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民的政治态度与基层社区治理*——基于金山区吕巷镇问卷调查的思考

2013-11-16 11:08李婷玉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被试户籍态度

李婷玉

(南京大学,南京 210008)

乡村社会作为一个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基层社会,通常具有“弱政治性”的特点。但是农民的政治态度,即对于现存政治权力系统、政治规范、政治秩序、政治价值观所表现出的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却是影响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曾指出,对中国这个东方超大型二元结构社会而言,农民始终是其现代化进程中最值得分析的政治群体变量①。改革开放30余年,整个中国社会朝向市场化的快速转型,使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政治态度也经历了嬗变。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受益者,亦是迄今为止仍处于社会底层的弱者,农民的政治态度经历了从较高水平的认同到认同度下降与波动的过程。尤其是当前,由于农村大规模的征地运动及农民工在城市所遭遇的社会排斥,使得农民群体的社会抗争或曰集体行动频发。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农民及其社会行动,他们是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本文将以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中的一个偏远郊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镇——金山吕巷镇中的农民为例,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来探寻当前农民群体的社会政治态度及可能的行为趋向,并尝试提出基层社区治理之可行路径。

一、分析框架和测量指标

1.分析框架

本研究借鉴李春玲教授研究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②,即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分析框架,尝试应用于农民群体。由于样本的局限,因此本文采用“保守取向”与“自由取向”来替代“主义”这样一个宏大的语词。本文还遵循理论家们对中产阶级社会政治功能的基本推论逻辑,套用于农民群体,即:如果农民的社会政治态度表现出保守取向,那么它就是社会稳定的力量;反之,如果农民的社会政治态度呈现出自由取向,那么它可能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力量。

基于政治保守取向与政治自由取向的差异,本研究建构三个指标来区分这两种态度:满意度、权威意识和社会公正意识。表1列出三个指标及其具体含义,保守取向和自由取向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和相应的测量指数。每个态度区分指标通过两个测量指数来进行测量。

满意度指标反映了个人对现实状况的感受。高满意度意味着希望维持现状(保守取向),而低满意度意味着希望社会变革(自由取向)。满意度由两个指数——个人生活满意度指数和社会生活满意度指数——进行测量。权威意识指标反映了个人对国家和政府的态度。强权威意识表明希望维持现有政治体制(保守取向),弱权威意识表明希望政治体制改革(自由取向)。权威意识由两个指数——政府信任指数和民主参与指数——进行测量。社会公正意识反映了个人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社会公正意识弱表明对现存的不平等现象有较高的容忍度,意味着愿意接受现存制度安排(保守取向),而社会公正意识强则意味着对现存制度安排有较多的批评并希望改变这种状况(自由取向)。社会公平意识用两个指数,不平等感受指数和冲突意识指数进行测量③。

2.测量指数和计分方法

本文的态度测量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被访者对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建构态度测量量表,给每种答案赋以确定的分值,根据得分的高低判断态度取向。表2列出了测量6个指数的具体提问,每一个指数都包含了两个 (及以上)提问项目的量表测量,并采用李克特量表的计分方法,每一个指数的得分是相关提问得分的平均值。分值越低,社会政治态度越偏向于保守取向;分值越高,社会政治态度越偏向于自由取向。

表1 保守取向和自由取向社会政治态度的特征倾向④

表2 测量指数及其提问问题和答案分值

二、数据来源与概念界定

1.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2012年2-3月在金山吕巷镇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吕巷镇地处上海远郊,是金山区唯一没有工业区的农业大镇,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是主导产业,“皇母蟠桃”是该地的知名特色农业品牌。吕巷镇有常住人口4.2万人,外来人口1.5万人,除少数家庭富裕外,大多数的农民年收入在1.2万元-2万元之间,尚处于温饱状态,而且因病致贫的现象并不鲜见。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4份,回收率89.5%。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参见表3。

表3 调研样本分布情况

2.概念界定。著名英国人类学家M·布洛克曾说:学术界“在议论究竟什么是农民时面临巨大困难”,《政治学辞典》则将农民界定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但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我国的“农民”都不是一个纯粹的职业概念,它包含了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乃至一种文化模式或心理结构。因此本文所界定的农民也并非传统意义上靠天吃饭,依赖土地为生的农民,而是在农村地区(吕巷镇)长期居住的“村民”,既包括具有上海农业户籍或外地农业户籍的“农民”,又包括非农户籍但居住在农村的“市民”⑤,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也将对这几个不同的群体进行比较。

三、数据描述与分析

表4列出了6个态度测量指数的平均值,分值越低,社会政治态度越偏向于保守取向;分值越高,社会政治态度越偏向于自由取向。由此可以大致观察被调查者在社会生活满意度、个人生活满意度、政府信任程度、民主参与意识、不平等感受程度和社会冲突意识方面的总体情况。

