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基于国际受众视角的研究

2013-09-27 07:40:30何洪兵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实力领域受众

何洪兵

(四川大学,成都 610064)

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是学术界基本的共识,已无太多争议。但是究竟是全部还是部分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却是学术界没有深究的课题。如果只有部分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资源,那么它的边界何在?由谁组成?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认为,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力资源存在双重视角:国内视角和国际视角,而从国际受众视角出发探究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力资源,有助于帮助我们深入认识能够用于国际传播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

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研究的双重视角

1.中国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发展

探析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必须以清晰界定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为基础,但是学术界至今对这一重要概念没有共识的界定,呈现众说纷纭的状态。

中国学术界一般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的重要理论源头之一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界说:“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①“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和作用力”这种思路和观点深刻影响着中国学术界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界定和研究。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界定是基于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的事实。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不能简单使用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指导国内的综合国力建设,另一方面由于世界范围内的其它国家在综合国力方面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因此也不能用此理论对其它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比较研究。这样,中国学术界逐渐形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来指代综合国力组成部分的文化因素作用力,并以此展开相关研究。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内涵方面除了保留约瑟夫·奈软实力的对外“吸引力和作用力”的内容以外,还增加了对国内建设和发展的促进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概括是《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界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②胡锦涛同志200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③这是对我国学术界提出并使用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丰富内涵所做的基本概括: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作用方式上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在作用成效上是“强内化外”的。“强内”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家发展;“化外”是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实现“达己所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具有中国学术风格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不仅可以指导中国的文化建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可以适用于对不同国家综合国力中的文化因素作用力的研究和比较。

2.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研究范围

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同样也必须在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研究同样应当如此。学术界似乎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一个其意自明的概念在使用。汤一介先生这样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应是指已经过去的文化,是一个静态的凝固体。”④对于这个“过去”的时间点,何晓明先生提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⑤。但是这样的“阐释”用在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研究时,我们却发现难以区分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传统文化部分和当代文化部分。

中国当代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来,本身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部分⑥,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吸收世界文化的有益成果和因为当代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发展而新增加的部分。就文化的发展进程和现状来看,中国当代文化无疑是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先进的文化,那些具体的中国当代文化资源显然就比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更容易向世界传播而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按照这一逻辑,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显然可以在两个维度展开:

第一个维度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并列的维度,它们都在同一层面上属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资源。按照上文的分析,在这一维度可以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传统文化资源就是指那些传统文化资源中没有被当代文化保留、继承的部分。第二个维度是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历史资源,它们并不在同一层面上属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比当代文化低一个层级,二者之间是包含关系,传统文化包含于现代文化之中。如果按照第二个维度展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研究是否具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就值得深入探讨了。

由此,本文认为应当在第一个维度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即可以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传统文化资源就是指那些传统文化资源中没有被当代文化保留、继承的部分。

3.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双重视角研究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具有“强内化外"功能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从这一功能出发我们可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但是,从“强内化外”功能出发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时,我们发现具有“强内”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和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二者在组成部分上是不一致的,无法完全重合。具体如图:

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只是具有“强内”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中的一部分,是其中能够“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实现‘达己所愿’”的那部分。

这是因为,由于文化传承的路径依赖、文化传播的跨文化障碍等原因,中国国内受众首先接受的是中国文化。只有接受了中国文化以后中国国内受众才会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和平台接触、选择、接受他国文化,而是否接受他国文化甚至转而用他国文化替换中国文化还存在着巨大的替换成本。因此,如果我们把具有“强内”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限定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家发展”的文化资源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文化资源也同时具有“化外”的功能。由于国际受众已经接受了本国文化,因此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他们才可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使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具有“化外”功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

第一种情况是这些国际受众迫切需要某些文化资源,但是他们本国的文化资源中却没有相应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不仅有这些国际受众所需要的文化资源,而且这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资源的国际传播能够在满足国际受众需要的各种外来文化资源的文化传播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

第二种情况是这些国际受众迫切需要某些文化资源,虽然他们本国的文化资源中已有相应部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应资源能够在满足这些国际受众需要的程度上占有相对优势,而且这种相对优势还必须远远超出这些国际受众重新选择、学习使用新的文化资源所付出的成本,同时这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资源的国际传播同样必须能够在满足国际受众需要的各种外来文化资源的文化传播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

之所以我们认为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一定包含在具有“强内”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的范围之内,是因为不能“强内”的传统文化资源,由于缺乏实用性就得不到国内受众的接受、实践,也就不可能充分发展,这样就使得这些文化资源处在萌芽状态、初始状态,既缺乏深刻的语言文字表述,也缺乏足够的器物实体印证支撑,因此不可能取得相对的文化传播优势,也就不可能具有“化外”的功能。

