增加了柬埔寨国内对外国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来自于历史上柬埔寨与泰国的关系。一个国家对于他国的历史记忆可以很容易地被当下发生的相似的事件所唤醒。柬埔寨政府近来对于泰国的相关言论,只能更进一步地煽动起柬埔寨国内的民族情绪。历史争议成为唤醒国内民族主义对抗外国的有效工具,也成为巩固执政党统治地位,解决国内政治与社会问题的“良方”。

结论

本文探讨了历史在国际关系中的意义以及历史争议在理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历史建构了集体观念,也建构了自我与他人的认同。一个国家集体观念建构的过程,也会受到其他国家行为的影响。因而,无论政治制度的模式如何,以一种有争议的方式建构起来的观念可以跨越时空在国际关系中独立发挥作用。从前有关国际关系与历史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大多强调使用一种更为理论化的方法将两个领域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何种情况下历史会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有些学者忽视了历史对于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支配性作用。本文则强调历史是如何对内外事务的互动产生全盘、长远的影响。

为证明我们的观点,我们考察了东北亚以及东南亚的几个国家,说明这些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如何利用历史建构的观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当然,不同的政治家有着不同的政治目的,因而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对于日本来说,小泉纯一郎利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树立了自己的政治形象,赢得了政治声望,掌握了政治的主动权,在自民党派系政治中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在泰国的案例中,因为柏威夏寺争端,人民力量党以及民主党做出了向泰柬边境加强军事力量的决定,试图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面对国内巨大的政治压力,执政党不得不在历史争议问题上采取军事手段。对于韩国总统卢武铉以及柬埔寨首相洪森来说,他们也试图将自己面临的国内问题转化为外交争端,而转移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历史争议问题。“历史之争”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在民主国家之间它带来外交谴责,对处于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而言,它导致军事冲突,带来人员伤亡与更多的伤害。

当两个国家有共同的历史但却存在有争议的历史记忆时,双方的态度倾向于互不妥协。在政治影响上,日本和泰国分别强于韩国和柬埔寨,因而很容易引发韩国和柬埔寨基于有分歧的历史观察而产生的怀疑。在这种非对称的关系中,前者更应该坚持必要的审慎,来妥善处理历史争议问题。①For theory of asymmetry,see Brantly Womack,“How Size Matters:The United States,China,and Asymmetry,”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Vol.24,No.4(2001),pp.123 -50;For application,see Brantly Womack,“China and Southeast Asia:Asymmetry,Leadership and Normalcy,”Pacific Affairs,Vol.76 No.4(2003),pp.529 -48.

猜你喜欢
小泉靖国神社柬埔寨
柬埔寨·贡布
柬埔寨鲜芒果出口猛增
小泉纯一郎身后的神秘“女皇”
柬埔寨:失落的天堂
麻生暗示不参拜靖国神社
柬埔寨筹组新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