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舒亚
许舒亚: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
尊敬的各位前来参加上海音乐学院建校八十五周年暨2012年全国音乐艺术学院院长论坛的贵宾们,大家好!
本次院长论坛的主题聚焦于学科建设,希望通过对艺术学如何深化内涵、创新发展的研讨交流,共商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共论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回顾上海音乐学院走过的八十五年历程,她始终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程相伴。春华秋实,我们再次面临着继往开来的历史机遇。
首先,我们时逢建设“文化强国”以及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的国策,这无疑将是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教育部学科目录的修改,将“艺术学”升级为门类,为艺术学各特色学科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同时,在座的各位能够感同身受的还有国家经济建设的成果,即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校持续增长的扶持力度。在此国策、教育体制、以及财政大幅度提高的机遇面前,我们如何在几代音乐教育家、音乐艺术家积累的基础上重新扬帆?时代向我们提出了哪些新问题?高等院校内涵式建设的内容又如何落实于音乐艺术院校自身的特殊模式,并融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回答、承担、实践。
中国音乐自20世纪以来,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中外、古今、雅俗文化之碰撞及其延伸出的种种振荡、探索和转型。在21世纪的当下,我们所面临的文化叠加和变化日益加剧:艺术的-技术的、产业的-经济的、全球化-多元化,以及种种新型的音乐生态,皆以复杂的深层关系构成交织的张力场。能否以国际的战略眼光和中华民族的立场,继续完善具有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音乐教育及艺术学体系,并落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聚焦问题意识,寻找新的发展起点。
因此,在新一轮的发展中,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从“顶层设计”开始,重新梳理资源,以形成学科内涵建设“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上海音乐学院在“十一· 五”期间,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制定了《12年(2008-2020)学科建设发展定位规划》,完善了学科布局结构。在保持作曲、音乐学、音乐表演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明确了“强、特、需”学科布局及定位,并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完成了“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国家重点学科的三级跨越”。为了夯实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我们先后以作曲、音乐学和音乐科技团队,成功申报了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在基地建设方面,继人文社科方面“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和“上海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的建设,音乐与科技结合方面的上海市“音乐艺术声学重点实验室”外,又以“上海普通高校钢琴艺术创新工作室”、“周小燕大师工作室”、“上海市声乐艺术实验室”等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探索表演学科的体系化建设。
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和“085”内涵建设的规划框架下,我院进一步以“国际一流作曲学科专业群建设”作为“十二·五”内涵建设的主轴。以“学科群链”的架构,尝试打破学科壁垒,注重资源整合,寻求体制机制的突破。通过梳理本院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以点与面的结合,优势与支撑的结合,实现作曲、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科技、音乐教育、艺术管理等学科专业的交叉建设。如果将这一“群链”比喻为“高原”,我们又在音乐舞蹈学、艺术学理论和戏剧影视学三个艺术学一级学科点的建设思考中,针对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结合音乐学院的优势与特长,成功申报了三个着眼于“高峰”建设的“上海市一流学科”点。其中:
“音乐与舞蹈学”包括“作曲(音乐创作)”、“作曲理论”、“音乐表演”;
“艺术学理论”包括“城市音乐人类学与社会学”、“中国特色音乐学资源再诠释”、“音乐艺术本原与当代音乐文化批判”;
“戏剧与影视学”包括“歌剧表演与编创”、“音乐剧表演与编创”、“音乐戏剧理论”。
这三个一级学科共六个方向的建设架构,不仅对我院已有学科资源进行了优化,还将瞄准学科前沿和音乐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其中也包括音乐学院如何通过其教育体制中具有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服务社会积极推进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系列尝试。
音乐是人类共享的精神与文化交流载体。中国音乐及其教育的发展亦不可能脱离国际语境。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多元文化视野,反思和梳理已有的知识系统,重新发现和真正认识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累积的深厚文明价值与特色;一方面仍要以世界的眼光,推进和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保障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加大青年教师及硕、博士海外学习计划的力度,积极探索不同层次及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新途径。通过相互砥砺和沟通对话,逐渐进入国际重要舞台并增强影响力和话语权。
近年来,我们认识到音乐学院的学科内涵建设,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亦尝试以创作、表演、理论等多专业综合学术能力为先导的“走出去”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出自中国、尤其是本院(传统与当代)创作作品的音响叙事、演奏家的表演修辞以及音乐学家的学术阐发,与国际同行讨论世界音乐所共同面对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大题。
音乐学院是未来音乐人才和音乐艺术的摇篮。我们希望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从音乐学院出发,为探索和完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艺术学学科体系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