为了更为细致地了解不同类别农民群体在社会政治态度上的差异情况,笔者将相关的人口学特征和6个指数做了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同时为了方便分析,对一些人口学要素进行了简化处理,其中政治面貌分为中共党员和非中共党员;受教育程度分为初等教育(初中及以下)、中等教育(高中类)和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职务分为未担任、村镇干部与其他;各项统计均剔除了缺失(该项目未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6个指数在性别上都不存在差异;而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户籍和职务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若干态度指数,表5中列出了通过F检验的态度指数的p值情况,表6和图1~图6列出了存在差异的各类别群体态度指数的均值。

表4 分析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5 通过F检验的态度指数p值

表6 不同类别群体的态度测量指数均值(p<0.05)

1.社会生活满意度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被试对所居住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和干群关系的评价都接近“比较好”,社会生活满意度比较高(均值为1.98)。但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户籍状况和不同职务的被试在社会生活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相比较而言,从年龄看,50岁以上被试的满意度最高,41~50岁的被试满意度最低;从受教育程度看,学历越高,满意度越低;党员的满意度高于非党员;从户籍看,本地非农被试的满意度最高,本地农业被试居中,而外地农业被试满意度最低;从职务看,村镇干部的满意度高于其它两类群体。

2.个人生活满意度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被试的个人生活满意度水平一般,恰好处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均值为2.51)。对于自己收入相对于自己能力和工作状况的合理性评价,被试略偏向于不合理区间(均值为2.60);对于自己近来生活的满意度,被试略偏向于满意。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政治面貌和不同户籍、不同职务的被试在个人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相比较而言,中等教育程度的被试相对于初等和高等教育程度被试,满意度最低;党员的满意度高于非党员;本地非农户籍被试满意度最高,外地农业户籍被试满意度最低;村镇干部的满意度高于其他群体。

3.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被试对政府/国家的信任程度尚可(均值为2.31)。除了对“服从政府总是不会错的”的评价略偏向于不太同意外(均值为2.58),其余三题的评价都偏向比较同意。不同年龄、不同政治面貌、不同户籍的被试在政府信任指数上存在差异。相对而言,从年龄来看,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状况,即20岁以下、50岁以上的被试对政府的信任度显著高于21~50岁的中青年群体;党员对政府的信任度高于非党员;非农户籍的信任度高于农业户籍。

4.民主参与意愿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看,被试的民主意识比较强,有较高的政治参与需求(均值为3.03)。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户籍和职务的被试在民主参与指数上均存在差异。比较而言,从年龄上看,41~50岁被试的民主意识偏弱,21~30岁的被试最有参与意愿和需求;受教育程度越高,民主参与意识越强;未婚者的民主参与意愿高于已婚者;从户籍看,本地非农被试的民主参与意愿高于外地农业被试,高于本地农业被试;在村镇担任一定职务的被试参与意愿最强。

5.不平等感受程度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被试的不平等感受比较强烈(均值为2.87)。有60.2%的被试认同(同意或完全同意)政府的某些政策不妥是造成贫穷的重要原因;有70.7%的被试认同应该从收入高的人那里征更多的税来帮助穷人;有56.0%的被试认为当前的干群收入差距不合理。不同年龄、婚姻状况、不同户籍和职务的被试对不平等的感受程度是没有显著差异的,不平等感受程度仅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政治面貌被试中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越低,不平等感受程度越强;非党员的不平等感受程度高于党员。

6.社会冲突意识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农民的社会冲突意识还不强(均值为1.90),是六个指数中最低的。在公开集会、游行示威、罢工和上访这四种表达自身利益的方式中,上访的认同度最高(均值为2.36),集会次之(均值为1.95),对游行示威(均值1.67)和罢工(均值1.66)的认同度低。但社会冲突意识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户籍、职务的被试中均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年龄越大,社会冲突意识越弱;学历越高,社会冲突意识越强;非党员的冲突意识超过党员;未婚者的冲突意识胜过已婚者;本地农业户籍农民冲突意识弱于本地非农市民,外地农业户籍农民冲突意识最强;担任村镇干部职务的被试冲突意识弱于未担任者。

图1 不同年龄群体的态度指数均值比较

图2 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态度指数均值比较

图3 不同政治面貌群体的态度指数比较

图4 不同婚姻状况群体的态度指数均值比较

图5 不同户籍群体的态度指数均值比较

图6 不同职务群体的态度指数均值比较

表7 各态度指数之间的相关矩阵

7.六个态度测量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各个态度指数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从表7可以看出,个人生活满意度与社会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r=0.448)。回归分析表明,民主参与指数受到社会满意度指数、政府信任指数、不平等感受指数的显著影响。社会满意度越高,对政府越信任,对不平等的容忍度越高,则民主参与意识越低;不平等感受越强烈,社会满意度低,对政府不信任则会使民主参与意识高涨。不平等感受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对个人生活满意度,社会生活满意度,政府信任度,民主参与意识及冲突意识都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及其对基层社区治理的启示