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 “强内”与“化外”组成部分的分析,本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需要双重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需要双重视角研究,而且也必须通过“强内”——国内受众视角和“化外”——国际受众视角的双重视角研究,才能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

4.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研究的国际受众视角

目前一些学者从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文化最核心的内核层面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模式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样的研究没有区分这些文化资源的“强内”和“化外”的不同功能,没有采用国内受众和国际受众的双重视角,最终会导致这样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无法达到文化资源具有对外的“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要求。

首先,一旦深入到文化的内核层面,当今世界主要的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似度明显提高,差异性明显减弱。因为不同的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是基本是一致的——都必须有效地解决特定人群的生存与发展,从而在文化的内核层面形成一定的共性,比如推崇善良、勤劳、勇敢、奋斗等价值观念就是传承至今的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为各种文化族群所共享。它们无疑是具有“强内”功能的,但是如前所述,彼此共有的这些价值观念却并不一定具有“化外”的功能——你有的我也有,为什么需要向你学习?做不到吸引国际受众,如何能影响国际受众呢?其次,各种文化确实存在自身不同于其它文化的价值观念方面的独特存在,但是这些价值观念方面的独特存在是否在这个层面就能“化外”也是值得深入分析的。一是,这些价值观念方面的独特存在是适应不同的文化“应时、应地、应史、应事”而生的,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个体性,那么不同时间、地理、历史、事实的他国国民是否应当接受,即国际受众是否具有接受的必要就值得深入研究,“南橘北枳”的现象是否能够避免也必须深入思考。二是,这些价值观念方面的独特存在一定是独特的、个体的不同文化的不同表达,那么它是否能够跨文化的译介而国际传播,并显现它的文化软实力,即国际受众是否具有接受的可能,也是不能不考虑的。三是,虽然世界各国对民主政治有不同的认识和实现形式,但是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却是不容置疑的,在这种潮流下普通大众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就算他国精英分子能够克服种种障碍接受文化内核方面的文化资源,是否存在大众化的障碍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没有他国大众的认知、认同,又如何做到真正“化外”呢?因此,具有“化外”功能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这种研究方式就值得商榷。

要弥补这种研究方式的不足,就必须在注重国内受众视角研究——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强调国际受众视角——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国际受众视角是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重要视角,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本身存在的价值要求。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属于综合国力的研究范畴,综合国力从根本上来讲是研究不同的国家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学术范畴,如果丧失了这一基本出发点,综合国力的研究就失去了存在价值。由此而言,国际受众视角应当,而且必须成为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重要视角。

二、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国际受众视角分析逻辑

如何从国际受众视角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本文认为,应当从“化外”功能就是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并实现“达己所愿”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采用“分领域、比贡献、划层次”的框架来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

1.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国际受众视角分析框架

所谓“分领域”是指,以目前阶段国际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依据,来划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研究领域,比如解决民族融合领域、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等等。分领域进行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研究的优势是它契合国际受众解决问题的需要,便于吸引国际受众的注意力,便于通过问题指引进行国际传播,有助于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国际传播的文化障碍。

所谓“比贡献”是指,最终能够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中国传统文化部分,相对于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源而言,在有效解决目前阶段国际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方面具有更突出的作用或独特作用,比如在解决人类健康问题领域,中医药今天就发挥着独特作用。只有具有这种比较优势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才可能对国际受众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才可能是国际传播的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

所谓“分层次”是指,对于通过“分领域”、“比贡献”确立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应当按照分析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精神——制度——器物”,展开分层次的、整体的研究。这是因为,文化的“精神”层面如果不落实到“器物”的表现就可能是空想,难以实现大众传播;而如果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又会缺乏深度,难以被精英阶层接受;如果缺乏了“制度”层面,那么这种“精神”或“器物”的文化是否能够推广,具有普遍适应意义就会受到质疑。总之,只有对通过“分领域”、“比贡献”确立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这三个层次的梳理,才有利于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国际受众的各个阶层进行广泛传播,增强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

2.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国际受众视角分析原则

按照“分领域、比贡献、分层次”的框架来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必须首先解决如何“分领域”的问题,“分领域”是这一研究框架的基础问题和先行问题,不把传统文化划分合适的研究领域,“比贡献、分层次”就无从谈起。

“分领域”的前提之一是我们必须明确属于当代的文化和属于传统的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属于当代的文化一般是指和政治、经济、社会等相对应的范畴;属于传统的文化一般是指中国古人劳动的一切产品,包括属于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已经转化成为历史一部分的文化,它们已经“文化化”而成文化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前提,我们研究的传统文化的范围就极其有限,“分领域”就变成一件可以忽略的事情。

