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边疆问题”研讨会综述

2013-04-11 07:20
史学集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疆域文教边疆民族

宋 卿

(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吉林130012)

2013年8月26-28日由吉林大学“985工程”中国边疆史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社会科学报》吉林记者站、吉林大学民族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边疆问题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南开大学、云南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新疆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采取大会发言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从事海疆、边疆理论研究和从事云贵、新疆、青藏、北方、东北等边疆史研究的专家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又别开生面采取圆桌式集中讨论的形式,学者们面对面地对六个专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其一,中国古代陆疆与海疆的界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兼中心副主任、著名海疆研究专家李国强先生指出,“陆疆”与“海疆”是破解中国古代疆域问题的核心问题,“海疆”界定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与我邻海海域相连的陆地部分,即海岸线部分;二是我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三是与周边海上相邻国家有明确的海上界限。并指出户籍、税收、派官、驻军是界定古代王朝疆域的基本标准。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认为元代以来驿站也是划定疆域的一个重要标准。吉林大学程妮娜教授认为疆域问题是政治学领域概念,有了国家 (王朝)才有疆域,政治统辖关系是界定疆域的核心标准,必须注意到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统辖的形式有所不同,不能用明清对边疆的统辖形式来比定秦汉对边疆的统辖形式。云南大学方铁教授则认为郡县的实际控制范围可作为封建王朝的疆界。中国军事科学院刘庆大校认为讨论古代边疆问题既应站在当时王朝的角度,也应关注边疆族群 (民族、政权)对疆域问题的认识。吉林大学衣保中教授提出古代边疆的界定应考虑历史、空间、经济、政治、文化等五个坐标。新疆社会科学院苗普生先生认为应以乾隆年间版图为标准划定中国疆域,因为此时正是现代国家观念形成,各个国家边界开始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其二,中国古代边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者们在如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1.边疆学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应从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上走出一条发展路径,构建“中国边疆学”;2.边疆学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3.边疆学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特点。古代疆域研究的现实性、应用性很强,要遵从历史事实,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东北师范大学刁书仁教授提出边疆研究视角应由过去以中原为中心转换到由周边看中原,在考察边疆特点的同时也要注意边疆与全国的关系,注重微观研究也要有国际视野。刘庆认为边疆史研究视角应是多维的,从军事学角度研究边疆问题,应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提出要注重对边疆军事人物的研究。方铁认为边疆史和民族史两个研究领域有差别,应注意中长期研究和比较研究。苗普生提出边疆研究手段要更新,着重强调了实地考察在边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其三,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关系问题。与会学者对影响古代边疆民族关系的因素讨论激烈,东北师范大学王德忠教授认为主要因素有边疆与中央的力量对比、中央王朝治边思想、中央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驻守边疆官员的素质等。苗普生以西域民族关系为例,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唐之前影响西域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农牧文化冲突;唐之后是不同宗教文化的冲突。同时指出考察民族关系时还要考察民族性格。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张云先生认为西藏各时期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与新疆有共性,赞同文化冲突影响民族关系的观点。吉林大学杨军教授则认为,影响边疆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不同民族集团之间的利益争夺。

其四,中国古代边疆移民问题。吉林大学赵永春教授提出可把古代边疆移民分为自由迁徙和非自由迁徙两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先生认为边疆移民应划分为边疆向内地迁徙和内地向边疆迁徙两大部分。方铁指出要注重考察移民对边疆稳定的作用、外来移民和本地人的冲突,当移民和本地人对边疆开发形成一种合力后,还要考察这种合力以谁为主?历代东南西北边疆移民各有不同,要具体梳理和研究。刁书仁也认为移民应做区域研究,看到各地的共性和差异,既要注意移民对文化形成产生的影响,也要看到移民实边是政府行为,要和边疆开发结合起来。

其五,中国古代边疆经济开发问题。关于边疆经济开发的动力,衣保中认为,腹边互动是边疆经济开发的主要动力。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付百臣先生持不同意见,认为动力来源于人类对财富的追求。方铁以云南边疆为例,认为应重视本地民族因素,从先秦到清代,云南经济开发来自于强力政权的主导,中央王朝开发边疆成本虽然很高,但治边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程妮娜认为边疆经济开发对该地整体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有利,为中央治理边疆提供了经济与社会基础,无论从边疆民族还是中央政府的立场都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关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引发学者的热烈讨论,苗普生提出气候变化造成了环境变化,与之相比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小得多。刘庆则指出,农业经济在不同地区影响不同,农业生产类型引入边疆应区分不同区域。学者们基本认同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缓慢。

其六,中国古代边疆文教开发与宗教问题。关于边疆文教“开发”一词,方铁认为边疆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化,边疆文教“开发”用词不当,应改为边疆文化“教育”。并指出边疆文教以元朝为界,之前属于“德化”,之后开始推行官学、私学教育,重视培养边疆民族对中原的认同感。吉林大学高福顺教授认为大一统思想是研究边疆文教举措的指导思想,但因华夷之辨的观念影响了边疆文教的效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刘正寅先生认为“华夷”是文明概念,不是种族概念,“华夷”不能和“民族”划等号。“大一统”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而且是一个政治统治体系,“大一统”的价值观包含一种普世的价值观。李治安认为边疆文教开发是互动的,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与边疆民族文化之间是互动关系,同时要注意到边疆民族多元文化之间也存在互动关系。李大龙认为在边疆地区推广文教主要不是中央政府的行为,更多的是地方官员行为,而且成就显著,中央政府层面则更多地以礼仪制度建设来推行文教。

本次研讨会论题明确,讨论激烈,与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不同的边疆地区出发,对古代边疆史研究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提供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相互研讨与碰撞站在了当代边疆史研究的学术前沿,展示了历史学与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互动,充分体现了中国边疆学研究的交叉性和交融性。本次研讨会是一次成功的高层学术论坛,会议成果必将推动中国古代边疆研究向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疆域文教边疆民族
拓展生活的疆域
王文教 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奠基人
“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文教思想及其实践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户外大型定制树屋
试析辽朝的疆域观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中国疆域内所见的丝绸之路(Ⅱ)
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现象初探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