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卫东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1972年Neer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后一直沿用至今,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功能障碍。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本院收治的40例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2011年收治的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8~52岁,平均(37.2±0.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标准,具有一定程度的肩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等。患者经检查肩外展60°~120°有疼痛弧存在患者18例,Neer撞击检查呈阳性患者27例,普鲁卡因试验呈阳性患者10例。
1.2 方法仪器
1.2.1 摄影方法 冈上肌出口位体位:患者持后前位站于胸片架前,使患侧肩部靠近胸片架,保持身体的冠状面与胸片架成60°夹角,自然下垂患侧上肢,同时掌心向前[1]。
1.2.2 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15°角,经肩锁关节射入。X射线照片标准显示:肩胛骨内缘(薄)投影于肩胛骨外缘(厚)中央,与喙突、肩峰一起组成“Y”字形投影,并与肋骨缘完全分离。
1.2.3 仪器设备 Philips Bucky Diagnost CS双平板DR系统;东软PACS/RIS 3.0管理系统;ACE自动曝光系统。
1.3 Bigliani肩峰分型标准 1986年Bigliani等[2]人提出的肩峰分型标准:Ⅰ型呈平直形,Ⅱ型呈曲线形,Ⅲ型呈钩状。目前认为Ⅰ型是基本正常的肩峰形态,Ⅲ型肩峰是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重要病因学因素之一。
经摄影后得到40例患者的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射线片,图1为冈上肌出口位标准图,共有7例;图2为肱骨与肋弓部分重叠图像,共13例;图3为肱骨头中心与“Y”字形交叉点未重叠图像,共9例;图4为肩胛骨不成切线位图像,共11例。按照Bigliani肩峰分型标准得到:Ⅰ型肩峰患者7例(17.5%),Ⅱ型肩峰患者15例(37.5%),Ⅲ型肩峰患者18例(45.0%)。肩峰-肱骨头值A-H间距值如下:A-H间距≤2 mm者2例,占5%;A-H间距3 mm者1例,占2.5%;A-H间距4 mm者1例,占2.5%;A-H间距5 mm者3例,占7.5%;A-H间距6 mm者2例,占5.0%;A-H间距7 mm者3例,占7.5%;A-H间距8 mm者4例,占10.0%;A-H间距9 mm者1例,占2.5%;A-H间距≥10 mm者23例,占57.5%。根据A-H值大小分类可得到:图7为冈上肌出口位显示肩峰下间隙狭窄,共17例(42.5%);图8为显示肩关节骨质增生,共12例(30.0%);图9为显示肱骨大结节硬化,共3例(7.5%);图10为显示冈上肌肌腱钙化,共8例(20.0%)。
图1 Ⅰ型平直形肩峰;图2 肱骨头与肋弓部分重叠图像;图3肱骨头中心(白箭头)与“Y”字交叉点(黑箭头)未重叠;a) A-H间距值偏小;b) A-H间距值偏大;图4 肩胛骨不成切线位图像;图5 Ⅱ型曲线形肩峰
图6 Ⅲ型钩状肩峰;图7 冈上肌出口位显示肩峰下间隙狭窄;图8a 术前冈上肌出口位骨赘;图8b 关节镜术后冈上肌出口位图像;图9 冈上肌出口位显示肱骨大结节硬化;图10 冈上肌出口位显示冈上肌肌腱钙化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也叫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从局部解剖来看,肩峰、喙突以及两者间起到连接作用的喙突肩峰韧带组成了喙肩弓[3],从而保护肱骨头和肩袖,肩关节外展活动时,位于喙肩弓与肱骨头间的肩袖反复摩擦、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受累产生炎症、肩袖组织发生退变撕裂,最终引起肩部疼痛和肩功能障碍。疼痛多发于肩峰位置,但有时疼痛范围较大,可以影响到肩周围以及三角肌,更大范围可痛到三角之肱骨止点;肩关节功能障碍包括活动受限、无力等,主要是肩外展收到影响,在外展60°~80°时疼痛明显。研究认为冈上肌肌腱形态以及信号的改变是SIS的直接征象。临床将SIS分三期,第1期又称为水肿出血期,这时期冈上肌肌腱未发生病变;第2期是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性期,这时期冈上肌开始信号正常,在T1W1序列信号增强,而后冈上肌肌腱在T1W1和T2W1处序列均表现出强信号;第3期是冈上肌肌腱断裂期,肌腱部分性或完全性断裂,冈上肌肌腱在T2W1出信号明显增加,冈上肌挛缩[4-5]。
冈上肌出口位又称为肩胛骨“Y”位X线平片,平片是最早用于SIS诊断的影像检查方法,理想的平片可以清晰显示包括肩峰下骨赘、钩形肩峰、A-H值变小和冈上肌钙化等病因相关因素。Cordasco等[6]人研究表明,胶片距为150 cm时,A-H值平均在0.9~1.0 cm。正常人的A-H值范围为1.0~1.5 cm,小于1.0 cm时为狭窄,小于0.5 cm时认为有广泛性肩袖撕裂损伤[7]。本研究中17例肩峰下间隙狭窄患者中,在胶片距为150 cm条件下测得最小A-H值为0.2 cm,最大为0.8 cm,临床诊断为肩袖损伤。
近年来,在SIS临床诊断治疗影像学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逐步取代X线造影技术。MRI目前已在肩袖疾病的诊断中广泛应用,横断位、斜冠状位和斜矢状位是评价肩关节最常用的部位[8]。横断位可以显示肩关节囊及关节盂唇等,Farley认为小于1 cm的撕裂最容易显示。斜矢状位可以清晰的显示肌腱撕裂等征象,成为最重要的检测体位。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9]。较之其他造影技术的一大优点是:能够在肌腱撕裂之前显示病变,MRI对诊断完全撕裂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但由于其具有侵袭性,目前还尚未实现完全临床应用[10]。冈上肌出口位X线平片与MRI相比更经济,操作更简单,成像清晰可见,对肩峰的分型提供可靠且直接的影像依据,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1]钟易.冈上肌出口位摄影在肩袖损伤检查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2):950-951.
[2]Bigliani L U,Morrison D S.The morphology of the acrom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otator cuff tears[J].Orthop Trans,1986,10(2):216-228.
[3]施培华,虞和君,黄悦,等.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J].中华骨科杂志,2008,24(3):170-173.
[4]李仙彤.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4):13-14.
[5]赵春阳,龚建平,钱铭辉,等.冈上肌出口位摄片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2,9(9):79.
[6]Cordasco F A,Bigliani L U.Large and massive tears:technique of open repair[J].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97,28(2):179-193.
[7]顾鹏程,童翔,郭方,等.肩峰解剖形态变异的X片表现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4):424-426.
[8]顾延,戴尅戎,侯筱魁.肩胛骨X线片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3):154-157.
[9]姜红薇,蒋世曦,甘霖,等.磁共振检查对于子宫颈癌诊断分期的价值[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1):108-109.
[10]周乐夫,周洁,詹勇,等.磁共振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罕少疾病杂志,2012,19(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