“分领域”的尺度应当采用中观视野。“分领域”研究的困境在于没有现成的划分框架可供参考,如果划分得过于宏观,仅仅停留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几个宏观的层面,那么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就整体而言,人类的现代文明一定是超越古代文明的,现代文化也一定会比中国传统文化更能有效解决人类社会今天面临的发展困难。如果划分过细,固然有助于在多个领域梳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贡献力,但是由于领域过于狭小,这样碎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实际国际影响力就会变低,丧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应当从中观的层面,即小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层面进行领域划分。

“分领域”的原则是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普遍性是要求在“分领域”时照顾到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以此作为“分领域”的基础;针对性是要求在以具体国家为国际传播对象的时候,要针对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领域重分、重选,以通过针对性实现有效性。“分领域”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实质上是在坚持“分领域”的动态性,即根据受众的不同、问题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动态地进行领域划分。这也表明,能够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传播的对象、需解决的问题变化的。

3.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研究领域划分

适当的划分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研究领域是“分领域、比贡献、划层次”研究的关键。遵从本文前面的论述,我们选取三个方面的资料为参照,进行中观视野的研究领域划分。

第一个资料是联合国的日常议题:艾滋病、裁军、残疾人、地雷、儿童、发展合作、反恐怖主义、非殖民化、非洲、妇女、国际法、海洋/海洋法、和平与安全、环境、家庭、健康、老龄化、粮食、民主、难民、能源、农业、气候变化、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人口议题、人类住区、人权、施政、森林问题、水、原子能、志愿服务⑦。联合国的日常议题代表了世界上各个国家普遍关注的、人类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资料是美国2012年总统大选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电视辩论议题。第一次是创造就业、削减赤字、社保和医疗保障、经济监管、联邦政府的角色,以及国会中的党派政治⑧;第二次是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遇袭事件、美国对叙利亚政策、埃及、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军费开支、以色列和伊朗问题、阿富汗撤军、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对华关系⑨;第三次是美国的全球角色,美国最漫长的战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红线:以色列和伊朗,中东和恐怖主义,中国的崛起和明日的世界⑩。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之间的电视辩论议题,基本可以显示出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的国民最关注的问题。

第三个资料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经初步梳理,十八大报告中涉及中观层面的主要问题有小康社会、现代化、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经济、人民代表大会、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依法治国、行政体制改革、权力制约与监督、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素质、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健康、社会管理、国土空间、资源节约、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国防、军队、“一国两制”、祖国统一、人类和平与发展、党的建设等⑪。党的十八大报告,基本可以显示出目前中国亟待解决、民众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属于前现代社会的文化,而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因此一一比照以上三个资料列出的中观领域,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以下一些领域中存在一定优势,值得首先挖掘、整理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向国际受众传播,成为具有“化外”功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领域,医疗保健领域,民族关系领域,国际关系领域。

三、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国际受众视角具体分析

按照“分领域、比贡献、分层次”的思路来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需要我们对“分领域、比贡献”确立的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按照“精神——制度——器物”这样三个层面的逻辑,展开分层次的、整体的研究。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领域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多哈会议、全球变暖、《京都协议书》等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开创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单列出来成为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封建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对自然界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值得今人借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容,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摒弃了“服从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张岱年先生、程宜山先生认为它包含着四层含义:“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服从这普遍规律。第三,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⑫“天人合一”的思想外化为中国人显性和隐性的行为准则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农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耕作制度,渔业的休渔制度等等。在器物载体层面最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人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四川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因势导水,形成了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托,共存一体,达到了“人、地、水”的高度协合统一,是世界上唯一已经历经2200多年但依然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确保了成都平原不论年景如何都可以灌溉自如,使其享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契合“天人合一”思想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也是今人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榜样和典范。

