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傅宇凡 王左利
CIO职位之于大学,不仅仅是一个职位,其背后蕴含的是大学发展从依靠“人、财、物”三大要素向“人、财、物、信息”四大要素的转变,信息贯穿于其他三要素之中,成为影响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在全球MOOC大潮的冲击下,今年,国内高等教育界有识之士开始深入思考融合的问题,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深刻变革。
“我们竞争学生、竞争教师、竞争学习,但是并不竞争IT,因为IT需要各方的合作。”不管是在一个学校之内,或是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是全世界范围之内,IT都需要全方位的参与和合作,才能真正达到共赢。
中美两国的校园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到十五年前,信息技术只是触及了美国大学的一部分,如学生注册、交学费、科研等,而现在,几乎所有大学的过程都依赖于IT技术,大学的所有因素都是由技术所驱动。
——美国第二代互联网联盟Internet2主席David Lambert
纽约大学正在建立全球的网络大学,我们在全球拥有16个教学园区,需求是学生至少有两个学期能够进入其他门户场地学习。这样的网络大学意味着我们能够创造更多的教学经验,使得所有的师生受益。
——纽约大学副校长Tom Delaney
委员会反复讨论技术提高方面的需求,包括如何促进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合作。信息化战略初步制定之后,有一个很长的开放评论时间,根据收到的反馈进一步完善。
——马里兰大学CIO Brian D Voss
2013年10月18日,CERNET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上,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明确表示:“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信息化的应用更加广泛,要深入研究信息化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应用。”
在北京大学召开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讨会上,200多位大学信息化工作者聚焦于一个话题:信息化在未来高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大学信息化必须向教学和科研的主流业务转型,才有未来。
马里兰大学的CIO Brian D Voss在每学年开始时,手里会有一张排满的议事日程表,在几天的时间内,他需要约谈所有院系的主任,向他们请教IT技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了解在过去一年,对各个院系帮助最大的一项IT技术是什么。这张表格也将成为他进行一年的预算决策最重要的依据。
在他们提供的长达50页的“2013年马里兰大学信息战略计划”中,篇篇都涉及“支持教学和科研发现”,在大学的主要业务中,IT人员的主导作用跃然纸上。
事实上,国内大学的IT部门也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挨踢”的对象了,随着对学校的各业务部门支撑越来越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的效益明显,信息化部门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规划和计划渐渐单列,经费投入逐年提高。而长久以来,高校的信息化部门也聚集了一群富有创新力的队伍,时刻关注大环境,应需而变。业内人士说:“IT行业是最不安全的领域,而IT人也是最具有危机感的群体,他们时刻要应对环境的变化。”
我刊在今年9月集中专访了30所大学的信息化主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或多或少在“管理信息化”取得突出成效,普遍认为解决完管理的问题,接下来重点将是“教学和科研”。
当前,大学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社会使命,但是,大学内外环境在全球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瞬息万变,这也要求大学更加关注信息技术的服务与支撑作用。同时,也要求信息技术能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北京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柳军飞说:“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他分析认为,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效率提升,要求高校各个层面的信息化达到相当程度;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随需获取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的交叉性,要求创新性的科研服务支持体系;社会服务的多样性,要求高校信息化水平与社会信息化水平达到一致。
可以说,现在信息化应用全面开花,在校务和教学管理层面或多或少能看到IT的身影。在大学里,以校务核心业务为主,能够看到包括公共信息服务、教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系统,同时,数据表明,超过70%的高校(不包括网络学院)统一建有网络教学平台。然而,仅仅止步于管理,IT技术没有与教学科研等主流业务融合,信息化显然远不能达到推动大学战略发展的目标,也谈不上提升大学竞争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创建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
“信息化没有走到主战场是不行的,应把关注点转向教学和科研。”中国人民大学财务处处长顾涛说,他甚至为信息化工作支招,认为应在时机、次序、策略和人才条件上,做出更有效的选择。
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信息办主任宓詠教授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焦点:已经从信息技术自身应用问题转向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教学方式及科研方式变革等深层次、影响大学整体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议题。”
10月上旬,教育部下发了《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首先明确信息化组织机构,“将由学校首席信息官、信息化办公室、数字校园技术部门、学校业务部门以及监理与评价小组组成”。
对于CIO,还特别增加了界定:“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是负责信息化工作的专职校级领导,其主要职责是明确学校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领导制订数字校园规划和标准;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体制改革;提升全体师生员工以信息化为新动力持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共识;协调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这是国内教育主管部门首次如此清晰地对CIO给予界定。CIO的确立,将为当下教育信息化建设注入一个强心剂。
“加强顶层设计”是当下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目的是在于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那么这个推动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的总设计师,的确是关乎发展大局。CIO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推出,也是应需而生。
那么CIO是否真能如其他行业那样顺利“入驻”战略决策层?