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上海金山区吕巷镇农民群体的政治态度大致可以概况地描述为:政治参与及民主意识比较强烈,不平等感受也较为强烈,个人生活满意程度一般,对政府的信任还算过得去,社会生活满意度尚可,而冲突意识不强。从年龄来看,除了社会冲突意识是随年龄增加而减弱之外,其它5个态度指数上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政治自由或保守取向在不同年龄层间的差异也不显著,因此可以尝试理解为吕巷镇的各个年龄层的农民的政治态度尚不是很明确,处于波动状态。从受教育程度看,学历越高,社会生活满意度、民主参与意愿、社会冲突意识也越高,总体上大致可以判断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政治价值取向越趋于自由。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在各个指标上都更倾向于保守态度,而非党员则更倾向于自由态度。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与未婚及离异、丧偶等其它情况的农民之间在政治态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从户籍来看,外地农业户籍人员即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外来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满意度、政府信任程度最低,社会冲突意识最强,相比于上海本地人,他们更具有政治自由倾向。从职务来看,村镇干部的个人和社会满意度最高,民主参与意愿和社会冲突意识最低,村镇干部比起未担任职务的农民及其他人更具有政治保守倾向。

总之,吕巷镇农民群体内部存在多种价值倾向,既有保守取向的成分也有自由取向的成分。作为一个整体,吕巷镇农民对社会现状满意度一般,对现任政府的信任度不算高,对现存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有清晰的认知,有较为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和需求,追求更高程度的社会公正,但又不希望发生社会冲突,尤其是激烈的社会冲突。这种较为复杂和矛盾的社会政治态度预示着农民行动取向的多种可能性⑥。

本文开篇言及乡村社会是一个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基层社会,生活于其中的农民既不具有知识分子那样的政治浪漫和宽广情怀,也没有其它阶层那样开阔的视野,他们并没有力图主导或影响政治权力运作的“野心”,对抽象的“主义”也不感兴趣,正如有学者所言,民生政治,即对农民民生的改善以及对民生福利需求的满足,能够产生更大的政治效用,增强农民的政治认同⑦。认同产生服从,不满则可能诱发抗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农村基本社区治理提供可行的优化路径。

就现实处境而言,农民仍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⑧。同样地处国际化大都市,吕巷镇的农民承受了较大的生存压力,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维持社会最低生活质量没有问题,但是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的资源还没有办法与上海市区居民相比,甚至也无法与上海近郊的农民相比。这种相对贫困而不是绝对贫困所带来的相对剥夺感,极易使农民群体产生愤怒、怨恨或不满的消极情绪,从而引发对政治权力的不满、不信任和疏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如土地征用或租借导致的土地纠纷),就会奋起反抗,引发群体事件。虽然当前农民群体对现状还没有明显的不满,但从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民主参与热情高涨来看,地方政权仍然需要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需要改善社会保障状况的有效措施以满足农民的教育、医疗、养老需求;需要加强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治安水平,并持续改善村民间的关系(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村民的关系)和干群关系,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民群体的个人生活满意度和社会生活满意度,缓解他们的不平等感受,从而增进对政府的信任。另外,鉴于调查中党员群体的社会政治态度倾向,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整合地方村民利益的基础上(既考虑本地农业户籍农民和本地居民的利益,也要兼顾长期居住本地的外地农民的利益),党员群体及农村党组织也能真正成为凝聚社会、整合社会、动员社会的政治核心。

注释:

①孔繁斌:《农民政治价值观变迁与权威分化:政治控制取向》,《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7期。

②李春玲:《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社会》2011年第2期。

③同上。

④参照李春玲(2011)的指标划分,略作修改。

⑤调查结果发现,居住在吕巷镇的人员,无论是否是农业户籍,其中的85.7%的人,即920人都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56人是两种以上的收入来源,还有45人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18人主要收入来源是退休金。

⑥这一结论,因研究样本局限于特定的一地一镇,因此只能反应当地而很难推论全国。

⑦彭正德:《民生政治是一种农民政治认同机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⑧调查中,农民对自身社会阶层的认知,76.0%都认为是中下层或下层,自认为是中上层的仅有2.8%。

[1]陈浩、薛婷、乐国安.工具理性、社会认同与群体愤怒——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2,(1).

[2]马广海.存在、认同与冲突:转型期我国社会的阶层意识概览[J].山东社会科学,2011,(5).

[3]翁定军.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态度倾向[J].社会学研究,2010,(1).

[4]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J].开放时代,2008,(3).

[5]孔德永,卢业美.政治认同的类型、特征与功能[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6).

[6]叶本乾.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均衡性分析:三维视角[J].东南学术,2006,(4).

[7]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定量研究[J].学术研究,2005,(5).

[8]牛铭实.从封建、郡县到自治: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J].开放时代,2004,(6).

[9]李培林、张翼.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M],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被试户籍态度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研究
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6 所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证研究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