2.医疗保健领域

医疗保健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建立与国家财力相适应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每一个国家政府着力、国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当今世界,各国救死扶伤、维护国民健康主要依赖的是西医药。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⑬,因为其指导思想的特殊性、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完全可以国际传播而成为增强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西医药虽然是现代医药的代表,但是由于它仍存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治疗的局限,因此从宏观而言,人类需要另一种与西医药完全不同的医药种类来弥补西医药与生俱来的缺陷。而中医药就它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疗效的确定性来看,可成为人类现存医药种类中的最优选择。实践表明,中医药在一些西医药尚未攻克的疾病面前有自己独特的疗效。例如2003年全球抗击“SARS”疾病的过程中,中医药就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也证明,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的一些领域具有独特的疗效,被世界所广泛认可。例如以针灸为代表的传统医治技术等就在多国通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中医药在根本指导思想上主张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主张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中心,“五脏”为联系的有机统一体。这个统一体通过经络形成内部连接,以气、血、津液为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统一体的协调和平衡。同时,人又和外在环境统一,既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又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是根据不同的患者、同一患者的不同患病阶段采用不同的“一一对应”的治疗方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是对这一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在几千年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治疗方法、治疗手段、治疗器材,就是中医药的制度载体和器物载体,它异常丰富,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目前,中医药国际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就美国而言,“针灸”被很多州立法认可,但要让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接受中医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既需要中国国内对中医药的认可、扶植、发展,又需要在对外医药市场竞争中超越包括日本“东洋医学”等在内的竞争对手。

3.民族关系领域

各民族友好、和谐相处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原因,一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却异常尖锐,民族冲突不断出现,甚至形成民族仇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其间经历了多次的民族冲突和融合,为我们今天协调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指导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思想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认同“夷夏转换”。 韩愈曾经指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⑭中国古人认同民族区别在于文化,而不在于血缘种族,这为各民族和平相处、融合转化奠定了基础。因为,文化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但是血缘种族却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第二是认同“仁”。源自儒家思想的“仁”内涵丰富,“仁者爱人”是其间最重要的一个内涵。在这一思想上形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的观念是各民族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第三是认同德治,反对武力,主张王道,反对霸道。这些观念都使处于强势的民族能够尊重弱小民族,降低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

历史上,一系列促进民族友好相处和增进民族融合的制度和习俗逐渐确立起来,比如增加民族沟通、交融的和亲、通婚制度;尊重地域、民俗(包括少数民族生活习性)的“入乡随俗”习惯……而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等典故、历史遗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一定时期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器物载体。

4.国际关系领域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种状态,其中不乏冲突与战争。不仅联合国的诸多议题涉及到国家间关系,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也把国家间的关系作为重头内容。历史上曾经存在亚洲华夏秩序的国家间关系样式,虽然已被新型的国际关系样式所取代,但是它却是一种强国和弱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国家间关系样式,发掘、整理、传播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传递中国自古爱好和平的信息,而且有助于各国从中吸收有益经验,推动世界和平。

五千年来,在与其它国家友好相处的过程中,以下这些观念影响着中国的国家行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观念,“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观念,肯定“以德服人”否定“以力服人”的观念,等等。具体体现这些观念的就是“朝贡制度”等制度的建立。朝贡体系和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的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朝贡制度”是中国和周边的小国建立一种“称藩纳贡”的制度。中国接受周边小国的自愿纳贡称臣,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对待周边国家,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同时为了显示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总是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和当今世界这种表面上平等,实质上却是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的是大国对小国的友善和帮助,在当今世界应当有可借鉴之处。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前现代的文化,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前身和源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因此,一方面它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对它不可轻视,不能抛弃;另一方面,它在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有效解决今人面对的发展问题,满足国际受众的需要方面,又整体上不如现代化的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其作用不能高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目前有些学者主要是从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文化最核心的内核层面进行归纳性的研究,这样容易使归纳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在国际受众面前呈现“碎片化”的状态,不利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力量。为了避免这种研究的不足,本文提出按照“分领域、比贡献、分层次”的框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按照这一研究框架,本文提出,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领域、医疗保健领域、民族关系领域、国际关系领域等四个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系统化的国际传播的力量;同时,本文也从“精神——制度——器物”三个层面对这四个领域进行了分析。当然,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国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相对变化,本文提出的这种研究框架和所做的分析还只能看作是一次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探索,特别是如何按照这一框架深入挖掘、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国际社会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还需要做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注释:

①[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2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6页。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④ 刘小枫编:《中国文化的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总序第3页

⑤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绪论第7页。

⑥这一部分又被称为文化传统部分。

⑦ 见http://www.un.org/zh/globalissues/humanitarian/, 最后浏览日期:2012年10月23日。

⑧ 王兴栋:《奥巴马罗姆尼首场辩论交锋经济议题 未拿中国说事》,《新闻晚报》2012年10月04日。

⑨《奥巴马罗姆尼完成辩论终极对决 盘点辩论中九问》,国际在线,最后浏览日期:2012年10月23日。

⑩《奥巴马罗姆尼明日再次辩论 中国将成重要辩题》,中国广播网,最后浏览日期:2012年10月22日。

⑪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

⑫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52页。

⑬1840年以后虽然中医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一般人们仍把它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对待。

⑭ [唐]韩愈:《韩昌黎文集》,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页。

猜你喜欢
实力领域受众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领域·对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