1983年,美国大学第一位CIO诞生,1990年,美国高校约有200名CIO,到2009年,已有43%美国大学设立了副校级的CIO职位,如今,这一比例超过60%。设立CIO职位已成为美国大学信息化体制创新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美国第二代互联网联盟Internet2主席、乔治城大学及康奈尔大学前副校长David Lambert介绍说,中美两国的校园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到十五年前,信息技术只是触及了美国大学的一部分,如学生注册、交学费、科研等,而现在,几乎所有大学的过程都依赖于IT技术,大学的所有因素都是由技术所驱动。
而美国CIO的角色定位,也在十几年间经历了逐渐提升的“三级跳”:IT管理者、业务伙伴与功能整合者、以战略规划和变革管理为使命的IT战略家。
“成为校领导、直接向校长汇报、统管全校所有信息化事务”是美国大学CIO职位的三大特征属性,前两个属性能有效提升信息化战略发展,后一属性能促进全校信息化资源整合。
当下,国内大学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呼声日高,信息化部门分管的业务也在与日俱增。复旦大学宓詠教授介绍其信息办提供服务的范畴,涉及了学校的22项业务,宓詠认为:“信息化正在扮演更加多元的角色。需要从技术角度、业务流程、人员角色、上升到整体
“一校的CIO,需要更前瞻更全面,站在利益相关者的全局下制定和推行战略规划。”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
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效率提升,要求高校各个层面的信息化达到相当程度;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随需获取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管理。
——北京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柳军飞
“当有能力聚合足够多的用户时,IT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一棵树成长为一片森林,才会更强大。”
——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信息办主任宓詠教授战略层面,通过IT驱动业务发展和模式创新。”
然而,即便如此,作为一校信息化主管的宓詠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复旦大学的CIO,学校也从未明确有CIO的建置,国内多数学校与此类似,谈及CIO,也都讳莫如深,不置可否。目前,各大学信息化主管部门除提供IT基础设施的支撑外,多数是发挥协调资源的功能。
2011年针对全国四百多高校的调研数据发现,设置CIO的高校仅占10.2%。最近针对30个高校的访谈发现,明确并设置CIO的高校仅有4所。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CIO的重要程度日趋明显,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性日渐提升,确立CIO的战略决策地位并明确其责任使命,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普遍的呼声。
高校设立CIO并不存在疑义,只是时间问题,对CIO的角色定位,正在被热议。宓詠认为 “CIO不能只引进一系统、搭建一网络、提供日常的维护服务,更要进入重要与核心业务密切结合的领域,IT要与学校的战略进行高度和深度的融合,要事先给领导提供决策支持等。”
“有副校长头衔或进入校长内阁”是美国CIO职位成为大学校级领导职位的根本,意味着CIO不仅能对更多校领导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在全校战略发展中有了一定发言权与决策权,能在更高层面推动信息化的战略发展。
CIO职位之于大学,不仅仅是一个职位,其背后蕴含的是大学发展从依靠“人、财、物”三大要素向“人、财、物、信息”四大要素的转变,信息贯穿于其他三要素之中,成为影响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大学信息资源有效管理、开发、利用的水平,不仅已成为当前世界一流大学改革发展中关注的热点与前沿,而且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和信息时代大学管理水平的显著标志,有专家指出:“CIO应该是大学的战略决策者之一,卓越的CIO,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精通业务和管理,善于同他人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提出,一校的CIO,需要更前瞻更全面,站在利益相关者的全局下制定和推行战略规划,要“厘清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使信息化建设成为符合每个利益主体发展的共同载体,才能使信息化建设走上高校发展的正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学的IT部门名称是“计算中心”,这个名称延用有50年历史,当时用户大多采用大型机、小型机及PC机等,这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时代,诞生了蓝色巨人。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开始以网络为中心的时代,成就了不少著名网络公司,这时期,大学的IT部门名称是网络中心,这一名称延用有30年的历史。而到本世纪初,数据和应用的发展成为IT关注点;特别是2005年之后移动终端开始流行,产生了各种接入设备,全球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数据,逐步开始进入以数据为核心的年代,“信息中心”名称被越来越多的大学采用,有些大学更新原来的网络中心名称,增加了“信息”两个字。
从发展历史上看,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单一机构型、整合型和平台型三个阶段,标志着信息化从单一机构应用到跨部门协同,再到社会参与公共治理的转变,这既是信息化深化的规律,也是社会信息时代转型的趋势。因此,信息化部门的任务也在适应这些变化。
大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在发展的同时,其整体信息化环境也在变化: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创新;智慧校园、MOOC应用服务在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高、服务意识深入人心,用户素质在提升……
