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3-11-16 08:30修红国红玉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32期
关键词:医嘱心肌梗死依从性

修红 国红玉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急性持续性冠状动脉闭塞痉挛、血液循环受阻缺血造成的部分心肌坏死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病情重且变化快,病死率高,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据医学统计表明,心肌梗死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是最危险的时期,患者情绪波动大,可使患者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药物作用因此就会减弱[1]。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增强依从性和遵医嘱行为,配合用药,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观察对象为2010年8月-2012年10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本院急诊内科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制定[2]。入选患者共98例,其中男57例,平均(58.2±9.58)岁;女41例,平均(64.1±7.83)岁。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试验组中男27例,平均(56.4±8.57)岁,女22例,平均(62.8±8.68)岁,小学文化5例,初中以上文化44例,前壁梗死28例,下壁梗死8例,后壁梗死9例,广泛梗死4例,合并心律失常12例,合并心衰3例;对照组中男30例,平均(59.8±7.63)岁,女19例,平均(66.2±7.73)岁,小学文化6例,初中以上文化43例,前壁梗死24例,下壁梗死11例,后壁梗死9例,广泛梗死5例,合并心律失常10例,合并心衰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合并疾病、文化程度、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行静脉溶栓治疗,药物为rt-PA,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如入院常规宣教、遵医嘱用药、常规护理、出院指导等。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重点给予心理护理。从患者入院后第1天待病情稳定后就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最初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患者本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对相关知识的需求程度、心理状态差异设计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然后再采取一对一的心理护理指导,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个体需求。1周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 评估两组患者精神状态,随访观察2个月后评估后两组患者依从性与遵医嘱用药行为。

1.3 心理护理措施

1.3.1 集体心理护理 每周三下午请专科医生和专业的心理护理专家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及预防保健措施,运用相关的表格或式图片进行相关的测试(如艾森克个性问卷﹑焦虑测试相关题目等),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所患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积极配合饮食和药物治疗。

1.3.2 个体心理护理 由专业人员对患者实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倾听患者诉说不适症状,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交谈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情绪低落者给与劝导和安慰,使其心情舒畅;对心存顾虑者给与解释,消除其顾虑情绪;对于易激动者,指导其用宣泄法、转移法保持平静的心境去应对不良的刺激等,总之根据患者本身的性格特点,消除患者因其不良情绪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配合治疗。

1.3.3 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为心理障碍的形成和产生不是激发事件或是不良刺激的直接结果而是通过加工在歪曲或是错误的思维影响下形成的,所以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应对方式和行为模式,如改变患者的饮食习惯、帮助患者建立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或是生活习惯等,教会患者采取自我放松方法调剂自己的不良情绪,如大口深呼吸或是采取复式呼吸方法放松情绪。

1.3.4 人际心理治疗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像家人一样体贴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患者,在日常的护理治疗工作中与患者边做治疗边沟通,经常询问患者:“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吗?”,“你这样躺着舒服吗?”,“我还可以帮您点儿什么? ”等。这样的心理沟通方式更易于患者接受和认可,这样就能更好地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发展基础上得到制定心理护理方案更多有效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一系列的护理计划(包括影响疾病疗效的可说服性图例、临床案例等)。

1.3.5 音乐疗法 在不妨碍患者休息的前提下每天早上7点半到8点,晚上7点半到8点安排音乐欣赏时间,播放一些让人感觉舒适、放松心情的音乐例如贝多芬的钢琴曲和莫扎特的音乐等,让患者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1.3.6 争取社会支持 最佳的心理康复环境莫过于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良好的社会支持使患者心身早日康复。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造成的情绪波动特别大,所以要帮助患者寻求有效支持。医院会安排下午3点到4点半的时间为家属探病时间,鼓励患者与亲属、朋友、同事及其他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康复治疗氛围,最大限度地消除负性情绪刺激,排除患者的孤独感,让他们感到亲情的温暖。

1.3.7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仍要继续治疗,应建立护患联系卡,定期随访,提供无偿医疗保健指导,指导患者逐渐增加体育锻炼,改变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坚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1.4 评价指标

1.4.1 精神状态评价 试验1周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3]进行测定,以标准分大于50分作为判断焦虑症状的标准,以此来衡量心理护理对患者精神状况的影响状况,标准分小于30分为精神状况稳定,大于50分为不稳定,30~50分为基本稳定。

1.4.2 依从性及遵医嘱用药行为评价 随访2个月后,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能否遵医嘱用药,能否坚持复查、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克服不良习惯、戒烟、戒酒等依从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精神状况比较 1周后试验组患者在焦虑指数上优于对照组,情绪稳定人数多于对照组,不稳定人数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精神状态比较

2.2 患者依从性与遵医嘱用药行为结果比较 随访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完全依从性与遵医嘱用药行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依从性与遵医嘱用药行为结果比较 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内科的常见急危重症,发病急骤,发病初期,患者因为经历压榨样的心前区疼痛、气促、出汗甚至强烈的濒死感,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角色的快速转换都易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而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更加重了焦虑的程度。焦虑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高,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可发生猝死[4]。同时Moser等做了焦虑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发现,焦虑是引起住院心梗患者并发症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5]。缓解上述焦虑情绪最好的方法是给予系统的心理护理,通过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和保健措施,关心体贴患者,解答患者问题,消除顾虑,音乐疗法等规范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症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试验组的情绪稳定程度优于对照组,这有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充分了解病情与治疗方案,减少对疾病的恐惧和不解,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负性情绪对患者康复痊愈有重要的意义[6]。

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不仅与情绪激动有关,劳累、饱餐、受寒等均可诱发,其危险因素还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有关。此病病程长、易复发,需长期而规律的服药并定期复诊。其发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为患者制定一个合理的生活起居和治疗计划,为患者提供改善其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和服务,是急性心梗控制的关键一步。本组研究通过健康教育、集体和个体心理干预、认知干预、人际心理治疗、社会家庭支持、出院指导、定期随访等多项措施,促使患者了解本病的诱发与危险因素,认识到依从性及遵医嘱行为的重要性,由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变为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本研究结果表2表明心理干预治疗随访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完全依从性及遵医嘱用药行为达到了77.6%及83.7%,而对照组仅有57.1%和65.3%。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身疾病,既有心理应激导致的疾病,又有身体症状导致的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因素又影响治疗效果。心理护理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在护理方案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必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仅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机体植物神经功能趋于平稳,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遵医嘱行为,自觉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在药物治疗的帮助下达到生活质量提高的治疗目标,值得临床推广[7]。

[1]Huffman J C,Pollack M H.Predicting panic disorder among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Psychosomatics,2003,44(3):222-236.

[2]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检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2):170-173.

[3]郑碧玉.125例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10,7(15):83-84.

[4]王丹娜,陈仙芳,陆弋.心理干预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中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3):3685-3722.

[5]张桂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分析及心理护理[J].家庭护理,2006,46(8):14-15.

[6]肖海燕.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疗前沿,2010,5(8):76-77.

[7]刘芳,方淑华,赵强.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1):2952.

猜你喜欢
医嘱心肌梗死依从性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室不合理医嘱分析及对策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