毫无疑问,信息化部门即将面临转型,将工作重心转向教学科研。改变过程将是痛苦的,业务流需要重组或改善,组织管理包括工作岗位、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等,尤其是文化和价值观念需要更新,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更多的业务短板,也将显露出来。
“变”是IT技术永恒的话题,技术人员只能应需而变。而学校的IT部门也必然要随着外部业务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复旦大学宓詠断言:“IT部门如不介入、不改变业务,将会消失在云端。”
“信息化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顾一众认为,目前要介入业务,需要从人上面着手,推进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学科研主战场得到应用。
宓詠认为:“信息化正在扮演更加多元的角色,学校的信息化部门要从单一注重信息技术管理领域,转向围绕改善用户体验、业务数据分析、业务流程管理领域。”
以往学校的IT部门,没有投诉就万事大吉的情况将会一去不返,信息化部门要脱离响应式的服务,转向主动式的创新服务,“当有能力聚合足够多的用户时,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一棵树成长为一片森林,才会更强大。”
因此,高校的信息化部门要创建信息化业务模式,从外部数字化到逐步建立内部全面的数据化业务能力,加强IT技术与业务流程的全面融合,将IT全方位嵌入到业务服务过程之中。
杜克大学有三大校园的战略,即“全球校园、本地校园、线上校园”,今年杜克大学进行了一个医学院课程的实验,让新加坡的学生能够参与学习杜克大学医学院的课程,“通过网络平台我们彻底颠覆了教室教学的理念,让大家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思考课程的设置。”杜克大学CIO Tracy Futhey说。
信息技术如何才能全方位嵌入到业务服务过程中,成为学校各业务部门离不开的工具,这一点上美国几个大学的CIO们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乔治城大学的CIO Lisa Davis显然遇到了另一种困扰。在乔治城大学,一些教师还在使用黑板和粉笔,有些老师不允许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与iPad,担心学生使用这些工具登录Facebook而不听讲;而一些新生代教职员工要管理全球性新一代课堂,在课堂中需要不同的教学技术。“我们需要比以往更关注我们的教职员工。” Lisa Davis试图找到一些科学的教师培训策略,她首先考虑的是由谁来培训,先编撰指南,组织各种有效的支撑教学的工具,先培训出“富有成效”的员工,随后由这些员工来推行全校性的教师的技术培训。
在全球化的技术大潮面前,中国大学跟美国的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国内不少大学的决策者们也已经开始从更宏观的层面,应对新技术新形势的挑战,着手学校的信息化战略规划、顶层设计等,着眼于解决提升大学竞争力,增强各方参与度。
复旦大学试图从数据化入手,将原先单一的业务服务,建立起关联,提供全面的统一化服务。“巨额的信息化投入还能挖掘出更多更新的价值来吗?”复旦大学尝试从“一棵树”华丽转身为“一片森林”。新生入学,最受关注的是新生质量参差不齐,复旦大学对四届新生第一学期学习成绩进行数据再分析,提交给教学部门一份报告:经历过“复旦水平测试”和高考双重选拔的自主招生录取学生,各项基础比较扎实,总体成绩相对稳定。这对于教学和招生部门来说,是一个开展工作值得参考的数据。
复旦大学通过建设并完善招生、迎新、研究生、教务、选课、学工、留学生、外事等管理系统和eLearning、精品课程、视频课程、图书馆电子文献等各种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建立了以教学教务管理和网络课堂为核心的教学信息化服务体系,重点为近年来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小班化教学、研讨型课程、通识教育改革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在个性化选课、本科自主招生、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拔、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试点、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国际交流学生选拔、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等方面提供了量身定制的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同时,复旦大学还借助自身优势,支持上海东北片高校跨校选修辅修、跨校区视频教学、云南大学(对口支援)网络视频课程、东亚九国以及其他网络视频课程的工作,提供课程资源网络共享、跨校教学协作、网上缴费等信息技术服务,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
“要让信息化成为学校业务发展的数据基础和支撑工具,让信息化真正成为一个全员参与过程。”宓詠认为。
如何推动全员参与,华东师范大学也有自己的策略。华东师大有一个属于2600名教师的校级个人主页,从2012年5月改版上线,在该主页的设计上,强化了教师的媒体宣传功能,用户能通过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等中英文关键词查找到校内相关领域的学者信息,还与图书馆论文查询系统对接,教师主页也可直接浏览指导的学生学位论文信息,“我一直用心维护我的教师个人主页,也希望能给关注我的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和对于我所在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GIS教师余柏蒗副教授如是说。据统计,该主页系统日均的访问量约为1500,浏览量为8000,其中约31%的来源为直接流量,其余69%的流量来源于google、百度、360、bing等各种搜索引擎引荐的链接。
任友群校长介绍该主页的设计思路时说:“我们是从学生、老师、校友,未来学生、未来教师等不同利益相关者角度,设计了这个网络平台。” 只有考虑到了信息化应用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才能真正让信息技术融合到日常的行为与工作活动中。
正如杜克大学的CIO Tracy Futhey所说:“我们竞争学生、竞争教师、竞争学习,但是并不竞争IT,因为IT需要各方的合作。”不管是在一个学校之内,或是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是全世界范围之内,IT都需要全方位的参与和合作,才能真正达到共赢。